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
【组成】吴茱萸9克(一升,汤洗七遍),人参6克(三两)(或党参12克代) 大枣5枚(十二枚,擘) 生姜18克(六两,切)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暖肝温胃,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干呕,吐涎沫,巅顶头痛,或脘腹痛,四肢不温,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及少阴伤寒,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不安等症。
【方解】本方为温中降逆的代表方剂。方中吴茱萸苦辛大热,功能温肝暖胃,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为主药;生姜助吴萸温中降逆,为辅药;人参、大枣补虚益胃,为佐使药。四味相合,共成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用。凡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证,投之辄能收效。
【临床应用】
厥阴头痛 孙某某,男,37岁。头痛时作,巅顶为甚,伴畏寒腹胀,干呕纳少,舌边紫暗,苔白滑,脉沉细带弦,证属浊阴上乘,上扰清窍,肝寒头痛之象,用吴茱萸汤暖肝降逆,升清降浊。吴萸(泡淡)、党参各9克,生姜12克,红枣4枚,四剂而愈。
【按】足厥阴肝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头顶,肝阳虚衰,阴寒随经上逆,清阳被扰,故头痛巅顶为甚;寒邪犯胃则腹胀干呕,纳少。苔白,脉沉细,是辨证阳虚阴盛的着眼点。此类病情,用本方温肝暖胃,散寒降逆,当获效机。
又《福建中医药》1964年5期介绍用吴茱萸汤治愈偏头痛一例,症见头痛连脑,目眩,干呕,吐涎沫,时发时止,舌净,脉弦细,诊断为厥阴肝经头痛,厥阴寒浊上扰清窍。处方:吴萸12克,党参15克,生姜12克,大枣8枚,当归9克,白芍12克,连服五剂,一切症状消失。《广东中医》1958年6期也有用本方治愈厥阴头痛连脑眩晕、干呕、吐涎沫十例的报道。
高血压 万某某,男,51岁。高血压多年(201/140毫米汞柱),头晕甚而巅顶重痛,头皮麻木,切以指甲不知痛痒,两目迎风流泪,四肢麻痹无力,神疲肢倦,怯寒甚,受寒则胸脘隐痛,口淡出水,饮食减少而喜热,时或噫气吐酸,大便时溏,粪色淡黄,尿短而清,面色晦暗微肿,声音重浊,舌质淡暗滑润,脉弦迟,从1963年2月连服吴茱萸汤加旋复、代赭十剂,血压下降(160/110毫米汞柱),头顶仍痛,继服三十二剂,血压续降(150/90毫米汞柱),服至4月底,血压稳定在140/80毫米汞柱,诸证悉除。(万友生老师治验)
【按】高血压之眩晕,非独肝阳升扰所致,亦有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使然,本案即是,故用吴茱萸汤合旋复、代赭以温暖肝胃,降逆止晕。
溃疡病 《温州医药》报道用吴茱萸汤加味治疗溃疡病虚寒型三十四例。其处方:吴萸、党参、生姜、旋复花、姜夏、甘草、甘松、元胡。痛重加丹参、木香、砂仁;痛剧加制川乌或附子;呕吐加茯苓、干姜、代赭石;胃寒甚加桂枝、桂丁(肉桂的一种)、荜拨、川椒、良姜、樟树梨;食欲不振加蔻仁、麦芽;黑便加侧柏叶、地榆炭、蒲英炭、阿胶。三十四例一般均以中药治疗,剧痛临时加用阿托品之类解痉剂。治疗结果:显效二十五例,进步八例,无效一例。疼痛消失短者3天,长者25天,平均12天。《录自《温州医药》1974.1)
食谷而呕 姜某某,女,40岁。一个多月来食后即呕,有时所食之物全部呕出,饮水亦呕,四肢倦怠,脉虚细,舌淡白,手足冷,口中觉冷而不渴,腹软。《伤寒论》“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此系胃气虚寒,不能熟腐水谷,又兼浊阴上逆,用吴茱萸汤加丁香6克,连服二剂呕止,后因食欲不振、四肢倦怠,改用六君子汤调理。(录自《福建中医药》1964.5)
吐泻转筋 郭某某,女,62岁。先上吐下泻,厥逆无脉,泻下清水,转筋。用通脉四逆汤结合注射葡萄糖盐水后,泻减,脉现微细,但烦躁呕吐甚剧,手足厥冷,此系阴寒浊气上逆。用吴茱萸15克,高丽参9克,生姜24克,大枣4枚,服一剂后,证减,再服一剂,诸症愈。改用理中汤加减,调理善后。(录自《福建中医药》1964.5)
【按】《伤寒论》云:“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本例见症与此相合,故投吴茱萸汤应手取效。
