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苫块:苫(shān 山)用草编的盖东西的器具。苫块是“寝苫枕块”的简称。古人在父母亡故居丧守孝期间,以草垫为席,土块为枕。所以用苫块代表居父母之丧。
[2] 张长沙:即东汉名医张机,字仲景,因传说他曾任长沙太守,所以后世用长沙代表其名号。
[3] 犹子:即侄子。
[4] 冰硼散:《外科正宗》方。由冰片、朱砂、玄明粉、硼砂组成。治疗咽喉口齿多种疾病。
[5] 双解散:《宣明论》方。即用益元散、防风通圣散各等分,治疗多种内外病邪所致的疾病。
[6] 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由柴胡、甘草、桔梗、人参、川芎、茯苓、枳壳、前胡、羌活、独活、薄荷、生姜等组成,治疗外邪初犯肌表诸证。
[7] 《卒病论》:即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包括了后世所传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8] 盍(hé 河):何不。
[9] 黾(mǐn 敏)勉:努力、勉力。
[10] 目无全牛:出《庄子·养生主》。意为技术纯熟的杀牛人在动刀时看到的只是牛的皮骨间隙,而不是整条牛,形容技术十分熟练。
[11] 痘证:此处指天花。
[12] 学宗张者非刘,宗朱者非李:此处的张、刘、朱、李指金元时期代表不同学派的四大医家:张子和、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
[13] 初之气:古人把六气分主一年二十四节气,分作六步,即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每步计四个节气。而六气中又有主气、客气之分。主气不变,而客气则逐年依次更移。
[14] 司天在泉,主气客气:中医运气学说的名词术语。详参《内经》有关词解本。
[15] 诮(qiào 俏):责备。
[16] 稔(rěn 忍):庄稼成熟,岁稔指年景。
[17] 《卒病论》:查庞安常著有《伤寒总病论》,此处所说的《卒病论》疑有误。
[18] 《月令》:为《礼记》的一个篇名,记述每年十二个月的时令和有关事物。
[19] 喝:因呼吸困难而发出的声音。
[20] 尺肤:指前臂内侧自肘关节至腕关节部的皮肤。
[21] 䌷(chōu 抽)绎:引出头绪,也有作抽绎解。
[22] 气口:即在手腕部的诊脉处,在关前又称寸口。另外,也有指右手寸部者。
[23] 人迎:也是古代医生诊脉的一个部位,即在结喉旁两侧颈总动脉的搏动处。也有指左手寸部,关前一分者。
[24] 五十九刺:指刺治热病的五十九穴。
[25] 动喘而弦:有几种解释:有的认为动和弦是脉象表现,喘为气息喘急;有的认为是指稍活动就气喘不已,并见弦脉。本书中取后者。
[26] 代:脉象的一种。为脉缓弱而出现有规则的间歇。
[27] 刺肤:指浅刺或络刺。
[28] 哕:呕吐,或指呃逆。
[29] 齘(xiè):指上下齿相切咬,为动风痉厥的表现之一。
[30] 客主人:穴位名,属足少阳经。
[31] 阴阳交:阳热之邪人于阴分交结不解,是邪盛正衰的危重病证。
[32] 员员:头部沉重、眩晕的感觉。
[33] 膻中:在不同场合有不同含义,有指心包、有指胸中,也是一个穴位名称。此处指心包,而下文的膻中又可理解为胸中。
[34] 颜:此处是指额部。
[35] 胻(héng 衡):足胫部。
[36] 员员澹(dàn 淡)澹然:不能活动。
[37] 腨(shuàn 涮):小腿肚部。
[38] 五液:指汗、涕、泪、涎、唾五种人体的分泌液,此处泛指人体的各种津液。
[39] 遗:遗留,此处指后遗症。
[40] 相薄:薄,与“搏”字通。相薄指搏斗,冲突。
[41] 两热:余热与谷气。
