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序

国医张步桃 金匮大论坛 推荐序

张步桃医师是当代台湾中医界著名的经方大家,一生致力于对《伤寒杂病论》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他临床在运用经方的同时,并兼用经典时方,认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石,深感“经方”是后世方剂的根本,中医应该要探源寻根,珍惜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资产;推广经方,更是他毕生的事业,也是他医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步桃兄因此在 2008 年创立了财团法人张仲景文教基金会,为宏扬医圣张仲景之精神及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医药教育,提升中医学术水准而努力,并对中医后学做出重大的贡献。

此次出版的这套《金匮大论坛》巨作,分上、下两册,此书主要是根据步桃兄在“荣星书苑”时期所开设的《金匮要略》讲座之授课录音内容,经由步桃兄的嫡系爱将郑清海医师与得意门生邱隽彦、张禾欣、林小田、张伯华等医师团队,历时 4 年,利用诊务余暇,一字一句,呕心沥血,费心尽力整理而成。本书内容除了《金匮要略》条文、注文、集注与步桃兄的论述和临床医案补充之外,还附上了步桃兄一些珍贵的生活剪影与其长公子闳运的博士论文中,有关步桃兄的生平事略的介绍,让认识他与不认识他的后学读者们,都能借此缅怀步桃兄的风采与事迹。

就在步桃兄仙游西方将近四周年,而《金匮大论坛》也即将刊印发行之际,步桃兄的夫人,也是财团法人张仲景文教基金会的董事长——张吴兰英女士,盛情请托我再次为步桃兄的遗著为文撰序,基于我跟步桃兄多年深厚的渊源和交情,也就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个任务,我也就以我对步桃兄的认识及对此书概括的了解,谨撰此推荐短文。并为之序,以志深深的怀念。

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系 教授

台北市中医师公会 名誉理事长

林昭庚 医师


董序

时间飞逝,转瞬间步桃兄离开我们回归天国已四年了,在这四年当中,就宏观处说,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太阳仍旧是东边升西边落,人们依然是日食三餐,昼兴夜息,就微观处看,我们所处的环境随时都有变化,曾经何时,我住的附近又多了二栋高楼,我的朋友中,又有好几个人生了孙子。苏子瞻(苏轼)说:「自其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万物与我具无尽也!」步桃兄,你在另外一个世界中,不知有此体会否?

你生平呕心沥血的著作《伤寒大论坛》书已再版,前时张大嫂——张吴兰英女士说:「你的第二部巨著《金匮大论坛》,又要快出版了。」嘱我写一篇序文,我查阅民国 101 年 7 月 16 日《新医药周刊》上刊载一篇你去世时,我以《中医界的巨星陨落》为题,写了一篇对你悼念的拙文。今天我重读此文,仍感意切情真,一些陈年往事不觉涌上心头,为了留住过去的点滴,就把这篇拙文充当《金匮大论坛》的序文吧!

101 年 7 月 4 日的那一天是令我最悲痛的日子,因为我的好朋友张步桃医师在这一天去世了,他的去世不但使我失去一位同道好友,他的家人失去了一位至亲,我们国家更失去了一位良医。

古人说:「千人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他一生赴膺仲景学术思想,在国内、外演讲,阐扬「伤寒、金匮」学术数千场次,他不但是一位良医,更是一位名医,有一次,我的学生问我:「要想当一位名医需要有什么条件?」我告诉他:「一位真正的名医,需有四个条件:一、良好的医德;二、上等的医术;三、下笔能写文章;四、出口能讲解正确的医理。」我认为在台湾甚至全世界的中医学者中,他已具备了这四大条件。

