《伤寒论》、《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6克(二两,炙) 干姜6克(一两半) 附子9克(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四肢厥逆,恶寒蜷卧,汗出,腹痛呕吐,下利清谷,口鼻气冷,口不渴,小便清利,舌淡苔白滑,脉沉微迟弱。
【方解】本方为回阳救逆的著名方剂。《伤寒论》急救亡阳,多以此方为主,尤其对吐利导致的亡阳厥脱应用最多。方中用大辛大热的附子,重在振奋心肾之阳,驱寒救逆,为主药;干姜主在鼓舞脾肾之阳,温中散寒,为辅药,与附子配合,一走一守,相得益彰,使回阳救逆之功更加显著和持久;甘草则益气调和,既得协助姜附回阳固脱之力,又可缓减姜附燥烈之性,为佐药。全方药简意密,回阳急救之功极为显著。
【临床应用】
伤寒邪陷三阴
例1 某,口干不欲饮,四肢厥冷,脉沉苔腻,呕恶呃逆,大便不实,阳气被遏,胃阳不宣,伤寒内陷之重症,以四逆汤加减通达阳气,和胃降浊。(录自《丁甘仁医案·伤寒门》)
【按】里阳虚衰,寒邪内陷,而见肢厥、呕利,与四逆汤证恰合,故用四逆汤加减,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例2 唐叟,年逾古稀,冬月患感,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羚翘解毒丸,前后共服六丸,感觉精神甚疲,而且手足发凉。其子恳予诊,切脉未久,唐即侧头欲睡,握其手,果凉而不温,切其脉不浮而反沉,视其舌,则淡嫩而白。语其子曰:此少阴伤寒,肾阳已拨,如再进凉药,恐生叵测,法当急温,以回肾阳。“老怕伤寒”,在于肾阳之易衰也。为疏四逆汤,服一剂而神转旺,再剂手足转温而愈。(刘渡舟老师治验)
【按】本案系老年感寒,误用寒凉,阳气更伤,致病邪由表陷里,出现少阴虚寒证,阳气有衰亡之虞,是以里症为急,故急当温里,用四逆汤温里回阳获愈。若不明表里先后、标本缓急,贸然以散邪为治,未有不僨事者。
霍乱吐泻 叶橘泉医师谓:尝治真霍乱之脱水,脉沉细,呕吐下利等,必用四逆汤加人参,或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并加乌梅、黄连等,虽视情形而加味,然总不离四逆者。
日本有用本方治霍乱,如《类聚方广义》云:“四逆汤治霍乱吐利甚者及所谓暴泻症。”蒲辅周医师解放前亦曾以此方治霍乱。然总宜于大吐大泻,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呈阳衰欲脱之证,若不见阳虚而热象明显者,自当忌用。
小儿泄泻 《浙江中医杂志》1964年8期介绍用四逆汤加黄连煎剂治疗小儿泄泻七十例。煎服法:先将制附子1.5克,干姜、甘草各9克,加水350毫升,微火煎至150毫升,再加入黄连9克,仍用微火煎至80毫升,过滤后,加入砂糖适量,煮沸后备用。五个月以下的小儿每次服3~5毫升;六个月至十个月的小儿每次服5~8毫升;一岁至一岁半的小儿每次服8~10毫升。每四小时服一次。治疗结果:五十八例痊愈,八例近愈,四例无效。此法适用于大便稀薄,体温增高不甚明显(微热),肢冷,脉微弱,苔苔白的患儿。如黄某某,女,4个月。晨起干呕数次,随即呕吐奶汁,腹泻。每隔十多分钟腹泻一次,粪呈黄色水样喷射而出,眼眶下陷,上下眼睑不能闭目,四肢逆冷,苔白质红无津。予本方煎剂4毫升,每四小时一次,同时配合西医输液,治疗三日而愈。
大汗亡阳 周某,男:54岁。平素体弱,一日患感冒头痛,一医用阿斯匹林治疗尚对症,惟患者未遵医嘱,竟以日量(0.5某3片)顿服,时许遂大汗淋漓不止,汗出清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畏寒蜷卧,口不渴,脉微细欲绝,舌质淡,苔白。辨证为大汗亡阳,急当回阳救逆。用四逆汤:附子12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急进两煎,汗出渐止,手足回温。(张德超医师治验)
【按】本案素体虚弱,由于汗出过多,致阳气欲脱。四肢盖为诸阳之本,阳气式微,不达于四末,故四肢厥冷。阳虚不温煦全身,故畏寒。《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阳气既衰,神气失养,故蜷卧。阳虚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欲绝。亡阳者,急宜回阳救逆,四逆汤投之正合。
