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9克(各三两) 灶中黄土30克(半斤)
【用法】先煎灶心黄土,澄清去渣,以此汤煎余药二次,分服。
【功效】温脾摄血,滋阴和阳。
【主治】脾气虚寒所致的便血,以及吐血、衄血,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腹痛喜按,形寒肢倦,舌淡,脉细无力。
【方解】本方为温阳健脾,坚阴止血之剂。脾统血,气摄血,脾气虚寒,则统摄无权而上溢为吐血、衄血,下渗为便血、崩漏。方中灶心土温脾收敛止血,为主药;配白术、附子温阳健脾,以恢复其统血之能,地黄、阿胶养阴止血,以增强其敛血之功,四味俱为辅药;又妙在以一味苦寒坚阴之黄芩反佐,既能制附子之温燥,又能助诸药以止血。本方阳药与阴药合用,刚柔相济,使温阳而不致伤阴,养阴而不致碍脾,但全方重心仍在温阳以止血。
【临床应用】
便血 宋某某,男,43岁,邮递员。>大便后下血甚多,紫暗不鲜,已历二载。刻诊面目浮肿色黄,心悸怔忡,腹部喜按畏寒,懒于言语,饮食不香,肢倦无力,下肢亦肿,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无力,拟用黄土汤加>减温脾摄血。党参15克,白术12克,附片6克,阿胶9克(烊化燉和),熟地12克,甘草3克,炮姜6克,灶心黄土30克(先煎澄清去渣,以此药煎上药)。上药连服一周,便血渐止而浮肿消退,精神振作,纳谷增多,继予调理脾胃法善后。
【按】此证因中气虚寒不能统摄而血渗于下,脾阳不振,气分亦虚,兼见浮肿。方用黄土汤加减温中祛寒,健脾利湿,兼护脾阴,俾脾气健运,统摄之权恢复,故便血、浮肿等症得以消除。
溃疡病并发出血 许某某,男,52岁。既往有胃溃疡史,脘痛绵绵,时泛酸水,昨夜便下黑粪两次,如柏油样(大便潜血试验+++)面色苍白,头昏,畏寒喜温,肢乏无力,脘部按之微痛,舌质淡,边微紫,苔白滑,脉象细弱无力,用温运止血法,宗《金匮要略》黄土汤意立方。炒焦术12克,附片6克,赤石脂30克,炮姜6克,阿胶9克烊和,煅乌贼骨30克,党参15克,红枣4枚。服药五剂后,出血已止,大便潜血试验转阴,精神亦佳,继以黄芪建中汤,归芍六君子汤调理而安。
【按】《浙江中医杂志》1964年2期亦有用本方为主治疗溃疡病并发出血的报道,所治见症以出血量较多,血色晦暗,四肢不温,面色萎黄或苍白,舌质胖嫩,苔白滑,脉沉细无力为主,疗效显著。
吐血衄血 梁某某,男,42岁。一周来衄血吐血,鼻腔干燥,夜晚燥热,心慌气短,失眠多梦,血小板4.6万/立方毫米,舌苔白滑满布,脉沉无力。诊为脾虚胃实,阴不维阳,以致气火偏盛,迫血上行而发生吐衄。治宜补益脾气,泻火滋阴。处方:生地18克,黄芩9克,白术12克,甘草9克,阿胶9克,赤石脂15克,干姜炭3克,侧柏炭12克,茅根12克。服三剂后,出血已止,血小板检查二次,均为13万/立方毫米,原有肛门潮湿,早晨大便急而不能控制等症,药后也有明显好转,再服原方三剂善后。(录自《武汉医学院学报》1975.1)
【按】本例是由于脾胃偏盛偏衰所形成的吐血衄血,故用方以调和脾胃之气为主,滋清心肝之血热为辅。本方是黄土汤化裁而成,因附子、黄土辛温气烈,不合气火升发太过之血症,故以干姜易附子,以赤石脂易黄土。
【注意事项】心胃热盛,迫血妄行之出血证忌用本方。
【评述】《金匮要略》云:“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以方测证,本证是由于脾气虚寒不能统血所致。因脾居中焦,与下焦言,比较远,故称为“远血”。其实,临床应用本方不必拘泥于出血部位之远近,当以证候为依据,如大便下血量多,色暗淡不泽,腹部有冷痛感,面色萎黄或苍白,肢冷体倦,舌淡,脉细,无论远血近血,皆可用之。《千金方》及《衍义》指出:“治血但取归经,不必究其先后远近”,确有见地。后世根据本方制方原理,对脾气虚寒,不能统摄,血溢于外所致的便血、吐血,衄血、血崩等证,多以本方温运脾阳,养血涩血而获良效,可见经方之运用代有发展。
又灶心黄土现多不备,可以赤石脂代之。《本经》称赤石脂主泄利,肠澼脓血,阴蚀下血赤白。《伤寒论》少阴篇桃花汤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陈修园在《金匮浅注》黄土汤条下云:“每以此方以赤石脂一斤代黄土如神。”朱颜著《中药的药理与应用》谓赤石脂与伏龙肝都与高岭土相似,主要为吸着作用,内服能吸收消化道内毒物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对发炎的胃肠粘膜有局部保护作用,对胃肠出血还有止血作用。笔者体会赤石脂对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出血,效果较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