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肾气丸(又名桂附八味丸)

《金匮要略》

【组成】干地黄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泽泻 丹皮 茯苓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用法】上八味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黄酒送下15丸,加至20丸,日二次。亦可用常用量改为汤剂(干地黄15克山药12克山茱萸9克泽泻9克丹皮9克茯苓9克桂枝4.5克熟附子6克,水煎服)。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虚衰,腰痛脚弱,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反多,或失禁,尺脉弱小,及痰饮、消渴,脚气,水肿和妇人转胞不得溺等证。

【方解】本方为温补肾阳的主剂。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停于内,则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注于脚下,则足肿而成脚气;水湿上泛,则为痰饮;津液不能蒸化上承则消渴;不能温化膀胱之水则溺不得出(转胞)。方用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为主药;然“无阴则阳无内生,无阳则阴无内长”,故又配熟地、山药、山茱萸益其肾阴,以成阴阳互根之用,且可防附、桂辛燥伤阴之弊;扶正不忘祛邪,故又用泽泻、茯苓、丹皮渗利湿热,以泄其肾浊。如此,则阴阳相济,肾气自复,诸症自消。

【临床应用】

腰痛二便不利 张某某,男,86岁,干部,住某医院。1960年4月25日会诊。患者腰背酸痛,足冷,小便短而频,不畅利,大便难,口干口苦,饮水不解,舌淡少津无苔,脉象右洪无力,左沉细无力,脉证兼参,属阴阳两虚,水火皆不足,治宜温肾阳滋肾阴,以八味地黄丸加减:熟地9克云苓6克怀山药6克,杜仲(盐水炒)9克,泽泻4.5克熟川附子4.5克,肉桂(去粗皮,盐水炒)1.5克,怀牛膝6克破故纸9克,水煎,加蜂蜜30克,兑服,连服三剂。复诊:服前方,腰背酸痛、口苦口干均减,足冷转温,大便畅,小便如前,舌无变化,原方再服三剂。三诊:因卧床日久未活动,腰仍微痛,小便仍频,西医诊断为前列腺肥大,其余无不舒感觉,高年腰部痛虽减,但仍无力,宜继续健补肾气,以丸剂缓服。熟地90克山萸肉30克淮山药60克泽泻30克熟川附片30克肉桂18克怀牛膝30克破故纸60克菟丝子60克巴戟天30克,各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晚服一丸。并每早服桑椹膏一汤匙,开水冲服,连服二剂恢复健康,至五年多未复发。(录自《蒲辅周医案》)

【按】肾为水火之宅,内藏真阴真阳,为人体阴阳之本。因腰为肾的外府,肾脏虚损,则真阴真阳皆虚,故症见腰背酸痛和足冷,口干,饮水不解,舌淡少津无苔,脉象右洪无力,左沉细无力等阴阳两虚,水火不足诸症。因为肾开窍于二阴,肾气不足,膀胱气化无权,故二便短频而不畅,精气两虚,大肠传导失司,故大便难。此证若见症治症,则茫无头绪,疗效亦难理想。蒲老根据病机,视其症结所在,投以《金匮要略》肾气丸加减(如加入滋阴的蜂蜜、桑椹),颇为对鹄之方。盖取其滋阴助阳,使肾气振奋,则诸症自愈。必须指出,肾气丸虽为阴阳并补,但实质还取义于阳生阴长,其名曰肾气丸而不曰肾精丸,于义自晓。若能有会于此,应用时手下自有准则。

尿崩症 徐某,男,32岁,农民。患口渴,多尿三年,曾在外地医院诊断为尿崩症,用补肾阳、益气药治疗未效。口燥渴,饮水甚多,日夜不休,一昼夜约五热水瓶之多,小便频数(昼夜排尿达二十余次),量多色清,颇为痛苦,腰痛,两膝无力。察之两脉细小无力,尺部沉细若无,舌苔淡白而干。辨证:肾气虚,津不上承,固摄无权,为下消症。治法:补益肾气,固摄下元。用金匮肾气丸:淡附片4.5克,紫油桂2.4克,熟地黄15克淮山药12克山萸肉9克茯苓9克丹皮4.5克泽泻9克菟丝子9克桑螵蛸9克。服五剂后,口渴、多溲有好转。继以原方加减,连续治疗月余,基本痊愈。(张德超医师治验)