[42] 五疫: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疫病,也有认为是代表了风、寒、暑、湿、燥五种疫病。这里泛指各种各样的传染病。
[43] 祝由:古代以祝祷治病的方法。
[44] 作俑:指创始,但具贬义。
[45] 朗若列眉:所见真切,如人的眉毛那样明白显见。
[46] 觱(bì 毕)发:指寒冷的风。
[47] 烛:照亮。此处指辨明。
[48] 鉴:镜子。
[49] 尺肤:上肢从腕关节到肘关节的皮肤。
[50] 澹(zhān 沾)语:说胡话。
[51] 膜原:又称募原。此处指湿热性质的病邪初犯人体所在的半表半里部位。
[52] 膏粱:指饮食的肥美。
[53] 纨绔(wánkù 丸库):指有钱人家子弟穿着华美,此处指有钱人家的子弟。
[54] 佥(qiān 签):全,都。
[55] 箕(jī 基)星:为星名,即二十八宿之一,青龙七宿的末一宿。
[56] 金飚(biāo 标):飚,狂风。金飚,即秋天的狂风。
[57] 芤:脉象的一种表现,手指轻按脉管觉粗大,但稍用力则感觉中空无力,如按葱管。
[58] 化源:指肺气的司呼吸、主气机等功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物质的主要来源,故称为化源。
[59] 慓(piāo 漂)悍:慓,同剽。剽悍,指勇武凶猛。
[60] 祸不旋踵:喻灾难来得很快。
[61] 玉女煎:方出《景岳全书》,由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组成,主治阴虚胃热诸证。
[62] 百毒蛊疰,邪鬼瘴气:病名,出于《神农本草经》。百毒,指各种毒物;蛊疰,指感多指引起某些精神症状的病因;瘴气指南方山林湿热秽浊蒸郁而产生的一种病邪。
[63] 麻:指麻疹。
[64] 瘄(cù 醋):即指麻疹。清·张潞《张氏医通·婴儿门》:麻疹,俗名痧子,浙人呼为瘄子。
[65] 沙:沙即痧之类,指风痧、烂喉痧之类疾病。
[66] 下竭上厥:指阴液耗竭于下,而虚阳浮于上的病证。
[67] 雠仇:雠(chóu),同仇。雠仇即仇敌。
[68] 离以坎为体:离和坎都是八卦之一,离代表火,坎代表水, 即说明水火的关系。
[69] 飞尸:又称为传尸劳,为一种可以传染的虚劳病。
[70] 颊车:为足阳明经上的穴位,位于耳的前下方,下颌角的前上方。
[71] 洒然:寒栗貌。
[72] 张石顽:清代医学家,名璐,字路玉,号石顽。著有《张氏医通》《伤寒绪论》等多种医学著作。
[73] 沈目南:清代医学家,名明宗,字目南,著有《医征》等。
[74] 香薷饮:又名香薰散、三物香薷饮,方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扁豆、厚朴、香薷组成。
[75] 喝:指喘的声音很大。
[76] 嗽:古人对咳嗽的认识是: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77] 两太阴:指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
[78] 蠲(juān 捐):免除,此指祛除。
[79] 甘澜水:把水放在盆内,用杓子反复扬起,时间一长,可见水中有较多的珍珠样小水泡泛起即成。一般认为此水性甘轻,能逆上倒行,在治痰饮剂中每用之。
[80] 离:八卦之一,象征火,这里代表心。
[81] 摭(zhí 直)拾:摭,拾取。摭拾即拾取之意。
[82] 张洁古:名元素。金代著名医家,著有《珍珠囊药性赋》等。
[83] 目无全牛:指熟练的宰杀牛的人在杀牛时,所看到的好象是已经分解好了的牛。比喻技艺已到了极其纯熟、得心应手的地步。
[84] 批隙中窾(kuǎn 款):窾,空隙。语出《庄子・养生主》,指屠宰时把骨节处劈开,无骨处就势分解。比喻处理问题能从关键入手,从而顺利解决。
[85] 长夏:农历六月,一般指夏秋之交的季节。
