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建中湯
黃耆建中湯出於《金匱》血痺虚勞病脈証並治第六。本方是為虚勞裡急、諸不足而設。病機由於虚損脾胃,脾為中土,以灌溉諸臟,中土既虚臟腑經絡失其所灌溉,營衛氣血失調,故出現諸虚不足之証。如裡急腹痛、悸、衄、失精、手足煩熱、咽乾口燥、盜汗自汗等症,故仲師設小建中湯治之,意即小小建立中氣以致脾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氣血自調,陰陽和平,諸虚可癒。黃耆建中湯即小建中湯再加黃耆,其氣虚較小建中湯之証尤盛,故加黃耆之後補虚益氣之功尤著。更名為黃耆建中湯其意義可知。
【方藥】黃耆25g 桂枝10g 白芍20g 甘草10g 大棗10g 生薑10g 炒麥芽10g(代貽糖)
【方義】本方由桂枝湯倍白芍加貽糖即小建中湯,方中以貽糖為主合桂枝甘溫相得,能溫中補虚,合甘草、芍藥,甘酸相須,能健脾緩急止痛;佐生薑、大棗之甘溫能健脾而和營衛,再加黃耆為主,則補虚益氣功效更著。
臨床中凡屬於虚勞裡急諸不足,氣虚亦盛範疇,而見証各異的証候俱投以黃耆建中湯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