先说他的医德:他和我一样,幼年具皆出身贫困家庭,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自幼遭受到人生最痛苦的磨难,所不同者,他因家庭人口众多,食指浩繁,他的先翁在乡里义务为贫病者施诊施药,自幼耳濡目染。我也出生在中医家庭,自出生即碰到中华民族的两大灾难,一是对日抗战,二是国共内战,自幼跟随先父子祥公躲避烽火,靠着二条腿,跑遍大江南北,惊慌逃难,饥寒交迫,在所难免,在如此艰难之下长成的一代,及至长大投身行医界,自然知道人生之甘苦,常会设身处地,为病患着想,急人之所急,苦人之所苦,可说是一对难兄难弟。

再说他的医术,他熟读《伤寒论》三千多遍,能倒背如流,人称他是两岸三地的「伤寒大家、仲景传人」,我认为他不仅是两岸三地的伤寒大家,他应是全世界的伤寒大家,尤其难能可贵的他能以今证古,以古通今,使古今相融,古今合流,专治一些西方医学不能治疗的大病,破除古方不能治今病的谬说。他看诊的速度极为惊人,据说:「最多时一天能看 4、5 百人」。设非医道精纯、心灵手巧、何能至此!

我最服佩他的是:能博古、好古、师古、而不泥古,又能古今贯通,专以《伤寒》、《金匮》方演化,加减灵巧运用,治疗西方医学束手无策的罕见疾病,例如以清震汤治疗水脑症,以甘麦大枣汤加味治妥瑞症等等,难以尽述。

三谈下笔能写:步桃兄著作等身,除《伤寒大论坛》巨著外,尚有《张步桃开药方》《张步桃治大病》、《张步桃治百病》《张步桃解读伤寒论》、《张步桃医方思维》、《感冒自疗法》、《酒色财气》等脍炙人口的论著共 20 多部,据我所知道的在当代的中医学者,除步桃兄外,没有人比他的著作更丰富的,我常常思考∶实在不明白,他的诊务那么忙,又能写那么多的书,实在是精力过人、脑力过人、智慧过人、专业知识过人!他曾告诉我:「他的脑力,原本不怎样好,只因有一次路过某地不小心被飞石击中脑壳,从此开了窍,头脑变得特别管用!」当时我还和他开玩笑的说:「我原来很聪明,只因有一次被石块打中脑袋,从此变笨了,所以我须加倍努力才行!」

由以上的对话,可知他是因祸得福,才变得那么聪明,悟出那么多深邃的医学道理,写了那么多书。

四是上台演讲∶步桃兄演讲的功力,相信只要听过他演讲的人,没有不说一声「赞」的!他的演讲有几项特点:(一)从不带演讲稿。(二)从不制作光碟或随身碟。(三)引经据典,妙趣横生。(四)医典、药典和临床医案结合、说理透澈。(五)谈古论今、以 今通古,旁征博引、中西汇通。(六)言之有物,论之有据,不尚空谈,不假虚说,处处引人入胜。

犹记民国 97 年 3 月 16 日第 77 届国医节时,我和步桃兄应邀在台北市青年活动中心演讲,他讲《经方临床应用》,我讲《中医治疗特殊疾病临床经验》,讲完后我们相临而坐,闲谈时我说∶「你是张仲景的后代,又是他的传人,你要在台湾为张仲景盖一座纪念馆,以彰显张仲景的丰功伟业。」不想他次日一大早即打电话给我:「延龄兄,你昨天在会场提的意见很好,我要做这件事!」谁想只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他却真的实现了。

97 年 5 月 15 日,他出资邀请笔者和中医界十余人组成参访团,远赴河南南阳,张氏故里医圣祠,征集有关张仲景文物,回程时又应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之邀,至该校演讲,仍以在台湾的讲题为准,我和步桃兄各作 2 小时的演讲,一间上千人的大讲堂,挤得水泄不通,连窗台上和走道上都挤满了听众,同时还有很多外国留学生莅临听讲,足征步桃兄的魅力之大,使我沾光不少。可惜天不假年,上天不给他再多留些时间,再多为病患服务几年,那些得了疑难大病的患者,今后当如何呢?张仲景再到那里去找一位像张步桃一样的后代呢?