[86] 子、午、丑、未:按十二地支纪年,子午为君火司天,气候炎热,丑未为湿土司天,气候潮湿。由于伏暑属暑热、湿邪为病,所以吴氏认为在这些年份易发生伏暑。
[87] 洞泄:原指食后即腹泻,泻下物完谷不化。这里指泻下无度。
[88] 氤氲(yīnyún 姻云):形容烟气弥漫很盛的样子。
[89] 陶氏《六书》:指陶节庵的《伤寒六书》。
[90] 膹(fèn 愤)郁:指气机壅滞。
[91] 逆流水:指逆水流方向取的水。李时珍曰:“逆流水洄澜之水,其性逆而倒上,故发吐痰饮之药用之。”
[92] 印板:印刷的底板称为印板,喻死板的教条。
[93] 膹郁:指胸部痞塞,呼吸急促。
[94] 痿:身体的某一部分失去功能,如肢体弛缓无力,甚至则肌肉萎缩。
[95] 肯綮(qìng 庆):原指筋骨结合之处,比喻最重要的关键所在。
[96] 弋(yì 亦)获飞虫:弋,带绳子的箭,原意指飞虫被射的箭而得。此处喻能获取目标的可能性极小。
[97] 写:同泻。
[98] 胠(qū 区):指腋下到腰上这一部位。
[99] 㿗(tuí 颓)疝:疝气的一种,指寒湿引起的阴囊肿大,可伴有阴囊重坠胀痛。也有指妇女少腹肿或阴户突出的病证。
[100] 白血:肺病较甚时所咯吐的白色黏稠痰沫,其发生与咳血机制相似,但无血,故称为白血。
[101] 汩(gǔ 股)没:汩,水流的样子。汩没即埋没、淹没。
[102] 天台乌药散:方出《医学发明》,由乌药、木香、茴香、青皮、良姜、槟榔、川楝子、巴豆等组成,治疗寒凝气滞所引起的疝气。
[103] 蜘蛛散:方出《金匮要略》,由蜘蛛、桂枝组成,治疗狐疝,阴囊时偏大偏小,时上时下者。
[104] 剥极而复,复则能亨:源于《周易》中的卦义,剥是剥落,复为来复,亨为顺利。剥极而复,喻盛衰消长之意,复则能亨,为来复之后即可顺利之意。
[105] 八脉:指人体的奇经八脉,即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106] 《袖珍》:即《袖珍方》,为明代的一部方书,共4卷。
[107] 日晡:指申时,即下午3-5点。
[108] 缘缘正赤:整个部位俱为红色。
[109] 谿:指机体肌肉之间的细小缝隙。
[110] 谷:指机体肌肉之间的较大缝隙。
[111] 孙络:人体络脉中最细的部分。
[112] 弊窦:指不良后果。
[113] 蔽痼:指内伏郁结。
[114] 蹶然:摔倒的样子。
[115] 歧路亡羊:喻在情况复杂时失去方向而误入歧路。
[116] 热结旁流:为阳明腑实证的一种。其特点是肠内有燥屎内结,又见下利纯臭稀水。
[117] 柯氏:即柯韵伯,著有《伤寒来苏集》。
[118] 舌色金黄:指舌苔黄色鲜明。
[119] 阳土:指足阳明胃。
[120] 《本经》:指《神农本草经》。
[121] 增水行舟:用水涨则船行通畅的现象,来比喻通过滋阴润肠以达到通下目的的治法。
[122] 张氏:指张景岳。
[123] 喻氏:指喻嘉言。
[124] 怯(qiè 妾)证:一般指虚劳证,此处指以虚损为主的病证。
[125] 正虚不能运药:人体正气严重虚损,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和运化,使其治疗作用不能正常发挥。
[126] 左尺牢坚:左手尺部的脉象实大弦长而硬。
[127] 二十四刻:一小时为四刻,二十四刻为六小时。
[128] 反复颠倒:指郁闷烦乱、坐卧不宁的表现。
[129] 瞀乱:指心中闷乱,头目昏眩。
[130] 痘:即天花,又名痘疮。
[131] 杨梅疮:即梅毒,为性病之—,因其形如杨梅而名。
[132] 五黄:指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五种黄疸。
[133] 丙火:按五行归属,小肠与心都属火,其中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
