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逆
曾某 男 1 歲 3/12 兒科住院病員
1977 年 11 月 4 日,目前孩子吃飯吐飯,喝水吐水,煩燥低燒尿少,門診治療一周無效,收入住院數日,病情如故,面微紅,脈緩,苔白。
【症屬】表邪未解傳入膀胱,熱與水結,氣化不行,上逆犯胃,故嘔吐。
【治宜】通陽利水解表。
【方藥】茯苓12g 白朮6g 澤瀉6g 豬苓6g 桂枝6g。一付。
1977 年 11 月 5 日,嘔吐癒,低燒退,尿增多。原方一付,又觀察一天出院。
【注】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者,是有表証也,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是有裡証也,若渴欲飲水,少少飲之,令胃和則癒,此乃胃中乾燥之故,今渴欲飲水,水入不消,上逆而吐,故名曰水逆,原來所以吐之之由,則因邪熱入裡,與飲相博,三焦失其蒸化,而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以致飲熱相格於上,水無去路於下,故入入則吐,小便必不利,宜五苓散辛甘淡滲之品,外解內利,則表裡兩解而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