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桂枝加桂湯

桂枝加桂湯出於《傷寒論》辨壞病脈証並治篇,及《金匱》奔豚氣病脈証治第八。本方是為奔豚氣一証而設。奔豚者腎病也,以其病從少腹上沖咽喉,有如豚竄奔突之狀,故名之也。其病機由於太陽病發汗復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桂枝加桂湯主之。

【方藥】桂枝15g 白芍10g 甘草6g 大棗10g 生薑10g

【方義】桂枝解肌散寒降沖逆,芍藥酸收緩急止痛,甘草、大棗和胃緩急,生薑健胃降逆,更加桂枝溫通心腎之陽以逐內寒,加強平沖降逆而治奔豚。臨床中凡屬奔豚氣的範疇,變証各異的証候,俱投以此方治之。

李某某 男 72 木船社退休

1976 年 4 月 10 日,背心發熱,腰脹,背越熱,腰越脹,甚至熱上頭部。

脈:六脈浮大,沉取無力,苔薄白。

【辨証】心腎陽虚,奔豚上犯。

【治宜】調和營衛,振心陽袪奔豚。

【方藥】桂枝15g 白芍10g 甘草6g 大棗10g 生薑10g

1976 年 4 月 14 日,背熱減,腰脹減。原方二付,並說去年此病在我處治癒。

高某某 女 40 第七人民醫院幼兒園職工

1975 年 8 月 5 日,數月來有一種怪病纏身,不得安寧,自覺下腹部有股氣往上沖,直到咽喉,心悸不寧,脘腹不適,經檢查,西醫有的說更年期綜合症,也有醫生說植物神經紊亂,也有說神經官能症,各說不一,服藥總是不效。

【脈】浮緩無力,苔薄白。

【辨証】心腎陽虚,奔豚氣上犯。

【治宜】振心陽袪腎邪。

【方藥】桂枝20g 白芍10g 甘草10g 大棗10g 生薑10g。三付。

1975 年 8 月 9 日,病减多半。原方三付。

【分析】本方為《傷寒論》治療奔豚氣的主方。奔豚之名,始見於《內經》,繼見於《難經》,其後《諸病源候論》釋之曰:“奔豚者,氣上下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金匱要略》指出:“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這基本描述了此証的臨床表現。臨床上所見到的此類病症,常是病人自覺有一股氣從下向上沖逆。西醫的儀器是無法檢測到的。發作時,先覺臍上或臍下動悸,旋即逆氣上沖心胸痛苦異常。其所過之處,則有各種症狀出現,如氣至胃脘,則見脘腹脹滿;氣至心胸,則胸悶氣促,心悸不寧;氣沖咽喉,則憋悶窒息欲死,甚則冷汗淋漓,氣上沖巔頂,則暈眩跌僕,逆氣復還於下,則諸証消失。本症的特點是時發時止,呈陣發性發作,間歇期則無痛苦。對此類病症,現代醫學有診斷為神經官能症者,有診斷為癲癎病者,亦有診斷為神經功能紊亂者。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有兩種:其一是因受驚吓而發;其二是因受寒而發。本方所主是後者。據原文所載,本方所主之症,乃因用燒針取汗,汗出腠理開,針孔處受寒邪所襲而不得疏散,故紅腫如核。劫汗內傷心陽,陽虚陰乘,水寒之氣乘虚上犯心胸,故發為奔豚,其治法是先以艾炷灸針處之赤核各一壯,以溫散其寒,再內服本方以溫心陽而平沖逆。

奔豚氣病脈証治第八,共四條三方,原文如下:

一、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二、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奔豚湯方:甘草6g 川芎6g 當歸6g 半夏12g 黃芩6g 生葛15g 白芍6g 生薑12g 李根 白皮

三、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四、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奔豚病的發生原因,主要是從驚恐得之。但也有因發汗後復加燒針,汗出傷陽,外邪乘虚侵入,引動沖氣而起。或者內有水氣,重因誤汗損傷陽氣所致。致病因素雖有不同,然均與沖脈有關。其主症為氣從少腹上沖心胸或致咽喉。在治療方面,如為肝鬱氣沖的,可用奔豚湯疏解肝鬱之邪,降其沖逆;如因外邪引起沖氣的,宜外灸核上以除邪,內服桂枝加桂湯助陽降逆;如因誤汗陽氣受傷,水飲有上沖之勢的,治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通陽利水,以防沖逆。

以上兩例病案,從第一例李姓病案來看,其病情並非與條文所說相同,其病主要背發熱、腰脹痛,背越熱,腰越脹,甚則熱上沖頭部。就陰陽關係來說,背為陽,胸腹為陰,就胸與腹來說胸為陽,腹為陰,就內外來說,外為陽,內為陰,因此背為陽中之太陽,故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腰背疼痛,惡寒發熱,此病可以理解為心腎陽虚加之表陽亦虚,腰為腎之腑,腎氣虚則腎邪上犯,心陽虚(大無力亦屬虚),加桂則是針對心陽虚,如此表陽固,心陽復,心腎交通,腎陽亦復,邪不再上犯,故病癒。

第二例高姓病,雖與第一例病案的表現不同,其病機原則相同,都是心陽虚,腎邪上犯。腎陽不虚,陰陽調和則無病,何來上犯。由此可知,發病不同部位,機理相同,故同一方藥,都獲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