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组成】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各等分(各十分)
【用法】上四味,捣筛为散,每服6克,白开水调服,每日三次。亦可各用9克,作汤剂服。
【功效】解郁泄热,调和肝脾。
【主治】手足厥逆,胸胁胀痛,或腹痛,泄利下重,苔黄,脉弦细。
【方解】方中柴胡外可和解透邪,内能疏畅气机;枳实行气消滞,泄热降浊。两药合用,一升一降,既能清泄内陷之热邪,又可透达内郁之阳气。配以柔肝敛阴的芍药,益脾和中的甘草,更加强了全方调肝理脾、解郁缓急的功效。郁得舒则阳气透达而厥逆自愈,急得缓则拘挛可舒而疼痛自止。
【临床应用】
热厥
例1 诊得六脉举之有似沉细,按之数大有力,察其面青肢冷,爪甲鲜红,此火极似水,真阳证也,暂拟四逆散一服,继以大剂寒凉为合法也。春柴胡三钱,赤芍一钱五分,麸炒枳实一钱,甘草一钱。(录自《伤寒论译释》,南京中医学院编)
【按】四逆散证之手足厥逆,乃由于肝气郁结,阳热内郁,不能通达肢末,所以逆冷,在程度上并不严重,亦无其他虚寒之象可见,故属热厥(阳厥)轻症,与阳虚阴盛之寒厥(阴厥)迥别。本例诊为阳厥,辨证的着眼点在于脉按之数大有力,爪甲鲜红,此等真热假寒之复杂病症,如不细心诊察,误作阴证而投热药,不啻火上加油,岂不危哉!
例2 金某某,男,33岁。患手足厥冷证,并且越冷则手足越出汗,汗出既多,则使手足更冷,同时手足又麻又痛,苦恼非常,举凡姜附参芪扶阳回逆之药,尝遍无效,反有逐渐加重之势。余据其手,几如冰铁,细审其人,色苍而神旺,体材魁梧,似非虚寒之象,切其脉沉弦劲,视其舌质红而苔薄黄。综合脉证辨之,此证非阳虚而属阳郁之厥,脉来弦沉,反映了肝胆之气郁,气郁则疏泄不利,气郁于中,阳阻于内,不充四肢,则“阴阳不相顺接”而成厥冷,阳热内郁,未有不劫阴者,故手足濈溅汗出,汗出则阴泄,阴不配阳,阳失其偶则气更郁,所以厥冷而更甚。治以疏肝理气,通畅开郁,拟四逆散:柴胡9克,枳实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服两剂后,患者感觉气往下行,抵小腹则微微跳动,周身顿感轻松,手足变温,但出汗犹在。方既奏效,又进一剂,服后手足之汗未止,而手足又逐渐由温变冷。转方加桂枝6克,白芍6克,牡蛎30克,调和营卫而敛阴。此方服两剂,汗见少,厥转温,患者甚喜,认为病将获愈,孰料持续了四天之后,手足又厥冷如冰,而汗渗漏不止,病情反复变化。其中原因何在?经过再三分析,认为此病辨证方面似无误,惟在治疗上存在问题。关键在于止其汗,汗出则手足热又必凉,那么本证的汗出仍是阴不制阳,迫阴而作汗,治法但疏阳气之郁,不知扶阴以敌阳,仍是“功亏一篑”。王太仆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于是为疏大剂六味地黄汤加白芍、牡蛎、龙骨,滋阴潜阳,敛汗和阴,连服八剂,其病痊愈。(刘渡舟老师治验)
【按】刘老师说,该病脉证辨出阳郁之厥与阳来迫阴之汗,这是符合病情的事实,选用四逆散治“阳厥”也是中肯的,惟手足汗出濈濈,不知早用滋阴和阳之药,致令病情反复,可引以为戒的。同时通过此案,对“阳厥”又增“汗出”一证,以补《伤寒论》之缺,以及服药后,气往下行至小腹“丹田”时,顿感轻松,厥冷变温,反映了“肝肾相通”,“乙癸同源”理论确有指导临床的意义。
阳萎 石门,李某某,男,32岁。身体素壮,无病可言,妻来探视,到石门夜已深,拒未成欢。李从此受挫,阳萎不能勃起。延医服药,率多温补,无济于事。其脉弦而有力,舌质红绛,且觉胸满,气短。余曰:病非阳虚,而属肝肾阳气闭郁,气机受阻,则阳不兴,实以虚治,故服药无效。疏方:柴胡12克,枳实9克,白芍9克,炙草6克,生熟地各9克,天麦冬各9克,丹皮9克,茯苓9克,仅服三剂而病愈。(刘渡舟老师治验)
【按】其证精神不悦,抑郁伤肝,肝肾阳气郁闭不能宣达,而致阳萎不起。刘老师用本方舒肝解郁,郁阳得伸而房事复常,可见辨证精巧。