如今步桃兄走完了他精采的一生,我觉得他一生所做的事,对中医所做的贡献,是别人三辈子都无法完成的。除了作本文深表追思外,并撰下联以示悼念:

愈沉疴数十万众,真乃扁鹊再世

读伤寒三千余遍,确为仲景传人

董延龄 医师 104 11 11


陈序

诠释传统经方的最佳要著

这本书名为《金匮大论坛》,是我看到淋漓透彻「诠释」传统经方的第一本,张步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他觉得后代的中医师应该好好静下来更多地了解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些丰富遗产的时候了。当然,对我们来说最直接也更实际的就是这些经典的书籍中所蕴藏的智慧,可能会在我们人生的医途中占着非常重要的方向。

我们知道《伤寒论》,是我国外感病学之祖述载籍;《金匮要略》是杂病及妇科治疗学之第一部医书;同为经方临床医典。《金匮要略》对`杂病″用五脏辨证之方法,而五脏辨证,以五行类比五脏形成之另一系统。《金匮要略》诸方,则以脏腑主论,其方剂亦纳入八法,统于八纲,对“杂症”之应用,以各论各治,各治各方,寻其所能,随症加减化裁之。

张老师在《金匮大论坛》中特别着重《金匮要略》之研究与应用必须重视多种层面:

一则要从复杂多变的角度研究疾病的发展变化,并提示用多变的思维方法以辨治疾病。

二则要从疾病演变过程中把握规则与权衡疾病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三则要具备清晰思维方法,做到辨证既不被主要证候所迷惑,又不忽视次要证候,能够切中要害,统筹兼顾。

四则要把握研究的特点,既重视疾病在动态中的发展与变化,又重视疾病在发展变化中的相对静止,务必从动静中认清疾病的演变规律并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与方药。

五则要从疾病发生、发展中错综复杂、相互兼见,变化多端的现象里,研究疾病因素而变化,或因治疗因素而变化,或因内外因素而变化,辨证必须考虑诸多因素,相互兼顾,以辨清变化中的病证,牢牢把握方药必须紧紧围绕变化中的病证而设立。

六则要通过学习、研究与探索,活耀认识思维,层层化解观点与重点,有条不紊地把握疾病的发展与变化,全面洞察复杂多变的病证表现,辨清疾病演变规律及其变化特点,得心应手地运用《金匮要略》辨治常见病证与疑难杂病。

我追随张老师一段时间后,深知老师着眼于临证之“实用”,灵活应用“经方”,以期开阔临证医者之思路。他阐扬金匮大论,畅谈医案百则,并随时解释金匮条文奥妙之深义。犹如一部现代化,科学化之金匮大论实验读本。老师更以演绎归纳互通法探讨医理难解之处,总求互通之后,能看到竟体之透澈玲珑。决不令后学开卷了然,掩卷茫然。更令后学增益临症胆力。所以我说中国大陆有「医圣」张仲景,台湾有「大医王」张步桃。希望本书成为临床医师「万病要除根」的医术智库。

撰述者 义守大学学士后中医学系教授

台北市中医师公会名誉理事长

陈旺全医师


曹序

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临床实践,对外感疾病的发生、预后、治疗进行精辟的见解,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依六经传变规律,著述《伤寒杂病论》以条文逐一辨治,言简意赅,治法灵活,制方药少而精,《伤寒杂病论》为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经典,故为历代医家尊为「方书之祖」「治病之宗」,对后世临床医学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故先贤张仲景为后人尊称为「医中之圣」。

《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国医学长河中最重要的学术思想。所以成无己说「仲景之方,最为众方于祖」,张元素说「仲景药为万世法」,徐灵胎亦说「古圣治病之法,其可考者,唯伤寒及金匮二书」。

