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茯苓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茯苓12克(四两) 人参9克(一两) 甘草6克(二两,炙) 干姜6克(一两半) 附子9克(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回阳益阴。

【主治】》四肢厥冷,恶寒蜷卧,下利,烦躁,心下悸,或小便不利,身瞤动,舌淡白,脉沉微。

【方解】本方即四逆汤加人参、茯苓组成。方中用四逆汤回阳救逆,复加人参、茯苓益气养阴,并能宁心安神,健脾利湿,共成回阳益阴,化气利水之剂。凡阳虚阴耗而以阳虚为主,或兼有气不化水者,宜用之。

【临床应用】

疫病汗漏阳亡阴耗证 《橘窗书影》云:尾治平女,患疫八九日,汗大漏,烦躁不得眠,脉虚数,四肢微冷,众医束手,时藩员黑岩诚道者,在余塾,其父尚谦,延余诊之,投以茯苓四逆汤,服之一二日,汗止,烦躁去,足微温矣。

【按】《伤寒论》云:“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提示了汗下后,阴阳两伤的证治。本例虽未经误汗误下,但汗大漏而出现烦躁、肢厥等症,其亡阳伤阴之病机则一,故宜用本方治疗。

阳亡正虚烦躁 段某某,素体衰弱,形体消瘦,患病年余,久治不愈。证见两目欲脱,以头冲墙,高声呼烦。家属诉初起微烦头痛,屡经诊治,因其烦躁,均用寒凉清热之剂,多剂无效,病反增剧,面色青黑,精神极惫,气喘不足以息,急汗如油而凉,四肢厥逆,脉沉细欲绝,拟方:茯苓30克高丽参30克炮附子30克炮干姜30克甘草30克,急煎服之。服后烦躁自止,后减其量,继服十余剂而愈。

发热不愈正虚亡阳案 李某某,女,35岁。患者素阳不足,外感寒邪,发热恶寒,寒多热少,入夜尤甚,常增被而不暖。初用辛凉解表,继用苦寒泄下,以致病重,卧床不起已三月矣。现证:面色皖白无华,精神恍惚,形体消瘦,凉汗大出,面颊沟汗满下流,语言低微,气息奄奄,四肢厥逆,六脉欲绝。拟方:茯苓30克炮附子15克潞党参15克干姜15克甘草15克。上方二日内连服七剂,汗止足温,六脉来复,继服二十余剂而愈。

三阴疟疾案 马某某,82岁。久患疟疾,触邪而发,六脉沉弦,寒热往来,发作有时,发则高热谵语,胸满闷而疼。曾用大柴胡汤治疗,服后下利虚脱,急请抢救。证见:虚脱,倒卧于地,面色脱落,下利黑屎满身,牙关紧急,不能言语,仅有微息,六脉沉微欲绝,四肢厥逆。拟方:茯苓30克炮附子24克炮干姜15克人参15克甘草15克,急煎服之。一剂泻止足温,能言气壮,六脉来复,继服三剂,其症亦随之而愈。

虚寒眼疾 姬某某,女,45岁。主诉:乳子年余,月经淋沥不断,经量过多,继发眼疾,目昏,视物不清,剧烈疼痛,特来诊治:眼目红肿,内有白翳,其泪满眼,睁目则下流,剧烈疼痛,头晕目眩,面色青黑,舌白多津,精神萎靡,肢节困痛,腰疼如折,腹疼如绞,四肢欠温,六脉沉弦。经血过多,淋沥不断,经血下注,血不充目而致病。脾统血而肝藏血,木气不达,脾虚失统,则经血陷流;阳虚不能温运四肢则厥逆;腰为肾之府,肾寒失温则腰疼;眼目红肿,内有白翳,睁眼即流水,此为阳虚不能温阳化气。证属虚寒,宜温肾阳,补脾胃,疎肝木,止血补荣。处方:茯苓30克桂枝15克炮附子15克干姜15克首乌15克白芍15克甘草15克党参15克,服药二剂,痛止,月经恢复正常,改服苓桂术甘汤加白芍、首乌、丹皮四剂,翳消病愈。

癫狂 李某某,女,41岁。因和爱人争吵而发病,初起喧扰不宁,躁狂打骂,动而多怒,骂詈不休。经医用大剂大黄、芒硝泻下,转为沉默痴呆,舌白多津,语无伦次,心悸易惊,头疼失眠,时喜时悲,四肢厥冷,六脉沉微。处方:云苓30克党参15克炮附子15克干姜15克甘草12克牡蛎30克龙骨15克。服三剂后,神志清醒,头疼止,四肢温,改用苓桂术甘汤加龙骨牡蛎,服十余剂而愈。

虚寒泄泻 李某某,女,22岁。久有下利史,经常腹痛肠鸣,大便日四、五次,状若清谷而少臭,食后腹胀,经常少腹发凉疼痛,腰痛如折,面色青黑,精神极惫,舌白多津,眼睑经常浮肿如卧蚕状,四肢常厥冷,身有微热,反欲增衣,月经淋沥,白带多,六脉沉细。处方:云苓30克炮附片21克干姜15克甘草12克赤石脂30克肉桂9克砂仁9克,连服二十余剂而愈。

【按】以上六案录自《中医杂志》1965年第1期。该文作者认为茯苓四逆汤具有温肾燥湿、补虚回阳的作用。上述病例虽见症不一,但只要具备四肢厥逆、脉沉微欲绝或浮弦,面青黑无华,舌白多津等肾寒、脾湿、正虚、阳弱证候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之。如阳亡正虚烦躁之证,可重用人参以固正,茯苓以去烦;阳亡正虚的虚脱证,可重用附子、人参以温阳固本;久利不止,虚寒滑脱,可加赤石脂以固涩;癫狂后期,病转虚寒,可用龙骨、牡蛎以潜阳敛神;虚寒眼疾,血不充目,可加芍药、首乌以补血疏肝;若外感久不愈,阳弱正虚,可加桂枝、柴胡以疏利去邪,等等。特录之,以供临床应用参考。

【评述】茯苓四逆汤的适应证,仲景《伤寒论》仅提出汗下后“烦躁”一证,这是否可作为本方应用的指征呢?当然不够全面。我们知道,《伤寒论》的文句是比较精炼的,往往详于此而略于彼。究竟如何理解茯苓四逆证和正确掌握本方的运用呢?我们认为必须通过以方推证的方法和联系其他有关方证,才能得出较全面的认识。

茯苓四逆汤是四逆汤加人参、茯苓而成,其组方包括了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干姜附子汤三个方剂。这些方剂均有回阳救逆的作用,这是其共同点,但由于组方不尽相同,故功效和适应症亦同中有异。盖四逆汤主治四肢厥逆,恶寒蜷卧,下利清谷,腹痛吐利,脉沉微等症候,纯属少阴阳虚阴盛之证,故以四逆汤回阳救逆,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四逆加人参汤主治“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之症候,不仅阳亡在即,且营阴亦竭,故用四逆汤回阳救逆的同时,复加人参以补气益阴;干姜附子汤主治“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脉沉微”之症候,为阳虚阴盛,虽无厥逆吐利,但病变来势急迫,故用姜附单捷小剂,以扶阳抑阴。再看茯苓四逆汤,其组成是上述三方的复合,并加茯苓为君,取其宁心安神,健脾利水,其力较以上三方为缓,而具有三方之总合作用,且有利水去湿之功,因此,临床应用范围亦较以上三方为广泛。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