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九、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组成】当归9克(三两) 桂枝9克(三两,去皮) 芍药9克(三两) 细辛3克(三两) 甘草6克(二两,炙) 木通6克(二两) 大枣8枚(25枚,擘)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络。

【主治】血虚寒滞,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或腹中拘痛,或腰腿疼痛以及妇女痛经,经闭等。

【方解】血虚寒滞,经脉不利,以致气血不能温养肢末而出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等症。虚则补之,故用当归补养阴血;寒则温之,故用细辛温散寒邪。气主煦之,故用桂枝温经通络;血主濡之,故用芍药敛阴和营;且归、芍合用,补阴益血之功更著;桂、辛合用,温运气血之力更胜。大枣辅当归生血,甘草助芍药缓急,通草协诸药通络,服之可使血充寒散,脉畅肢温,请症悉除。

【临床应用】

雷诺氏病 金某某,女,40岁。患者于去年冬发病,当时面部出现青紫呈斑状,鼻尖耳轮及两手至腕部亦然。有麻木感,遇风加重,得暖则转红,体温36.2℃,血小板计数正常,脉沉细小,舌质淡苔白,前经公社医院诊断疑似“雷诺氏病”,后转地区医院确诊为本病。经人介绍前来求治。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桂枝9克当归15克赤芍9克细辛3克木通6克吴萸6克红花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8枚,连服五十余剂而症状消失,随访几年未复发。(张德超医师治验)

【按】本案由于血虚感寒,气血被遏,以致面部,鼻尖、耳轮及两手青紫麻木,当归四逆汤正与此病机相符,故获显效。据《江苏中医》1963年6期报道,用加味当归四逆汤(即当归四逆汤加吴萸、艾叶、桃仁、红花、生姜)治疗本病二例,均获痊愈。

冻伤、冻疮 赵某某,男,30余岁。于1946年严冬之际,因风雨交加,冻仆于地,爬行数里,偃卧于地待毙。邻近人发现后抬回村中,当时手足厥逆,卧难转侧,脉细若无,急投当归四逆汤:当归9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3克木通2.4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四剂后遍身起紫泡如桃核大,渐能转动,调养月余而愈。(岳美中老师治验)

【按】本例严重冻伤,以致手足厥寒,脉细若无,其病机乃血为寒滞,故用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调养复脉。如遇冻疮,亦可用本方调治。陆渊雷说:“当归四逆汤明是肌表调血之剂,于是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云者,谓手足因寒冷所迫,使血脉细涩欲绝,脉盖通指血脉,不必斥寸口脉搏也,冻疮多在手足,其原因无非外寒凝血,治以本方,诚心安理得哉。”

又《新中医》1978年6期报道,将当归四逆汤由内服改为外用,熏洗冻疮。其处方为当归15克赤芍15克细辛9克通草9克甘草9克大枣10枚。用法为将诸药共用水煎半脸盆,先以热气熏蒸患部,同时用布盖足上或手上,勿使汤气外泄,使能持久熏蒸,俟汤稍凉时即将患处浸洗,共三十分钟之久。每天一、二次。药汤可再煎沸,如法连用四、五次。据该文作者多年来临床应用,均获满意效果。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上海中医杂志》1965年8期介绍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十例,年龄在25~40岁之间,其中有三例病期在二年以上,溃疡较为严重,分别服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六十五、一百二十、一百八十剂,均获痊愈。其余七例,病期约在两个月到三年之间,症见下肢厥冷,剧烈疼痛,患处色紫赤,尚未溃破,其中六例分别服上方二十至一百剂痊愈;另一例已作交感神经切除,服药二十余剂,疼痛基本消失,厥冷已转温,因其他原因停药,以后情况不明。如郭姓,男,32岁。左足姆趾,次趾疼痛,其色由赤而紫,且延伸至小腿内侧,经某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期已逾二年。症见患肢厥冷,足趾紫黑,其势欲溃,疼痛剧烈,以致彻夜不寐,步履艰楚,面容憔悴,寸口脉弦细,趺阳脉不应。初服此方后疼痛加剧,过半小时许则痛势大减,再服则反应亦减,以至消失。十数天后,溃破出脓,又过十余天,脓尽肉生,患趾可弯曲,其色转为淡红,厥冷转温,趺阳脉已可按得,行走较为方便。共治疗三个月,完全恢复正常,续服二十剂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已将三年,健康如常。

