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〇、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组成】制半夏12克(一升)厚朴9克(三两) 茯苓12克(四两) 生姜9克(五两) 苏叶6克(二两)

【用法】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行气降逆,化痰散结。

【主治】痰气郁结,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脘满闷,善太息,或气急咳嗽,或呕吐,苔腻,脉缓滑。

【方解】本方为治梅核气的主方。盖梅核气多由情志不畅,气郁生痰,痰气交阻所致。故方用半夏化痰开结,下气降逆,为主药;厚朴、生姜、紫苏相伍,辛开苦降,理气畅中,消痰下气,俱助半夏降逆散结,为辅药;茯苓则甘淡渗湿以化痰饮,为佐药。合用有利气降逆,化痰散结之功。气畅痰消,则诸症可除。

【临床应用】

梅核气 张某某,着喉梗梗,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鼻塞,头晕,短气,耳常啾啾不安,汗出如雨,心惊胆怯,不敢出门,稍见风即遍身疼痛,小便至时则淋沥而痛,脉两寸皆短,两关滑大,右关尤搏指,此梅核气证也。水煎半夏四钱厚朴一钱紫苏叶一钱五分茯苓三钱三分生姜三分,食后服。每用此汤调理,多有效。(录自《皇汉医学》)

【按】《金匮要略》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患者主症喉中梗梗,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与此条所述症状正合,故用半夏厚朴汤取效。此证俗称“梅核气”,常伴有精神忧郁、胸闷、太息等症,临床不独见于妇人,男子亦有之。

咳喘 单某某,男,37岁。宿有咳喘之患,湿痰偏多,近因情志拂郁,气机痹阻,以致咳嗽气急,痰多色白而稀,胸闷不畅,纳谷不馨,脉弦细而滑,苔薄腻,治拟舒展气机,肃肺化痰。处方:法半夏6克制川朴3克,苏子梗9克,茯苓9克薄橘红4.5克杏仁9克旋复花9克,佛耳草9克,黄荆子12克,粉甘草2.4克。药后咳嗽气急大减,胸闷较开,再予原方三剂,咳喘即平。(录自《江苏中医》1964.10)

【按】七情郁结,气滞痰凝,肝逆乘肺所致之咳喘,临床屡见不鲜,半夏厚朴汤有理气解郁,化痰祛湿之功,故用之有效。

胃脘痛 谢某某,男,21岁。脘痛牵引两胁,胸闷嗳气,纳谷乏味,口渗清涎,脉象弦滑,舌苔薄腻,病起肝郁气滞,痰湿内阻,胃失和降,拟半夏厚朴汤损益。处方:姜半夏4.5克制厚朴2克云茯苓12克苏叶4.5克大麦芽12克炒枳壳4.5克新会皮4.5克粉甘草2克。服上方二剂后,脘痛大减,惟负重力屏气后又致胸闷且痛,口仍渗清涎,脉象尚弦滑,苔厚腻,而以原方加炒竹茹9克红枣4枚,服二剂后而愈。(录自《江苏中医》1964.10)

【按】此证起于肝气郁结,失于条达,胃失和降,生痰生湿,故用半夏厚朴汤加味,理气和胃,降气化痰。

鼓胀 纪之西尾氏,肚腹膨胀,按之如鼓,饮食不甘,胸痞气喘,夜卧不安,时或咳唾,此症宛如鼓胀,按其脉,沉而滑,予作气郁停痰治之,用四七汤(即本方加大枣)二百余剂而平复。(录自《皇汉医学》)

【按】本例腹胀如鼓,究其病机,乃气郁痰滞所致,四七汤功能利气化痰,气顺痰消,则诸症自除。

呕吐 吴某某,女,40岁。肝气拂郁,胃失和降,呕吐泛恶,胸脘痞闷,嗳气较舒,二便尚调,脉弦细,苔薄滑。治当舒肝理气,和胃降逆。处方:姜半夏6克制川朴3克老苏梗6克茯苓6克旋复花9克代赭石12克新会皮4.5克粉甘草2.4克生姜3片。服一剂后呕吐止,续服一剂,诸症悉平。(录自《江苏中医》1964.10)

【按】气郁为患,见症不一,本例因肝气犯胃,以致胃失降和而见呕吐,方用半夏厚朴汤者,是取舒肝理气,和胃降逆之效也。

胸痹 单某某,男,40岁。胸闷且痛,太息或嗳气较舒,微咳少痰,脉弦细,苔腻,此乃气滞不畅,痰湿内蕴,胸阳痹阻,不通则痛也。拟辛温通阳,化痰宣气。处方:法半夏6克制川朴2.4克,苏叶梗4.5克,全瓜蒌9克薤白6克连皮苓9克薄橘红4.5克,杏、苡仁各9克炒枳壳4.5克生姜2片粉甘草2.4克。服上方二剂后,诸症均减,苔腻渐化,前方续进二剂而愈。(录自《江苏中医》1964.10)

【按】本例胸痹,因气滞痰阻,胸阳不旷所致,故以本方合瓜蒌薤白汤,通阳宣痹,理气化痰而获效。

【注意事项】本方药味偏于温燥,若气郁化火,痰热内结,或阴虚阳亢者,宜忌用。

【评述】半夏厚朴汤虽为治疗梅核气的主方,但对气滞不畅,痰湿内结诸症加减用之,常有良效。《王氏易简方》说:“四七汤治喜怒悲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之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节,呕吐恶心,并宜服之。”可见本方用途之广。上面我们所举的梅核气,胃脘痛,咳喘,鼓胀,呕吐,胸痹等病例,虽然见症不一,但病机基本是相同的,都是由于情志郁结,气滞不畅,痰湿内蕴所致,所以均可用半夏厚朴汤舒肝理气、化痰祛湿而取效,此即“异病同治”之意。

笔者体会,本方治疗梅核气,若配入郁金、绿萼梅、玫瑰花、浙贝母之类,以增强舒肝解郁,化痰散结之力,则效果更佳。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