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一、胶艾汤

《金匮要略》

【组成】川芎6克(二两) 阿胶9克(二两) 甘草6克(二两) 艾叶9克(三两) 当归9克(三两) 芍药9克(四两) 干地黄12克(六两)

【用法】水煎二次,去渣,加入阿胶烊化,分服。

【功效】养血调经,安胎止血。

【主治】冲任虚损,少腹疼痛,月经过多,甚则崩漏不止;妊娠下血,胎动不安;产后或流产后恶露淋漓不断。舌淡红,脉虚细。

【方解】本方为补血调经、安胎止漏之名剂,常用于冲任脉虚所致的崩漏,月经失调或妊娠下血等。虚则补之,故用阿胶辅以当归、地黄、芍药、川芎补血调经止血;冲任虚损,不能温养胞宫,故用艾叶暖宫安胎调经。甘草一味主在补中缓急,配阿胶可使补血止血之力更胜;配芍药可使缓急止痛之功更优,合而用之,冲任得充,胞宫得养,诸症自除。

【临床应用】

先兆流产 崔某某,25岁。月经已三月余未行,小便蟾蜍试验阳性,胎次已二。旬日前,因向高处取物,致腰部受闪,随即觉腹部隐隐作痛,伴有腰酸及后背下坠感。次晨发现阴道有少量出血,即至妇产科检查,初步诊断为先兆流产。除嘱绝对卧床休息外,并注射黄体酮等药物,三天后血仍未止,腹痛及腰酸等症状虽减,但亦未完全消失,改服中药治疗。时漏红已五天,有恶心,食欲不振,并觉心悸头昏,脉细小而滑,舌质略红,薄白少苔。处方:陈阿胶、艾叶、归身、炒白芍各9克川芎黄芩各4.5克生白术6克砂仁3克,续断、大生地、杜仲各12克。服药后三、四小时腹痛即逐渐停止,腰酸顿减,下坠感消失,次晨红止,惟胃纳仍不馨,时欲泛恶,头眩而晕,精神欠佳。除嘱继续休息外,再投补气兼和脾胃方:陈阿胶、茯苓、归身、党参、黄芪各9克艾叶砂仁各4.5克熟地12克,炙甘草、川芎各3克,白术、陈皮各6克。三剂后胃纳渐强,呕恶亦止,精神日见好转,头眩头晕若失,未久即照常工作,后正常分娩,母子俱安。

【按】《金匮要略》云:“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以上这三种情况下血,病因虽不同,病机皆属冲任脉虚,阴气不能内守。此案以胶艾汤加味调其冲任,固经安胎,可谓得其要旨,所以奏效迅捷。

据《中医杂志》1967年3期介绍用本方加白术、桑寄生治疗先兆流产十九例,轻者服一、二剂,重者服三、四剂,最多不超过五剂,均治愈。

不完全流产 《浙江中医杂志》1959年7期报道用芎归胶艾汤加味治疗不全流产四十一例。处方:归身(盐水炒)9克,炮姜炭4.5克生地炭12克炒白芍4.5克炙甘草2.4克,艾绒炭4.5克,川芎炭4.5克,炙海螵蛸9克阿胶珠12克。用法:流产后经检查如发现宫口或宫腔内尚有组织,可用圆钳将大块组织挟出,然后给服芎归胶艾汤加味,每日一剂至出血停止、宫口关闭为止。疗效:痊愈三十六例,进步五例。服药平均为4.6剂。并认为本方有促使子宫收缩,残留排出,消瘀镇痛,促进新陈代谢,增进食欲等作用。

功能性子宫出血 《中华妇产科杂志》1959年5月报道以胶艾汤加减治疗二十五例,良效者占68%,进步者占31.8%,全部病例均有效。并认为本方对功能性子宫出血有迅速止血作用,但对不规则子宫出血效果不显著,对月经过多效果较差,对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子宫出血疗效不显。

溃疡病合并出血 周氏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五十例,治疗效果:五十例中除一例因大量饮酒引起出血治疗无效外,其余四十九例均有效,服药三至七天,大便潜血试验全部转阴,全身症状随之改善。如刘某某,男,34岁。自诉上腹疼痛反复发作已二年多,近疼痛加剧,解黑色胶漆样大便三天而入院。入院后大便潜血试验(++++),上腹疼痛并有灼辣感,头晕欲倒,眼冒火花,面色苍白,精神恍惚。脉细弱而沉,苔薄白,舌边尖有齿痕,小便清长。经服胶艾汤三剂,大便潜血试验转阴,继用香砂六君汤善后调理。(录自《中医教学》1975.4)

【注意事项】

1.血热妄行,或症痕碍胎,以致胎动下血的,禁用本方。

2.应用本方时须对妊娠性质加以鉴别。对于生理性妊娠,而符合本方证者,当予本方安胎止血;若属病理性妊娠(如葡萄胎、泡状胎等),则以坠胎为要,如果医者不察,妄以本方施治,非唯不效,反致僨事(偾 fèn 事:搞坏事情)

【评述】胶艾汤是治疗妇科血证的要方,《和剂局方》云:“胶艾汤治劳伤血气,冲任虚损,月水过多,淋沥漏下,连日不断,脐腹疼痛,及妊娠将摄失宜,胎动不安,腹满下坠,以及因产乳冲任气虚不能制约经血,淋漓不断,延引日月,渐成羸瘦。”临床常用于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属冲任亏损,病情偏于虚寒者,用时须随证加减,如气虚者可加参、芪;肾虚冲任不固者加川断、杜仲、补骨脂、菟丝子;胎漏下血可去川芎,加苧麻根、杜仲、桑寄生、贯众炭等,疗效更佳。

值得指出:本方的应用不单纯局限于妇科血证,举凡吐血、血痢、痔疮下血等,亦可根据证情加减用之。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