【按】《金匮要略》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夫男子以肾气为本,此言男子,是指精气先虚,病起于下之意。盖肾者主精,为封藏之本,又为水火之所寄,如火能蒸腾,则精气上承,精气上承,则上焦得以为雾露之溉;气能摄精,则封藏于下,真水充而不能下溜。若肾气亏损,则阳亢于上,气不摄精,火复逼液,则水尽下趋,因而发生“饮一斗,小便一斗”的下消症。本案病证的重点在于消渴和多尿。虽狂渴,而两脉却细小无力,尺部沉细若无,虽口燥咽干,而小便却量多清长,他如腰痛,足膝无力,均为辨证要点。其病机为肾气虚,津不上承,封藏固摄无权。治疗方法自应以补益肾气为主,使真阳能够振奋,即可蒸化水气,上升而为津液。同时肾阳振奋,又可以摄水,则消渴可止,小便亦恢复正常。肾气丸为滋阴补阳之剂,甚合病情。加菟丝、桑螵蛸,意在加强固摄下元之功,故用之获效。

脚气病 何某某,连续劳累后发烧38℃,稽留型,早起高,发热自汗,全身疲乏沉重,尤以两下肢不愿动,食减,烦躁不宁,脚根特别感到刺痛,心跳,两脚浮肿,尿量显著减少,少腹拘急感,医院诊断“脚气痛”,脉弦细而数,舌淡苔少,认为肾阳虚损,元阳不纳。《金匮要略》“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干地黄24克,山萸(补骨脂12克代)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丹皮9克桂枝9克附片9克,米皮糠250克煎汤代水煎药,连服九剂而恢复正常。(岳美中老师治验)

【按】《金匮要略》云:“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本案前虽身热,实为病之标,而两脚浮肿,尿量显著减少,少腹拘急,舌淡,则为病之本。岳老能洞察于此,诊断为肾阳虚损,而用肾气丸获效,远非浅见者所能望其项背。可见治病求本的重要性。

精弱不育 裴姓患者,年20余,其妻不育,检查精液,发现精子不活跃。诊得两尺俱弱,无其他病象,投金匮肾气丸,坚嘱久服,半年后有妊,先后共生三胎。(岳美中老师治验)

【按】《内经》谓:“肾者主精”、“肾气盛,乃能有子”。岳老精于医,尤善于脉诊,诊得两尺俱弱,断为不育由肾气虚,投以肾气丸而生子。前贤高鼓峰曾说:“凡命门火衰,元气虚惫,变为腹痛,泄泻、胀满、阳萎、精寒,不能生子,两膝酸疼,疲软无力,眼目昏花,悉以本方治之。”可称对肾气丸应用范围的概括及补充。

消渴 李某某,男,34岁。患者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饥饿,尿量日6000毫升,皮肤干燥,夜寐欠佳,有精神创伤史。尿糖阳性,定量1.5克%,诊断为消渴病。按常规治疗外,加用桂附八味丸,每日一次,每服12克,用药三日后症状减轻,至二十日尿糖定量降至0.1克%,追踪观察二月未见复发,已能参加中等度体力劳动。(录自《山西医学杂志》1965.2)

【按】本例缺少脉象及辨证论治,但从方测证,当知属虚寒性质(肾阳不足)的消渴,非消渴病一概可用本方。

水肿 刘某,男,43岁。头面四肢浮肿,滑泄遗精,阳萎不举,腰腿酸冷,两足萎软,五更泄泻,舌胖嫩,脉沉迟,病历五十余天。经化验:尿中有蛋白,管型,血球,脓球,西医诊断为慢性肾炎,中医辨证为阴水肿。处方:茯苓15克熟地9克山药9克山萸肉9克附子15克肉桂6克车前子9克丹皮6克炮姜3克泽泻9克牛膝9克。服十六剂,诸证悉瘥,续以香砂六君调理脾胃而竟全功。(录自《江苏中医》1965.9)

【按】患者浮肿而见一派肾阳虚衰、阴寒内盛之象,故诊为阴水肿,方用肾气丸加味,是宗“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旨。

痰饮咳喘 沈某某,女,64岁。头晕目眩,不能起坐,咳嗽稠痰,胸闷短气,不饮不食,时而肤热,精神恍惚,口唇干燥,苔白少津,脉濡细滑,证属痰饮,治宜温阳逐饮,宣肺散气法。处方;附子9克肉桂3克萸肉6克熟地9克姜半夏9克桑皮9克陈皮6克杏仁9克。服二剂后,小便增长,眩晕胸闷气短等症显著减轻,继服六剂,各症痊愈。

