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五、白头翁汤

《伤寒论》、《金匮要略》

【组成】白头翁12克(二两) 黄柏9克(三两) 黄连9克(三两) 秦皮9克(三两)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止痢。

【主治】身热,口渴,腹痛,下痢脓血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方解】本方为治热痢的著名方剂。热毒壅结大肠,使肠之络脉受伤,气血与邪相搏,故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与痢下赤白等证。方中白头翁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见长,为主药;黄连、黄柏亦有较强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尤以黄连为治疗痢疾的良药,二者同为辅药;配秦皮,是因为它既能清热燥湿,辅连、柏有解毒之能,又可收涩止痢,助白头翁有凉血之功,为佐药。合之而成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剂。

【临床应用】

细菌性痢疾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0年6期介绍用三味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秦皮)治疗四十五例痢疾,一百四十四例肠炎。痢疾四十五例,服药后48小时内腹痛、里急后重、腹泻脓血皆消失者四十一例,占91.2%;在72小时内症状消失者一例,占2.2%;服药后无效者三例,占6.6%,总有效率为93.4%。肠炎一百四十四例,服药后在四十八小时内腹痛、腹泻俱见停止,症状消失者共一百三十五例,占93.7%;在七十二小时内症状消失者三例,占2.1%;无效者六例,占4.2%,总有效率为95.8%。

上海市立传染病院曾以本方治疗急性菌痢一百二十二例,全部治愈。该院临床实验证明白头翁汤对急性菌痢的疗效是肯定的,它使菌痢消失的速度不迟于磺胺剂或氯霉素;其退热作用在成人方面和磺胺剂的效果相同,在儿童方面和氯霉素相同,昏迷、惊厥等中毒现象也迅速消失。至于大便恢复正常,白头翁汤虽较磺胺剂或氯霉素来得迟缓,但与最后的痊愈无关。根据观察,白头翁汤可以应用于婴儿、老人及孕妇,且无毒性和副作用。(录自上海市卫生局:《中医中药临床实验汇编》第一辑)

兰州《科技资料汇编》1973年1期报道用加减白头翁汤(白头翁15克苦参2克黄柏12克马齿苋30克地榆12克)治疗成人急性菌痢五十八例,其主症为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等,痊愈五十一例,临床治愈四例,无效三例,有效率为94.8%。

《中华内科杂志》1960年4期报道采用验方芍药白头翁汤(白头翁60克,炒白芍、银花、金银藤各30克,川连、广木香、梹榔各9克,泽泻、车前子各15克,每日煎服一剂,三至七剂为一疗程)。疗效:症状全部消失最快为2天,最慢9天,平均4.5天。在二十七例粪培养阳性病人中,经治后有十八例转阴性,治一疗程后,经三十余天观察,复发者三例。其中仅二例有合并症未治愈外,治愈率达98%,均无不良的副作用。

又有人以急性典型菌痢病期不超过三天,治疗不超过一天为观察对象,用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黄连、秦皮、银花、黄芩、白芍、甘草、木香,每日服二剂)。对照组用合霉素0.5克,六小时一次,均以七天为一疗程。治疗结果:中医组痊愈率高,但退热速度较慢。里急后重、腹部压痛、腹泻消失时间,中医组较对照组为优。腹痛与大便镜检脓球消失天数两者相似。脓血便3天内恢复例数及治疗7天停药后第4天肠粘膜病变恢复例数中医组较高。大便培养转阴中医组较对照组为慢。作者认为中医治疗效果高,副作用少,并体会单味药疗效不如复方显著,传统剂量疗效不如大剂量。(引自《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5.2)

阿米巴痢疾 张某某,男,37岁。患脓血便已年余,时发时止,赤白不一,日五至七次不等,伴腹痛肠鸣,里急后重,肛门灼痛,且有坠胀感。脉象细滑,舌苔薄黄根腻。粪检找到阿米巴滋养体。症系湿热蕴结肠中,治以清热化湿解毒。拟用白头翁汤加味:白头翁12克川连3克炒黄柏4.5克秦皮9克炒银花12克地榆炭9克木香4.5克。连服五剂后,腹痛缓解,大便次数减至日二、三次,肛门无坠胀感。又服五剂,下痢已止,大便正常,复查大便未找见阿米巴滋养体。

【按】阿米巴痢疾与祖国医学所称的休息痢症状相似。本例患者病程虽缠绵年余,但肛门灼痛,下痢赤白,苔黄根腻等湿热壅结于肠,热伤血分的见证仍在,故方用白头翁汤清热化湿,伍以银花、地榆加强清热凉血解毒,木香行气除胀而获效。

又《哈尔滨中医》1965年9期介绍以《衷中参西录》所载通变白头翁汤(淮山药,白头翁,秦皮,生地榆,杭芍,甘草,旱三七,鸦胆子)治疗慢性阿米巴痢,效果显著,因三七价格昂贵,乃去之,加重生地榆用量,获得原方同样的效果。观察三例,服药四至六剂均愈,经随访未复发。