台湾仲景大师张公步桃国医,生前对金匮、仲景及相关注释本,融汇贯通,娴熟伤寒杂病论的条文及精义,灵活运用《伤寒论》113 方及 91 味药,《金匮》199 方、156 味药等应用经方于临床治疗,辄药到病除,活人无数,受到广大病患尊敬推崇。张国医生前讲授仲景学说,桃李满天下。本会多次敦请张国医于公会讲授《伤寒杂病论》,无私奉献临床经验与中医同道分享。为推广仲景学说,张国医于 2008 年创办「财团法人张仲景文教基金会」,宏扬医圣张仲景的精神及中医药文化,张国医堪称台湾的仲景大师,其学术成就亦受到海峡对岸的肯定,多次应邀前往中国大陆演讲;其足迹亦遍及全球华人地区专题演讲及义诊,蜚声国际,生前对中医的贡献功不可没。

张国医为嘉惠医师同道并将授课及临床心得集结成书,并著作多本医书并荣获台湾国民健康署「百年国民健康好书推荐奖」。更穷毕生精力于 2007 年完成百万余言的巨著《伤寒大论坛》,本书已成为海内外中医师研读伤寒论必备的用书,诚为台湾中医界之光。

为纪念张步桃国医逝世四周年,财团法人张仲景文教基金会特将张国医生前讲述金匮要略条文及临床应用之精华集结成专书,并请张国医生前杰出的门生郑清海医师整理,名为《金匮大论坛》,本套巨著的出版,将再度洛阳纸贵,人人典藏应用,造福世人的健康。

值本套大作付梓出版前夕谨掇数语,除向张大师生前无私的奉献遗爱人间,致上最崇高的尊敬,并对张仲景文教基金会张吴兰英董事长及张闳运执行长的用心致敬,及对本套书出力甚多的主编郑清海医师致上谢意。

台北市中医师公会

理事长 曹永昌 谨识

2016 年 1 月


李序

《金匮大论坛》序

——追忆张步桃经方大师

台湾张步桃经方大师仙逝 4 周年之际,适逢《金匮大论坛》出版发行。张师母和闳运博士邀余作序,既诚惶诚恐,又感慨万千。为大师大作写序,何许人也?!实不敢担!

大师与我亦师亦友。与大师相识缘于 6 年前在新加坡讲学,一批学生与我谈起,诸多人曾赴台湾跟随张师学习经方,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可见张师口碑早已名扬海外。

怀揣喜悦,我十分期盼能邀请张师来广州经方班授业。次年有机会由大学委派赴台湾研究生班授课,由施建邦博士引见,师母接待,有幸在其诊所拜访张师。三间房一字排开,有课室、药房和诊室。张师诊务繁忙,自不敢多言打扰。当下说明来意,张师欣然接受,并赠《伤寒大论坛》,荣幸之至难以言表。随后又托郝万山教授、陈靖雯博士登门造访,多次转达邀情之切。

终于,张师率团来到广州!自 2010 年始,从首届国际经方班、第二届海南国际经方班,到共同筹备第三届台湾国际经方班。张师赠书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伤寒论教研室;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捐资修建张仲景立体汉白玉雕像,并设立张步桃奖学基金。张师荣获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尤其隆重推荐团队陈旺全教授、董延龄教授、赖荣年教授、罗明宇博士等担任广州国际经方班讲师。委派弟子张闳运、张书陆、曾素贞等来广州攻读研究生……,张师创立的台湾财团法人张仲景文教基金会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经典临床研究所、伤寒论团队结下了深厚学术情缘。

而今,国医大师邓铁涛老与张师会面场景还历历在目。第一次邀请张师来广州,张师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能拜见邓老。会见时适逢邓老大寿,张师赠送邓老一尊台湾石雕寿桃,衷心祝邓老健康长寿!两岸大师握手一刻,场面十分震撼∶邓老说,“我姓邓,我的老家在河南邓县,我是仲景的弟子”。张步桃老说,“我姓张,我在台湾创立张仲景文教基金会,有人问我,张仲景是谁呀,他是你爸爸吗?我回答说,张仲景是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我作为后学,不敢妄言。我的老家在湖南长沙,张仲景曾在长沙做太守,历史上有学者称张仲景为张长沙,我也是仲景的传人。后来,每每在讲授伤寒论课程时,常常引用此轶闻,我告诉同学们:“今天读了《伤寒论》,你们都是仲景的传人”。

