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復代赭石湯
旋復代赭石湯出於《傷寒論》辨太陽病脈症並治中篇,本方是為心下痞,噫氣不除而設。其病機由於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表邪雖解但汗吐下皆傷內氣,所謂邪到之處,正氣必虚,所以微邪從虚內陷,濁陰上逆沖心,則心下痞硬,而噫氣不除,故設此方補虚益氣,滌飲鎮逆。
【方藥】旋復花、代赭石、人參、法夏、甘草、大棗、生薑
【方義】方中以人參、甘草扶正補虚,生薑、大棗和脾養胃,更中州可安。更以代赭石之重墜,使之歛浮鎮逆。旋復花之辛用宣氣滌飲。佐人參以歸氣於下,佐半夏以蠲飲於上,濁降則痞硬自消,清升濁降則噫氣可除,此胃虚氣機升降失調,此方則補虚益氣滌飲鎮逆,調和氣機之法理也。臨床中凡遇脾胃虚損,邪氣上逆之症,變症各異之症候,均投以此方加減治之。舉案如下。
曲某 女 44 藏族紅光電機廠
1980 年 11 月 24 日,內科二病室加 1 床,因美尼爾氏綜合症入院四天。目前眩暈欲吐,寒熱往來,右臂牽引頸項強痛,汗多,口中浊痰多,大便昨日三、四次有風泡泡,溲可。脈弦滑,苔白。
【辨症】少陽陽明風熱。
【治宜】和解少陽兼清陽明風熱。
【方藥】柴胡25g 葛根25g 黃芩10g 法夏10g 黨參10g 甘草10g 大棗10g 生薑10g。二付。
1980 年 11 月 26 日,眩暈嘔吐好轉,胃脘舒服好些,睡眠好轉,足腫好轉,溲增多,臂強痛項背痛好轉,仍呃逆。原方二付。
1980 年 11 月 29 日,臂、項、頸背強痛癒,眩暈好轉,看窗子後即眼脹欲嘔,噫氣多,口酸。脈弦微滑,苔白。
【方藥】旋復花10g 代赭石30g 黨參12g 法夏10g 甘草10g 大棗10g 生薑10g。三付。
1980 年 12 月 1 日,諸症大減,今日出院,左耳鳴仍多,原方加菖蒲6g。三付。回家服。
【分析】病員因美尼爾氏綜合症入院。其病情,寒熱往來,口苦咽乾目眩欲嘔,俱屬少陽所屬之主症。右臂牽引頸項亦屬少陽兼陽明表症。汗多屬陽明,口中浊痰多,大便三四次有風泡泡,陽明協熱利,胃不和故痰多,因此以少陽為主,方用小柴胡湯兼陽明,則加葛根於小柴胡湯中,雙解少陽陽明風邪,故寒熱往來,口苦咽乾,目眩欲嘔,臂項強痛,均很快而癒,協熱利亦癒,足腫自癒。由於脾胃素虚,濁陰壅塞,口中浊痰多,說明少陰陽明症之前,以經潛伏於內,故新病癒後,心下痞噫氣不出顯現而出,因此改用旋復代赭石湯之後,新舊諸症悉癒。
黃某某 男 57 本院炊事班
1980 年 12 月 6 日,內科二病室 5 床。診斷:氣管炎、肺氣腫入院。開始有高血壓 200/100mmg,現已不高,目前眩量嘔吐胸痞痰多,畏光、溲黃,脈滑數 92 次/分,舌質胖,苔白。
【辨症】脾胃陽虚濕邪中阻。
【治宜】補虚益氣滌飲鎮逆。
【方藥】代赭石30g 旋復花12g 法夏12g 黨參12g 瓜蔞15g 甘草10g 大棗10g 生薑10g。三付。
1980 年 12 月 9 日,昨晨吐出痰涎半碗,胸痞好轉,排出大便灼熱,吼喘癒,微咳,已不嘔吐,眩暈減,飲食增加。原方三付。以後,原方加減,五診後出院。
【分析】此病人脾胃陽虚,痰濕壅滞,舌體屬脾胃,舌體肥胖也是痰濕壅塞的表現,胸陽亦虚,故痰濕亦停滯胸中致胸痞而吼喘,陰邪既阻陽氣不升則眩暈、痰多、嘔吐,方用旋復代赭石湯扶正祛邪加瓜蔞寬胸降逆,故諸症速癒。
本症主症為心下痞硬,但此一痞硬是由胃虚痰阻,脾胃升降失職,氣機痞塞所致,用復花化痰散結消痞,人參、甘草、大棗補益脾胃,諸藥相合,共湊補胃化痰,降逆消痞之功。
《活人書》:有旋復代赭石湯症,其人咳逆氣虚者,先服四逆湯。胃寒者,先服理中丸,再服本方為良。
《傷寒論三注》:治反胃噎食,氣逆不降者神效。
《醫學綱目》:本方治嘔吐之症,大便秘結者。
《傷寒附翼》:旋復半夏作湯調赭末,治頑痰結於胸膈,或涎沫上湧者最佳,挾虚者加人參甚效。
《醫學衷中參西錄》:參赭培氣湯即本方去生薑、大棗、甘草加知母、天門冬、當歸、肉蓯蓉、柿餅霜治膈食,吞咽梗阻不順,飲食不下者。
《傷寒論古方今臨床》:本方加蘇子15g 治療幽門不全梗阻的噁心嘔吐,而大便秘結者常有效。本方用於婦女妊娠惡阻有效。
《方函口訣》:此方治生薑瀉心湯症之更劇者……病解後,痞硬、噫氣,不下痢者用之。下痢者用生薑瀉心湯……又下痢不止嘔吐,或吐宿水者亦有效。
【按】胃主受納,下通地道。若胃病功能失職則不下輸大小腸,不納而反出也。物出無聲,謂之吐;聲物並出謂之嘔;聲出無物謂之乾嘔,乾嘔者即噦也,以其有噦噦之聲,故名曰噦也。論中以嘔為輕,以噦為重。蓋以胃中有物,物與氣並逆,所傷者輕;胃中空虚惟氣上逆,所傷者重故也。噦與三陰症同見者為虚為寒,與三陽症同見者,為實為熱。虚寒者四逆湯,理中湯,吳茱萸等湯或加赭石、牛膝治之;實熱者,謂胃承氣、大小承氣湯擇而用之。論中云: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癒是也。注意:此句中之腹滿二字為實症,既是實症則應通下,觀其大小便何部不通,通下則癒,程應旄曰:噦之一症有虚有實。虛自胃冷得之,緣大吐大下後,陰虛陽無所附,因見面赤,以不能得汗,而外氣怫郁也。醫以面赤為熱怫郁與發汗令大出,殊不知陽從外泄而胃虛,水從內搏而邪格,胃氣虛弱矣,安得不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