急性结膜炎 陈某,男,11岁。患孩眼睑肿胀,目睛赤肿,眵泪多,近十多天来,逐渐肿大,中医辨证为风热客眼。刻诊眼睑高度红肿,球结膜严重充血,视物模糊,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处方用白头翁汤:白头翁30克黄连4.5克黄柏6克秦皮9克。服药三剂,肿痛悉消而愈。(录自《新中医》1973.4)

【按】本方治疗眼疾,文献曾有记载。如《类聚方广义》谓“治眼目郁热,赤肿阵痛,风泪不止,又为洗蒸剂亦效。”系取白头翁清热凉血,黄连泻心火,疗目痛,黄柏泻肝火,清湿热,秦皮能治目赤肿痛,合之共奏清热凉血解毒之效。

单腹胀(肝硬化腹水) 患者朱某某,男性,32岁,未婚。过去曾行脾脏截除术及阑尾截除术。于1957年11月24日来我院内科住院治疗,诊断为肝硬化。主诉:三四天来,尿量减少,微有发热、恶心,纳减。于29日抽腹水,至12月31日,一月内计放水八次。1月2日起,改服中药,初亦不见大效,仍继续放水五次。连服至一月底,才能控制其腹水之成聚,患者聚水的速度可称少见,而其病势之骤暴猛烈,亦属罕有。治疗经过:1月2日诊视,腹膨如鼓,青筋怒张,脐突,腰粗,胁痛,心悸,气短喘促,大便一日二、三次,或溏或干不爽,小便黄赤,滴沥不畅。舌红苔厚,色嫩黄,罩灰腻。脉象弦滑。参考西医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拟断此症是木贼土败,土残水滥,湿热崇聚,壅塞不通的单腹胀。主用扶脾,泄肝,疎利气血,泄化湿热,佐以逐水之法:土炒白术,当归须,制香附,五灵脂,黑白丑,香元皮,冬瓜皮,茵陈,黄芩,黄柏,木通,大腹皮,车前子等为煎剂。白术1份,芫花0.3份,甘遂0.3份,研末糊丸,吞服,每服3克,日两服。服药后,虽得峻下,而腹水仍易潴聚,仍赖放水以解除痛苦。后即停服丸药,于前方参以补中益气法,并重用泽泻、猪苓等淡渗分利之品,连续服药一月余,腹胀未停止发展。3月12日转中医科。此时腹大依然,满腹觉热,绷急积水之势已除。症见腹痛欲便,便意勤迫,粘腻不爽,肛门灼热,小便黄少,苔脉如前,纯属厥阴蕴热,太阴积湿,互相郁蒸之象。因拟白头翁汤,香连丸加淡芩、黑栀、青陈皮、枳壳、白术、车前子、泽泻等治之,膨胀逐步消失。3月16日发现患者右乳房及右耳后生疽三个,根脚僵硬,焮肿疼痛,形寒高热,乃注射青霉素,服银、翘、黄连解毒剂,刀刺泄脓,外疡经旬先平。又转大便转泻,腹痛鸣响,两小时七、八次,纯下稀水、灼热异常。仍以原法苦泄淡渗,佐以四君培脾(此时脉现间歇者三日)调理半月而愈。自此蕴湿、蕴热、水气诸邪尽行涤除,4月17日出院。(引自《江苏中医》1958.5)

【按】此症频行放水、逐水之后,水邪祛而腹膨不退,满腹觉热,且大便如痢,肛门灼热,小便黄赤,涓滴不爽,显见厥阴郁热内蒸,热蒸湿聚,脾气受困,输运失职,膀胱气化不出,因此造成了木来乘土,水又反侮。内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此系厥阴热痢,湿热伤脾,因以白头翁汤为主方,专从肝脾泄化,不治其症而求其因,收到较好的效果。

【实验研究】据报道本方体外实验证明对志贺氏、宋内氏、弗氏等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方中主药白头翁,现代药理证实治疗阿米巴痢有较好疗效,对菌痢亦有一定疗效。(录自《中医治法与方剂》)

【注意事项】虚寒下利忌用。

【评述】白头翁汤是治疗热痢的祖方,古往今来,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证实疗效可靠,显著,可谓历验不爽。本方加甘草、阿胶,《金匮要略》名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产后下利虚极”,对热痢阴血耗伤者颇为适用。后世医家在白头翁汤的基础上灵活化裁,衍化出不少治痢的方剂,如《通俗伤寒论》加味白头翁汤(即白头翁加白芍、黄芩、鲜贯众、鲜茉莉花)治疗赤痢;《衷中参西录》变通白头翁汤(生山药,白头翁,秦皮,生地榆,杭芍,甘草,旱三七,鸦胆子)治热痢下重腹痛,对脾虚不任苦寒者尤为恰合。此外,还有加减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芩,秦皮,银花,地榆,白芍,广木香,甘草),其清热、解毒、止痢的功效较原方更强,亦为临床所常用。

笔者治疗急性菌痢,常以本方加马齿苋、斑地锦、凤尾草、老鹳草之类,效果卓著;若下痢而高热者,与葛根芩连汤合用,亦颇有效。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