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七、其他

彭春如 男 69 老天華食品廠搬運工

初診:1975 年 1 月 9 日,口中鹹味不適,半年餘,吃任何東西都鹹,身體壯實,無它病。脈沉,苔厚膩白黃。

【症屬】中焦寒濕化熱。

【治宜】溫中化濕。

【方藥】理中湯全方各 10g 加茵陳30g 共三診六劑痊癒,苔退。

王麗華 女 40 四川水電設計院

初診:1974 年 12 月 18 日,長期腹瀉數年每天四、五次,稀溏便,腹不痛。脈沉無力,苔薄白。

【症屬】脾虚運化失職不固。

【治宜】溫中補虚。

【方藥】理中湯全方各 10g。二付。

二診:1974 年 12 月 27 日,大有好轉,每日僅二次便,原方二付,後追訪未復發。

按:以上各案均以理中湯加味為主而獲效。或問:理中湯何以能治衄血,倒經?吐衄屬熱傷陽絡者故多。《傷寒論》有大黃黃連瀉心湯主治熱氣逆而致吐衄者,而吐衄症屬寒者雖少,而亦有之。《金匱》有栢葉湯為治因寒氣逆以致吐衄者,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中論及有老中醫徐某某曾用理中湯治癒歷久不癒之吐血症。張鍚純治因寒氣逆而吐衄者,設有溫降湯,以上說明因寒而致吐衄者誠有之。《內經》厥論篇指出:陽明厥逆衄嘔血,由此可知,無論其症之或虚或實或涼或熱,其治吐衄者,隨其虚寒熱或補或攻或溫或涼,餘用理中湯治衄血沿用上述理論及脾統血之理。凡遇虚寒吐衄者或歷久用涼藥不癒者,必面色青白或舌淡苔白,脈沉遲或虚數者,則用理中湯治之,溫補脾陽,治其本也。脾陽治則脾胃升降的氣化功能復職,上逆之氣血隨之歸源矣。例中倒經是胞中之血因脾胃氣逆而上行致衄者,胞宫屬血海,亦沖脈也,沖脈隶陽明,下連少陰、陽明氣逆故經血之上衄,方中理中湯加赭石、牛膝,一則溫補歸源,一則引血下行,故衄止經來,效驗頗捷。

案中齒糟膿腫,此症與癰疽者同,癰者邪熱壅聚氣血不宣,其症為陽,屬胃腑,高腫色紅。抓熱疼痛,其勢必暴。疽者沮也,氣血虚寒,陰邪沮逆,其症為陰屬五臟,漫腫色白,堅硬木痛,其發必緩,此症上下齒糟肌肉腫不紅不痛或微痛,發展緩慢,屬陰症之例,是寒凝氣滯於臟,治宜溫散,生理部位雖屬陽明,但陽明太陰互為表裡,其症屬陰故用理中湯治之,藥症相宜,效驗異常。

案中慢脾風症,上下眼睫(俗稱眼皮)為肌肉之精屬脾,由於脾胃虚寒,寒主收引,故不斷眨眼,脾虚不能制約,故大便溏瀉,症屬太陰虚寒,故投以理中湯其症均癒。

案中消渴寒症與消渴屬熱者不同,按方書一般分上中下三消,謂上消口乾舌燥飲水不能解渴。系心移熱於肺或肺金本身自病不能生水,當用人參白虎湯,中消多食易饑系脾胃實熱,熱則消食,當用調胃承氣湯下之。下消飲一溲二,系相火虚衰,腎關不固,宜八味腎氣丸,此案與上述三消症之因熱者有別,症屬脾胃虚寒,津液不能上達,故消渴而喜熱飲,張隱菴消渴論中所謂:胃氣弱而津液不生者,同類人參湯主之。

以上各案,臨床表現不同,其病因則一俱屬太陰虚寒範疇,故俱用理中湯隨症加味而獲效。仲師製方是教人規矩,臨症者必需深研仲師製方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