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桂枝五物湯
黃耆桂枝五物湯出於《金匱》血痺虚勞病脈証並治第六本方是為血痺虚癆身體不仁而設。其病機由於素體氣血不足,骨弱,肌膚盛,骨弱則不耐勞累,肌膚盛則氣不固,稍勞累則汗出,汗出而陽氣虚,風邪襲入,凝於血分,血液循環受阻,身體頑麻或不仁,設黃耆桂枝五物湯,調養營衛為本,袪風散邪為標也。
【方藥】黃耆、桂枝、白芍、大棗、生薑
【方義】本方即桂湯去甘草倍生薑加黃耆組成。方中黃耆益氣固表,芍藥養陰益血除痺,桂枝通陽,薑棗調營衛,合方通陽行痺,益氣和營。臨床中凡屬凡痺虛癆,且變証各異的証候,悉投以此方加味治之,舉案如下。
吳某某 女 48 成都市五七藝校
1975 年 3 月 19 日,雙手麻而且脹月餘,血沉 35 毫米,脈浮大無力,苔白。
【辨症】血痺虚癆。
【治宜】調和營衛,祛風散邪。
【方藥】黃耆15g 桂枝15g 白芍10g 大棗10g 生薑20g。二付。
1975 年 3 月 28 日,右手痊癒,右手仍麻脹,原方加當歸10g。二付。
【分析】患者脈浮大無力,浮者為陽,浮者在表,大者為虚,無力為虚。可知表虚氣虚,風寒之邪易於襲入,凝於血分,血液循環受阻,雙手脹營血不能滋養經絡故雙手脹,投以黃耆五物湯後,通陽蠲痺補虚之後,右手麻脹痊癒,為何左手麻脹仍不癒呢?左邊屬肝膽,右側屬脾胃,黃耆補脾胃益氣,左側屬肝膽,肝藏血,肝血不足,故左側的麻脹不癒,然後加上當歸,營血受益,故左右側均癒。
周某某 女 38 開關生產組
1975 年 12 月 2 日,右下眼瞼肌肉筋攣(跳動不停)旬曰,將欲面神經癱瘓,兩年前如此發病即面癱。脈浮大,苔白。
【辨症】血痺虚癆。
【治宜】通陽益陰祛風散邪。
【方藥】黃耆15g 桂枝15g 白芍10g 大棗10g 生薑20g 鈎藤12g。二付。
1975 年 12 月 8 日,右眼瞼跳動癒,但眼發癢。
【方藥】黃耆15g 桂枝15g 白芍10g 大棗10g 生薑20g 菊花10g。二付。
【分析】血痺本來是營衛氣血俱不足,邪傷血分的疾患,由於脈大而浮,大者為虚,浮者在表,說明受邪的部位在浅表的毛細血管,也就是淺表的絡脈,黃耆桂枝五物湯是通陽益陰疏風散邪的主方,故邪去正扶很快而癒。
李某某 女 42 成都東凰糖菓廠
1976 年 2 月 17 日,原有精神分裂症,目前頭痛,嘴唇歪邪而抽縮不寧,也就是顫動不停,手臂及身上出現皮下出血,紫色瘀癍。脈浮偏大,苔白。
【辨症】血痺虚癆兼瘀血。
【治宜】通陽行痺兼活血化瘀。
【方藥】黃耆25g 桂枝12g 白芍12g 生薑15g 大棗12g 桃仁10g 紅花3g 茯苓12g 鈎藤12g 龍骨15g 牡蠣15g。二付。
1976 年 2 月 19 日,口歪斜癒,皮下出血减少,色減淡。原方二付。
【分析】本案是血痺較重者,一般的血痺是指肌肉痺無痛感,因受外邪之後血行不暢所致。血痺重者則麻痺與痛並見。本案已出現瘀癍可見於皮膚,說明血循環受阻更為嚴重,故用黃耆五物通陽宣痺更加桃仁、紅花破血行瘀,鈎藤祛風,龍牡鎮邪,雲苓健脾淡渗引邪下行。
羅某某 男
1975 年 4 月 23 日,雙手麻木,背部熱,雙下肢酸軟無力六,脈浮大無力,苔白。
【辨症】血痺虚癆。
【治宜】調和營衛,疏風散邪。
【方藥】黃耆15g 桂枝10g 白芍12g 大棗12g 生薑12g。二付。
1975 年 5 月 3 日,背熱消失,雙下肢已有力,手微麻今日診治其他病。
【分析】患者雙手麻木,即前所述的血痺,故投以黃耆五物湯僅二劑基本痊癒,不準備再診。十天以後來診治其他病,那麼背部熱又是什麼原因呢?背為陽,太陽病初起首項背強痛而惡寒,病人六脈浮大,浮為陽,大為虚說明表陽虚,風邪易入,邪既入,形成血痺,令血行不暢,郁久生熱,這就是背熱形成的原因。黃耆五物湯專治血痺的主方,血痺既治則手麻背熱均癒。
本篇包括血痺,虚癆兩類疾患,由於兩者皆因氣血虚損所致,該病人六脈浮大,既有血痺又有虚癆。
【原文】夫男子平人,脈大為癆,極虚亦為癆。先賢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的耗損,是構成虚癆的主因,平人即指外形看來好像無病,實則臟腑氣血早已虧損,從脈象可以反映出來。陰陽氣血是相互資生的。精為陰之質,精不足則陰虚,陰虚而陽浮則脈大;但這不是陽氣盛,而是浮大無力,乃有力於外不足於內的現象。脈極虚是輕按則軟,重按極無力,乃精氣內損的本脈。脈大與虚極雖形態不同,但都是虚癆的脈象,所以說脈大為癆,極虚亦為癆,大與極虚是虚癆病的總脈象。
【原文】問曰:血痺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癒。
凡不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平時愛吃甘肥者,肌肉雖豐盛,實則筋骨脆弱,腠理不固,因而抵抗病邪的能力薄弱,稍為勞動則體疲汗出,汗出則陽氣更虚。雖微風亦足以致病,血痺即感受風邪,血行不暢所致。由此可知血分凝滞之病,不當獨治血分,而是應該助陽扶正,亦即氣行則血行之意。懂得以上道理即應該懂得治未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