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豉湯
梔子豉湯出於《傷寒論》辨太陽病脈症並治中篇,此方是為邪熱客於胸中,結而不散,煩熱窒塞,胸中不快而設,其病機由於發汗表未解若下之,表邪入裡,既不從實化而為結胸亦不從虚化而為痞,但作煩熱胸中窒者,以表邪輕,所陷者淺,故只為煩熱,胸中不快故設梔子豉湯,清熱透邪治之。
【方藥】栀子15g 香豉20g
【方義】栀子苦寒瀉火除煩,香豉透邪解熱,兩相配伍,則胸中所陷之邪熱得以宣泄,熱去則懊憹虚煩,諸症自癒。臨床中凡屬邪熱客於胸中之範疇而變症各異之症候,悉投以梔子豉湯,隨症加味治之。舉案如下。
劉某某 女 成織巾廠工人
1976 年 5 月 19 日,吃飯即嘔見肉類則想吐,心煩失眠二、三年不癒,經華西醫大檢查,懷疑甲亢服藥不效。脈寸弦數,苔白。
【辨症】邪熱客於胸中,致心腎不交故虚煩不眠,邪熱迫於飲邪故嘔。
【治宜】清熱透邪,並按仲景加減法,嘔者加生薑治之。
【方藥】梔子15g 香豉20g 生薑15g。二付。
1976 年 5 月 26 日,吃飯基本已不嘔,見肉食不嘔,但多吃仍想嘔,睡眠大有好轉,心煩基本消失。原方二付鞏固療效。
黃某某 女 成
1975 年 11 月 25 日,心煩失眠,心悸氣短。脈滑數,苔白。
【辨症】邪熱陷入胸中,致心腎不交故失眠心煩,熱傷元氣故氣短,邪傷心包故心悸。
【治宜】清熱透邪,按仲師加減法,少氣加甘草。
【方藥】梔子15g 香豉20g 甘草10g。二付。
1976 年 1 月 28 日,帶來上次處方,並說上次二劑後,心煩不眠,心悸氣短痊癒,目前復發。原方二付。仲景之方用之得當一戰即勝,若該病員不是這次復發,並帶來處方,說明情況,此療效還無法知曉,仲景之方,絕妙無倫。
陳某某 女 45 103廠醫務室
1980 年 7 月 4 日,內科一病室 3 床,診斷:歇斯底里入院五天,目前心慌失眠,胃脘不達,不痞塞,大便結,四、五日一解,腿軟無力,現二人架扶不能起步,發病 20 餘日,臥床 10 餘日,初起即腿軟頭暈。脈沉濡偏數。苔白黃而膩。
【辨症】中焦素有痰濕,蕴濕化熱邪伏心包。
【治宜】清熱透邪,交通心腎兼清濕熱。
【方藥】梔子10g 香豉12g 蒼朮10g 黃芩10g 薄荷10g 連翘10g 木通10g 薏仁15g 甘草6g。三付。
1980 年 7 月 7 日,心煩失眠好轉,飲食好轉,餘平穩。原方三付。
1980 年 7 月 9 日,進一步好轉,飲食大增,有饑餓感,能坐起說說笑笑,大便已解,較乾燥,頭眩好轉。原方三付,明日出院。
孟某某 女 42 鄰居的姊姊
1972 年 9 月 29 日,心煩失眠很長時間,患慢性腎炎多年,經期一貫提前食慾不振。脈沉數,苔薄白。
【辨症】血海蓄熱則經期提前,邪犯心包則心煩失眠。
【治宜】養血涼血兼清心包經熱令心腎相交。
【方藥】生地25g 當歸10g 白芍10g 川芎10g 丹皮10g 梔子15g 香豉20g。二付。
1972 年 10 月 2 日,諸症好轉。原方二付。
【註】原文:發汗吐下後虚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栀子甘草鼓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醫學統旨曰:嘈雜者似饑而甚,似躁而輕,有懊憹不寧之況,皆因心下痰火而動,或食郁而有熱,故作是也。淵雷案心中懊憹即虚煩之劇者,反復顛倒即不眠之劇者,無論劇易,皆梔子豉湯主之。梔子甘草豉湯方,治食宿飯陳臭肉及羹宿菜發者及治梔子豉湯急迫者,治膈噎食不下者。梔子生薑豉湯方,治梔子豉湯而嘔者,某便血數月服藥雖漸癒,而色澤不華,面部及兩足浮腫,心中煩悸,頭微痛時嘔,寸口脈微,與此湯而癒。
【原文】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淵雷案,此湯能治膈噎,可知胸中窒即指膈噎,西醫所指食管狹窄病也。蓋因食道粘膜乾燥嚥物不能滑利之故。
【原文】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原文】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此治虚煩兼腹滿者,故去香豉加厚樸、枳實主之。某患黃膽數月治不效,其症腹硬滿呼吸迫促,徧身黃黑色,晝夜赴臥不安,與梔子厚樸湯加朮與硝黃丸互進不日病減,益投前方。後百餘日癒。
【原文】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治陰陽痞結,咽膈噎塞,狀若梅核,妨礙飲食及食管狹窄病,治疫痢流行,大抵胸滿煩熱殊甚,頭汗如流,腹痛下痢,色如塵煤行度無數,取桃仁承氣湯,梔子乾薑湯,相互以進,無一不救者。
千金方云:梔子豉湯治少年房事多短氣。
肘後方云:治霍亂吐下後,心腹脹滿。
聖濟總錄云:該方治蝦蟆黃(黃疸之一),舌上起青筋,晝夜不眠。
藥徵云:梔子主治心煩,旁治發黃;香豉主治懊憹,旁治心中結痛,心中滿而煩。
某患傷寒十餘日,身熱無汗,悕郁不得臥,非躁非煩,非寒非痛,時發一聲如嘆息狀,以梔子豉湯一劑,十減二、三,再以大柴胡湯下燥尿即癒。某婦跌而損腰爾來下血,小腹微痛,服藥無效,因顛僕驚惕而致,進本方數劑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