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五、大黄牡丹皮汤

《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12克(四两) 丹皮9克(一两) 桃仁12克(五十个) 冬瓜子15克(半升) 芒硝9克(三合)

【用法】先煎前四味,去渣,后入芒硝,再煎沸,顿服之。

【功效】清热消肿,泻下逐瘀。

【主治】肠痈脓未成,发热恶寒,汗出,右下腹胀痛,腹皮微急,按之则痛剧,或右脚屈而不伸,伸则痛甚,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紧,或滑数。

【方解】肠痈多由热毒与营血瘀结肠中而成,初起未成脓时,宜清热解毒,破瘀消肿,促其消散。故方中用大黄清热泻下,丹皮凉血散瘀,共为主药;芒硝助大黄荡涤肠中实热,桃仁助丹皮活血化瘀,共为辅药;复加一味治内痈的要药冬瓜子,以除热散痈,为佐药。如此配伍,使热结通而痈自散,血行畅而肿痛消。

【临床应用】

阑尾炎 《吉林医大学报>1959年4期报道用大黄牡丹皮汤与败酱草交互使用,两肠痈汤单独或交互使用,治疗本病四十例,一般在用药后第五天症状体征消失,平均住院天数为八天。《武汉医学杂志》1965年1期介绍用中药或中药加抗菌素治疗单纯型阑尾炎十例,阑尾脓肿型三十六例,除十二例无效中途改为手术外,余均治愈。单纯型用方为大黄牡丹皮汤:生大黄9克牡丹皮9克桃仁9克冬瓜子15克全当归9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败酱草15克生苡仁15克粉甘草3克甜桔梗3克炒枳壳3克元明粉0.3克;阑尾周围脓肿用败酱汤:败酱15克苡仁9克桃仁9克冬瓜子12克连翘9克。又据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报道,用复方大黄牡丹皮汤和针刺治疗三百四十例阑尾炎及阑尾脓肿,其治愈率达90%。(录自《中医外科学讲义》1964年版)

输精管结扎术后感染 《赤脚医生杂志》1976年9期介绍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治疗输精管结扎术后局部感染。方药组成:大黄9克芒硝9克丹皮12克桃仁9克苍术9克苡仁18克冬瓜仁30克甘草3克。适应范围:输精管结扎术后局部感染,见有附睾肿大,精索粗硬,掣引小腹胀痛及腰疼不适,有些伴有头晕,食欲不振,小便黄赤,大便干燥等。或感染不重,仅有局部疼痛不适等症。临床疗效:共计治疗七十四例,轻症平均疗程为二天,重症平均为八天,均治愈。如甫某某,男,37岁。输精管结扎术后第二天下午局部红肿疼痛,双侧附睾肿大,精索粗硬,掣引小腹部及腰部胀痛,尿黄,尿道灼痛,大便干燥,头晕。曾用土霉素治疗无效,症状逐渐加重,卧床不能行走。术后第三天开始服用上方。大黄、芒硝各用18克,另加乳香、没药各9克。上午开始服头煎,下午局部疼痛减轻,次日继服上方,局部症状均消失,大便略稀,上方去乳、没、芒硝,大黄改为熟军,继服二剂,临床治愈。

此外,本方亦可用于附件炎、盆腔炎等属湿热型者。

【实验研究】动物实验证实,本方中各药在经肠给药时,都能引起阑尾蠕动轻度增强,其中以芒硝的作用出现得较强较快,冬瓜仁的作用最弱。还证实大黄和桃仁可使阑尾容积增大,丹皮使阑尾容积先缩小后增大,芒硝和冬瓜仁则无明显影响。(录自《科学研究技术革新辑要》第一集,西安医学院,1959)又用加味大黄牡丹皮汤(原方加当归、银花、连翘、枳壳、桔梗、甘草)对家兔实验,结果表明,该方能增强机体全身局部网状内皮系统的防御能力。(录自《中药方剂学》,山东中医学院编)

【注意事项】

1.本方适用于肠痈实热之证,因此,老人、孕妇、体质虚弱者,均应慎用或加减应用。

2.根据各地治疗阑尾炎的经验,凡属于下列情况者,一般不宜使用本方:(1)重型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2)合并腹膜炎,有中毒性休克或腹腔脓液较多者;(3)妊娠期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4)婴儿急性阑尾炎;(5)慢性及复发性阑尾炎;(6)阑尾寄生虫病。(录自《中药方剂学》,山东中医学院编)

【评述】大黄牡丹皮汤是《金匮要略》治疗肠痈“脓未成”的主方。近世多用来治疗急性阑尾炎,使不少患者免于手术,显示了中医中药在治疗急腹症上的意义和作用。在应用本方时,可随证加减,如热毒重的加银花、连翘、红藤、蒲公英、败酱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腹痛甚的,加川楝子、延胡、乳香、没药,以增强祛瘀止痛之效;腹胀的加木香、枳实、厚朴、槟榔,以疏通气机;腹部有包块的加皂角刺、地丁,并外敷芙蓉花、白毛夏枯草,或三黄散;体质较弱、大便偏溏的去大黄、芒硝,或减轻其剂量。

天津南开医院在本方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制成阑尾化瘀汤(川楝子、玄胡索、丹皮、桃仁、木香、双花、大黄),主治急性阑尾炎瘀滞期,症见热象不显,脘腹胀闷,纳呆恶心,右下腹持续性钝痛或胀痛,拒按,大便正常或秘结,尿清或黄,舌苔白,舌质正常,或有紫斑,脉象弦紧;阑尾清化汤(双花、蒲公英、丹皮、大黄、川楝子、赤芍、桃仁、生甘草),主治急性阑尾炎蕴热期,症见低热或午后发热,口渴,右下腹疼甚,便秘尿赤;阑尾清解汤(双花、蒲公英、冬瓜仁、大黄、丹皮、木香、川楝子、生甘草),主治急性阑尾炎毒热期,症见发热,口渴,面红目赤,唇干舌燥,呕不能食,右下腹胀痛拒按,甚则腹皮硬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黄或腻,舌质红绛或尖红,脉象洪滑数大,或弦数有力。凡此,都是对古方应用的发展。

又,从《金匮要略》条文来看,脓已成的用薏苡附子败酱散(苡仁、附子、败酱草),脓未成的则用本方。但证之临床,二方常可综合或交互使用,总以证候为立方遣药的依据,有是证即用是药,未可以脓之已成、未成作为应用上述二方的唯一指标。事实上,即使脓已成,若热毒尚盛,正气未衰,大黄牡丹皮汤亦可加减用之;反之,若脓未成,也可在大黄牡丹皮汤的基础上,加苡仁、败酱草,以增强清热利湿之功。圆机活法,存乎其人,切勿拘泥条文,把它看作一成不变的东西,读仲景书,必须明此。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