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组成】柏叶12克 干姜9克(各三两)艾叶9克(三把)
【用法】水煎二次取汁,加童便(原方用马通汁)一小盅分兑服。
【功效】温中止血。
【主治】中气虚寒,吐血不止,面色萎黄,舌淡少华,脉虚数无力。
【方解】本方为温经止血之剂。吐血经久不止,每为中气虚寒,气不摄血所致。方中用柏叶清降而收敛止血,干姜温中散寒,艾叶温经止血。本方虽以柏叶命名,但重心仍在温中散寒,寒去则血得归经,妄行之血自止。至于方中马通一味,后世都改为童便,意在引血下行,更好地发挥本方的止血功效。
【临床应用】
吐血 王某某,男,42岁。患胃溃疡病已五年余,曾吐血三次。昨起突感脘宇不舒,继则吐出咖啡色样血液一小碗,夹有食物。现仍有吐血,量较减。今晨大便一次,色黑,量不多。患者精神疲乏,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脉濡细带数。凭证参脉,系中气不足,血不归经,拟温经止血,方用《金匮要略》柏叶汤加味:侧柏叶12克,炮姜炭4.5克,艾叶炭9克,乌贼骨12克,浙贝母9克,白芨片9克,降香6克,苏子9克,另吞三七粉3克。服二剂后,吐血止,后以六君子汤调理。
【按】本例吐血系中气虚弱,血不归经所致。其辨证眼目在于面色不华,神疲,舌淡红,脉濡细,故用柏叶汤温经止血,加乌贝散、白芨、参三七以增强止血之功,而无留瘀之弊,复入苏子、降香以下气,使上逆之势得以下降,如是则血随气降,吐血可止。
咯血 《新中医》1975年4期报道用本方治疗肺结核咯血八例,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观察对象多是病势较重,病程较长,久治不愈,平素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或略带浮肿,精神亦多萎靡不振,痰多气怯。又以少量、多次、反复不断咳出血痰或一次咳出血量甚多,血色不泽,舌淡少华,脉多虚细或濡弱为主要见证。如患者谢某某,男,33岁,于1972年6月19日入院。患肺结核八年,痰中带血八个月,经用中西药治疗罔效。10月10日上午患者突感气紧呼吸困难,随即咳出大量血痰(约在300毫升以上),阵咳甚剧,即复用止血类西药及艾灸涌泉穴,虽稍有好转,但少量多次咯出血痰,气紧发热,胸胀闷等均未缓解,烦而不能入寐。诊得患者神疲意懒,面色黄晦,但两颧微红,频频咳出满口晦红色血痰。主诉胸及上腹阵阵疼痛,勉强能进少量粥饭,大便稀烂,口淡乏味,舌质胖而淡红,苔薄黄,脉弱数不任按,急拟“柏叶汤”治之:干姜、艾叶各9克,侧柏叶15克,童便约50毫升调入煎好的药液中,一次温服。服上方三剂后,自觉精神好转,血痰量逐渐减少,仅11日上午就咳出约10毫升血痰,大便已成形,余无特殊不适。照原方加阿胶9克(烊化),以滋燥养营。服上方后,咯血基本停止,仅间有少许带血丝的白痰,但余热未清(37.6℃),守方再服一剂,前后共服八剂,八个月来的出血症才告消失,观察十多天,无复发而出院。
此外,本方还可应用于中气虚寒而致的衄血、便血、崩漏等各种血证。
【注意事项】实热旺盛,迫血妄行,或阴虚火亢所致的血证均非所宜。
【评述】《金匮要略》云:“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此条叙症甚简,但“吐血不止”四字值得细玩,说明此证出血,病来有渐,久治未愈,病程是较长的。盖久病多虚,特别是长期出血不止,势必导致阴损及阳而造成阴阳两亏。另一方面,从病因上来看,“吐血不止”也点出了其人正气必虚,气不摄血,血不归经而致出血久延。再从本方组成的药味来分析,其中干姜大辛大热,有温中回阳之功;艾叶味苦而辛温,能温经止血;侧柏叶虽属凉血止血之品,但与姜、艾配合,共奏温中止血之效,所以本方对于失血较多,或持久失血,病情偏于虚寒性者较为恰当,所谓“止血者,以阳虚阴必走,得暖自归经也。”即是指此类方剂的作用而言。若气虚较甚者,可加人参以补虚固摄;如见肢厥、脉微,有亡阳之势者,又应配合参附汤以回阳固脱;若气阴两亏者,当加阿胶之类以顾护营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