[134] 三黄汤:宋以前方书中三黄汤有多首,此处似指《银海精微》三黄汤,由黄连、黄芩、大黄组成,治疗目疾。
[135] 化气:这里指滥用药物引起的病变。
[136] 本气:这里指由病邪导致的病变。
[137] 金汁:即粪清。为取健康人的大小便封于缸内,埋入地下,隔1~3年取出其内的清汁即是。但目前临床上已不用。
[138] 中窾(kuan 款):窾,为空隙之意。中窾,指中靶心,达到目的。
[139] 滞下:痢疾的古称。
[140] 洗肝:指清除肝经之邪。
[141] 百沸汤:指沸腾多时的开水,又名“麻沸汤”。古人认为其气薄而善泄热。
[142] 格阳:指体内阴寒过盛,阳气被阻格于外,出现内真寒而外假热的证候。
[143] 白通汤:《伤寒论》方,由葱白、干姜、生附子组成,能驱寒温通阳气,主治少阴病下利。
[144] 许学士:即许叔微,著《普济本事方》,方中载"椒附散”。
[145] 坤阳:指脾胃之阳。
[146] 脐上筑:指腹部悸动。
[147] 转筋:又名抽筋。指肌肉的痉挛,多发于小腿腓肠肌,甚则涉及腹部。
[148] 寒甚:原书作甚寒,据前后文改。
[149] 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方,主治哕逆,由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组成。
[150] 散:原书无,据前后文例补入。
[151] 坤阳:脾胃的阳气。
[152] 香开:指用芳香之品以醒脾,从而开发脾之升降功能。
[153] 中风:即《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中风。
[154] 诛伐:责罚、伤害之意。
[155] 火腑:指小肠。
[156] 骨骱:骨骼关节。
[157] 欲求全豹:比喻想对事物全面了解。
[158] 孙络:为极细的络脉。
[159] 津梁:桥,比喻为后学者所采用的工具。
[160] 卑监之土: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此处指脾胃中湿邪较甚,运化功能失于正常。
[161] 盦(ān 安)酱:盦,古代盛食物的器具。盦酱,是指酝酿制酱。
[162] 罗谦甫:即罗天益,字谦甫,著有《卫生宝鉴》一书。
[163] 扼重:把握住重点的意思。
[164] 牝马之贞,而上承乾健:牝,雌性。乾为八卦之一,属阳,代表刚健。乾健即为喻阳气。全句之意为阴气盛(湿食交困),不能和于相对的阳气。
[165] 日晏:指间隔时间延长。
[166] 变胃而不受胃变:指胃与肝胆是木与土的关系,如木强可导致胃的病变,如纠正了胃之不足,加强了胃的功能,即“变胃”,就可以对抗肝木,即“不受胃变”。
[167] 法程:法规,规则。
[168] 荷叶露:晨起取荷叶上的露水珠。
[169] 噤口痢:指呕吐而不能进食的痢疾。
[170] 动气:跳动感。
[171] 倪涵初:清代医家,曾撰《倪涵初疟痢三方》,书中提出对痢疾的治疗忌温补、忌大下、忌发汗、忌分利。该书收入《济世专门编》内。
[172] 妄医:医术不佳,治疗方法错误的医生。
[173] 逆流挽舟:如逆水中挽船上行,喻使在里之邪从表而出,是痢疾的治法之一。主治痢疾初起,病邪由表陷里,表里俱病的证候。
[174] 白滞:指泻下物中以白色黏液为主的痢疾。
[175] 红滞:指泻下物中以红色黏液为多的痢疾。
[176] 冲气逆:冲脉之气上逆,这里泛指气机上逆。
[177] 土败:脾阳衰败。
[178] 脏阳结:脏腑阳气衰败。
[179] 门户不藏:指泻痢过甚,肛门失去正常的约束控制功能。
[180] 阳明阳土:此处指阳明胃腑邪热炽盛。
[181] 乙癸同源:乙属肝木,癸属肾水,两者有相互滋生的关系,故称乙癸同源。
[182] 释家:释为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的简称。释家,泛指从事佛教的和尚。