痛经 万某某,女,22岁。经来腹痛已有五年之久,曾服温经汤及调经诸药,收效甚微。自述平时身冷,恶寒,四肢酸软无力,小腹常觉不温,月经愆期,白带多而清稀,每逢经期,小腹剧痛,痛时手足冰冷,口不渴,时吐清涎,小便量多,舌质淡暗,苔薄,脉沉迟细弱,证属虚寒逆经,以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治之:当归15克桂枝12克白芍15克(酒炒)细辛6克大枣18克木通9克炙草6克官桂9克台乌药9克艾叶6克(炒)吴萸9克生姜9克,加白酒一杯同煎。嘱在经前煎服此方三剂,下月经期前再服三剂,共六剂而愈。(录自《新医药学杂志》1978.3)

【按】患者痛经五年,见症皆属营血内虚,寒滞经脉之象,故治法遵《伤寒论》“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复加官桂、艾叶之类以增强温经散寒、暖宫调经之效。

虚寒身痛 黄某某,男,30余岁。患者身痛肢疼,曾经中西医治疗,缠绵不愈已历数月,阅前所服方药,多从风、寒、湿三气论治,用独活寄生汤、二妙丸、小活络丹、三痹汤等互换出入,终难收效。自述周身四肢酸痛,疲乏无力,夜间尤甚,手足常有冷感,口不渴,二便无异。脉沉细而迟,舌质淡而苔薄,面色淡暗无华。综合四诊,知斯症为厥阴受寒,肝血不足,血不营经所致,乃以当归四逆汤加黄芪治之:当归12克桂枝12克,酒芍18克,细辛9克木通9克大枣18克炙甘草6克黄芪30克,清酒一杯同煎。服三剂后,来复诊,自曰:药至二剂时,入夜更觉身冷,服药后即覆被而卧,越两时许,周身得微汗,次晨顿觉清爽,病势减半。鉴其厥阴之寒随汗而解,当佐扶正,原方加淫羊藿30克,数剂而安。(录自《新医药学杂志》1978、3)

【按】身痛肢疼之症,病因多端,治法各殊。此例身痛,伴见手足不温,诊为厥阴受寒,阳气外虚;脉沉细而迟,乃营卫不和,阴血内弱,故用当归四逆汤重加黄芪以温经散寒,益气养血,而收安内攘外、通利筋脉之效。

痢疾 任应秋老师在《虚实补泻赘言》中谈到肠澼滞下,人皆知为湿热病,热重于湿,则伤胃之血分,而为赤痢,湿胜于热,则伤胃之气分而为白痢,赤白相夹,则气血两伤,故多以芍药汤,加味平胃散等方治之,而张正畴谓当归四逆汤治痢极效。方由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本为治伤寒传入厥阴,手足厥冷,脉微欲绝,通阳救逆之方,今用以止痢,是以补为泻矣。

方舆輗亦云:“当归四逆汤用于纯血痢,但下血便者。伤寒下血,虽为恶候,然痢疾下血则不同,以此汤愈之。”可见本方治痢早有记述,但适用于血虚而寒或寒凝血滞之下痢,若为湿热痢,则非所宜。兹举《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3期报道的治验以证之:龙某某,男,30岁。身体素弱,入秋患痢,初起恶寒欲吐,日下痢十余次,赤白夹杂,里急后重,腹痛而胀,医者初投白头翁汤,不惟不效,后致症状加剧,继以东风散,胃苓汤等出入变换,如此迁延数月不愈。待来诊时,患者已有神昏之状,面色晦暗,形瘦身羸,呼吸衰短,语言低沉,呻吟不已,纳食甚差,日夜痢下数十次,大便夹有粘滞,色暗乌黑,里急后重,少腹隐痛,常欲覆盖,舌质淡而无华,脉细欲绝,一派厥阴虚寒之象,当归四逆汤之症俱备,急以重剂投之:当归30克桂枝24克白芍30克细辛9克木通12克炙草9克大枣30克,肉蔻15克(杵),吴萸9克乌梅15克。服上方四剂,即不恶寒,尚微觉发热,手足稍温,下痢仅数次,神识亦清,仍以原方加仙鹤草,三剂而痢止,后以黄芪建中汤加砂仁以复中气,数剂而竟全功。

