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白虎湯

白虎湯出於《傷寒論》辨陽明病脈症並治全篇,本方是為傷寒之邪傳入陽明而設。其症不惡寒反惡熱,身大熱大汗出煩渴引飲,其病機由於傷寒太陽症罷,邪傳陽明,表裡俱熱而未成腑實,其邪在陽明氣分,氣分之熱宜清,故設此方以清陽明氣分之熱。

【方藥】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方義】方中用辛甘大寒之石膏,清氣泄熱除煩止渴為主,輔以苦寒生津清熱的知母,則清熱除煩止渴的作用增強,甘草粳米和胃,使胃氣不傷,若熱傷氣陰加人參。臨床中凡遇邪傳陽明表裡俱熱而未成腑實症者,其變各異的症候,俱投以此方隨症加减治之。舉案如下。

朝某某 男 30 雙流縣文興公社隆興大隊五小隊

1980 年 6 月 16 日,內科一病室 7 床。肺膿腫入院八天,一貫咳嗽,去冬咳劇現仍咳嗽吐黃稠痰,牽絲不斷,右側胸痛,一直發燒,現 39 度。心中發熱即吐血,納差每餐一兩,飢不欲食,汗多,口乾思冷飲,消瘦。脈弦滑數 112 次/分。苔白大便黑色半乾。

【辨症】陽明熱邪久戀所致肺膿癢。

【治宜】清解陽明經熱解毒化痰。

方藥一:生石膏30g 知母10g 黨參10g 甘草10g 淮山20g 貝母10g 乳香10g 沒藥10g 銀花藤 30g蒲公英15g 花粉30g。二付。

方藥二:犀黃丸,壹盒,早晚服。

1980 年 6 月 20 日,發燒上午 37 度,午後 38.5 度,咯痰腥臭,血多痰少。

【方藥】原方加瓜蔞30g 赭石30g 花蕊石12g。二付。

1980 年 8 月 13 日,六診:燒退,諸症減。治以清熱解毒化痰去白虎湯。

李某某 男 26 北京人民大學學生暑假來蓉訪親

1980 年 8 月 2 日,內科二病室 24 床。發燒數日,昨日入院,上月 27 日頭痛繼則發燒,在其它醫院打針服藥不效來診。汗出多,燒不退,體溫高達 40.5 度,渴欲飲水,目前體溫 38 度,前額頭痛,病後大便至今只解一次,溲黃,脈洪滑大,苔白。

【辨症】溫邪傳入陽明,故不惡寒反惡熱汗多。

【治宜】清解陽明經熱。

【方藥】生石膏40g 知母10g 甘草10g 淮山12g 菊花10g。一付。

1980 年 8 月 3 日,燒退,頭已不痛。

【方藥】生石膏30g 竹葉10g 黨參12g 麥冬15g 法夏6g 淮山12g 甘草6g。二付。

1980 年 8 月 6 日,諸症癒,數日來無反復,出院。

【註】陽明病提綱: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陽明病是由胃家實所成,胃家包括腸胃而言。《靈樞·本輸篇》云:小腸大腸皆屬於胃。胃為水穀之海,邪熱入胃如系無形之熱邪。謂之陽明經症。身熱汗出不惡,反惡熱,經病腑病皆然,惟經病熱高汗多,腑病則往往熱不甚高汗亦較少,或身無汗而手足汗,然其不惡寒反惡熱則一也。又身熱汗出為陽明太陽共有之症。鑑別之法,惟在惡寒與惡熱其庁人則脈,太陽之脈浮,陽明經病之脈洪大,腑病之脈遲實如此而矣。若熱邪入胃與糟粕結實於腸間,致不大便或成燥屎,謂之陽明腑症。太陽病若發汗,若利小便,若下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說明太陽病誤治亡津液轉屬陽明之原因。

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是言無表邪,反惡熱是言有裡熱,因胃家實是病根,身熱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是外症。此為陽明病的必見症,當須詳辨。

陽明受病之初,其惡寒雖與太陽相同,而無實項強痛為可辨。即發熱汗出,亦同太陽桂枝症,但不惡寒反惡熱之病情,是陽明一經之特徵。

陽明病頭痛在前額,連眼眶脹痛,鼻築氣而流清,發熱不惡寒,為陽明經症,法主葛根以解陽明之表。口燥心煩汗出惡熱,渴欲飲冷,此熱邪漸入陽明之腑,法主白虎,以撤其熱,張目不眠,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大便閉者,此熱邪已入陽明之腑,法主小承氣湯,微盪其熱,略開其閉,加之胃實腹滿,微發讝語者,可主調胃承氣湯,以盪其實而去其滿,更加舌苔乾燥,噴熱如火,痞滿,燥實堅與夫狂讝無倫者,法主大承氣湯,急驅其陽,以救其陰。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难以轉側,口不仁①面垢②,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①口不仁,語言不利,食不知味。②面垢:面部如蒙塵垢。三陽合病,由於邪熱內盛,胃氣不能通暢,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胃熱熾盛,津液被灼故口不仁,面垢;熱擾神明,故譫語;熱迫膀胱故遗尿。此熱邪充斥,上下內外而見自汗,應獨清陽明之熱,以白虎湯主之,若妄行發汗,則津液外泄,裡熱愈熾,譫語愈甚,若誤下之則陰竭而陽無所附,故額上汗出,手足逆冷。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裡有寒(應改為熱)白虎湯主之。傷寒脈浮滑,浮為熱盛於外,滑熱熾於裡,是表裡俱熱,太陽化熱已轉陽明的脈象。陽明病熱盛,大汗、煩、渴等症勢所必見,故用白虎湯以清泄熱邪。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人參湯主之。傷寒無大熱,知熱已去表入裡,口燥渴、心煩,知裡熱已熾盛,故為氣液兩傷的真熱症,背微惡寒是熱熾汗出肌疏,非表邪未解,故用白虎人參湯。

傷寒脉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症者,白虎人參湯主之。此條說明白虎湯的用法,必須在表解後內熱盛者,方可使用。若傷寒脉浮發熱無汗,為傷寒麻黃湯症。表尤未解,便不可用白虎湯,用之反使表邪不除,變症蜂起。若渴欲飲水無表症者,是惡寒已罷,裡熱已熾熱盛足以津傷,故以白虎加人參湯以泄熱救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