[183] 心中憺憺大动: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形容心中有空虚而震动感,类似“怔忡”,为心悸之重证。
[184] 肝风鸱(chī吃)张:鸱,古书上指鹞鹰。肝风鸱张,形容肝风鼓动之势剧烈。
[185] 癸水:癸在五行属水,癸水指肾阴。
[186] 霿(méng 萌):天色昏暗。又有霿淞,指北方冬季雾气凝于树枝似雪,又称为雾淞。此处似指后者。
[187] 黑地黄丸:方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由苍术、熟地、干姜、枣肉组成,主治肝肾不足,阳盛阴虚,房室虚损,形瘦无力,面色青黄者。
[188] 支饮:病名,出自《金匮要略》,主症为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
[189] 阴吹:病名,指有气从阴道内排出,如矢气状。
[190] 正喧:指阴吹之声连续不断。
[191] 艮(gèn 亘)土:艮,为八卦之一,代表山,方位在东北。
[192] 坤土:坤,为八卦之一,代表地,方位在西南。
[193] 异功:即指异功散,方出《小儿药证直诀》,由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组成,主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胸闷不舒,久咳而肿等病证。
[194] 乌扇:即射干。
[195] 三疟:即三阴疟,又名三日疟。多因元气内虚,卫气不固,疟邪潜伏千三阴所致,以每三日疟疾发作一次为特点。但另一种说法是,久疟而兼有三阴经见证,故称为三疟。
[196] 乌梅圆:又作乌梅丸,方出《伤寒论》,由黄连、干姜、桂枝、川椒、乌梅、细辛、黄连、当归、附子、人参、黄柏等组成。能温脏安蛔,治疗蛔厥证。
[197] 理阴煎:方出《景岳全书》,由熟地、当归、炙甘草、千姜组成。
[198] 尻(kāo):指尾骶骨部位。
[199] 胯:指人体腰和大腿之间的部位。
[200] 髀(bì 毕):指股部,即大腿部。
[201] 噤口痢:痢疾患者表现为不进饮食,或呕而不能食的。
[202] 翕(xī 吸):聚合或收敛之义。
[203] 龙雷之火:指因肝肾阴液不足而引起上亢的虚火,又称相火。
[204] 方中行:即方有执,明代歙县人,著有《伤寒论条辨》等。
[205] 王:同旺。
[206] 脱简:因古籍多用竹简串成,简片脱落散失称为脱简,后世泛指书籍缺页。
[207] 九原:原意是指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后世以此泛指墓地。
[208] 阙疑阙殆:有疑问而暂置不论,不作主观膀测。
[209] 林氏:指宋代医家林亿。
[210] 成氏:指金代医家成无己。
[211] 喻氏:指喻嘉言。
[212] 北海林:即林北海。
[213] 高氏:指高学山,曾辑注《伤寒尚论辨似》等书。
[214] 刘觉葊:不明。
[215] 郑氏:可能指郑玉坛,曾撰《伤寒杂病心法集解》。
[216] 程氏:即程郊倩,字应旄,著有《伤寒论后条辨》等书。
[217] 舒驰远:字诏,著有《舒氏伤寒集注》。
[218] 沈目南:名沈明宗,著有《伤寒六经辨证治法》。
[219] 张隐庵:名志聪,著有《伤寒论纲目》《伤寒论集注》等书。
[220] 程云来:字林,著有《伤寒扶疑》等书。
[221] 郑声: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民间音乐,因与儒家提倡的“雅乐”不同,所以历来受儒家排斥。这处寓有歪门邪道之义。
[222] 杨墨:指春秋战国时期的杨朱和墨翟两人及其学派。因两人都是儒家的反对派,所以这里也寓有歪门邪道之义。
[223] 《大易》:即《周易》。
[224] 佾(yì 义):古代乐舞的行列。