【按】痰饮咳喘之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前贤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又云:“肺为气之本,肾为气之根。”本案之咳嗽短气,乃因肾阳虚衰,气不化水,聚而成饮,痰饮上泛,肺失宣降所致,故取法肾气丸,复加宣肺化痰之品,标本两顾。笔者临床亦常用本方治疗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病属肾阳虚衰,气不摄纳者,确有一定效果。

带下 《江苏医药》1975年10期介绍加味肾气丸治疗锦丝带十例。妇科检查除一例有阴道炎外,其余九例均为正常。处方:干地黄12克淮山药9克山萸肉9克福泽泻6克白茯苓9克牡丹皮6克上肉桂2.4克淡附片6克肉苁蓉9克菟丝子9克金毛狗脊9克(炒,去毛)。治疗结果:十例皆痊愈,平均服药八剂。如张某某,42岁,已婚,农民。年逾四旬,苦带下十余年,久治无效。近来白带淋漓,色晶莹雪白,闪闪发光,形状如丝。脉濡细,尺部沉迟,面色暗晦,消瘦,舌淡苔薄。便溏溲清,小腹冷痛。妇科检查未见任何异常变化。诊为肾气虚寒,冲任衰弱,而致带脉失约,遂成带下。法宜温补肾阳,以束带下,用上方连服六剂,诸证大减,继用原方八剂,竟获痊愈。后用肾气丸调理月余,随访二年未复发。

又日本有人介绍用八味丸治验三则,兹摘录如下。

例1 脑出血后遗症:患者72岁,男性。约五年前因脑出血病倒,由于左半身(特别是左下肢)麻痹不能步行,只能在室内蹭动。患者肥胖,呈实证外观,面色红润并有光泽,但下半身皮肤松弛而且干燥,两颊部毛细血管浮现,口唇呈暗紫色,下肢特别是左下肢几乎完全麻木,膝以下有明显水肿,以拇指按之有凹陷形成,并久久不能平复。口渴欲饮,小便量多,尤其是夜尿多,每夜解尿五、六次,常常尿失禁。大便结,三天一次。食欲很好。神经系统症状有左下肢运动性麻痹,腱反射亢进,感受左下肢远较右下肢迟钝,智力尚可。有答问能力,但十分健忘。在腹诊方面,一看就象使用防风通圣散那样的腹症。但整个下腹部稍柔软,尤其是脐下部更柔软。血压170/90毫米汞柱,心电图示左室肥大和明显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脉波图为三角波。胸部X线检查见心脏呈主动脉瓣型左室肥大。肝功能基本正常。总胆固醇295毫克%。尿量多比重低,蛋白(+++),然酚红试验、非蛋白氮测定均属正常。基于上述症状,给予八味丸料浸膏散,(加炮附子)治疗。经服上方后,浮肿减退,下肢肌力略有好转,约半年后,运动麻痹也有某种程度的改善,但多尿现象无明显进步,尿失禁依然存在。这时曾改用续命汤,桂枝加术附汤等治疗,然而从总的效果来看,还是原用八味丸料方较好。于是又在八味丸料方中加入牛膝、车前子浸膏颗粒,做成牛车肾气丸使用。使用牛车肾气丸后,病情进一步改善。按此方持续服用4~5月,虽多尿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对尿失禁仍无疗效。此时,在方中破除炮附子量只能限于0.5克左右的传统用法,而将量加大至1.0克。使用此方一个月左右,运动麻痹有进一步改善,多尿及尿失禁症状也见进步。得到这样疗效后,又试将炮附子量增加到3~5克,这时,病情改善的程度更为显著,经三个月左右治疗,多尿症状消失,尿失禁现象也被控制,运动麻痹更显著地改善了,患者已可曳足而行。又三个月后,患者可步行到医院就医,智力方面也很好。

例2 糖尿病:患者26岁,男,约自二年前起口渴、多尿、消瘦,诊断为青年型糖尿病住院。在住院期间予以饮食疗法和胰岛素注射治疗。口渴等症状用胰岛素后全部改善,而且体重增加,外观犹如健康人。唯每天早晚必须注射25单位胰岛素,患者甚感厌烦。使用胰岛素后,血糖降至160毫克%,尿糖也减少到(+),食欲好,二便正常,夜间排尿一次左右,其他检查无异常发现,腹部较坚实,腹直肌紧张,并有胸胁部轻度胀满感,腹部腹直肌之间柔软,在此处以手掌纵行压之可深入,在腹白线上可触及象铅笔芯那样细的索状物,这与大家敬节先生所说的腹证甚一致。虽然在下肢无运动麻痹和麻木感,也仍给予八味丸颗粒剂治疗。经八味丸颗粒治疗一个月,胰岛素可减至半量,患者甚慰。但按原方持续服用了一年左右,胰岛素还是只能减至半量,不能再进一步减少,如勉强减量,患者就出现疲倦感,尿糖也增加,这时患者又因胰岛素离不了而悲观。因无特殊疗法,故只得严格指导患者饮食治疗,使其摄食糙米蔬菜类,以图逐渐停用胰岛素。此时恰好在“日本医事新报”杂志上看到大家敬节先生的文章,提到在八味丸方中加入人参末3克治疗糖尿病效果好,于是就采用此法治疗。结果病情进一步好转了,以前患者总是有迟脉倾向,虽然脉不怎么弱,但还想将制附子量加大看看效果。当制附子加至3克以上时,患者面部有灼热感,故又渐减至2~1克分量服用。经过约七个月治疗后,现在胰岛素晨晚只须5~10单位,血糖即可控制在160毫克%的水平,不再升高。

