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湯
麻杏石甘湯出於《傷寒論》辨太陽病脈症並治上篇。本方是為太陽病發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者而設。其症或有汗或無汗,咳逆而喘,其病機由於邪熱閉肺,肺熱內郁,寒邪外束,故設此方,清熱宣肺,降逆平喘之劑治之。
【方藥】麻黃、生石膏、杏仁、甘草
【方義】方中麻黃開肺之閉郁,杏仁降逆,石膏清肺熱,甘草和中,合諸藥共湊為方,有清熱宣肺定喘之功。臨床中凡屬邪熱閉肺,寒邪外束而變症各異的症候,俱投以此方,隨症加減治之。舉案如下。
曾某某 男 48 家住電信路老四號
1978 年 4 月 28 日,因患急性黃膽性肝炎,從某傳染醫院出院在家休養,三天前開始惡寒,身擁厚被,繼則喉痛,汗出發熱,不咳不喘,經服西藥及注射西藥後燒退,喉痛仍然,經查診斷為化膿性扁桃炎,喉痛痰多,喉中阻塞。脈浮大有力,苔薄黃。
【辨症】肺經郁熱,表寒外束,邪熱蘊毒,腐蝕肌肉化而為膿。
【治宜】清熱宣肺解毒化痰養陰。
【方藥】麻黃10g 生石膏30g 杏仁10g ,甘草10g 蒲黃10g 瓜蔞12g 玄參12g。二付。
1978 年 4 月 30 日,喉痛好轉,痰減可食少量飲食,堵塞大減。原方二付。
趙某 女 5
1973 年 1 月 24 日,初起感冒惡寒發熱打噴嚏流清涕,經打針服藥後諸症好轉,但仍咳嗽而喘,改服中醫,已十多日,微汗出,感冒症狀已不明顯,但仍咳嗽喘氣。脈浮大偏數,苔黃。
【辨症】表寒外束,肺經郁熱。
【治宜】清熱宣肺平喘。
【方藥】麻黃10g 杏仁10g 石膏30g 甘草10g。二付。
1973 年 1 月 27 日,諸症好轉。原方二付。
劉某某 男 32 家住萬壽路 6 號
1972 年 10 月 30 日,因家中勞作後全身發熱,脫去上衣貪涼,初起流清涕打噴嚏,繼則頭痛身痛,咳嗽氣喘,惡寒發熱,遂求治西醫逐漸好轉,但咳喘不癒,間有微熱,時逾一月,轉而求治中醫。目前咳嗽頻頻,氣急息促,胸中隱痛,痰微黃不爽,微惡寒無汗,時有身熱。脈浮而數,苔薄黃。
【辨症】表寒未解,熱蘊肺經。
【治宜】清熱宣肺化痰。
【方藥】麻黃10g 杏仁10g 石膏30g 甘草10g 瓜蔞15g 枳殼10g。二付。
1972 年 11 月 4 日,病癒多半,仍用原方再進二付服後痊癒。
本案為外邪入肺,久而蘊熱以致咳喘上氣,治當清肅肺氣,化痰寬胸降逆,借用麻杏石甘湯,清肺熱宣表寒再加瓜蔞、枳殼化痰,寬胸降逆藥症相投,故諸症速癒。前面第一案例初起仍是外感,因治療不徹底,表寒未淨,內熱蘊於肺經,最終發展成化膿性扁桃炎,喉痛,痰多,堵塞咽管進食困難,其主症是表寒未淨,肺經蘊熱,表寒不去熱無出路,久而化膿腐蝕肌肉,故釀成化膿性扁桃炎。首要的第一步必須宣肺解表而且同時清肅肺經蘊熱挖除根源,故仍以麻杏石甘湯為主方。加蒲黃以清血份之熱,加瓜蔞以清痰熱加玄參以養肺陰,因病情的主次分明,用藥的主次亦配伍得當,故病情很快得控制而且速癒。第二案和第三病案相似,因第二案病情較輕,請讀者對照參看自明。
【分析】麻杏石甘湯適用於邪熱壅肺作喘症,太陽病發汗後表症已罷,邪傳入裡,化熱壅迫於肺,以致肺失肅降而作喘。或因誤下後,表罷邪熱內陷,迫肺作喘,本症為邪熱壅迫在肺,肺合於皮毛,故肺熱薰蒸逼津外泄故見汗出。原文指出“無大熱”一則说明太陽表邪已解,邪已入裡,而無表熱。再則說明邪熱入裡,壅入上焦氣分,未至陽明胃腑故本症之喘獨因邪熱在肺,治當清宣肺熱為主。本方取麻黃發散肺中郁熱,降氣平喘,但是麻黃辛溫不宜於熱症。故配石膏甘寒以清裡熱。麻黃得石膏之辛,且石膏之量倍於麻黃既能制麻黃辛溫之性,又不減低其平喘之效。杏仁宣降肺氣,協同麻黃以治喘咳,甘草和中緩急,調節諸藥,本方為麻黃湯去桂枝加石膏而成。麻黃湯去桂枝之辛溫,加石膏之甘寒,能佐麻黃清泄肺熱助杏仁止咳平喘,這一加一減則變辛溫之劑為辛涼之方。四藥配合,有清熱宣肺降氣平喘之功。醫云:有汗不得用麻黃,無大熱不得用石膏,以麻黃的藥理功能來看,不同的配伍,所發揮的作用亦異。有汗禁用麻黃是指麻黃湯而言,因麻黃與桂枝配伍,走表發汗效攻專。本方僅用麻黃一味且與石膏配伍,則能透發在裡之郁熱,故攻專於清宣肺熱而定喘。無大熱用石膏是因石膏與知母配伍,能清陽明裡熱;與麻黃杏仁配伍,能清肺熱而平喘,表無火熱而裡熱迫肺者,用之甚當。
《類聚方廣義》:麻杏石甘湯治喘咳不止,面目浮腫,咽乾口渴,或胸痛者。又治哮喘,胸中如火,氣逆延潮,大息呻吟,聲如拽鋸,鼻流清涕,心下痞塞巨裡動如奔馬者。又治肺癰發熱,喘咳脈浮數,臭痰膿血,渴飲水者,宜加桔梗時以白散攻之。
《張氏醫通》冬月咳嗽,寒痰結於咽喉,語音不出者,此寒客於會壓,故卒然而暗也。麻杏石甘湯主之。
《幼科發揮》:五虎湯即本方加細辛,治寒邪客於肺俞,寒化為熱,閉於肺經,而見胸高氣促,肺脹喘滿兩脇扇動,陷下作坑,鼻竅扇長,神氣悶亂之症。
《傷寒來蘇集》:治無汗而咳,大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