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
麻黃湯出於《傷寒論》辨太陽病脈症並治中篇。本方是為太陽傷寒表實無汗脈浮緊而設。太陽之經統攝營衛,乃風寒始入之兩途,風邪傷衛寒邪寒營,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衛氣慓疾,統氣而行脈外,其疏泄而屬陽,邪之犯也易,邪犯之則有汗,為虚邪,營氣專精統血而行脈中,其體固密而屬陰,邪之犯也難,若邪犯之則無汗為實邪,其病機由於寒邪傷營,其病也重,故仲師設此方為解表逐邪發汗之峻劑。
【方藥】麻黃、桂枝、杏仁、甘草。
【方義】方中麻黃辛溫開腠理,發汗散寒為主,桂枝辛溫而甘,可增強發汗解表之力為輔,寒邪束表,肺氣不宣,故佐苦溫之杏仁,助麻黃宣肺降逆平喘,使甘草甘溫和中,助麻桂和營復表,助杏仁緩急止喘,全方組織嚴密,用之得當,一戰邪解,用之不當,則往往召禍。
曾某某 男 50 住電信路八號
1977 年 3 月 10 日,應邀診治,發病兩日,臥床不起,初未介意及至今日,病情加重,頭痛、身痛、腰痛、骨節疼痛,呻吟不已,如同被杖,惡寒、身擁厚被仍寒,無汗、不喘、不咳,脈浮而緊,苔白。
【辨症】太陽傷寒症具。
【治宜】麻黃湯解表逐邪發汗。
【方藥】麻黃20g 桂枝10g 杏仁10g 甘草10g。一付
1977 年 3 月 11 日,身疼好轉,仍未出汗。原方一付。
1977 年 3 月 12 日,汗出諸症悉癒。
【分析】此案麻黃湯如此大劑,服一劑後雖身疼有好轉,但仍未出汗,其寒邪之重可知,此類太陽傷寒症門診,病人少見,因病重臥床不起。
麻黃湯為治療傷寒的主方,太陽傷寒症,乃因風寒外襲,肌表受邪,衛陽被遏,正邪相爭而致。其風寒束表,外閉衛陽,內郁營陰,是本症的主要病理表現。寒邪凝滞,性主收引,其病主痛,寒邪襲表,營陰郁滯,經脈拘緊不舒,故見諸痛,痛是寒邪為病的特點。其痛的部位又與經脈循行有關。本症以無汗脈緊為主要脈症特徵。故又稱為太陽傷寒表實症。麻黃湯,以麻黃辛溫開腠理,散風寒,解表發汗,其性輕清上浮,專疏肺郁,宣肺平喘,故麻黃為主藥。麻黃雖曰散寒,實為泄邪,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風寒外散,表閉得解,是治療感寒的第一要藥。桂枝解肌祛風,助麻黃發汗,麻桂並行,則發表散寒之力更強,杏仁外能發表散風祛寒,又可宣肺平喘,甘草甘平調和諸藥,甘能緩急,麻桂泄必得甘草以監之,以防過汗而傷正。諸藥合用,為發汗散寒,解表逐邪第一峻劑。本方熬藥時須注意:①先煎麻黃去上沫,免令人發煩,張錫純說:麻黃發汗力甚強烈,先煮之去其浮沫,以減缓麻黃發表之性也。②本方只宜於暫用,不可久服,一汗出,則不須再服,如汗後不解,則當以桂枝湯代之。
【適應症候】
1.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
2.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痛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
3.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4.太陽病 10 曰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若胸滿脇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5.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故也。麻黃湯主之。
6.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7.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8.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9.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癒,宜麻黃湯。
【禁忌症候】
1.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2.淋不可發汗。
3.瘡家雖身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4.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則額上,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5.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慓而振。
6.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
7.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8.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
9.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癒。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虚,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癒。
《肘後備急方》:治卒上氣,鳴息便欲絕方,即用本方搗為末溫服方寸七日三。
《外台秘要》:深師麻黃湯。療新久咳嗽,唾膿血,連年不差,盡夜肩息,於本方去杏仁加大棗。治風水,身體面目盡浮腫,腰背牽引髀骨不能方用麻黃五兩(去節)桂枝四两生薑三兩甘草一兩(炙)附子二枚(炮)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三拗湯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聲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蜷,咳嗽多痰,胸悶氣短,於本方去桂,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且麻黃杏仁甘草三味生用,加生薑。
《傷寒來蘇集》:治冷風哮,與風寒濕三氣成痺等症,用此輒效。
《眼科錦囊》:治風熱所侵而眼目赤腫,生障翳者。
《傷寒大白》:仲景治北方冬令,太陽經惡寒發熱,頭痛脈浮無汗之症,以麻黃桂枝發營衛之邪,從皮毛外出,又恐肺得風寒而閉郁。故用杏仁宣肺,以開泄皮毛。
世謂麻黃湯專能發表,不治他病。不知此湯合桂枝湯名麻桂各半湯,用以和太陽留連未盡之寒熱。去杏仁加石膏合桂枝湯名桂枝二越婢一湯,用以解太陽熱多寒少之寒熱,若陽盛於內而無汗者,又有麻杏石甘湯以散太陰肺經之邪,若陰盛於內而無汗者,又有麻黃附子細辛甘草湯以溫散少陰腎家之寒,等加減施治,豈只如此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