张师在广州给在校学生作学术讲座时,曾提到自己学《伤寒论》,读过 3000 遍;学《内经》,曾手抄 50 遍;临床门诊量最多的一天诊病过 700 余人。并列出 50 本书目让同学博览。

张师一生,治病活人无数,育人誉满天下。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出版之大作常成为台湾畅销书。著作涉及临床、养生等领域,而《金匮大论坛》与《伤寒大论坛》犹为张师学术见解之代表,是当代研究仲景学术不可多得的佳作。

《金匮大论坛》,基于张师《金匮要略 36 讲》之授课录音整理而成。大作真实、平实、厚实。是书按原文之序,逐条解析。每章节,【前言】于前,【结语】于后。按【条文】【注家注解】【步桃论坛】及【古今汇通】【临床案例】【同学提问】【问答】【题外话】【补充】等逐项展开,内容丰满,如临堂面授,倍感生动亲切。书后载先生抄录《金匮要略》全文之真迹,先生作答之【151 问】,尤能引人入胜。张师授课娓娓道来,经典烂熟于心,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内外妇儿,无所不览;中医、中药,识证处方用药,精准快捷,炉火纯青。

张师以深遂的中医底蕴,四大经典纵横贯通,讲述关键点每每透彻精辟;精髓之处,往往一览见底,霍然开朗;原文阐释,各家汇通,信息量之大,宛如中医之知识库;张师临证心得与秘诀,毫无保留,无私分享。其德、其人,其术、其功,实让后学叹然仰止!

而今,张师仙逝,绝笔之作,弥足珍贵,是书倍当珍惜珍藏。

感恩张师多年提携和对广州国际经方班卓越贡献,藉台湾财团法人张仲景文教基金会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手在台北主办第六届国经方班,《金匮大论坛》印行之际,聊表感言,是以为序。

张师仙灵千古!步桃精神永存!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李赛美

2015 年冬至节于广州三元里


陈序

张步桃老师,一代中医宗师,驰骋临床数十载,活人无数,一生著述颇丰,桃李芬芳,早令余仰慕不已,私淑诸公。时于西元 2009 年仲夏,余应邀赴台学术交流,得以拜见张师,其情其境,至今难以忘却!张师精神矍铄,谈笑风生,把酒论道,相谈甚欢,岐黄仲景之论,赅能娴熟于心。张师曰:国医之术,医家不分伯仲,取其实用观点;理论无以厚簿,彰显精髓内涵;临床刚柔相济,力至相得益彰,刚则一锤定音,柔则余音绕梁……张师滔滔不绝,思路清晰,语言幽默,令余受益匪浅。之后数年间,每年皆得以听张师教诲,见闻其临床技能之精湛,且医德高尚,平易近人,益增其敬佩之情!2011 年,张师又亲赠余其宏著《伤寒大论坛》,其书亦论亦案,理论联系实际,余一口气读完,犹如醍醐灌顶,顿觉窍开智增。

总结张师所论,余有如下体会:

1、张师中医功底深厚,上溯岐黄,下逮诸家,医药针灸,无所不及,所需之时,信手拈来,其效立至,尤对药物学知识之深透博大,令人瞠目。

2、张师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心悟岐黄,法效仲景。一次对余讲《伤寒论》之柴胡桂枝汤,立论于气血营卫不和,言治疗左右不一致表现之疾,非常灵光。余效法之,治一左右手自感温度不一患者,甚效。

