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
【组成】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或党参代)六两 黄柏六两
【用法】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成末,加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一丸,每日三次,空腹温开水送下。亦可减为一般常用剂量作汤剂(醋渍乌梅30克,细辛4.5克,干姜9克,黄连6克,当归9克,熟附子9克,蜀椒6克,桂枝9克,党参12克,黄柏9克),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温脏安蛔。
【主治】肠寒,蛔动不安,或蛔上入胃,腹痛阵作,甚则右上腹绞痛,手足厥冷,吐蛔烦躁,时发时止,脉象弦紧或弦数,痛剧则脉微,舌淡苔白。亦治久痢久泻等证。
【方解】本方为温脏驱蛔之剂,主治寒热错杂,正气不足之蛔厥证。虫得酸则静,故用乌梅之酸以安之;得辛则伏,故用川椒之辛以制之;得苦则下,故用黄连之苦以下之,三味并为主药,以制蛔虫之内扰,又用细辛、桂枝、干姜、附子佐川椒温脏祛寒以治脏寒;黄柏佐黄连清热燥湿以治湿热;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治正虚。由于本方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故不仅用于蛔厥之证,疗效卓著,即对邪气未尽,正气已虚之久痢久泻,用之亦辄能收功。
【临床应用】
胆道蛔虫病
例1 杨某某,女,34岁。素有腹痛史,昨夜右上腹部呈阵发性剧烈疼痛,且放射至肩背,甚则呕吐,今晨吐蛔一条,巩膜无黄染,四肢厥冷,上腹部偏右有明显压痛,面色乍青乍白,脉乍迟乍数,体温36.7℃,证属蚘厥,用苦辛酸法治之,仿乌梅丸法。乌梅30克,川椒6克,干姜9克,附子6克,桂枝6克,黄连6克,黄柏6克,当归9克,川楝子9克,木香9克,枳壳9克,党参9克,细辛2克。再诊:药后痛势减轻,且能入睡,四肢转温,大便一次下虫数条,但右上腹仍有乍痛,上方去附子,水煎服二剂。三诊:饮食渐增精神振作,兼下蛔虫数十条之多,疼痛遂愈。
例2 邵某某,男,25岁,山东中医学院药圃工人。于1970年6月4日下午遇于药圃马路,见其面色萎黄,痛苦病容,抱脘呻吟,另两人携扶缓行。问之若何?答以肚痛,盖始从医院检查返回。在市中心医院查血:白血球为7800/立方毫米,怀疑是胆道蛔虫,给止痛片,并注射阿托品以止吐,痛略减,仍恶心。5日上午又到中医院查血:白血球为4700/立方毫米,未说明结果,仍予注射阿托品。当即回本校医务室给以驱蛔灵,泻下蛔虫四条。至6日中午,诸症悉在,未稍瘥减,就余诊治。据述右胁撑痛不已,引及右少腹部,疼痛阵发,痛甚则呕吐自汗,按揉胁下则痛可稍减,两天来不能进食。先后共注射阿托品七支,随时服用止痛片,痛楚迄未解除,愿服中药。按六脉弦劲,舌苔白腻,据述症状,同意医院诊断,乃胆道蛔虫症。至于两院所查的血象差距,无甚参考价值,遂拟乌梅丸法加减与之;乌梅肉30克,淡干姜1.5克,川椒6克,熟附片6克,黄芩1.5克,黄连3克,桂枝6克,细辛3克,茵陈9克,炒枳实6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当晚照后,夜半痛止入睡,7日未痛,继服一剂,即欲进食,诸症悉瘥。(周凤梧老师治验)
【按】前人经验认为:“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以上二案均取法于仲景乌梅丸,酸苦辛三味俱备,故用之立效。