7.急性胆囊炎;曹氏介绍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愈一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何某某,男性。脘右疼痛已四天,胸脘胀闷,嗳噫不得,饮食不思,不吐酸,不泛水,痛处喜得热按,按之觉痛,头昏,形寒,手足厥冷,冷汗湿渍,烦躁不安,匍伏而卧,痛势阵作,夜分尤甚,难以成寐,两目白珠色浑黄,小便深黄而少,大便四日未解,舌质紫,苔白腻,脉细弦而不静。寒痰气血凝滞不通,瘀热在里,厥逆之气上干,胃阳失于宣布,胃气失于通降,症属厥阴寒厥心痛,拟温经散寒,佐以疏泄,以宣寒凝而和气血:当归9克桂枝3克细辛1.2克川椒1.5克炒白芍9克生甘草2.4克广郁金4.5克青皮4.5克煨金铃子9克川连1.2克黑山栀9克通草3克。服上方一剂,大便通行,行下溏污不少,小便较多,脘右疼痛已缓,剧痛未发,心烦已舒,手足转温,脉来安静而仍细弦,舌紫较化,苔仍白腻。后以上方加减续服二剂,病情基本控制。(录自《江苏中医》1964.2)

硬皮病 《漢方の臨床》1977年第23卷第8号介绍用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外用紫云膏治疗硬皮病一例。患者石某子某,20岁。得硬皮病十三年,曾经多种治疗未愈,越来越恶化,面色苍白,消瘦,失去少女的丰姿,右大腿内侧最重,肌肉硬化而凹陷。黑褐色色素沉着,皮下组织萎缩,触摸之则出现很多粗涩的皱纹,象硬树皮一样。另外两下肢膝关节的下部,足跟内侧亦硬化,色素沉着及萎缩。其次是右侧乳房的内侧有相当大一片硬化和黑褐色凹陷处,乳房一点不隆起,简直象男人一样扁平。食欲一般,大便二、三日一次,少痛。主诉常感冒及严重的身体透风感之凉冷病,巅顶有鸡卵大之圆形脱发症,脉弱而沉。但血压却为120/80毫米汞柱。以脉沉与凉冷病及皮肤枯燥为目标,选用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外用紫云膏(紫草、当归、猪油,黄蜡、香油),连续用药半年,病情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转录自《辽宁中医》1977.1)

拘挛症 刘姓,男,26岁,平素畏寒。1963年12月3日早晨起床后,自觉四肢不柔和,至下午突然四肢拘急屈曲,不能伸直活动,疼痛较剧,颈项两侧强直不舒,面色青暗,神志清楚,饮食及大小便正常,脉沉迟细弱,舌质色淡,苔薄白。当时认为风寒之邪为患,经用独活寄生汤及西药镇静剂,治疗四天,无效果。转至某医院诊治,诊为:神经拘挛症。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服中药四十余剂。1964年2月6日又至我院门诊治疗,根据患者脉证,系气血亏虚,风寒之邪袭入经络,以致营卫失调,气血郁滞。如气血充盈,则外邪易祛,故以扶正祛邪为主,用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30克桂枝9克炒白芍4.5克细辛1.5克炙甘草3克木通1.5克吴萸1.5克生黄芪30克防风4.5克鲜生姜6克大枣3枚。每天一剂,早晚二次分服。2月11日复诊,服上药五剂后,周身有温暖感且时有微汗,四肢稍能活动,疼痛消失,惟精神疲倦。原方加潞党参9克。又服一星期,再诊时,患者已能步行来我院,脉转有力。原方细辛、吴萸各改为0.9克,继服四剂而愈。(录自《上海中医杂志》1965.12)