3、张师好学不倦,记忆力惊人,所读之书,琅琅上口,所诊病例,历历在目,所以讲学时旁征博引,融贯古今,每令众生陶醉。

4、张师治学严谨,传承国学不遗余力,一生勤奋不已,笔耕不辍,著有《伤寒大论坛》、《张步桃解读伤寒论》、《张步桃治百病》、《张步桃治大病》、《张步桃开药方》、《张步桃医方思维》、《小病不求人》、《自己开药方》、《感冒自疗法》、《吃出免疫新活力》等书,深入浅出,易懂实用。张师传授学术与学子,每倾囊相授,从不保守,多次应邀到世界各地和中国大陆讲学,深得众学子爱戴与追捧。

滚滚长江,斯水东逝,如今他老人家虽已离开我们,然其音容相貌,犹在眼前;高德大学,即时传承。乙未羊年岁末,张师公子闳运博士微信相告,先生生前所著《金匮大论坛》即将付之剞劂,邀其写上几句话,余何德何能,诚惶诚恐,然又为张师之学验得以广大惠民而欣喜!踌躇几日,仅就对张师有限之识,聊赘数语,谨致缅怀!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陈明

2015 年 12 月 28 日于北京


王序

怀念经方大师 张公步桃先生

张公仙去已近四年,然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先生讲经论道,神采奕奕,经典诸家,娴熟于心,思路清晰敏捷,语言幽默风趣,滔滔引人,既和蔼又谦恭;传道授业,毫无保留,毕生心得经验倾囊相授,以致桃李满园,誉满杏林,深受同道敬佩,弟子爱戴;悬壶济世数十载,扶困救危,活人无数,尤其先生惊人的记忆,让人叹服不已,其日诊百余众,乃至数百人,所诊者了然心中,历更数年,仍记忆犹新,倍受患者崇拜和信赖。其医德、医风、医术皆为人师表,可歌可颂。先生幼承家学,勤求博采,一生孜孜不倦,学验俱丰,著作等身,既是一位中医学大师,也是一位中医教育家,更是一位中医临床大家,不愧杏林国手,吾仰慕先生久矣。

2007 年先生之子闳运博士攻读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因此与大师结缘,成为忘年之交;先生为人谦和,甘为人梯,吾承蒙先生抬爱,多次应邀赴台交流,聆听先生教诲,受益颇丰;所赐大作数十部,宏著《伤寒大论坛》是其代表作之一,资料丰富,内容厚实,上岐黄下诸家,阐古述今,透彻入微,学贯一体,既有独到见解,又有数十年的经验心得,吾在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中,常以此释疑解惑,成为必备工具书;《张步桃谈植物养生》《张步桃养生观》《张步桃解读伤寒论》《张步桃治百病》《张步桃治大病》等常置枕侧案头,开卷有益。今《金匮大论坛》即将付梓,可谓杏林之幸,中医学子之幸,又一部光大仲景学术的佳作以飨后学,吾倍感欣慰。

《金匮大论坛》乃先生遗作,与《伤寒大论坛》合璧,相得益彰,弥足珍贵,洋洋百万余字,广征博引,有论,有案,有议,有法,有方有针灸,辨证化裁,灵活多变,既注重理论研究,又注重临床实践的结合,论理广博深入,透彻精炼,层次分明,案例分析生动翔实,疗效显著,指导性强;从基础到临床,从诊疗到护理,从预防到养生,述贯古今,深入浅出,可谓入古人之奥,汇中西之通,广临床之用;更可贵的是,先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阐述经方之妙,发经方之微,让你读之能懂,学之能会,用之有验,非学贯古今恐怕难以为之。欲学好《金匮要略》者可读是书,欲研究仲景学术及运用经方奥妙者,可研读是书。是书能引人入胜,让你耳目一新,得以启迪,从而领悟经旨登堂入室,学习经典而游刃有余;此书可谓难得的中医宝典,书之传世先生不朽矣!

