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出於《傷寒論》辨太陰病脈証並治上篇,本方是為喘家有表邪者而設,其病機由於太陽病誤下之,邪陷胸中,不下利,微喘,喘是未入於胃,表仍不解,或素有喘症而新感太陽風邪,而致喘者,故設此方兩解之。
【方藥】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10g 大棗10g 生薑10g 厚樸10g 杏仁10g
【方解】本方即桂枝湯加厚樸、杏仁而成。桂枝湯湯是解肌散邪之常用方,加杏仁宣肺降逆,厚樸下氣消痰,合之共奏解肌祛風,降氣平喘之效。臨床中凡屬表虛範疇而變証各異的喘症,俱投以此方治之,舉案如下。
唐某某 男 48 成都織巾廠
1975 年 4 月 22 日,病者患有氣管炎,肺氣腫多年,病情比較平穩,近日感受風邪,頭痛,全身酸軟無力,微惡寒、咳嗽、氣喘、微汗出,脈緩,苔白。
【辨証】太陽表虚兼咳喘。
【治宜】驅風散邪兼平喘止咳。
【方藥】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10g 大棗10g 生薑10g 厚樸10g 杏仁10g。二付。
1975 年 4 月 25 日,諸症大減,微咳。原方二付。
銀某某 男 50 醫院行政辦公室
1972 年 10 月 25 日,咳喘 10 餘年,時發時癒,咳吐白色粘痰,心悸氣喘,夜難平臥,容易出汗,納少神疲、腰背酸痛、鼻塞而流清涕。脈浮緩,苔微膩。
【辯證】太陽陽明表虚兼咳喘。
【治宜】隻解太陽陽明風邪兼止咳平喘。
【方藥】葛根20g 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10g 大棗10g 生薑10g 厚樸10g 杏仁10g。二付。
1972 年 10 月 28 日,鼻已不塞清涕止,咳喘減輕。
【方藥】桂枝10g 白芍10g 甘草10g 大棗10g 生薑10g 厚樸10g 杏仁10g。二付。
1972 年 11 月 12 日,諸症大減。改用黃耆建中湯加味。
黃耆30g 桂枝10g 白芍20g 甘草10g 大棗10g 生薑10g 厚樸10g 杏仁10g 炒麥芽10g(代替貽糖) 囑多服,該病員咳喘大減,更難感冒。
曾某某 男 60 金泉街 50 號
1987 年 9 月 5 日,平時有氣管炎,肺氣腫,晨起痰多,故咳嗽吐痰,痰淨則咳止,近日輕微感冒,引發咳嗽,尚未治療,又膽囊炎發著,心痛徹背,痛則沫痰、氣短而喘,脈浮虚,苔薄白。
【辨証】中氣虚所致咳喘。
【治宜】補中氣兼治咳喘。
【方藥】黃耆30g 桂枝10g 白芍20g 灸甘草10g 大棗10g 生薑10g 炒麥芽10g(代貽糖) 厚樸10g 杏仁10g。三付。
1987 年 9 月 12 日,咳癒痰止,氣短癒喘停。
【分析】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是為喘家兼有表虚風邪未解者而設,或素有喘症,而兼有太陽病表實無汗而喘者,此湯則不當用。麻黃湯是太陽病表實無汗而喘者的主方。脈象也各自不同,桂枝湯証,脈浮緩,兼有頭項強痛,惡風汗出,若喘者,則以桂枝湯加厚樸杏仁湯治之;麻黃湯証的脈像是浮緊兼有頭痛發熱,身痛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素有水飲咳喘而兼有傷寒表實,則有小青龍湯主之。原文: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注】
【原文】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郤解也,小青龍湯主之(41)小青龍湯方藥:麻黃、白芍、乾薑、灸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細辛。
其他因太陽失治誤治而變証致邪熱壅肺而咳喘者,則有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原文: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至於本文其病機由於太陽病誤下而喘,表証未解而設,故表証應符合桂枝湯而兼喘者方為適宜,若病人雖為外感風寒而致喘,或新邪引動宿喘,但証見脈緊無汗,或內有水飲,或邪已化熱,均非本方所宜。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的原文指出共二條:
1、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43)。
2、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仁佳(18)。
以上兩條雖皆用桂枝湯加厚樸杏仁湯,但病機不同,一為太陽病下之後微喘(43),一為喘家新感(18)。
(43)條之喘是新喘,下之後,表未解,兼有微喘,為表裡兼治之法。
(18)條之喘,宿喘也,本方在此主要不在治喘,而是治太陽中風,兼治宿疾。
本証的辨証關鍵:①風寒表虛証兼咳喘為宜,必見汗出惡風,並以此區別於麻黃湯証的表實無汗而喘。②苔見薄白,脈見浮緩,以內無熱象為宜。本方的應用必具桂枝湯証而兼喘息者,若病人雖為外感風寒而致喘,或新邪引動宿喘,但証見脈緊無汗,或內有水飲或邪已化熱,均非本方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