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症屡见报道。如《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介绍本方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病一千一百五十三例,除一例并发腹膜炎转外科外,其余症状全部缓解,并发症消除。《湖医药卫生科技资料选编》(1971.11)介绍用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症255例,临床分偏寒型、寒热错杂型、偏热型,均采用本方加减治疗。偏热型用乌梅15~30克,槟榔、川楝子各15克,花椒、桂枝、熟附子各6克,细辛、干姜各3克(小儿酌减);寒热错杂型照上方加黄柏、栀子各9克,黄连6克;偏热型照寒热错杂型方去桂、附、姜、细。结果治愈率达97.6%,有效率为100%。《福建中医药》1957年12期介绍福安专区医院用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病,共收治四十七例,治愈四十三例,好转二例,复发一例,无效一例。《河南医学院学报》1964年8期报道治疗胆道蛔虫病三十二例,分蛔虫兼气滞证、蛔虫兼寒证、蛔虫兼热证、蛔虫兼虚证四种类型,均用乌梅丸(汤剂)加减化裁辨证施治,结果全部治愈。《江苏中医》1965年4期报道,将胆道蛔虫病分为虚寒、实热、寒热错杂三个类型辨证施治,虚寒型常用药物为:党参、干姜、川椒、乌梅、附子、细辛、半夏、使君子、桂枝、胡连、甘草;实热型常用药物为:乌梅、川椒、大黄、黄柏、胡连、川楝子、柴胡、白芍、槟榔、雷丸、苦楝皮,寒热错杂型常用药物为:乌梅、川椒、胡连、黄柏、干姜、党参、榧子、半夏、木香、甘草、川楝子、桂枝。共治疗六十四例,1~2日内止痛者二十九例,3~5日止痛者二十六例,5日以上止痛者九例。平均住院日数为7.2天。无一例手术与死亡。《江苏中医》1965年5期又介绍,将本病分为寒热错杂、虚寒、实热、食积气滞四个类型,并根据以上之辨证分型,采用乌梅丸加减,共治疗152例,取得一定的疗效。此外,《福建中医药》1964年5期报道,用乌梅丸(汤)治疗妊娠并发胆道蛔虫病8例,全部收效。服药剂数:一剂者3例,二剂者2例,三剂者2例,五剂者1例。认为本方不但奏效迅速,且对妊娠无不良影响,亦无坠胎早产之弊。
胆囊鞭毛虫症 《江西中医药》1960年3期介绍用乌梅汤治愈胆囊鞭毛虫症一例。患者病史已九年,屡治未效。用乌梅丸变为煎剂,处方:乌梅15克,细辛0.6克,党参、当归各9克,乌附子、干姜各2.4克,黄连、黄柏、川椒各6克,另加雷丸、鹤虱各12克,连服二剂病情好转。原方再服三剂,症状完全消失,检查及十二指肠引流已无人型鞭毛虫,胃肠透视亦无异常发现。
蛔虫性肠梗阻 《福建中医药》1960年5期报道用乌梅汤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八例,全部病人均有呕吐、腹痛,其中有肠型及包块者七例,吐虫五例。处方:乌梅、黄连各12克,干姜7.5克,黄柏、人参、附子、桂枝、细辛各4.5克,当归、川椒各1.5克,共制成50毫升。剂量:1~3岁8毫升;4~8岁10毫升;9~12岁15毫升。每日二、三次,饭前服。疗效:服药一、二剂后腹痛减轻,包块在三天内消失,其中24小时内消失者占50%。包块消失后再予驱蛔,排蛔最少约20条,最多130条,均治愈。
结肠炎 阮某,男,32岁。大便不正常15年,日下三、四次,或一、二次溏粪,细如笔杆,食肥肉则便次增多,近年来自觉消瘦,曾多方治疗无效,经西医诊断为结肠炎。给予乌梅丸治疗,三日后症状好转,每日大便一次,精神尚佳,再给药七天,服后食欲增加,精神旺盛,腹部舒适,连服四十天停药,诉一切正常。四月后随访,未见复发。(录自《江苏中医》1959.4)
【按】《伤寒论》云:“犹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此即一例。
