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五、眩暈

方某某 女 38 成紡廠

1975 年 1 月 20 日,眩量,喜嘔,口苦,左脇痛,大便燥結,脈沉弦,苔微黃。

【症屬】少陽陽明合病。

【治宜】和解少陽期兼瀉陽明腑實。

【方藥】柴胡25g 半夏10g 黃芩10g 枳實10g 白芍10g 大黃6g 大棗10g 生薑10g。二付。

1975 年 1 月 23 日,基本全癒。鞏固療效續二付。

《傷寒論》大柴胡湯,是少陽兼陽明之方也。陽明胃腑有熱,少陽之邪又挾之上升,是以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欲用小柴胡湯樞轉少陽之邪使之透膈外出,恐其補胃助熱減去人參、甘草,更加大黃以降其熱,步伍分明出奇致勝,少陽症之口苦、咽乾、喜嘔、頭眩、脇痛都同陽明經的大便燥結等腑實症瀉下共建奇功。

《金匱》條文十二指出: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此條是心下滿痛的治法,與前條腹中滿痛,大便不通者,在病機和病位上有所不同。同是腹滿,同是實症,前條是滿痛在腹。“十一條文:痛而閉者(大便不通),厚樸三物湯主之(厚樸、大黃、枳實)”本條痛在心下,可知前者病在腸,後者病在胃,因為病在腸,所以滿痛在腹而大便閉;因為病在胃,所以滿痛在心下,再從方劑作用推測,可以理解本條除心下滿痛外,應有郁郁微煩,寒熱往來胸脇苦滿之症。條文十三指出,腹滿不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腹滿痛故然是承氣症根據之一,但應與虚症對比。虚症裡無積滯,故腹滿時減;實症裡有宿食或燥糞,故腹滿不減,減不足言是,說明加強辨症,其意為腹滿不減是實症,當以大承氣湯下之。假使腹满有時減輕,那就不是實症,不直攻下,但必須聯繫全身情況,不能局限於腹診。

此方據個案已報導的治療範圍多很廣,如:阻塞性黃膽、大葉性肺炎、支氣管哮喘、腦溢血、腦梗塞、高血壓、三叉神經痛、急性轡膜炎、角膜潰瘍、牛皮癬、腮腺炎、痛風、糖尿病……等。

藥理作用方面:綜合現代實驗研究報導:本方具有抗炎;鎮靜、雙向調節免疫功能,利膽,降低括約肌張力、降低膽石形成,防止動脈硬化、保護肝臟、降低血脂、抗過敏、降低血壓、鎮痛、止嘔等作用。這些藥理作用是方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各種病症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