胃肠神经官能症之腹胀 杨某某,女,42岁。午前胸腹如常,午后即现腹胀,且胀大如鼓,叩之有声,坐卧不安,痛苦万状,平素心烦易怒,大便欠畅,小便时多时少,纳呆,日仅进三两,夜不得寐,西医诊断胃肠神经官能症,迭经中西药医治无效。中医会诊:患者表情淡漠,面晦无泽,形体稍胖,寡言,脉沉弦,重取有力,综合脉证分析,属肝郁气滞,脾运失权,枢机不畅,而致升降失常之候,法当疏肝解郁,理气行滞,转运枢机,调其升降,以罹病日久,宜内外并治,选用四逆散合四磨饮子化裁内服:柴胡9克,白芍12克,枳壳12克,甘草6克,木香9克,乌药9克,槟榔9克,通花根18克,鸡矢藤30克,水煎服。另以莱菔子250克,大葱(连根须)500克,橙子叶250克,生姜60克,共切碎,捣烂炒热(略加白酒),布包(分两次轮换),外熨胸腹。经用上法治疗后,频得矢气,胸腹舒畅,便下亦爽,腹满大减,再宗舒肝理气佐以利水为法。柴胡9克,白芍12克,枳壳12克,茯苓皮24克,大腹皮12克,冬瓜皮30克,陈皮9克,桑皮9克,鱼鳅串30克,通花根18克,水煎二次,分服。服上方数剂,诸症悉失,后以香砂六君子汤增损用药,调理脾胃收功。(引自《新医药学杂志》1975.7)
【按】此证升降失调,气机受阻,故以本方合四磨饮子加味,并予腹部热敷合而用之,通阳宣郁,调畅气机,使表里得和,开閤(整理者注:原文为“𬮤”字。)得利,枢机运转,肝脾得调,故腹胀可愈。
泄痢下重 高某某,男,成年。1978年1月5日,下利腹痛,迄今已数日,刻下腹痛下利不爽,倦怠无力,饮食不香,四末不温,大便培养未发现志贺氏细菌生长,舌淡苔薄白,脉弦,此属肝脾气滞,用四逆散加薤白主之。柴胡9克,白芍9克,枳实9克,甘草6克,薤白12克,四服而愈。
【按】《伤寒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伤寒来苏集》云:“今以泄利下重四字移至四逆下,则本方乃有纲目。”四逆散已具升降通调之妙用,再加薤白通阳,俾中焦气机宣通,阳气外达,则泄利下重得蠲。
肋间神经痛 吴某某,女,成年。1978年元月28日:右胸肋部疼痛隐隐,时轻时重,游走不定,牵及腰背,胃脘部感痞闷不舒,手足不温,X线胸透无明显异常,苔薄白,脉弦,症属肝郁气滞,治以疏畅气机,和营通络,用四逆散加味。柴胡9克,白芍9克,枳壳9克,甘草3克,郁金9克,青皮4.5克,三剂乃安。
胃窦炎 居某某,男,成年,教师。1977年11月2日:胃脘疼痛,绵绵不休,常泛清水,经常发作,无规律可循,Ⅹ线摄片检查:胃窦炎。舌质淡红,苔薄黄根微腻,脉弦细,拟方调气和中,用四逆散合泻心汤。柴胡9克,枳壳9克,白芍9克,甘草4.5克,半夏12克,蒲公英15克,苏罗子9克,川连2.5克,干姜3克,子芩9克。12月16日:前予舒肝理气,兼以苦降辛通,疼痛已有缓解,纳谷增进,视其舌质淡嫩微有紫气,苔水滑,脉细弦。拟方再步原意继图。柴胡9克,枳壳9克,白芍9克,甘草4.5克,丹参12克,半夏12克,元胡9克,川楝子9克,甘松9克,干姜9克,10剂。1978年1月20日:胃窦炎摄片已经痊愈,再服上方一段时期巩固疗效。
胆囊炎 黄某某,女,27岁。肝胆气滞,湿热内蕴,证见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并放射到右肩胛部,恶寒发热(体温38.6℃)无汗,恶心呕吐,厌油,胸闷不食,舌苔淡白微黄,脉象弦数,墨菲氏征(+),超声波检查提示胆囊炎症,治以疏泄肝胆,兼以解表,用四逆散加味:柴胡9克,黄芩9克,枳壳9克,白芍9克,甘草3克,虎杖15克,蒲公英30克,金钱草30克,木香9克,延胡6克,川楝子9克,葛根15克,服药两剂后,汗出便通,体温正常,右上腹痛已松,五剂后胆囊区疼痛未作,食欲增加,再服三剂痊愈。
【按】肝与胆相表里,性喜疏泄。患者胆腑为实热壅滞,失于疏通,不通则痛,故用四逆散加味疏泄肝胆湿热,肝胆复疏泄之性,则腑气通畅,疼痛自止。
8.程某某,女性,患慢性阑尾炎,自觉右少腹胀痛,时发时止,近又发作,诊得脉弦细而涩,舌苔薄白。中医辨证为肝失疏泄,肠道气机郁滞使然,用四逆散加红藤、木香,服三剂后痛止。
【按】肝失疏泄,引起肠胃气机郁滞而出现脘腹胀痛等症,临床屡见不鲜。本例慢性阑尾炎,据其脉症,断为肝郁气滞所致,故用四逆散加木香疏泄肝气以宣通肠道郁滞,配合红藤以清热消肿。
【实验研究】本方具有解热、镇静、护肝、消炎等作用。其中甘草与柴胡配合而成的“甘柴合剂”,山西医学院曾作了一些实验研究,现介绍如下:(1)护肝:以大白鼠作实验,甘柴合剂具有阻止脂肪在肝内蓄积、抑制纤维增生和促进纤维重吸收的作用,对大白鼠实验性损伤,甘柴合剂能使肝脏的变性和坏死明显减轻;(2)降转氨酶:用甘柴合剂治急性传染性肝炎,有助于降低血清转氨酶,对实验性肝损伤的动物,甘柴合剂能降低谷丙转氨酶的活力。(录自《中药方剂学》,山东中医学院编)