中毒性消化不良 廖某,男,2岁。中毒性消化不良住院一周,因伤食受暑损脾,腹泻稀水,一日20余次,患儿面色垙白,目眶下陷,肌肉消瘦,皮肤干燥,食乳便呕,肢厥,溺赤短,曾服西药金霉素合霉素,反致呕吐,烦热不安,神倦,啼哭无声,指纹淡白,推之呆滞,舌薄无华少津,脾阳衰败,中气亏耗,厥阴寒热错杂,本“调其寒热,扶其正气,酸以收之,其利自止”之精神,用乌梅丸加收涩之剂以固脱,交通阴阳以止利。原方加赤石脂、禹余粮、诃子,一剂泄量减少,二剂腹泄已瘥,后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服之而痊愈。(录自《中医杂志》1964.9)
崩漏 沈某某,女,35岁。恙起产后,经讯失调,甚则一月两次,经水淋漓,长达十余天,色暗红或有块,头晕,目眩,脘痛泛酸,渴不思饮,饥不欲食,手足不温,少腹胀痛,便干尿黄,脉细弦。虽经中西医多法治疗无效,延已二年。面色少华,心悸,消瘦,大便溏薄,是症寒热兼夹,虚实并见,仿乌梅丸意。党参18克,乌梅炭18克,黄柏炭9克,附子6克,肉桂3克,川椒6克,当归9克,炮姜炭9克,川楝6克,贯众炭15克,血余炭9克。上药连服五剂,漏下已止,诸恙向安而愈。
【按】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崩漏,常见经水淋漓,色暗红或有块,头晕耳鸣,咽干,饥而不欲食,心悸烦乱阵作,手足欠温,便干尿黄等症。此非单纯清热凉血,或固摄法所能奏功,惟宜用本方加味温脏扶正,清热止血,效果较好。
【实验研究】福建福安专区医院乌梅丸研究小组通过动物实验,对本方的作用机制,总结以下数点:
(1)乌梅丸有麻醉蛔虫的性能,有抑制蛔虫活动的作用。
(2)乌梅丸吸收后由胆汁排泄,并改变胆汁的酸碱度(pH值下降)。
(3)服乌梅丸后能使奥狄氏括约肌弛缓扩张,因此推测其作用机制有二:①服乌梅丸后,使蛔虫麻醉,失去了蛔虫固有的附着肠壁的能力,由于胆汁分泌增加,冲击这些没有活动能力的蛔虫而退回十二指肠。②服乌梅丸后,改变了胆汁的酸碱度,使胆汁逐渐趋于酸性,蛔虫本来有好碱恶酸的特性,此种改变使胆道成为不利于蛔虫生存的环境,蛔虫即能通过弛缓扩大的奥狄氏括约肌退回十二指肠,而使胆道蛔虫症治愈。(录自《福建中医药》1957.12)
又据报道,乌梅丸可以改变机体的内在环境,使胆道口括约肌暂时性松弛扩张,使胆汁分泌增多,流冲力加大,将胆道内蛔虫推入十二指肠,再经药物的作用而下。实验证明,乌梅无直接杀虫作用,但有明显抑制蛔虫活动的能力,其作用可能属于麻醉性质。(录自《哈尔滨中医杂志》1965.4)
【注意事项】本方无明显杀虫作用,仅起温脏安蛔之效,服药后一般不排出蛔虫,故当疼痛缓解或控制后,应改投驱蛔杀虫之剂,始能根治。
【评述】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之一。因为厥阴是三阴之尽,又是阴尽阳生之脏,伤寒邪入厥阴,其病情大多是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乌梅丸的组方,寒温并用,补泻兼施,正是根据厥阴病的特点而设。又本方苦辛酸合用,符合“蛔得酸则静,得辛则状,得苦则下”之旨,故功能温脏安蛔,用以治疗蛔厥,最有卓效,近世运用本方治疗胆道蛔虫病等,即从此悟出。同时,本方既有参、附、椒、姜之温补中脏,又有黄连、黄柏之清热燥湿,更以酸收的乌梅为君,所以又能兼治久痢久泻等病。
值得指出的是,后世制扰的方剂,多由此方化裁而成。如《万病回春》理中安蛔汤(党参、白术、茯苓、川椒、乌梅、干姜),具有温中安蚘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寒之吐蛔,便蛔,腹痛便溏,四肢不温,舌淡白,脉迟等证;《通俗伤寒论》连梅安蛔汤(胡黄连、黄柏、川椒、雷丸、乌梅肉、槟榔)能清热安蛔,主治虫积腹痛,吐蛔,甚则烦躁厥逆,并有面赤口渴,舌红脉数等证;《常见急腹症》安蛔汤(乌梅、细辛、干姜、川椒、黄芩、木香、苦楝根皮、槟榔、甘草、大黄)有温脏安蛔、理气止痛、排虫驱蛔的作用,治疗胆道蛔虫病,甚或合并感染。举凡这些,都在乌梅丸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足见本方影响之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