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 茯苓 牡丹皮(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
【用法】上五味,共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病重药轻而疗效不著,可加至三丸。亦可改为汤剂(桂枝6克,茯苓12克,桃仁9克,丹皮9克,赤芍12克),水煎服。
【功效】活血化瘀消症。
【主治】妇女少腹宿有症块,按之微痛,挛急;或月经困难,或经行少腹胀痛;或妊娠宿有症块而致漏下;或难产,或胞衣不下,或死胎不下;或产后恶露停滞,舌质带紫,脉涩。
【方解】本方为祛瘀消症之要剂。方中桂枝温通经脉;桃仁、丹皮破血祛瘀,消症散结;芍药缓腹中拘急,茯苓导诸药下行,共成活血化瘀、消症散结之用,丸以白蜜者,意在不使猛攻,缓缓显效。
【临床应用】
子宫肌瘤 毛某某,女,成年。少腹胀痛,月经愆期不定,量多色紫,伴有头昏嗜卧,周身倦怠乏力,纳谷尚可,舌有紫点,苔薄白,脉细涩。妇检:外阴(-),阴道(-),宫颈光、宫体旁有鸡子大之包块,质硬。超声波下腹探查:子宫进出波7+cm,(整理者注:“进出波”是传统A型超声检查中的专业术语,指超声波在穿透子宫时产生的特定反射波,包括超声波达到子宫前壁时产生的反射波和超声波穿透子宫后壁时产生的反射波,即进波和出波;两者的间距代表子宫前后径的测量值,用于评估子宫形态和大小。成年女性子宫前后径正常范围为3~4cm,若达到7cm则提示可能存在子宫增大,可能由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病变引起。现代B超已不再使用“进出波”这一术语,而直接通过二维图像测量子宫各径线。)内见微小波,开大益增波形上升,疑为子宫肌瘤。证属症结为患,用桂枝茯苓汤活血化瘀。桂枝12克,茯苓12克,桃仁12克,丹皮9克,赤白芍各9克。连服十五剂,少腹胀痛减轻,妇检包块明显缩小,继服上药十五剂,包块消失。
【按】子宫肌瘤属祖国医学“症结”的范畴。盖“症结”之病多因气滞血瘀,积聚成形所致。桂枝茯苓丸功能活血化瘀,缓消症块,故用之有效。《广东医药资料》1975年10期介绍用加味桂枝茯苓汤(桂枝9克,茯苓12克,丹皮9克,赤芍9克,桃仁9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治疗子宫肌瘤三例,获得较好的效果。亦有报道本方治疗卵巢囊肿者。
盆腔炎 据广东省惠阳县淡水公社卫生院报告,用桂枝茯苓汤治疗盆腔炎二百例,经追踪观察五十例,疗效较好。其处方是:桂枝6克,茯苓12克,桃仁6克,白芍12克,丹皮9克。并加制香附9克,当归9克,玄胡6克。水两碗半煎成大半碗,空腹温服,渣再煎服。服药后宜休息半小时。若为丸,则上药各等分,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日二次,每次一丸。治慢性盆腔炎三十五例,治愈二十七例,无效八例;亚急性盆腔炎十例,治愈八例,无效二例;急性盆腔炎五例,治愈四例,无效一例。症状消失天数平均为6.8~18.9天。(录自《新中医》1975.6)
不孕症 1941年治一阎某,年三十余,婚后十年来未孕。一年前患子宫内膜炎,经北京某医院手术治疗,手术后经事不行,而每隔两个月左右即吐衄一次,同时身起血泡,溃烂流血水,近三个月来鼻衄更甚,并觉阴道内干涩,逐日加重,多医不效。经投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红花,日服一剂,同时针三阴交、合谷、关元等穴,药尽五、六剂,阴道即感湿润,血泡未再发。原方继服二十余剂,月事重潮,诸证消失。又服月余,经停有妊,足月生一男婴。(岳美中老师治验)
