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溫經湯

溫經湯出於《金匱》婦女雜病脈症並治第二十二。本方為婦女月經不調,少腹冷痛或瘀血阻滯而設。其病機由於沖妊虚寒,婦女不孕或少腹冷痛,或瘀血阻,故設此湯以溫經調經為主。

【方藥】吳茱萸、當歸、川芎、白芍、人參、桂枝、阿膠、丹皮、生薑、半夏、甘草、冬。

【方義】方中當歸、芍、阿膠、麥冬養血滋陰,丹皮、川芎祛瘀疏肝,人參、甘草益氣,生薑、半夏和胃,吳茱萸、桂枝溫經散寒,瘀血得溫則行,故為婦科調經之祖方。臨床中凡屬沖妊虚寒範疇而變症各異的症候,悉投以此方隨症加減治之。舉案如下。

劉某某 女 24 132廠工作

1973 年 3 月 8 日,主訴:經期長期推後,目前過期二十多天仍未來潮,少腹隱隱做痛,四肢不溫惡寒。脈沉細,苔白。

【辨症】沖任虚寒。

【治宜】養血溫經。

【方藥】當歸6g 川芎6g 白芍6g 吳茱萸6g 黨參10g 桂枝6g 丹皮6g 阿膠10g,烊沖 麥冬12g 法夏6g 甘草6g 生薑10g。二付。

1973 年 3 月 12 日,腹痛好轉,肢冷好轉,胃脘不適。

原方加砂仁10g 桃仁6g 紅花6g。二付。

1973 年 3 月 16 日,月經已來,諸症好轉。原方二付。

鞠某某 女 30

1973 年 1 月 26 日,經期推遲已 50 餘日,經醫院檢查,沒有懷孕,小腹痛,手足生凍瘡,怕冷,食慾差,易拉肚子。脈沉遲,苔薄白。

【辨症】脾腎虚寒沖任虚氣血不調。

【治宜】溫補脾腎調和沖任。

【方藥】附片20g,先熬 黨參10g 白朮10g 炮薑10g 炙甘草10g 當歸10g 川芎10g 白芍10g 吳茱萸6g 桂枝6g 阿膠10g,烊沖 法夏10g。二付。

1973 年 1 月 28 日,腹痛好轉,原方加桃仁10g 紅花10g

1973 年 2 月 1 日,凍瘡好轉,飲食增加,惡寒好轉。原方二付。

1973 年 2 月 4 日,月經已來,諸症好轉。原方四付。

張某某 女 40 某校後勤會計師

1972 年 5 月 24 日,主訴:經期不調,胸前脹滿,肋下痛,引入陰經。脈雙關玄,右關玄大,沉中見緊,苔薄白。

【辨症】肝氣不足,陰血循環受阻。

【治宜】溫經散寒疏通經絡。

【方藥】吳茱萸10g 當歸6g 川芎6g 白芍6g 黨參10g 桂枝6g 丹皮6g 阿膠12g,烊沖 生薑10g 甘草6g 麥冬15g 法夏10g。二付。

服藥後自己感覺效果好,遂繼續服用,直至諸症痊癒。

《金匱》溫經湯原文: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血,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中乾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症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

【註】婦人五已五十,沖任皆虛,天癸當竭,地道不通矣,今下血數十日不止,宿瘀下也。五心煩熱,陰血虚也;唇口乾燥,沖任血傷,不上榮也;少腹急滿,胞中有寒,瘀不行也,此皆曾經半產崩中,新血難生,瘀血未盡,風寒於胞中,為帶下,為崩中,為經水延期,為胞寒不孕,均用溫經湯主之者,以此方生新去瘀,暖子宮補沖任也。

【集注】李彣曰:婦人曰:婦人年五十,則已過七七之期;任脈虚,大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時也,所病下血,據本文帶下觀之,當是崩淋下血之病,蓋血屬陰,陰虚故發熱,暮亦屬陰也。任脈主胞胎,沖脈為血海,二脈皆起於胞宫,而出於會陰,正當少腹部分,沖脈俠臍上行,故沖任脈虚,則少腹裡急,有乾血亦令腹滿。《內經》云: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是也。手背為陽,掌心為陰,乃手三陰過脈之處,陰虚,故掌中煩熱也。陽明脈俠口環唇,與沖脈會於氣街,皆屬於帶脈。《難經》云:血主濡之,以沖脈血阻不行,則陽明津液衰少,不能濡潤,故唇口乾燥,斷以病屬帶下,以曾經半產,少腹瘀血不去,則津液不布,新血不生,此則唇口乾燥之所由生也。

《內經》云:血氣虚者,喜溫而惡寒,寒則凝澀不流,溫則消而去之。此湯名溫經,以瘀血溫即行也,方內皆補養氣血之藥,未嘗以逐瘀為事,而瘀血自去者,此養正邪消自去也。故婦人崩淋不孕,月事不調者,並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