【注意事项】本方治疗四肢厥逆,只适用阳气内郁所致的“热厥”轻症,对“热厥”重症(白虎或承气汤证)力不胜任;阳虚阴盛之“寒厥”,更非所宜。
【评述】四逆散首见于《伤寒论》,原文是:“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主要是指阳郁于里,故见四末欠温而成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是气机不宣;或腹中痛,或泄利者,是气血郁滞。方中柴胡、枳实能升能降能开泄,芍药、甘草能收能敛能舒和,四药并用,具有升降、开、通阳、宣郁之效,后世的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剂,都从此方发展而来,故能治疗内、外、妇科等多种杂病,如合黄芩、郁金、鸡内金、金钱草、虎杖等治疗胆囊结石;合乌梅、川椒、大黄等治疗胆道蛔虫;合左金丸可治脘痛吞酸;合木香、五灵脂等可治脘胁瘀痛;合丹参、黄精、鸡血藤等可治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合丹参、茜草、参三七等可治肝硬化;合蒲公英、贝母、僵蚕等消乳房肿块;合玄参、牡砺、贝母、夏枯草等消项间瘰疠;合当归芍药散可治妇女月经不调或痛经等等。总之,该方适用范围极广,临证化裁,存乎其人。
重庆市第一中医院陈源生老中医应用本方经验颇多,兹据介绍,摘要以供参考。他每用本方加黄荆子,名四逆黄荆散,以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如胃脘痛属肝胃不和者,方用四逆黄荆散加青陈皮、香附、郁金;肝脾不调者,用四逆黄荆散合香砂六君子汤;肝郁气滞,血瘀胃络者,用四逆黄荆散合失笑散;腹痛属寒痛者,用四逆黄荆散去枳实加官桂,或合七气汤;气痛者,四逆黄荆散合天台乌药散;瘀血痛者,四逆黄荆散合手拈散;食积痛者,四逆黄荆散合保和汤。痢疾初起,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尿赤,苔腻,脉弦或浮弦者,四逆黄荆散合香连丸;若下痢赤色者,再加地榆;若下痢白色者,再加桔梗。疝气属热者,四逆黄荆散加金铃子、栀仁、橘核;属寒者,四逆黄荆散加官桂、乌药、葫芦巴、橘核。急腹症:阑尾炎可加红藤、苡仁、败酱草、蒲公英;胆囊炎可加郁金、茵陈、山栀、金铃子、金钱草、过路黄、鱼腥草等;胆结石可加虎杖、金钱草、栀子、郁金、鸡内金、焦查、芒硝、玉米须、琥珀等;胰腺炎可加金铃子散、钱线草,或化裁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芍药、枳实、大黄)。肝炎、肝硬化有肝胃不和临床表现者,以四逆黄荆散加梅花、鱼鳅串为基本方,随证增损;肝硬化或肝脾肿大,肝区痛,有肝胃不和者,以四逆黄荆散加丹参、鳖甲、鸡内金、莪术,或合泽附理肝汤(泽兰,香附、丹参、白芍、麦芽、甘草)。胸痛、胁痛属肝郁气滞者,用四逆黄荆散加金铃子散;属气滞血瘀者,用四逆黄荆散加味化裁为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红花、桃仁、川芎、桔梗、牛膝、柴胡、赤芍、枳壳、甘草)。妇女月经延后,属气滞血瘀者,四逆黄荆散化裁为逍遥散治之。经痛属气滞血瘀者,四逆黄荆散合失笑散或手拈散。盆腔炎属气滞者,四逆黄荆散加败酱草、泽兰、蒲公英、益母草;血瘀者,四逆黄荆散加桃仁、五灵脂、泽兰。颈淋巴结肿大,初起属痰凝气滞者,四逆黄荆散加夏枯草、半夏、七叶一支花;若兼低热,属颈淋巴结核者,合消瘰丸(玄参、牡砺、贝母),加葎草、首乌。
我们亦体会到,四逆散的用途甚广,凡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胰腺炎、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阑尾炎、痢疾以及多种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延后或先后无定期等,只要辨证属肝郁气滞者,均可用本方为基础加减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