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芍藥湯出自《傷寒論》辨太陰病脈証並治全篇,本方是為腹滿時痛而設。其病機本太陽病,醫反之下陽邪陷入太陰,太陰陰中之至陰,職主輸出,陽邪陷入,功能失職,腐穢氣滞不行,故腹滿時痛。仲景因表邪未解,陽邪已陷太陰,故製此方,倍芍藥以益脾,調中緩急,除腹滿之時痛,此用陰和陽法也。
【方藥】桂枝10g 白芍20g 甘草10g 大棗10g 生薑10g
【方義】本方即桂枝湯倍芍藥化裁之方,本陽邪陷入太陰,故用桂枝湯調和營衛,使邪外出,倍芍藥以調和太陰,以陰和陽,緩急止痛。
臨床中凡屬太陰陰陽不和,且變証各異的証候,俱投以此方加味治之。舉案如下。
吳某某 男 35 成都紡織廠
1975 年 2 月 19 日,患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下垂七公分,目前胃脹痛、腰痛、右脇痛,納差,解黑大便,查大便隱血++,脈浮緩,苔白膩。
【辨証】太陰濕邪阻滯,氣機不暢。
【治宜】調中緩急祛濕行氣。
【方藥】桂枝10g 白芍20g 甘草10g 大棗10g 生薑10g 蒼朮10g 厚樸15g 法夏15g 人參10g。二付。
1975 年 2 月 24 日,全面轉好。原方二付。
1975 年 2 月 27 日,查大便已無隱血,諸証悉癒,納增,精神好轉。原方二付。
【分析】患者體弱脾陽不足,運化失職,加以濕邪停滯,脾喜燥惡濕,自身陽氣虚弱,更受濕邪困擾,功能進一步運轉失職,故腹滿而痛,氣滯不行,影響右脇,腰部亦痛,方中除桂枝倍白芍湯以陰和陽,緩急止痛之外,更投入蒼朮祛濕,並投入厚樸、半夏、甘草、生薑、人參湯專治脾虚腹滿之方合併治之,療效更捷。
郭某某 女 61 家住致民路
1975 年 3 月 14 日,胃脘脹痛,頭痛,脈沉,苔白。
【辨証】太陰運化失職兼氣逆。
【治宜】調和脾胃兼降逆氣。
【方藥】桂枝10g 白芍20g 甘草10g 生薑10g 大棗10g 厚樸1.0g 陳皮10g。二付。
1975 年 3 月 17 日,頭痛癒,胃脘脹痛好多半。原方二付。
【分析】患者由於脾陽虚弱,陷入太陰,陰陽不調,運化失職,濁陰壅塞故脹滿而痛,頭痛無感冒症狀則屬內傷頭痛,三陽頭痛部位各於相同,太陰、少陰無頭痛,厥陰頭痛在頭頂,此頭痛勢必在前額,前額地界屬陽明,陽明與太陰互為表裡,太陰受濁陰壅滯,氣機不降,返而上逆,故頭痛,方中用桂枝倍芍藥湯調和陰陽,緩急止痛,加厚樸、陳皮降逆氣,以止頭痛。
李某某 女 82 住安順橋街
1975 年 2 月 19 日,因家務不順而嘔氣,致使胃痛、咽乾、小腹灼熱。
脈:右關微玄,左寸大無力餘沉,苔薄白。
【辨証】嘔氣傷肝,肝氣犯胃,脾胃不和兼傷陰。
【治宜】調和脾胃兼養陰。
【方藥】桂枝10g 白芍20g 甘草10g 大棗10g 生薑10g 花粉12g。二付。
1975 年 2 月 21 日,咽乾癒,小腹灼熱癒,胃痛好轉。原方去花粉。二付。
【分析】患者因嘔氣傷肝,肝氣犯胃,脾胃不和故胃痛,三陰經絡上咽喉,三陰經繞小腹,太陰、厥陽氣機阻滯,鬱而生熱,熱則傷陰,故咽乾少腹化熱,方用桂枝湯倍白芍,調和陰陽,緩急止痛,再加花粉,因花粉養陰、清熱而且通絡,花粉即栝萋根,根善於走竄,故善於通經絡,因而咽乾及小腹灼熱均癒。
張某某 女 成都機械修理廠
1975 年 4 月 18 日,胃脘痞滿而痛,呃氣,脈沉微弦,苔膩。
【辨証】太陰濕滯氣阻邪犯厥陰。
【治宜】調和太陰兼除濕理氣疏肝。
【方藥】桂枝10g 白芍20g 甘草10g 大棗10g 生薑10g 蒼朮10g 木香10g 吳茱萸6g 黨參10g 厚樸10g。二付。
1975 年 4 月 21 日,胃痛癒,痞滿好轉。原方二付。
1975 年 4 月 23 日,胃脘脹滿痛基本癒,呃氣癒。原方二付。
【分析】患者素體陽虚,濕邪壅滞,氣機不暢,故胃脘痞滿,不通則痛,脾濕犯木,肝氣不舒故呃氣,方用桂枝倍白芍湯調和陰陽緩急止痛,用平胃散加木香祛濕行氣,吳茱萸溫肝疏木,黨參扶正,肝氣疏呃氣自消。
本証腹滿時痛的主要病機是太陽病誤用下法,傷及脾臟,造成脾家經脈氣血陰陽不調而致,脾氣不和,氣機壅滯則腹滿,脾家血脈不和,絡脈瘀阻,經脈拘急則腹痛,本証雖與太陰病於証都見腹滿時痛,但後者病機重在脾陽不足,寒濕內盛,除腹滿時痛外,或見食不下,自利益甚等証。
《傷寒準純》:婦人傷寒中風、自汗頭痛,項背強,發熱惡寒,脈浮緩,恐熱入血室,故倍加白芍湯即桂枝加芍藥湯。《方機》:煩、脈浮數,無硬滿狀者,脈浮,或惡寒、或腹滿時痛者,桂枝加芍藥湯主之。《方輿輗》:其人宿有溏泄痼疾引起固有之毒,作腹滿痛者,此方為之主劑。假令固有宿食而腹痛,吐瀉之後,腹痛尚不止者,此固有之毒所為也,蓋桂枝加芍藥,不僅治痢毒,止痛甚,或痢毒既解而痛不止之類,皆由固有之毒也,此方主之。
有太陰陽明同病,脾陽不振與胃腸積滯並存者病變轉歸不一,大致有三:1、傷寒脈浮緩,手足自溫,系在太陰,說明太陰與陽明同病,重點在太陰,太陰病則運化失職,病情轉變與否,當觀察小便,若小便不利,則濕無出路,而困頓脾陽,影響肝膽疏泄,可致發黃,小便利者脾陽恢復,故不發黃。2、若治療得當,脾陽恢復運化正常,原有濕邪和積滯自行下利而解。此下利是隨脾陽恢復的自然轉歸濕邪去積盡,則下利自止,這就稱之“脾家實,腐穢當去”。3、若太陰陽復太過,則病從燥化,燥熱與積滯相合,因而演變為陽明病,出現不大便或腹滿痛等症。可見太陰病辨証應以脾陽恢復與否,及恢復到何種程度而為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