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翁湯
白頭翁湯出於《傷寒論》辨厥陰病脈症並治全篇及《金匱》嘔吐噦下痢病脈症治第十七。本方是以下痢有熱者而設,熱痢下其病機乃火郁蒸,穢氣奔逼廣腸,魄門重而難出,即《內經》所云:暴注下迫是也故設白頭翁湯苦寒、苦澀、苦燥治之,是以寒治熱之法。
【方藥】白頭翁、秦皮、黃連、黃柏
【方義】此方為治熱痢的著名方劑,熱毒壅結大腸,使腸內脈絡受傷,氣血與邪相搏,故出現裡急後重,與痢下赤白等症。方中白頭翁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為主。黃連、黃栢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二者同為輔藥,配秦皮清熱燥濕輔連栢解毒,且有收澀止痢功能,助白頭翁有涼血之功,合而為方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劑。臨床中凡屬熱痢範疇而變症各異的候俱投以此方治之。舉案如下。
黃某某 女 26 成都搪瓷廠
1982 年 7 月 3 日,昨日開始腹痛腹瀉,裡急後重,瀉下紅白,一二十次/日,昨夜去華西醫大急診,診斷為:急性菌痢,服藥無效。今日來院先去西醫檢查後來服中藥;經查大便常規結果:粘液便,膿球+、赤血球+++、吞噬細胞檢見。查血結果:白血球 8200,多核 65%、帶核細胞 1%、酸性 1%、淋巴 33%,病情同前。脈弦,苔白。
【辨症】熱痢暴迫下注。
【治宜】清熱燥濕,涼血止痢。
【方藥】白頭翁10g 秦皮10g 黃連6g 白芍10g 地榆10g 槐花10g 木香10g 葛根15g 淮山30g 焦楂20g 六一散15g。二付。
1982 年 7 月 5 日,腹痛腹瀉癒,納可,腹中微覺不適、疲乏。查大便:稀便,查見蛔蟲蟲卵,餘一。查血:白血球 5000、多核 63%、酸性 2%、淋巴 35%。
【方藥】淮山30g 焦楂15g 木香10g 葛根2g 白芍10g 黃連3g 建曲10g 茅根10g。二付。
盧某某 男 35 成都峨眉交通機械廠
1977 年 9 月 20 日,腹痛腹瀉裡急後重,剛才西醫查大便結果:膿血便,膿球+++、赤血球少許吞噬細查見,醫生哾是傳染病,囑去傳染病院治療,遂來服中藥。脈弦,苔白。
【辨症】濕熱暴注下痢。
【治宜】清熱解毒涼血燥濕。
【方藥】白頭翁12g 秦皮10g 白芍12g 黃連6g 葛根15g 木香10g 地榆10g 槐花10g 甘草10g。二付。
1977 年 9 月 23 日,上藥服完一劑全癒,又將二劑服完。查大便:半稀,黃色餘正常。淮山20g 焦楂12g 白芍12g 黃連3g 葛根10g 扁豆10g 建曲10g 善後建脾藥。二付。
陳某某 女 38 雙流縣黃俠公社黃龍場鎮現住門診觀察室
1977 年 8 月 16 日,腹痛腹瀉裡急後重數日,14 日中午至夜間共瀉 21 次,當日查大便:粘液++、膿球++、白血球+、膿球+++、赤血球++、吞噬細胞少許。今日查大便:粘液++、赤血球++、膿球++、白血球+、吞噬細胞查見。自己要求出院來診。
【辨症】熱痢暴注下迫。
【治宜】清熱解毒,涼血燥濕。
【方藥】白頭翁12g 秦皮10g 白芍15g 黃連6g 葛根15g 木香10g 槐花10g 地榆10g 甘草10g
二付。
1977 年 8 月 18 日,查大便:稀、黃正常便,症狀消失。
都某某 男 55 成都第一磚瓦廠門診觀察室病人。
1983 年 5 月 13 日,瀉下紅白痢,裡急後重,住院已四天,診斷:急性菌痢,急性腸炎,5 月 11 日,查血:白血球 10800,多核 78%,帶核細胞 3%,淋巴細胞 19%,治療藥阿托品,安定,慶大等,目前仍裡急後,紅多白少,腹痛,尿水深黃色,腹脹鼻乾涕稠眼乾,口乾不欲飲。脈滑,苔膩。
【辨症】濕熱暴注下痢。
【治宜】清熱解毒涼血。
【方藥】白頭翁10g 秦皮10g 葛根20g 白芍12g 黃連6g 木香10g 槐花10g 地榆10g 香附10g 焦楂15g 淮山15g。二付。
1983 年 5 月 18 日,自己重復二付,諸症癒,目前小腹脹,頭量、背強,脈緩,苔微膩。
【方藥】淮山20g 焦楂15g 木香10g 葛根15g 白芍10g 黃連6g 枳實10g 茵陳12g 甘草6g。二付。
【註】原文:熱痢,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原文:下痢,欲飲水者,以有熱也,白頭翁湯主之【適應症】發熱口渴,痢下膿血,腹痛裡急後重,肛門有灼熱感,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有力。
本症是由濕熱之邪,壅遏不解,一則影嚮腸道絡脈,故下痢便膿血,一則影嚮肝氣的疏泄功能,因肝氣速急,欲使快痢,但熱邪甚則氣滞壅塞,則穢惡之物欲急出而不得,故腹痛裡急後重明顯,發熱口渴,小便短赤,苔黃,脈實有力等均為濕熱內甚的表現,由於邪入厥陰下痢伴有裡急後重,後重是厥陰熱痢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厥熱痢的症要點。厥陰肝主藏血,熱迫血分,濕熱壅滯,灼傷陰絡,腐敗為膿血,故便膿血,也是厥陰熱痢的另一特徵,從下重便膿血兩症來看,厥陰熱痢實際包括了現代醫學所說的痢疾。
《類聚方廣義》熱痢下重,渴欲飲水,心悸腹痛者白頭翁治也。又治眼目郁熱赤腫,疼痛風淚不止者,又為洗煎劑也效。
《經方實驗錄》患某高年七十有八,而體氣壯實,熱利下重,而脈大,苔黃夜不安寐,宜白頭翁湯主方加桃仁泥10g 黃連5g 枳實3g 生大黃(後下)10g。
《症治要法》患某挾熱自痢,臍下必熱,大便赤白色,及下腸間津液垢膩,名曰利腸宜白頭翁湯。
《臨症指南醫案》某氏溫邪經旬不解,發熱自痢,神識有時不清,此邪伏厥陰,恐致變徑。治宜:白頭翁黃連黃芩黃栢白芍秦皮。
《金匱》本方加甘草、阿膠名曰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治產後下痢虚極。對熱痢陰血耗傷者頗為適用。
《衷中參西錄》變通白頭翁湯(生山藥、白頭翁、秦皮、生地榆、杭芍、甘草、旱三七、鴉膽子)治熱痢下重腹痛,對脾虚不任苦寒者尤為恰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