在大论刊行之际,闳运博士托余为序,吾诚惶诚恐,深知才疏学浅,寥寥数语岂能抒前辈大德高风,唯以崇敬之情,缅怀先生,谨以志念。

杏林耕耘数十载,化为丹青裕后人

永远怀念张公步桃先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

王新佩

2016 年元旦于北京


黄序

中国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派林立,面对历史上诸家的名医及其学说若不作比较分析,寻找其中之异同,就不能正确认识各家学说及推广利用,利益人类的健康。本人有幸浸淫于中医的浩瀚大海,从事中医各家学说的教学研究多年,才使我明白一个道理∶经方是中华民族使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的学术规范,学习研究中医必须学习《伤寒杂病论》,做中医必须用好经方。基于以上的认识,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以最大的热情推广经方。

张步桃是我非常敬仰的现代经方家。先生娴熟《伤寒杂病论》的条文及中医各家学说精义,推广仲景学说不遗余力,巡回讲学桃李芬芳。为宏扬医圣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创办「财团法人张仲景文教基金会」,推广中医药教育,提升中医学术水准,促进两海峡岸中医学术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与张步桃神交已久,2011 年 9 月在广州国际经方学习班间隙曾有小谈,不料此次竟然是永别!这几年,我应台湾中医临床医学会及台北市中医师公会邀请,多次到台湾讲学,与诸多中医同道交流,大家常谈到先生的教学与临床,深感先生学术影响力之巨大,先生不愧为台湾杰出的中医大师!

为纪念张步桃逝世四周年,财团法人张仲景文教基金会将于今年 7 月于台北市举办「2016-第六届台北国际经方班暨国医张步桃纪念研讨会」,并汇集张步桃生前讲述《金匮要略》的讲义,集结名为《金匮大论坛》一大套。2016 年新年伊始本人再度应邀来台讲学之际,欣闻《金匮大论坛》即将付印,承张仲景文教基金会张吴兰英董事长之托,嘱余写序,谨掇数语,以表对张步桃的敬仰与追思之情。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煌

2016 年 1 月


讲著者 张步桃医师 旧序

在中医学的领域之中,张仲景及其著作《伤寒杂病论》有着极为崇高与重要的地位。后代医家尊张仲景为「医圣」。而称《伤寒杂病论》为「开辨证论之先河,为方书之祖」。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是东汉时期的人,与华佗(华元化)先生约同一时代。仲景的生年,正史上不可考。但后人补足其传记。仲景是河南南阳人,就是诸葛孔明「耕躬南阳」的地方。据说仲景作过长沙太守,所以又叫他张长沙。仲景原本家族人数众多,竟然在短短的几年间,因为伤寒,一种急性的热性传染病,竟然死亡了三分之二的人数。遭遇到此灾难之后,仲景内心伤痛,「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基于作医生的立场,对这场灾厄却无能为力。因此发奋要遏阻这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所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仲景参考《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著作,与临床经验整合起来,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我们现在的版本是把《伤寒杂病论》,分成了《伤寒论》与《杂病论》。《杂病论》又称为《金匮要略》。

如果分别来讨论的话《伤寒论》,就是以六经的形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叙述伤寒此种疾病的发展与各种现象。也提到合病,并病、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坏病温病,霍乱等病。另外《杂病论》或叫《金匮要略》,是以个论来说明疾病。由《金匮》第二章到第十九章,提出了四十多种病症。第二十章到第二十三章是妇科学。

《伤寒杂病论》由晋朝的王叔和首先整理成《伤寒论》与《杂病论》。再由元朝成无己第一个为《伤寒论》作注,解释《伤寒论》。经成无己注释之后,到清代陆陆续续约有五十种的注释、学说产生,有多种不同的整理版本。

我们读《伤寒论》,首先可以由原条文入手,反复地熟读条文读到滚瓜烂熟,尤其有方子的条文要特别注意。再者由条文来认识方剂,也可以把同方子的条文归纳起来,由方子来理解条文。这一种用方剂来整理归纳条文的方法,可称为「汤证」的整理法,以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徐灵胎的《伤寒类方》,为代表。

