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出於《傷寒論》辨陽明病脈症並治全篇,本方是為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而設。其病機由於素體陽明內蘊濕邪,加以外感傷寒之邪未解,熱入與濕交結,濕熱內蒸,身必發黃故設此方,宣透表邪,清泄濕熱為治。

【方藥】麻黃、連翹、赤小豆、杏仁、甘草、生梓白皮、大棗、生薑

【方義】本方以麻黃、杏仁宣肺氣以散外邪,連翹、赤小豆、梓皮清熱利濕,薑棗草調和脾胃,合而為方有宣散表邪,泄濕熱之功,是表裡雙解之劑。論中指出無梓皮,以茵陳代之。臨床凡有表邪未解兼內蘊濕邪而變症各異者,均投此方加減治之,舉案如下。

楊某某 女 57 住電信路老四號

1979 年 10 月 20 日,臥床不起,應邀診治。頭痛身痛,惡寒無汗,腰劇痛如折。體溫 38.6 度,本人不覺發熱,自覺腎臟如爛豆渣一樣,心中痞塞,頭天發病臥床,整天未飲食,小便黃似濃茶量多,而不頻不急,有腎炎病史,過去腎炎發病時症狀和現在一樣,平素體弱。脈浮緊雙關滑,苔薄白。

【辨症】濕熱內蘊兼風寒表實。

【治宜】解表散寒兼清裡熱。

【方藥】麻黃12g 桂枝10g 杏仁10g 甘草6g 茵陳20g 赤小豆10g 連翹10g 生薑10g 大棗10g。一付。

本方加桂枝、麻黃即麻黃湯合麻黃連翹赤小豆合方。

1979 年 10 月 22 日,徐徐汗出,頭痛、身痛、腰痛大減,熱退,小便黃減,心中痞塞減,思食已進稀粥,可以起床,但身體不支。脈減弱,苔薄黃。

原方去麻黃加白芍10g。一付。

1979 年 10 月 22 日,腰微痛,餘無痛處,胃脘痞塞癒,思食乾飯,已下床活動,但乏力,小便黃色減半。脈已不浮,力減弱,苔黃微膩。

【方藥】连翘10g 赤小豆15g 甘草10g 大棗10g 生薑10g 茵陳20g 薏仁10g 茅根10g 二芽10g。二付。

張某某 男 69 南河口 5 號

1983 年 8 月 3 日,下班路經此地,應邀診治。病二、三日未服藥,今日高燒約 40 度左右,寒戰身披棉大衣無汗,頭身不痛,溲短少黃似濃茶而有燒灼感。苔黃厚膩,脈細數緊。

【辨症】濕熱內蘊兼表寒外束。

【治宜】解表散寒兼清濕熱。

【方藥】麻黃6g 連翹10g 赤小豆20g 杏仁10g 茵陳30g 六一散50g 木通10g 黃芩15g 香薷10g 扁豆10g 厚樸10g。一付。

因病人係中藥房工作,故要求用香薷飲,故如此處方。

1983 年 8 月 6 日,路經此地時,患者說,服藥一劑後燒退,寒戰癒。自己又重服二付,去麻黃加黃連。現已痊癒。

楊某某 女 31 蓮花村新三組 95 號罐頭廠工作。

1983 年 7 月 19 日,發燒半月,先赴成都市第某醫院打針服藥不效。又轉赴某某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診治無效。兩者血象檢查均正常,病情最初是午後發熱,目前上午亦發熱,先惡寒後發熱,頭痛、身痛,汗出燒退,體溫高至 40.5 度,尿黃而灼熱,體重已減輕 10 多斤,胖人已變瘦人。脈細濡,苔薄黑。

【辨症】表虚風邪兼濕熱內蘊而傷陰。

【治宜】疏風解表兼清濕熱並養陰。

【方藥】茵陳30g 連翹10g 杏仁10g 六一散30g 大棗10g 生薑10g 桂枝10g 白芍10g 厚樸10g 薏仁20g 草葉10g 法夏10g 玄參15g。一付。

1983 年 7 月 21 日,上午 10 點,因藥昨日楝齊已午後,故下午四點才開始服藥,夜間已不呻吟,目前惡寒、高熱已退。頭痛、胸悶均癒。仍有低熱,頭昏全身乏力,尿已不熱,大便如羊屎,已思食,苔黑,脈沉偏細數。

【方藥】茵陳30g 連翹10g 赤小豆15g 杏仁10g 竹葉10g 麥冬30g 玄參30g 准山15g 薏仁15g 二芽10g 六一散25g。一付。

依據《傷寒論》理論,發黃多因為濕熱內郁而濕熱內郁的發生,主要因為濕熱沒有去路,既不能通過汗出而解,又不能通過小便不利而出。因而在治療發黃時,就應該考慮,將汗出及小便二條道路疏通。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症外有風寒之邪郁閉於表。內有濕熱之邪蘊郁於裡,邪無出路,故治之以麻黃、杏仁解表達邪;因連翹、赤小豆、生梓白皮清熱利濕退黃。甘草、大棗和中並避免諸攻邪藥傷正;本方表裡同治,適用於濕熱發黃而兼有風寒之表的病症。《類聚方廣義》治療瘡裡陷,一身騷癢,發則咳嗽腫滿者,加蝮蛇奇效。

《傷寒辨類》云發黃者濕熱交併,民多病癉,癉者單陽而無陰也,太陰脾土濕熱所蒸,色見於外必發黃,濕氣勝則如薰黃而晦,熱氣勝則如橘黃而明,傷寒發黃熱勢已極,且與畜血大抵相類。但小便不利,大便實者為發黃,小便自利而若狂,大便黑者為畜血。陽明病發熱,汗出者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者,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飲水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湯主之。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傷寒瘀熱在內,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濕熱發黃者,梔子柏皮湯主之。傷寒瘀熱在內,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濕熱發黃者一身盡痛發熱口渴,身如薰黃,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加茵陳,大便不利者茵陳湯,寒濕發寒者身疼發熱而黃,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用瓜蒂搐鼻中,取黃水出癒。痞氣發黃者,瀉心湯加茵陳痞消黃自退也。結胸發黃者,陷胸湯加茵陳結消黃亦退也。蓄血發黃者,犀角地黃湯,桃仁承氣湯,血下黃自退也。凡寸口無脈鼻出冷氣,形如烟煤,搖頭直視,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皆真藏絕也,不治,又黃貫五心者不治,雜症發黃有五,一曰黃汗,二曰黃疸,三曰穀疸,四曰酒疸,五曰女勞疸,原其所自,未有不由濕熱所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