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
【组成】赤石脂30克(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9克(一两) 粳米30克(一升)
【用法】赤石脂(一半量)、干姜、粳米三药同煎,米熟后,倾出汤汁,调入赤石脂末(另一半量),分服。
【功效】温中涩肠。
【主治】下利便脓血,脓血暗淡不鲜,甚则大便滑脱不禁,经久不愈,腹痛喜按喜温,精神倦怠,小便不利,舌质淡,脉沉迟或缓弱。
【方解】方中用赤石脂之涩,以固肠胃而止泻;干姜之辛,以散里寒而温阳气;复加粳米之甘,以补脾胃而扶正气。三药相配,标本兼顾,共奏温中涩肠之效。
【临床应用】
少阴下利 黄某某,男,23岁。1956年6月在烈日照射和烟火烘迫下煮焦糖糊,突发腹痛下痢,身体困倦,就诊时自诉为“中暑”,但候其脉沉无力,询其小便清白,又无烦渴和肛门灼热感,印象热彻里虚,法拟振阳固涩,用挑花汤加附子,服后腹泻消失,一剂而愈。(录自《广东中医》1962.7)
【按】本案辨证之眼目在于候其脉沉无力,小便清白,无烦渴和肛门灼热等热象,故诊为少阴虚寒下利,方以桃花汤温阳固涩,加附子以加强温阳作用。
五更泻 李某某,女,34岁。五更泻历时半年,伴心腹冷痛且胀,肢冷畏寒,谷纳不香,每遇劳累加剧,曾进健脾、温胃、固涩等法无效,苔薄白,质淡,脉沉细无力。今仿日人所用“安石榴汤”立方,以观进退。赤石脂30克(研细末,一半布包入煎,一半与药汤和服),干姜60克,石榴皮15克,阿胶9克(烊化),黄柏6克。连服四剂,腹部觉温,便泻渐止,精神振作,后改用调理脾胃之剂而愈。
【按】安石榴汤系全国中医研究班许杼同学介绍陕西中医研究所李紫莹老大夫传授的日本验方,其方乃桃花汤化裁而成。方以干姜为君,不但可温脾阳亦可暖肾阳,黄柏佐干姜之燥,阿胶滋养阴血,赤石脂、石榴皮固涩止泻。该方特点就是重用干姜,以温脾肾之阳,阳气得复,寒湿无处可停,泄泻无从可生。
胃、十二指肠溃疡 吴某某,男,32岁。1975年8月3日来诊:胃脘痛已延三年,时作时止,近又复发,泛吐酸水,嗳气,喜于热饮,得食则减,大便色黑,潜血(++),经钡剂摄片诊断为“胃、十二指肠球部浅表性溃疡”。舌苔白,脉象细弦。治以桃花汤加减。药用赤石脂12克,干姜6克,白芨粉15克,乌贼骨30克,蒲黄12克,青黛9克,延胡索9克。上药共研极细末,每日早晚各服6克,以白蜜60克调服,服完上方后,胃脘疼痛消失,大便隐血转阴。
【按】本病临床一般常用乌贝散或建中汤等方加减,但有些患者却疗效不显。此案在桃花汤的基础上进行增损,去原方中的粳米,加乌贼骨、青黛、白芨、延胡索,取其生肌,化瘀,止痛,同时变汤为散,每能获效。
带下 卢某某,女,42岁。主诉阴道流出粘液及血液已年余。近又下腹胀满不舒,不思食,精神疲乏,足跗浮肿,经妇科检查诊断为子宫颈糜烂。曾按湿热以八正、萆薢分清饮之类治之未愈,后又按气血两亏,用补中益气、归脾等方,均未见效。患者面色萎黄,脉微弱,尤以尺脉为甚,舌白滑无苔,诊为脾肾两虚,以肾虚为主,治以温经散寒,补肾固脱。拟桃花汤合四神丸(改汤剂去生姜),方用赤石脂30克,干姜9克,粳米一撮,破故纸15克,五味子9克,肉豆蔻9克,吴茱萸12克,红枣15枚,连服二剂,精神转佳,带下大减。仍以温补肾阳,加固冲任,将原方加附子18克,鹿角胶12克,再服三剂,精神食欲均好转,带下腹胀消失,足跗浮肿消退,脉缓有力。后改用附桂地黄丸巩固疗效。(录自《新中医》1973.5)
【按】桃花汤和四神丸虽为治疗脾肾阳虚,大便滑泄之剂,但根据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精神,本例带下系脾肾阳虚、下焦不固所致,故用之亦效。前贤云:“有是证即用是药”,此之谓也。
【注意事项】实热下利,内有积滞者,切勿妄用,以免“闭门留寇”,恋邪为害。
【评述】《伤寒论》云:“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此种“下利便脓血”,既属于少阴病的范围,可知其原因是脾肾阳虚,下焦不能固摄所致。故本证下利,每有滑脱不禁之状,且便下清稀。至于所下脓血,亦必暗淡不泽,与热性下利之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脓血色鲜稠粘,有根本之不同,临床不难鉴别。同时,桃花汤证之下痢,大多是病程已长,迁延而成久痢(慢性痢疾)。《类聚方广义》云:“痢疾累日之后,热气已退,脉迟弱或微细,腹痛下利不止,便脓血者,宜此方。”确为得其要领。
根据临床经验,本方不仅可以治疗久痢不止,久泻不止者也可应用。此外,对脾肾阳虚,下焦不固所引起的带下等病证,亦可取其意而用之。值得指出的是,本方虽为温中涩肠之剂,但温补之力尚嫌不足,如患者气虚者可加党参、白术之类;脾肾阳虚较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之属。又临床亦每与赤石脂禹余粮汤合用,以增强固涩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