另一种整理的方法是以症状作归纳,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就是把相同症状的条文整理在一起,例如,所有”头痛恶寒”的条文整理在一起。

至于解释条文的方式,有些医家用「经文」来解释,用《内经》来解释,或用《伤寒论》自己的条文互相阐扬,这种方式比较深奥一点。有些医家用个人的看法来解释,每个人的见解会有不同。另外就是有新的资料,特别是中国大陆近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很多,有很多新的文献报告,特别在临床部份的报告也有很多新的见解。

《伤寒论》一书有一百一十多的方,用到的药味只有九十种,大部份的药物组成都在十味以下,组成多于十味药的方子,只有麻黄升麻汤、乌梅丸、柴胡龙骨牡蛎汤三个方。仲景方有着简(组成简单)、便(使用方便)、廉(价钱低廉)、效(疗效显著)的特性。而且这些处方历经两千多年的千锤百炼,治疗现今二十一世纪的疾病仍有显效。

有些人初次接触《伤寒论》,无法马上进入状况,其实只要多接触,多下功夫,渐渐就会有体会。同时要接触药物学、方剂学,最后就会豁然贯通。《伤寒论》中涵盖了「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所以精读《伤寒论》一定会让大家达到很好的临床实力。我自己这三十余年来,在《伤寒论》《金匮》《内经》下功夫,《伤寒论》前前后后大约念了三千遍以上,对《伤寒论》的条文、方剂都很熟悉了,不用看书本就可以知道哪些条文在哪个章节,内容为何,可以跨章节的归纳比较。这样临床才能善用伤寒方,用药更精简。

我自己临床三十余年,以《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辨证依据,处方遣药则以仲景方为依循,深知只要辨证正确,用药得当,则一剂知,二剂已,如桴鼓之相应,其神奇疗效实难尽述。从民国六十年代在「易经学会」「十方禅林」「创见堂」讲解多次的全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民国七十年代以后在中医师特考班,与中国医药学院学士后中医系作多次的「仲景方临床课程」。也在「荣星书苑」讲解《伤寒论》、《金匮要略》、《柯琴伤寒来苏集》课程。在民国九十七年于台北市南京东路成立「张仲景文教基金会暨文物纪念馆」。三十余年来致力于宏扬仲景医学,希望大家都能潜心钻研仲景医学,善用仲景方。

壬辰年(2012)青年节前夕

张步桃 写于百佛居

(编者按:本序文原刊在丁华永先生著《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是张步桃医师生前最后所写序文,内容与仲景医学相关,特编录在此。)


编辑说明

《金匮大论坛》是恩师张步桃老师生前一直惦记的著作。由《伤寒大论坛》付梓之后,便嘱咐学生整理。但由于民国 81 年版的录音资料不完整,所以编写进度停顿。后来张步桃老师亲自提供了民国 81 年版的录音带,与民国 87 年在「荣星书苑」中教授的录音资料。于是编者将 81 年与 87 年二版资料合而为一。

课堂上使用的版本为∶清乾隆年间,吴谦所编纂的《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由于是二次上课的资料整合,所以有些段落会有不顺的文句。然而编者已经依照原录音内容一字一字的听写出来,未做删节,所以仍然是原音重现。

唯一有调整的是将课堂中,同学所提问的,一些无关课程内容的问题,挪移出来,独立成一章节。由于这些问题很多仍然对于中医学与临床有所助益,因此也完整保持。

同时,编者虽然已经尽力编写、校对,难免还是会有遗漏、失误之处,敬请诸贤学长不吝指正、指教!

最后感谢张师母与张闳运博士的关注与协助。

感谢台北市中医师公会的协助,与曹永昌理事长的鼓励、支持。同时也感谢邱隽彦学长、张禾欣学长、林小田学长、张伯华学长、蔡文兴学长,在编写过程的协助。感谢诊所护士林秀娟小姐打字作业。

希望 张步桃老师在天之灵能感欣慰!

主编者 郑清海 敬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