例3 高血压病:患者65岁,男性,从十多年前患高血压病,并持续进行治疗。患者肥胖粗壮,属大柴胡汤体型,如不持续服用降压剂,血压即升到240/110毫米汞柱,并诉述两腋下部有胀满感。心电图示左心室明显肥大和明显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脉波图呈三角波形,胆固醇270毫克%,尿量多,比重低,有少量蛋白,酚红试验、非蛋白氮测定均正常。脉弦紧,呈实证外观。常常觉得不畅快。腹部与整个身体不相称,软而膨隆,特别是脐下部更为突出,下肢有轻度浮肿和麻木感,左下肢更明显,口唇干燥皲裂,舌木然,大便较秘结,两日一次,食欲好。本例是八味丸的典型适应证。故先后给予八味丸浸膏颗粒和十味浸膏散治疗。服上述处方后,收缩压下降至200毫米汞柱,然而再继续服药乃至持续用上方1~2个月之久,收缩压仍维持在200毫米汞柱水平,不再下降。患者常诉述头痛,夜间排尿次数由5次减至4次,下肢麻木感近乎消失。将八味丸颗粒剂由5克增加至8克,收缩压仍波动在200毫米汞柱上下,后持续用药半年,也不见血压进一步下降,但原来的轻度腰痛症状被控制,自觉症状较前改善。当又加制附子3克时,尿频显著改善,夜间仅排尿一、二次,然而起床时还有头痛,血压还高。这时又根据大家敬节先生的方法在上方加入黄柏和钩藤(颗粒),此方服用十个月左右,血压渐渐降至170/90毫米汞柱,头痛也消失了。本例经过一年摸索治疗,才收到理想的降压效果。如果在方中除掉钩藤,收缩压最高升至190毫米汞柱,故本例之血压下降,钩藤还是起主要作用的。(录自《漢方醫學》1974)

【评述】《金匮要略》用肾气丸凡五条:1.中风历节病篇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2.痰饮篇:“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3.虚劳篇:“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4.消渴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5.妇人杂病篇:“妇人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上述诸证,虽然病名不同,见证各异,其病机皆属肾阳虚衰,肾气不化,治法不外温肾化气,增强肾脏吸收排泄功能,肾气丸即有此种作用。

肾气丸虽为温补肾阳的方剂,但“阴生于阳,阳根于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阳有着互根的关系,所以方中阴药占二十五两,阳药只有二两。张景岳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以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以阴得阳升,则源泉不竭。”本方即是在滋阴药的基础上加桂附以温阳,所谓补水中之火,就是根据阴阳互根的观点指导配伍的,体现了“以理(指中医基本理论)组方”的原则。徐灵胎对本方的配伍大加赞尝,他说:“此方专利小便,水去而阴不伤,扶阳而火不升,制方之妙,固非一端……。”岳美中老师亦指出:“肾气丸六昧滋阴,具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作用;桂附温阳,具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作用。相反适所以相成。在一定配伍的条件下,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是方的组成,是寒热并用,水火兼补,不湿不燥,一开一合,使水去而阴不伤,扶阳而火不升。”确为有得之言。

肾气丸是补肾的祖方,后世医家如赵献可、薛立斋、张景岳辈对本方推崇备至,广泛应用于痰饮、咳喘、肿胀、血证、黄疸诸疾。目前临床上仍常以本方治疗慢性肾炎、神经衰弱、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性机能减退、糖尿病等病症。由本方化裁而成的六味地黄丸、济生肾气丸、七味都气丸、参麦地黄丸、八仙长寿丸、杞菊地黄丸、归芍地黄丸以及左归丸、右归丸等不少方剂,应用则更为广泛。凡此,都是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的。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