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效白朮附子湯
近效白朮附子湯出於《金匱》中風厲節病脈症並治第五,及痙濕暍病篇。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此湯即白朮附子湯。本方是為虚症而設,其症頭重頭眩較甚,不知食味,其病機由於陽虚於下風襲於上,故名虚風,實指非外來之邪。桂枝附子湯所主之症是身體煩疼屬風也,不能轉側屬濕也,乃風濕相搏之症,非傷寒也,此濕在肌肉,故身體重著,難以轉側,脈浮虚而濇者,實為陽氣虚,寒濕為病也,故白朮健脾除濕,附子溫陽補腎,本方即為脾腎陽虚於下,風襲於上之虚風而設也。
【方藥】白朮、附子、甘草、大棗、生薑
【方義】附子溫腎壯陽,白求健脾祛濕,甘草和中補土,增強脾胃功能,薑棗內和脾胃,外調營衛,合而為方,以溫補脾胃達到袪邪之目的。臨床中凡屬脾腎陽虚的範疇,悉投以此方治之。舉案如下。
馮某某 男 51 三台縣建築公司石匠工
1980 年 9 月 20 日,因矽肺入院住內四 6 床,目前腰痛,胸悶脹,陰囊汗出,眼乾霧,下肢冷,體溫低。脈沉,苔薄黃。
【辨症】脾腎陽虚兼濕邪化熱。
【治宜】溫補脾腎兼清肝熱。
【方藥】附片30g,先熬 白朮12g 甘草10g 菊花10g 龍骨、牡蠣各30g 大棗10g 生薑10g。三付。
1980 年 9 月 23 日,眼乾霧好轉,腰痛好轉,陰囊汗出減少,胸悶脹好轉,下肢好轉,身上有冷汗。原方三付。
1980 年 9 月 27 日,除陰囊仍有少許汗外,餘症均癒,現背冷則咳嗽,改用真武湯加減,少陰篇原文: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炙之,附子湯主之。因背冷則咳嗽,則將附子湯改用真武湯去生薑加乾薑、細辛、五味子,故背冷、咳嗽均癒。
【分析】病員下肢冷,西醫檢查說他體溫低,此屬腎陽虚,腰為腎之腑,故腰痛,陰囊屬肝,肝臟經絡繞陰器,眼乾霧,眼睛總體屬肝,肝經水濕重故陰囊有汗,因水濕蒙遮故眼霧,水濕化熱,故眼乾,胸為氣海為陽,因陽虚水邪上犯,故胸悶,總之都是脾腎陽虚所致,故投以朮附湯溫補脾腎,加菊花以清肝熱,加龍骨、牡蠣以收歛水濕,藥症相宜,故治之而癒。
韋某某 女 79 廣西科發音響工作之孫子護送來診
2000 年 5 月 10 日,地點廣西南寧市廣西中醫學院。主述:便秘年,起初醫生給予果導,通便效果較好,因一直依賴使用,逐漸效用降低,又加量使用,同樣逐漸失效。大致二年時間後,改用番瀉葉治之,也逐漸失效。目前四、五天,必需人工灌腸,以致周身是病。胸脇痞滿,腹脹、腰痛、飲食無味,食欲減退,面色不華。脈沉濡,苔微膩。
【辨症】脾腎陽虚夾濕。
【治宜】溫補脾腎兼袪濕除滿。
【方藥】附片30g,先熬 白朮12g 甘草10g 厚樸10g 法夏10g 大棗10g 生薑10g。三付。
2000 年 5 月 13 日,自己大便一次,全身舒適。原方三付。
2000 年 5 月 17 日,由孫兒來換方,腹脹腰痛癒,大便可以不再灌腸。原方減厚樸、法夏三付以後改用附子理中丸,鞏固療效。
【分析】病員年老氣虚,病屬虚秘冷秘,屢用通便瀉下之藥,損傷脾陽,脾主運化,由於運化失職,產生脹滿,故周身不適,久病必及腎,因之腎陽亦虚,腎司二便,腎主開合,腎陽既虚,開合失職,只合不開,故大便不行。今重用附片溫補腎陽,白朮溫補脾陽,運化功能增強。脾為肺之母,有土生金之意,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氣增強令大便更易通下。初起用本方時加厚樸、法夏有化痰和胃行氣,消滿之功效,稍後見效即去之,關鍵問題是脾腎陽虚。老年人氣虚較多,氣虚即陽虚,陽虚即脾腎功能降低腸胃濡動功能減緩,大便滯下,病人往往表達不清楚,醫生經驗不足者,或不細心者,往往給以通便之劑,初服有效,繼服無效,久服反而傷害,應該吸取教訓。
【註】喻嘉言曰,此方治腎氣空虛之人,外風入腎,恰似烏洞之中,陰風慘慘。晝夜不息,風夾腎中濁陰之氣,厥逆上攻,其頭間重眩之苦,至極難耐,兼以胃氣亦虛,不知食味,故方中全不用風門藥,但用附子暖其水臟,白朮甘草暖其土臟,水土一暖,則濁陰之氣,盡趨於下,而頭苦重眩,及不知食味之症除矣,其云益精氣者,以既知食味,自能多食,精生於穀也。
傷寒八九日,不嘔不渴,是無傷寒裡病之症也;脈浮虛濇,是無傷寒表病之脈也。脈浮虚,主在表,虛風也;濇者主在經,寒濕也。身體煩疼屬風也,不能轉側屬濕也,乃風濕相搏之症,傷寒也,與桂枝附子湯散其風濕,使從表而解也。若脈浮實,則又當以麻黃加朮湯,大發其風濕也。如其人有是症,雖大便硬,小便自利,而不議下者,以其非邪熱入裡之硬,乃風燥濕去之硬,故仍以桂枝附子湯去桂,以大便硬,小便自利,不欲其發汗,再奔津液也;加白朮,以身重著,濕在肉分,用以扶佐附子逐濕氣於肌也。
【集注】成無己曰:煩者,風也。身疼不能自轉側者,濕也。經曰:風則浮虛。
《脈經》曰:脈紊濇者,為病寒濕也。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方:附片30g 白朮12g 甘草6g 生薑10g 大棗10g 該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痺,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白朮並走皮肉,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