急性肠胃炎 夏某某,男,40岁。素患胃疾,又食生冷瓜果,初始脐痛,稍顷则恶心呕吐,兼有大便泄泻如水状,一日十余次,从早至晚频吐不止,约二十余次;吐物初见水食,后为粘沫;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身蜷,言语低微,精神恍惚,两脉弦细无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证属胃中虚寒,中阳不宣,拟吴茱萸汤一剂,水煎分三次服下,每半小时服一次,第二天复诊:脉来见缓,呕吐已止,但思睡。又以此汤减半,服后上述症状均消失,再用香砂六君养脾胃以善后,四天后康复。(录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10)
【按】患者胃病宿恙,又因伤于生冷瓜果而吐泻频作,诊为胃中虚寒,中阳不宣者,其辨证的眼目在于肢厥身蜷,言语低微,脉弦细无力,舌淡苔润,方用吴茱萸汤,是取温胃散寒而止吐泻,宜乎获效也。
心力衰竭 王某某,女,22岁。患心脏病,心力衰竭,其症心悸不宁,动则尤甚,喘咳吐白沫痰,时有恶心,饮食呆滞,夜不能平卧,伴有面部及下肢浮肿,脉细数不整,舌淡红,苔白腻,血压110/80毫米汞柱,两肺底可间湿性罗音,心脏向左侧扩大,二尖瓣区可闻收缩期吹风样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肝在肋下7公分,脾(-),下肢肿(+),证乃心阳大衰,心血不足,治拟炙甘草汤连服二剂,病情未减。再辨其证,心阳大衰,影响肺胃二经,胃中虚寒,不能腐化,升降失调,寒邪停于中焦,故呕吐白沫,肺失肃降之权,故咳嗽喘促。予吴茱萸汤一剂,药后胃脘较舒,又连服二剂,病情好转,进食见增,继以养心健脾之剂,一周后心悸缓和,余证减轻。(录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10)
【按】本例心病而影响肺胃,病变的重心虽在于心,但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今胃气虚寒,升降失调,寒邪停于中焦,若置此不顾而治心肺,药入于胃,亦不能运化,自然难以取效。惟先调理脾胃,俾中阳得复,运化有权,然后治疗心肺,始为万全之策。
神经性呕吐 《新中医》报道,用吴茱萸汤加味治疗本病,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如运某某,女,25岁。间断呕吐一年余,每每饭后即吐,吐出少量食物和稀水,吐物淡而无味,吐前无恶心,也不痛苦,食欲尚可,二便正常,但伴有周身无力,脉沉,舌淡苔白。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寒气客于胃,久恋不去,升降失司,故胃气上逆而呕。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处方;吴萸9克,太子参15克,生姜9克,大枣5枚,半夏15克,茯苓15克。上方服三剂症除,原方再服二剂以巩固疗效。一年后随访,一直未发作。该文作者体会,呕吐具有以下特点者,本方效果颇佳:患者查无器质病变,也非他病所致而无热象者;呕吐前不恶心,没有不适和痛苦;吐为一口一口少量胃内容物,淡而无味,不酸不臭,患者喜温恶寒,舌淡苔白,脉沉迟等。在具体应用时,于本方的基础上加半夏以助吴茱萸降逆之功;加茯苓以健脾助运,能提高本方疗效。(录自《新中医》1978.1)
此外,还有报道应用本方治疗内耳眩晕症,中医辨证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者。
【注意事项】
1.本方适于肝胃虚寒之证,若肝阳偏亢,或胃热旺盛所致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脘腹疼痛等证,当慎用或忌用。
2.本方服后,可有胸中难过,头痛增剧或眩晕,但短暂就可自行消失,故药后宜稍加休息,借以减轻反应。
【评述】《伤寒论》中吴茱萸汤证凡三见:一为阳明食谷欲呕,由中阳不振,胃失和降所致;二为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由阳衰阴盛,阴寒犯胃所致;三为干呕,吐涎沫,头痛,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使然。这三条症状虽有不同,但同属阴寒内盛,浊阴上逆,胃气不降,故均可用吴茱萸汤治疗,临证据此则思路可开,应用是较为广泛的,如急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偏头痛,高血压,心脏病,肝炎,妊娠恶阻等,在病程中呈现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者,本方均有应用之机。如运用得当,常有显著疗效。然医必有方,亦当医不执方,贵在随证灵活化裁,如阳虚恶寒甚加附子;血虚加当归;呕吐甚加半夏、丁香;腹胀加白蔻;吞酸加瓦楞子、牡蛎;胃寒痛加高良姜、制香附;虚甚重用党参。由此可见,运用古方,必须精通经典,并与实践相结合,学古而不泥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