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出於《傷寒論》辨少陰病脈症並治全篇,本方是為少陰病兼太陽病而設,其病機由於素體陽虚,復感寒邪,故有發熱惡寒、頭痛、無汗、四肢不溫、神疲欲臥等症。脈沉少陰脈也。故設此散邪溫經之劑,俾外邪深入者可出,而內陽亦不因之外越,少陰太陽俱兼顧矣。
【方藥】麻黃、附子、細辛
【方義】方中麻黃發汗散寒以祛表邪。以其本陰而標寒故用附子以溫之。細辛溫通於少陰,佐附子內散少陰之寒,助麻黃外解太陽之表,合而用之,散邪溫經,成為少陰病兼太陽病之要方。臨床中凡屬少陰太陽兩感而變症各異的症候,俱投以此方治之,舉案如下。
林某某 男 30 成都絲綢印染廠
1975 年 3 月 2 日,腰背骨節痛,頭面潮熱,肢冷,坐骨神經痛,有腰扭傷史,脈沉,苔白。
【辨症】素體陽虚感受寒邪,阻滯經絡。
【治宜】溫經散邪。
【方藥】附片30g,先熬 麻黃10g 細辛6g 獨活10g 黃耆15g 黃芩10g。二付。
1975 年 3 月 11 日,上方共服六劑,坐骨神經痛癒。頭面潮熱癒。肢體轉溫腰痛背痛好多半,只集中一點痛。原方再加桃仁10g 紅花6g。二付。
【分析】患者脈沉屬於三陰範疇,太陰症手足自溫,肢體不溫,肢體不溫,頭面潮熱症屬少陰。由於陰寒阻滞經絡,不通則痛,故以溫陽散寒之劑,以溫通經絡,加之過去有扭傷史,有瘀血阻滞也令氣血循環受阻,故加桃仁、紅花,活血通瘀,加強血液循環,諸痛自癒。
徐某某 女 成 成都紡織廠
1975 年 3 月 12 日,尾(骨底)骨痛,面目浮腫,四肢冷,脈沉舌淡,苔白。
【辨症】陽虚寒凝氣滯。
【治宜】溫陽散寒行氣。
【方藥】附片30g,先熬 麻黃10g 細辛6g 獨活10g 黃耆15g 黃芩10g。二付。
1975 年 3 月 14 日,疼痛好轉,手足轉溫面目仍腫,脘腹脹滿。
原方加厚樸20g 法夏20g 黨參10g 甘草6g 生薑15g。二付。
1975 年 3 月 18 日,諸症好轉。原方二付。
【分析】本案二診時所加的方藥即《傷寒論》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主之(66)加此方的目的因患者腹滿,其所以腹滿是因汗後脾胃之氣受傷,或素體脾胃虚弱,轉運失職,氣滞不通,壅而作脹。其面目浮腫,因面目亦屬陽明,故面浮腫與脘腹脹滿都同一病因所致。故加入厚樸、半夏、甘草、生薑、人參湯,本方以厚樸寬中行氣除滿,生薑溫中散邪宣通陽氣,半夏開結降逆,散水氣,甘草、人參培補中土,故治脾虚氣滞之中滿,加之本患者腎陽素虚寒邪凝滞故以附子溫腎陽,細辛通三陰,麻黃散寒,引邪外出,標本均治,面面俱到,故諸症均癒。
徐某某 男 56 成都(光天)華食品廠
1974 年 11 月 14 日,左下肢後側股骨,腿彎至小腿下冷痛行走困難,病已二年餘,經中西醫治療並針灸之後有好轉,最近加劇,注射 B12 等無效。脈沉遲,苔白。
【辨症】陽虚寒凝氣滯。
【治宜】溫陽散寒通絡。
【方藥】附片30g,先熬 麻黃10g 細辛6g 獨活10g 牛膝10g 木通10g。二付。
1974 年 11 月 16 日,症减多半。原方二付。
【分析】該患者病二年餘,雖治有好轉,但終未澈底,從其部位觀之,應屬少陰,即現代醫學稱之為坐骨神經痛,既痛又冷,冷者為寒,痛者不通,附片為少陰溫陽之主藥,細辛溫通三陰,麻黃散寒引邪外出,獨活散寒除濕專走下焦。牛膝引藥下行,木通專走全身經絡,用藥得當,二年餘的病痛,四劑藥得恢復,可謂藥與病投方矣。
張某某 男 50 成都運輸公司五隊宿舍
1980 年 10 月 6 日,邀請出診,今晨起床之際,實然咳嗽引發腰痛不能下床,不能轉側,來得突然,沒有明顯的感冒,最後也不再咳。脈伏,苔白。
【辨症】脾腎陽虚寒邪直中二陰。
【治宜】溫陽寒寒引邪外出。
【方藥】附片30g,先熬 細辛6g 麻黃10g 黃耆10g 獨活10g 黃芩10g 厚樸15g 半夏15g 甘草10g 黨參10g 生薑15g。二付。
1980 年 10 月 9 日,病癒多半,可以下床,但彎腰仍痛。原方二付。
【分析】該患者突然咳嗽而引發腰痛不可轉側,腰為腎之腑,可知素體陽虚,寒邪直中少陰,故腰痛不可轉側者脾陽亦虚同時受外邪直中,傳導阻滯,影嚮肺經,肺朝百脈,受寒而郁閉,百脈潜藏而令脈伏。方中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是溫陽散寒引邪外出。用厚樸半夏甘草生薑人參湯者以宽中行氣除滿培中土,降逆氣,開脈閉,加黃耆升脾陽助中土,而獨活袪下焦之風濕,黃芩在此以調節諸藥之燥,故病癒而脈亦復常。
【註】《醫貫》:有頭痛連腦者,此係少陰傷寒,宜本方不可不知。《症治準純》: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腎咳,咳者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又治寒邪犯腦,致腦齒痛。《十便良方》本方加川芎、生薑主治冷風頭痛。《張氏醫通》暴啞聲不出,咽痛異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無痰或清痰上溢。脈多弦緊或數急無倫,此大寒犯腎也。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之,並以密製附子噙之,慎不可用寒涼之劑。《醫門法律》:春日病溫,灌治兩旬釀成極重恐症,壯熱不退,譫語無倫,皮膚枯澀,胸膛板結,舌卷唇焦身踡足冷,二便略通,半渴不渴,面上一團黑滯,與兩感之病情符合,於是以本方兩解其在表,陰陽之邪,果然板間透汗而熱全清,再以附子瀉心湯兩解其在裡陰陽之邪,果然胸前活人事明了,諸症俱退,次日即思粥,以後竟不需藥,僅此兩劑,而起一生於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