【按】本例拘挛与《伤寒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桂枝加附子汤证不同,彼为汗后表未解,阳气受伤所致,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附子温经复阳。本症之因,系风寒乘血虚而入,经络阻滞,故手足厥寒,脉细。血不荣筋,寒主收引则筋脉拘挛,故治当驱除风寒,补益气血,用当归四逆汤加味,并重用当归、黄芪而获效。

肠粘连 沈某某,女,41岁。阑尾术后,已有三月,右侧下腹现椭圆肿块,间有疠痛,每于经期疼痛加重,大便时溏时秘,舌苔白腻,质淡,脉象沉紧,西医诊为肠粘连。寒凝瘀阻,气机升降不利,拟当归四逆汤加减。外以麝香0.06克,散于消肿止痛膏中贴在肿痛处,五日换药一次,连贴十五日。当归10克桂枝3克生白芍12克细辛1.5克木通3克,炙乳没各3克红藤30克黄柏9克桃仁6克炙甘草5克。服前方七剂后,肿块软化缩小,疼痛减轻,大便亦较正常,惟有带下腰酸,再以前方去桃仁,加狗脊15克,服七剂右下腹疼痛较前明显减轻,肿块已消。(潘澄濂老师治验)

【按】本例系阑尾术后引起肠粘连,伴有附件炎症,中医辨证,系属寒凝瘀阻,以当归四逆汤温通和血,加乳香、没药、桃仁之祛瘀散结,红藤、黄柏之消炎清热,加以麝香膏外贴,内外结合,肿痛缓解。

此外,《江苏中医》1965年7期介绍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腹中积块,其中症瘕积聚、产后瘀血凝结、肠梗阻各一例,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注意事项】本方适用于血虚寒滞之厥逆,凡热厥、阳虚阴盛之寒厥,均非所宜。

【评述】《伤寒论》对当归四逆汤证的论述只有一条,仅寥寥数语,它的辨证主要在于“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脉细为血少,由于血虚寒凝,不能荣于脉中,四肢失于温煦,所以手足厥寒,故用当归四逆汤养血而温通经脉,此与邪热内郁、阳气被遏而致的热厥(轻则四逆散证,重则白虎汤或承气汤证)以及阳虚阴盛之寒厥(四逆汤证)相比,其病因病机有异,临床应注意鉴别。

关于本方辨证和使用的着眼点,重庆陈沅生医师在“当归四逆汤的临床运用”一文中指出:“凡属厥阴受寒,血虚而肝火不足所致之多种杂病,只要辨证确非肝阴不足,肝家伏热者,投之可收异病同治,一方多用之效。运用当归四逆汤必须把握阴阳两大纲,明辨寒、热、虚、实,凡身寒肢冷,少气懒言,口不渴,大便不秘,小便清长,面色无华,口唇淡白,甚或发绀,舌质淡嫩,脉沉细,或迟或弱等阴证阴脉者宜之。若出现身热口渴,心烦口苦,咽干目眩,溺黄便秘,舌质红,脉浮、数、滑、大等阳证阳脉者当忌之。此外还须注意弦脉,弦乃肝病主脉,肝脏寒热虚实皆可出现,凡沉细而弦、细弦、迟弦为肝虚肝寒之脉象,弦细而数、弦数、弦大而数为肝虚伏热、肝热、肝火之脉象,前者相宜,后者当忌。”

我们体会,当归四逆汤证大都是平素血虚,复因感受寒邪,气血被寒邪所遏,流行不畅所致,临床辨证不可局限“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只要符合上述病因病机而出现的病证,如上面所举的雷诺氏病,冻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痛经,身痛肢疼,痢疾,胆囊炎,硬皮病,肠粘连等,都可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之,足见本方的用途是很广泛的。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