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神經麻痺(風中絡)
雷某問道:老師,我有一位病員,面癱患者已針灸七個月,始終沒有進展該怎麼辦?
答:中醫所謂中風,有中絡、中經、中腑、中臟四大証之別。中絡是其中最輕之一,病因主要由於風寒直中經絡,寒收縮,熱膨漲,這是物理道理,經絡受風寒襲擊,受襲之面部必然經絡收縮,如右臉受襲,右臉經絡收縮,口角必向右斜,左側口角受牽引必馳張,通常治法,中藥用牽正散(僵蠶、全蠍、附子),由於風寒首先襲表,營衛失調,故桂枝湯為必用之方,再者人體左側屬陰,右側屬陽,陰者血也,陽者氣也,左重當歸,右重黃耆,既然右側受邪,正氣必虚,故加黃耆則理法方藥備矣。
幾天後雷某依法研治之患者,效如反掌。
2000 年,本人受聘於廣西中醫學院,培養一些青年教師,某天有一老者自山東來到南寧市,因兒子在此某部隊服役,故探親來此。在休假之日,兒子陪父親遊覽勝地,路途約數小時,南寧氣候較熱老者坐位適在大巴車空調下端,數小時之後身體不覺異常,次日然面癱,口眼歪斜,先去某醫院醫治不效,然後來此求診,依照上述理法方藥,療效頗捷。
門徒問:桂枝湯何以能治皮膚發癢如濕疹,老年皮膚作癢等?
答:人體皮毛乃太陽寒水氣化的出路,脾主肌肉,肺主皮毛,皮惡寒,脾惡濕,一旦濕邪鬱滯肌表,風寒之邪外幹肌表逆於肌膚,則發濕疹風疹,高出皮膚或癍或疹,皮色白或淡紅皆濕郁肌肉皮膚之間,久而生熱作癢。
【治宜】桂枝湯調和肌表加蒼朮或平胃散,除濕祛邪,標本兼治,有時再加銀花10g 玄參10g 土茯苓10g。
老年人無故皮膚作癢,中醫稱血虚生風,有風則癢。老年人往往氣血虚弱,故有此証。氣血虚以致營衛不調,故仍以桂枝湯為主,加當歸黃耆,氣血補營衛調,標本兼顧何癢之有。
桂枝湯何以能治人媑娠惡阻?婦女妊娠初起,經氣卒然不舒,營衛之氣不暢故見惡阻,因反應之不同,隨不同之體質而異,反應小者不用服藥,即使用藥,桂枝湯主之,此湯能宣暢營衛,調和陰陽故治之而癒。
請問:有一點型桂枝湯,脈浮緩,頭項強痛,汗出惡風的患者,但舌質紅無苔,這一點與桂枝湯的條文不符,已經多次更換醫生服藥不效,應如何處方?
答:根據舌質紅、無苔,可以認為者在太陽中風之前,則有陰虛血燥之証,純用桂枝湯固不宜,但桂枝湯脈証全俱,又不能不用,變通之法,將養陰清血熱之藥如:生地、玄參養陰及丹皮親血熱之藥與桂枝湯並用,將有利無弊,後被告之,該患者療效滿意。
問:有患者因跌傷或其他外傷,經西醫診斷為腦震盪,中醫應如何施治?
答:凡是外傷所致的疾病,總是由外而內,必傷及皮毛、肌肉、衛氣營血,首先應調陰和陽、舒筋活血,行氣止痛,可用桂枝湯調和營衛加當歸、川芎活血行血,嚴重者防止離經之血日後形成瘀血釀成後患,可加桃仁、紅花,若在頭部可加葛根,引經藥,如此而矣。
從《傷寒論》有關桂枝湯証的論述來看,我們體會本方的應用要點,在症狀上必須具備“脈缓”、“自汗”兩大主症,其病機是營衛不和,只要符合上述的臨床表現和病理機轉都可用本方治療。後世醫家在仲景的基礎上對本方適應症的認識亦有所發展,認為本方“乃調和陰陽,徹上徹下,能內能外之方”外症之為解肌調和營衛,內症得之為化氣和陰陽,將本方的應用從治療表虚証引伸到治療多種內傷病症。如:(1)桂枝湯倍白芍,主治腹中急痛,証由表虛轉屬太陰。(2)桂枝湯倍桂枝,即桂枝加桂湯,主治奔豚氣、熱上沖。(3)桂枝湯大黃湯主治表証未罷而兼腹滿大實痛。(4)桂枝加附子湯主治漏汗不止,四肢微急,難已屈伸。(5)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治虚勞心悸,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或遺溺或鎮心安神,睡眠不安等。(6)烏頭桂枝湯主治表裡俱寒,營衛不和,腹痛、關節疼痛、屈伸不利,遇寒加劇,手足不溫或麻木不仁。(7)桂枝加杏仁厚樸湯主治風寒表虚兼咳喘者,或素有痰濕內滞,加以風寒表虚肺氣上逆者。(8)桂枝湯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治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9)桂枝湯倍芍藥加貽糖(小建中湯)主治中氣虛《傷寒論》;又治虚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陰陽雨虚《金匱》。(10)小建中湯加黃耆(即黃耆建中湯)主治:虚勞裡急諸不足偏於肺氣不足,故加黃耆《金匱》。(11)小建中湯加當歸(即當歸建中湯)主治:虚勞裡急諸不足偏於血虚不足故加當歸。(12)桂枝去芍藥湯主治脈促胸滿者,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此條是在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可知脈促當無力,胸滿當是虚滿。從以上桂枝湯的加減,尚不止此,足以說明桂枝湯在全書中指出如許多桂枝湯的加減足以證明桂枝湯的價值和重要。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