休克 《辽宁中医》1978年1期报道丹东市中医院内科以四逆汤注射液配复方红参注射液(红参、黄芪、红花),加入10%葡萄糖500毫升静脉滴注,抢救休克病人(包括中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之属脏腑虚衰,阳气虚脱型者,取得满意疗效。《天津医药通讯》1972年3月介绍四逆汤注射液对肺心病、肺炎、中毒性休克、脱水症引起的虚脱、血压下降等,注射后血压回升,持续二、三小时,在升压同时,心跳强而有力。北京地区1972年报告的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一百零三例,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用生脉、四逆汤、参附姜注射液等三十三例,病死率在中度休克组分别为20%(口服组)及25%(注射组)。同组单用西药升压者,病死率为52%。(录自《全国冠心病座谈会资料汇编》)
又有人用四逆汤制成60%的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或静脉注射,治疗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试用于临床,收到一定的疗效。(录自《中草药通讯》1972.4)
麻疹逆证 《江苏中医》1966年6期介绍应用四逆汤加味挽治二例麻疹逆证,属阳微阴盛,气弱不支,厥逆欲脱者,但这仅是临时权宜之计,至寒已转温,非四逆汤所可统治,用夹疹毒内陷,肺热叶举,津涸气弱,则须清化痰热,兼用透泄,应变而施,庶可奏效。
胃下垂 《云南医药杂志》1964年3期有文认为本病患者的体质大多数是虚性的,临床上所表现出来的腹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及大便不规则等一系列症状,乃是由于中焦虚寒,脾胃阳衰而使消化力减弱,转输失职,浊气壅满,水谷不分所致。鉴于四逆汤既有“外温营卫,内补中焦”之效,又有“鼓肾阳,温中寒,水中暖土之功”,因此本着“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治疗原则,并根据患者症状的主次,采用了以四逆汤为主,随证加减,如腹痛加肉桂、樟木子、吴萸;腹胀加枳实、木香、厚朴;嗳气加山楂、麦芽;恶心加砂仁、法夏;大便不规则加党参、白术,而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此外,亦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而现心肾阳虚症候者。
【实验研究】四逆汤注射液对狗急性失血性休克有明显的升压作用,对正常血压无影响,并能增强麻醉家兔在位心的收缩力,在增强收缩力的同时,对血压无明显影响。(录自《天津医药通讯》1972.3)
附子具有较大的毒性,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的四逆汤则毒性大为降低。南京医学院用小鼠作实验,二者的口服半数致死量相差4.1倍,单用一定量的附子能造成动物死亡,附子和甘草、干姜分别煎煮配用,可完全避免动物死亡。(录自《药学学报》1966.5)
用离体蛙心作试验,附子能使心收缩力增强,甘草、干姜均无作用,但附子加甘草比单用附子更能增强心收缩力;附子加干姜,先有短暂的心收缩力加强,以后就无强心作用。三者结合的四逆汤则可使心收缩经短暂的下降后逐渐增强,在强度和持续时间上均超过附子。(录自《新医药学杂志》1975.8)
【注意事项】
1.本方所治四肢厥逆,是属阳虚阴厥之证,若邪热内郁,阳气被遏,不能外达四肢而引起的四肢厥冷,乃阳厥之证,忌用本方。
2.阳虚阴极的患者,服热药时,有的会发生格拒现象,可以采取热药凉服的方法。
3.方中附子有毒,临床一般用熟附子,用量大时宜久煎,以减弱毒性。
【评述】四逆汤是治疗少阴心肾阳虚证的主方,其回阳救逆之效甚著,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实践证明,本方对各种疾病发展到阳气虚脱的严重阶段,常有卓越的疗效,如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失血性休克以及大吐大泻,急性热病汗出过多而引起的循环衰竭等,皆可急用本方挽救之。当然,上述病症,必须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
对于本方的作用原理,古往今来颇多探讨。如陆渊雷认为“四逆者,四肢厥逆也,通常为高度心脏衰弱之证,故四逆汤为强心主剂,其主药附子,为毛茛科植物双兰菊之球根,化学分析得其主要成分曰乌头碱,其构造式虽因产地不同而微异,然皆类似,其性效为麻醉而非兴奋,凡心脏衰弱者禁麻醉药,或以此疑中医用附子强心之误,然临床实验,干姜附子之效实不亚于毛地黄,樟脑诸剂,初用时虽不及西药之效速而确,然连续用之,至阳回之后,往往从此遂愈,更无流弊。”近年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更证实了本方有强心作用,特别是随着剂型改革的进展,不少单位将本方制成注射液,改变传统的给药途径,不仅作用迅速,而且疗效也有所提高,说明在方剂学研究方面,开展中西医结合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