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卑湯
越卑湯出於《金匱》水氣病脈症並治第十四。此方是為風水而設,風水之為病,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自汗出,無大熱者,越卑湯主之。其病機是風寒外束,內有郁熱,寒束於外,故肺氣不宣,通調失職,內熱郁蒸,水走皮間,故一身悉腫。
【方藥】麻黃、生石膏、甘草、大棗、生薑
【方義】麻黃辛苦而溫,功能發汗宣肺利尿,配生薑加強宣散水濕之功。石膏清泄郁熱,甘草、大棗補脾安中,合而為方能解表清熱,宣肺利水之功。臨床中凡屬風寒外束,內有郁熱而變症各異的症候,俱用此方,隨症治之,療效顯著。舉案如下。
王某某 男 54 成都製藥四廠
1978 年 8 月 3 日,右腿肌肉脹痛,引臀部疼痛,行動困難,病已三周時間,一直在骨科診治無效,目前病狀同前,觸之右腿肌肉柔軟如常人,但自覺肌肉崩得很緊而且脹痛。脈左三浮大,右弦,苔白。
【辨症】風寒外束,內部濕熱下注。
【治宜】溫散外寒內清濕熱。
【方藥】麻黃10g 生石膏30g 蒼朮15g 甘草10g 大棗10g 生薑5g。二付。
1978 年 8 月 8 日,右腿及臀部痛基本癒,但腰部尚強。原方二付。
李某某 男 50 汽車中心站現住外科病房 5 床。
1977 年 9 月 1 日,腸梗阻入院未手術。目前大便困難,雙下肢酸軟,全身無力。脈浮大,苔白。
【辨症】表寒外束肺氣不宣邪熱壅腸道故梗阻。
【治宜】清濕熱,宣散表寒。
【方藥】麻黃12g 生石膏30g 蒼朮15g 甘草6g 大棗10g 生薑10g。二付。
諸症悉癒,未手術,繼續觀察數日,無恙出院,並來門診特致謝。
【註】該案病人主要病情是腸梗阻,大便不通,為何不先通大便,去除腸的梗阻呢?脈浮大,屬表未解,雖有便硬裡實,亦不可利下,何以故,因脈浮也,當先解其外,表解熱除,內外和諧而大便自通矣。設用利藥,是為大逆也。論中有云: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此之謂也。
【原文】脈浮大,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脈浮大此為表實之脈。應發其汗,若醫誤以大為裡實,而反下之,此為大逆也。
劉某某 男 77 九眼橋本船社
1979 年 11 月 10 日,咳嗽一月餘,氣喘痰白不爽。脈浮大長,苔白微黃。
【辨症】表邪未解,熱郁襲肺,故咳喘,此屬肺脹。
【治宜】外解表邪,內清裡熱兼降氣逆化痰。
【方藥】麻黃12g 生石膏30g 法夏10g 甘草10g 大棗10g 生薑10g。二付。
1979 年 11 月 13 日,咳逆氣喘好多半,原眼霧澀生眼尿也好轉。原方二付。
鄒某某 男 57 電動工具廠
1979 年 11 月 3 日,感冒後咳嗽二月餘,中西藥無效,嗆咳,痰多易出,半夜咳醒影嚮睡眠,午後頭眩,口苦有高血壓,二便正常。帶來中醫方數:有用:梔子、生地、丹皮……;有用:沙參、玉竹、石斛……;白虎加銀翹散等均不效。脈浮大弦,苔白黃。
【辨症】表寒束肺,邪熱內聚迫肺。
【治宜】解表寒兼清熱化痰。
【方藥】麻黃15g 生石膏30g 法夏10g 甘草10g 生薑10g 大棗(缺) 淮山10g,代。二付。
1979 年 11 月 18 日,因他病而來,對上次處方贊賞不已,久治不癒的病,二付痊癒。今日主要口苦、溲黃、大便不通利,少陽內熱,黃芩湯主之。
【註】原方: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卑湯加半夏主之。外感內飲,填塞肺中為脹為喘為咳而上氣,越卑湯散邪之力多,蠲飲之力小,故以半夏輔其未逮,不用小青龍者,以脈浮且大,病独陽熱,故利辛寒,不利辛熱也。目如脫狀者,目暗脹突,如欲脫落之狀,壅氣然也。
王某某 男 48 電動工具廠
1977 年 8 月 13 日,雙下肢腫脹,抽筋、酸軟。脈沉大有力(牢脈),苔白膩。
【辨症】濕熱壅滯深陷下注。
【治宜】清熱燥濕兼引邪外出。
【方藥】麻黃12g 生石膏30g 蒼朮15g 甘草10g 大棗10g 生薑10g。二付。
1977 年 8 月 16 日,雙下肢腫脹,抽筋消失,仍有酸軟。原方二付。
李某某 男 69 煤建公司倉庫
1973 年 10 月 27 日,雙足腫脹至足底月餘,最近加劇。脈沉弦大數(牢脈),苔黃。
【辨症】濕熱內陷下注。
【治宜】清熱燥濕兼引邪外出。
【方藥】麻黃12g 生石膏30g 蒼朮15g 防己12g 甘草10g 大棗10g 生薑10g。二付。
1973 年 11 月 3 日,腫脹均減,上次足底不能下地,較前減緩,苔薄黃。原方二付。
1973 年 11 月 9 日,雙下肢已不脹,痛大減,還有些麻木。原方二付。
【註】第⑤⑥兩案脈沉大有力,為何與第①②案脈浮大有力,均用越卑加朮湯治之。脈大兩者相同,一浮一沉兩者相反,浮者表邪未解,麻黃可以解表,沉者表邪陷裡,麻黃可以引邪外出,學習好仲景方關鍵在於悟性,不在於讀死書。
曾某某 男 60 成都汽車五隊
1980 年 4 月 2 日,病已兩年多,主要疲乏,腿酸軟而重,加重半年,行動困難,目前雙下肢雙手腫而脹。腰痛,影嚮工作及生活,苦不堪言。脈浮大,苔厚膩。
【辨症】寒邪束表濕熱久戀。
【治宜】疏表邪清濕熱。
【方藥】麻黃15g 生石膏30g 蒼朮15g 甘草6g 大棗10g 生薑10g。二付。
1980 年 4 月 4 日,手足腫脹消失,腰痛大減,足仍酸軟,尿增多。脈浮大,苔膩減,原方二付。
1980 年 4 月 7 日,上方自己續二付,足酸軟好轉,原方加豆卷15g 茵陳10g。二付。
1980 年 4 月 12 日,上方又續二付,目前和初診時幾乎變成兩人。腹肌,腰圍均縮小很多,且飲食增加,脈轉沉,苔膩減。原方略加减。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