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百合地黄汤

《金匮要略》

【组成】百合15克(七枚,擘) 生地黄汁30克(一升)

【用法】先煎百合二次去渣,再纳生地黄汁,分服。

【功效】润养心肺,凉血清热。

【主治】百合病,神志恍惚,欲食又不能食,欲卧又不能卧,欲行又不能行,常默然无言,有时食欲很好,有时又厌恶饮食,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舌红,脉微数,用各种药物治疗,都很难奏效,甚至服药后反见呕吐下利,虽神态失常,但形体一如常人。

【方解】本方是百合病的正治法。因百合病得之心肺阴虚,兼有内热,故以百合润养心肺而安神明,复以生地黄汁滋阴复液而清血热,合之而成滋养心肺,凉血清热之剂。阴复热退,百脉调和,病自可愈。

【临床应用】

百合病

例1 曾某某,56岁,农民。患者神识恍惚多年,中西医治疗不效。证见心慌不宁,劳动中情绪不定,欲动不能动,欲行不能行,心神涣散,情绪低落,烦躁易怒,寝寐不安,不耐劳力,遂整日钓鱼养病,唯口苦口渴小便黄,舌甚红赤,少苔,脉弦略数,同时遍身疮疹,甚似杨梅疮毒。问其故,乃偶遇打鱼人,吸其烟具后遂遍身生疮,顽固不愈。据证审因,乃心肺伤阴,里热偏盛,为百合病之典型者。方用百合、生地黄、知母、滑石等味。服十剂后,诸症略减,唯疮疹如故,于原方加金银花以解疮毒,但一剂未已,翻胃呕吐,腹泻如水,再次来诊,审其所因,恐系银花伤其胃气,非百合病所宜,故再投原方,吐利即止,守方二十余剂,不仅疮疹隐没而愈,诸症若失,恢复劳动,从事生产。(彭履祥老师治验)

例2 张某某,女,34岁。1974年4月21日就诊。自述1977年底患重感冒,高烧之后,经常头昏头痛,神志恍惚,失眠少寐,甚则彻夜不眠,苦恼万状,身软乏力,不欲饮食,或食之无味,常口苦尿黄,舌尖红,苔薄白,脉略弦数,系热病之后,余热未尽,心肺阴伤,百脉悉病,治宜清除余热,滋养心肺。百合30克生地6克知母9克滑石9克夜交藤30克牡蛎30克。连进五剂,稍有好转,守方十五剂,热去津还,百脉调和,半年之后偶遇,据云亦未复发。(彭履祥老师治验)

自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杨某某,女,54岁。头眩目胀,夜寐不安,常感面部火升烘热,汗泄,一日数发,日久以为苦,口干不欲饮,便干,舌尖赤,少苔,脉细数,阴虚火扰。拟用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百合15克生地黄15克知母9克甘草6克生小麦30克大枣5枚桑叶10克,连服六剂诸症悉除。

【按】本证虽非百合病,但诸症情仍属心肺阴虚、内热所引起,故用百合知母养肺阴而清气热,生地黄益心肾而清血热,佐以甘麦大枣汤加桑叶安神宁心敛汗,故获效机。

【注意事项】本方性味甘寒滋润,且方中地黄用量较大,所以方后云:“中病勿更服”,以防脾胃受伤,反致泻利等变证。又云:“大便当如漆”,此因生地黄汁颜色的关系,服后大便是要发黑的,停药后即可恢复。

【评述】《金匮要略》云:“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该病多发于热病之后,体弱不复,为心肺阴液被热耗损,或余热未尽,百脉未和,或平素情志不遂,多思善虑,精神刺激,日久郁结化火,消烁阴液,主要表现为阴虚内热,精神不安。治疗不可妄用汗、吐、下等法,仲景治此以百合地黄汤补虚清热,养血凉血以清百脉,看似极其平淡,却是严而周匝。彭履祥老师为善识此病者。他指出,百合病一般有如下特征:1。证见心神渙散为主,如默默不欲言,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食不能食,如寒无寒,如热无热,诸药不效,变律无常;2自觉症状极多,全身似病,苦恼万状,但体检病征极少,身形如和,无显著病变;3头眩,口苦,舌赤,尿黄,脉数常为可凭之证。足资临床参考。

魏荔彤说:“百合病,用百合,盖古有百合之名,即因百合一味而疗此疾,固得名也。”叶橘泉著《食物中药与便方》说百合有镇静作用,可用于急性热病后期,神志恍惚,以及妇女更年期神经官能症,癔病等,并介绍便方二则:1病后神经症,坐卧不安或妇人癔病(歇斯底里),百合七个,用水浸一夜,明旦更以泉水煮取一碗去渣,冲入生鸡蛋黄一个,每次服半碗,一日二次(笔者按:即《金匮》百合鸡子黄汤);2神经衰弱,睡眠不宁,惊惕易醒,用生百合60~90克,蜂蜜一、二匙,拌和蒸熟,临睡前适量食之。潘澄濂老师亦常以本方治疗热病后期(或恢复期)阴液未复,余热未尽而见神志异常者,如曾治一例乙型脑炎后遗症,表现为神识呆钝,不语,舌质偏红,脉数等,用本方加味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