[225] 艮方:在八卦中列东北方。
[226] 坤方:在八卦中列西南方。
[227] 《阴符》:即《阴符经》。旧题黄帝著,主要论虚无、修练之道。
[228] 经子史集:为古代图书分类法,所有图书划分为经、子、史、集四类,又称为四部。
[229] 遑(huáng 皇):原意慌忙、匆忙,此处为何必一定之义。
[230] 阴菌:即阴挺,相当于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等病。
[231] 𤺏(pān 潘):病名,一种重病,易导致死亡。《康熙字典》:“𤺏,病死”。
[232] 黄钟:属于音律十二律中的一律。
[233] 气复:指温病愈后突然发生肢体浮肿,但经过饮食调养后能自行消退。
[234] 坎:为八卦之一,象水。
[235] 爻:为组成卦的长短符号。
[236] 乾:为八卦之一,象天、君、阳。
[237] 师:六十四卦之一,为坎下坤上。
[238] 彝伦:指天地人之常道。
[239] 洪范:为《尚书》篇名。
[240] 皇极:为帝王统治的准则。
[241] 禹贡:为《尚书》篇名,中论及当时中国的地理山川情况。
[242] 奇偶:奇为单数,偶为双数。
[243] 五常:即封建社会中三纲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这五常。
[244]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出于《论语·雍也》。指人生下来,一生之中身体都是挺直的,为人也应正直,而那些不正直的人能生下来,只是侥幸而已。
[245] 蘧(qú 渠)篨戚施:蘧篨,原为竹或苇编成的粗席,亦引申为有疾而不能俯身者。戚施,驼背者。
[246] 程子:指北宋时期的哲学家程颐,字正权,称伊川先生。为北宋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247] 倮:同裸。
[248] 畀(bì 毕):给予。
[249] 《孝经》:古代书名,以论述伦理道德为主。
[250] 林林总总:事物的众多繁杂。
[251] 相沿故习:相传顺沿过去的习惯。
[252] 搜求拣择:选择提炼,深入研究,以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53] 阙略:遗漏与简略。
[254] 驳之最详:指方有执所著之《伤寒论条辨》中的附篇“痉书”而言。
[255] 郁冒:指头目昏眩而视物模糊的证候。
[256] 大势之全体:指其叙述之内容已较为全面。
[257] 《心典》:指《金匮要略心典》,为尤在泾所著。
[258] 花蕊石散:方出《十药神书》,为花蕊石末以童便调服,主治咳血。
[259] 琥珀黑龙丹:方出《和剂局方》,由五灵脂、当归、川芎、地黄、高良姜、赤石脂、花蕊石、琥珀、乳香、硫黄、百草霜等组成,主治产后一切血疾。
[260] 五积散:方出《和剂局方》,由白芷、川芎、炙甘草、茯苓、当归、肉桂、芍药、半夏、陈皮、枳壳、麻黄、苍术、桔梗、干姜、厚朴等组成,主治妇女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等病证。
[261] 生化汤:方出《傅青主女科》,由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甘草组成,主治妇女产后诸证。
[262] 达生篇:清代亟斋居士著,专论产科,刊于1715年。
[263] 手挥目送:指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即手眼并用。形容处理问题时两面都要兼顾。