瘀血头痛 某妇劳动时被车把撞击头部,从此头痛不止,已半年多。服葛根汤合桂枝茯苓丸方,数剂痛止,但每隔一、二月又发作,每发时其人按前方自服数剂则又止,一年后始不复发。(录自《新中医》1974.1)
【按】根据原作者历次体验,凡瘀血在下部的,当以下为主,以散为副;瘀血在头部的,则以散为主,以下为副。要之,各就其近,因势利导,灵活变通。
痛经 戴某某,女,18岁,未婚。痛经史三年,这次经期将届,少腹疼痛颇剧,嗳酸不思饮食,纳入则泛泛欲吐,中脘不舒,失眠,精神疲乏。脉象弦细,舌上有薄腻苔,下腹有明显压痛。诊断:痛经。处方:桂枝3克,赤茯苓9克,粉丹皮9克,桃仁9克,赤白芍各4.5克,全当归15克,泽兰叶9克,姜半夏6克,炒广皮4.5克。上方连服二剂,腹痛消失,精神畅快,脘部舒适,泛恶得止,但经血带黑色。乃以前方去半夏,继进二剂,并嘱于下月有月经来潮感觉时即服此方,每天一剂,服至经行第二天为止。患者如法服用,经过三次月经周期后,痛经痊愈。(录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9)
流产后漏下不止(胎盘残留) 洪某某,女,32岁。妊娠八十余天流产后崩下血块甚多,曾两进中药补涩之剂多天,漏下仍不止,少腹隐痛,头晕耳鸣。经产科检查:断为胎盘残留,拟作刮宫术,因本人不同意,故未进行。诊查:患者卧床,面向里侧,精神疲惫,面色苍白,唇无华色,脉细少力,舌质淡。诊断:流产后漏下不止。处方:桂枝3克,茯苓9克,丹皮6克,桃仁9克,赤白芍各4.5克,当归15克,泽兰叶9克,制川军6克,黄芪15克,土三七6克(研分二次服)。服一剂后,翌日流血减少,精神转佳。以原方加阿胶9克(烊冲)、炙艾叶2.4克。晌午服药,晚间由阴道排出秽物一条,此残留之胎盘剥离自下,腹痛即已,漏下遂止,调治近旬而愈。(录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9)
此外,本方还可用于痔疮、阑尾炎、急性睾丸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以及外伤等而有瘀血征象者。
【实验研究】据《漢方の臨床》24卷第1号报道,本方桂枝,能抑制动物的自发运动,增强睡眠,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尤为明显,能扩张血管。动物实验证明,不影响胃酸的分泌,能使肠道的紧张度降低;对胆汁的分泌具有轻度的促进作用。芍药,对大脑抑制作用较明显,并能抗痉挛,对胆囊、胃、肠道、子宫肌等均有镇静和镇痛作用。丹皮,有镇静、镇痛、镇痉和解热作用(这里说的热,即中医所谓的“血热”)。桃仁,对子宫有特异功能,是止月经痛的一种不可少的药物,但对子宫以外的一般性疼痛的镇痛作用不显著,此外亦有微弱的镇咳作用,并有阻止血液凝固的作用。茯苓,动物实验证明,能降血糖,能使胃中游离酸量减少,使酸度减低,可抑制胃溃疡的发生,和桂枝芍药同用,能保护胃肠。(录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79.2)
【注意事项】本方为活血祛瘀之剂,孕妇若无瘀血积聚影响胞胎者,宜忌用。
【评述】桂枝茯苓丸是仲景为妊娠宿有症病,以致漏下不止而设。因为“漏下不止”之因,是由于症结,症病不去,势必影响妊娠。根据“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只有下去症结,除其病根,漏下始能得止,胞胎乃能自固。本方虽为活血祛瘀之剂,但方中全无猛利之品,且为丸剂,故作用和缓,寓有下症而不伤胎之意,于法可谓密矣。
根据临床经验,此方用途甚广,如月经不通,痛经,难产,死胎不下,产后恶露不行,败血上攻,以及子宫肌瘤,子宫息肉,卵巢囊肿,子宫炎症,盆腔炎等病症,审属瘀血为害者,均可加减治之,常能获得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