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胃痛

孫某某 女 成成都市人民汽車修理廠

1974 年 3 月 5 日,胃痛失眠多年,去年 10 月 27 日來我處治癒,目前復發,脈沉,苔白。

【辨症】厥陰陰邪犯胃心腎交通受阻。

【治宜】溫中補虚降逆。

【方藥】吳茱萸15g 黨參20g 生薑15g 大棗10g 龍骨牡蠣30g。二付。

1974 年 3 月 20 日,今因它病來診,前次胃痛失眠已癒。

楊某某 女 21 成都肥皂廠

1973 年 6 月 16 日,胃痛一年餘,有時胃中涼冰冰感覺喜熱惡寒,喝冷飲則不舒服,有時口中冒清口水。脈沉無力,苔白。

【辨症】厥陰陽虚濁陰泛胃。

【治宜】溫中補虚降逆。

【方藥】吳茱萸15g 黨參20g 生薑15g 大棗10g。二付。

1973 年 6 月 21 日,胃已不冷,但隱隱作痛,仍疲乏。原方二付。

【分析】前兩位患者以頭痛為主,厥陰屬風木,其痛必在至高之處,一般痛在巔頂,吳茱萸湯恰到好處,後者還有高血壓服此湯後均癒,凡頭痛應該了解頭痛的部位,分經用藥,才能藥到病除。A.太陽病頭項強痛而惡寒,其痛必在後腦。B.陽明頭痛必在前額,但患有慢性鼻竇炎的患者也痛在前額,但必有鼻塞、濁涕等則按鼻炎治之。C.少陽頭痛在兩側,即太陽穴部位。D.太陰頭痛是滿頭脹痛,因太陰濕土,濁陰上泛故滿頭脹痛。E.少陰頭痛即所謂真頭痛,純屬陰寒。方書論及此種頭痛者十無一生,惟用白通湯重用附子,可救十中之一。F.《傷寒論》厥陰篇原文:於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以上是個人臨床中的一些感受。六經有六經脈症為准,把穩關口,在臨床還有一種頭痛,如電擊般一陣陣好像閃電般擊痛,不持續痛,這是血循環受阻所致,用當歸四逆湯有效,或補血活血均可。

關於吳茱萸湯在《傷寒論》中所提到的原文,陽明病篇:食穀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少陰篇:少陰病吐痢,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厥陰篇: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金匱》嘔吐噦下痢病脈症治第十七第八條: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第九條: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注】太陰有吐食而無嘔也;少陰有欲吐不吐,咳而嘔也;厥陰之厥而嘔,嘔而吐蛔也。今乾嘔者有聲無物之謂也;吐涎沫者,清涎冷沫隨嘔而出也,此由厥之寒,上干於胃也。三陽有頭痛必兼身熱,至於太陰、少陰二經皆無頭痛。惟厥陰之脈與督脈會於巔,故有頭痛,而無身熱也。盖少陽不解,傳入厥陰,陰邪上逆,故嘔而頭痛也,以吳茱萸湯主之,從厥陰之本治也。【適應症】1。胃寒氣逆,食穀欲嘔。2。少陰陰寒盛,見吐痢,手足逆冷,煩躁欲死。3。厥陰肝寒犯胃,見乾嘔,吐涎沫巔頂頭痛。

【按】高血壓之眩暈,非獨肝陽上亢所致,亦有肝胃虚寒,濁陰上逆所致者。本文胡姓患者,頭痛一年多,經常嘔吐清水,同時患有高血壓,像這樣的高血壓脈沉無力,非強勁有力的高血壓脈象,完全相反,嘔吐清水也是肝胃虚寒的徵候,故主以吳茱萸湯非常對症,故療效好。以上病案中有的頭痛伴有失眠有的胃痛失眠,此類失眠非主症,由於主症影嚮心腎不得交泰,才出現失眠,用藥投方,將主症治癒,失眠也自然隨症治癒。總之,本方用於肝胃虚寒之症。脈沉或無力。若肝陽偏亢,或胃熱旺盛所致的頭暈、頭痛、噁心、嘔吐、脘腹疼痛等症,或脈象亢勁有力,當慎用或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