[264] 多备少服法:多备即药量、药味按正常人为标准,少服即不过剂使用。指制方用药按常规进行,但服药时强调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265] 六合汤:方载《温热经纬》,由香薷、人参、茯苓、甘草、扁豆、厚朴、木瓜、杏仁、半夏、藿香、砂仁、生姜、大枣组成,主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
[266] 瞻顾: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267] 皦(jiǎo 搅)然:皦,意为清晰。皦然,即指清晰明白。
[268] 裒(pōu 剖)多益寡:裒,减少之意。裒多益寡即指减有余,补不足。
[269] 八脉:指奇经八脉。
[270] 孙真人:即唐代医家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271] 其脉再至:指脉象缓慢,一息两至。
[272] 取坎填离:坎离为八卦中的两卦,分别代表水火。取坎填离即滋肾水以壮心阳之意。
[273] 通补奇经丸:方见本篇保胎论二。
[274] 天根月窟膏:方见本篇保胎论二。
[275] 桑寄生汤:所指何方待考。
[276] 痱中:指中风后遗半身不遂的病证。
[277] 曷(hé 和):怎么。
[278] 名、物、象、数:指事物的名称、本质、外表和规模等几个要素。
[279] 囿(yòu 又):局限。
[280] 丹灶家:丹灶是古代术士炼丹用的具,丹灶家即指古代的炼丹术士。
[281] 风药:指具有祛风发汗解表的药物。
[282] 禁汗四条:查仲景所述禁汗不止四条,而是有九条: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病人有寒,脉浮数而尺中脉微者,脉浮紧而尺中迟者等。
[283] 屈拗:强劲。
[284] 中行:指方中行。
[285] 羼(chàn 颤)杂:羼杂即掺杂。
[286] 哯(xiàn 腺):《说文》:“不呕而吐”,《广韵》:“小儿呕乳”。
[287] 客忤(wǔ 午):忤,干犯,逆乱,不顺从。客忤是指小儿突然受外界的惊吓后发生面色发青,口吐涎沫,喘息腹痛,肢体瘛疭,状如惊痫的一种病证。
[288] 一阳陷入二阴之中:一阳指太阳寒水,二阴为少阴之火,实际属太阳少阴两感,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而兼辛温解表。
[289] 合(gě 葛):古代容量单位,约为二十分之一升。
[290] 陈氏:指南宋著名儿科学家陈文中,著有《小儿痘疹方论》等。
[291] 薛氏:指明代著名医家薛己,字新甫,号立斋,著有《薛氏医案二十四种》。
[292] 侑(yòu 又):劝人(吃、喝)。
[293] 倒靥:即痘疹灌浆之后不结痂,反而腐烂后与皮一起脱去。
[294] 黑靥:指痘疮成黑色,枯萎凹陷。
[295] 闷证:是指内有火毒藏于肝肾,外为温热之邪激发胎毒,交争于肌表血络的一类痘证。
[296] 万氏:指明代医学家万全,字密斋,著有《幼科发挥》等。
[297] 魏氏:似指明代医学家魏直,字桂岩,又字廷豹,著有《博爱心鉴》等。强调治疗痘疹主以补气血。
[298] 胡氏:似指明代医学家胡璟,著有《秘传痘疹寿婴集》。
[299] 翟氏:似指明代医学家翟良,著有《痘科类编释意》。
[300] 聂氏:待考。
[301] 疹论:原作“疹证”,据体例与目录改。
[302] 彻彼桑土:出《诗经》:“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彻,剥取之意;桑土,即桑树根。结合上下文,意思为剥取桑根的皮来缠绕巢的隙穴。
[303] 系于苞桑:见于《周易·否卦》。苞桑,指桑树的根深蒂固或指丛生的桑树。系于苞桑,意思是说凡物系于苞桑则牢固。
[304] 补苴罅(jūxià 居夏)漏:苴,鞋底的草垫;罅,缝隙。补苴罅漏,为补充不足疏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