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第一讲
前言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都是张仲景的著作。原本二本书是编在一起的,称为《伤寒杂病论》到了后世才分开来。
《伤寒论》是以六经的型态来讨论。《金匮要略》又称《杂病论》是以病名来讨论,一共有二十五章。一共有 40 几个病名。一般而言,我们大多只讨论到第 22 章。第 23 章以后比较少讨论,其内容大部份出现在农民历后面,例如,食物互克相忌。也有一些内容是急救法,例如,溺水急救法、上吊急救法。
所以以往我们介绍《金匮要略》只到第 22 章为止。
第一章是总论,由人为何会发病?发病的原因有那几样?接着讨论气候的变化与人体生理适应的关系,疾病的诊断,最后提到治疗的原则。例如,第 15 条提到:如果病人有新病、有旧病,那是应该先治新病?还是旧病?然后提出实际的例子来引证。
第一章总论共列举了 17 条条文。我们的版本是文化书局出版的《医宗金鉴》,在第十八卷第 447 页开始。最好不要用删减版,因为其中一些注文、集注很重要,尤其吴谦在注文中有一些宝贵的临床经验,会阐述在注文中。
第二章到第十九章,介绍了大约四十多种疾病,由痉病、湿病、暍病、百合病、狐惑病等。其中痉病类似于痉挛、破伤风的症状。湿病类似于风湿关节炎等。暍病指中暑。而百合病类似于现代的精神官能症。
狐惑病,在西元 1937 年时,有一位土耳其医师白塞氏(Bechcet )医师,在同一位病人身上发现了眼睛睫状虹膜发炎、口腔黏膜溃烂、生殖系统也有毛病。同一位病人出现了三个系统的症状,称为眼、口、生殖系统三联征症候群。土耳其医师以为是他发现的,所以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白塞氏症」。结果这篇文章发表后,被一位研究汉方医学的日本医师——清水保医师看到,清水保医师写了一篇文章来订正,这个症候群并不是土耳其医师最早发现,其实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后汉时期,就有一位张机(张仲景)先生在《金匮要略》中就有狐惑病的记载:「蚀于上则声嗄」、「蚀于下则咽干」、「目如赤鸠」,眼睛的睫状虹膜体发炎,眼睛像鸽子、斑鸠一样红红的。
在二个多月前,在圆山诊所,每周六都有一场中医、西医、牙医联合的研讨会。荣总家医科主任,针对一病例提出了一个问题,认为这一病例类似于「白塞氏症」。当场很多中医、西医、牙医都对「白塞氏症」还不是很了解。我当场就告诉他们:在《金匮要略》就有狐惑病的记载,就类似于土耳其白塞氏医师发现的症状。当时西医们都很惊讶,怎么我会懂这个疾病!
所以我们要随时接触新的资讯。
接着《金匮要略》介绍「阴阳毒病」,这类类似中痧、发痧,用了蜀椒、雄黄、鳖甲来治疗。(有些资料认为:阴阳毒病是类似鼠疫的疾病)
接着介绍「疟病」,其中有一个病「疟母」「疟母」应该不是单纯的疟疾,因为条文「此结为症瘕」:结成了肿块、硬块,应该是类似有肿瘤、硬块而又出现疟疾的症状。而一般的疟病又可分为「瘅疟」、「牝疟」、「温疟」有治疗的方子,例如,白虎桂枝汤。
上周有一位“易经学会”的学员,他的小朋友发烧,他自己在小朋友的大椎穴上放血,然后用葛根汤。在大椎穴上放血,肯定有解热的效果,不过用葛根汤不太对症,因为葛根汤有葛根汤发病的传变与症状。所以小朋友烧退了,第二天又开始发烧。因为小朋友发烧有表症,又出现洪大的脉象,所以我用了白虎桂枝汤加玄参,他们在旁边测量,不到十分钟烧就退了。
另外白虎桂枝汤在「温疟」的条文中提到:「温疟者,其脉平,身无寒,但热」,只有单纯的发烧而不会恶寒,所以我们可以用白虎桂枝汤来治疗夏季热,临床报告效果不错。
接着,第五章〈中风病〉就是真的脑中风,不是外感中于风邪的「太阳中风」。在〈中风病〉第一条条文开宗明义就明确的指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这就是真正的中风,也就是脑卒中,会引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的脑中风,「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痹」就是血液循环不良、神经痛。
中风又分为:「中络」、「中经」、「中府」、「中藏」由中风的严重程度来区分。「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则难言、口吐涎。」中府、中藏是比较严重的,尤其是「舌则难言、口吐涎」表示语言中枢受了影响,比较严重,不太好治疗。
第六章是〈血痹病〉,就是血液循环的障碍,手臂会举不起来。而〈虚劳病〉所提供的方剂,在临床上都有很好的疗效。例如,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掉发与失眠,安定神经。因为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是一个营养剂,加入龙骨、牡蛎有收敛、潜阳的作用,所以桂枝龙骨牡蛎汤在男人可以治疗梦遗、失精。在女生方面,可以治疗「半产、漏下、梦与鬼交」。「半产」就是流产。「漏下」包括经水淋漓滴滴答答与白带分泌。在《虚劳篇》由桂枝龙骨牡蛎汤到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到薯蓣丸,都是治疗虚劳病很好的处方。而肾气丸、酸枣仁汤也是在治疗因为虚劳所引起的腰酸、睡不着。另外出现了一个不是因为劳累引起,而是「瘀」引起虚劳的治方大黄蟅虫丸。用大黄蟅虫九来活血化瘀,只要把瘀去掉,身体生理会恢复自然本能,虚劳的症状就会自然改善。以上是第六章的内容。
第七章〈肺痿、肺痈〉,除了肺痿、肺痈,还有肺胀证,类似于肺气肿。又有肺中冷证,有射干麻黄汤证、甘草干姜汤证。
第八章〈奔豚气病〉,第九章〈胸痹、心痛、短气病〉,第十章〈腹满、寒疝、宿食〉,第十一章〈五藏风寒、积聚〉,第十二章〈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十三章〈痰饮、咳嗽〉,第十四章〈消渴病〉,第十五章〈水气病〉,第十六章〈黄疸病〉,第十七章〈呕吐、哕、下利〉,第十八章〈痈疽、肠痈、浸淫病〉,第十九章〈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从第二章到第十九章为止,提供了约四十几个病症。如果能够充分去了解、体会、认识,掌握辨证要点的话,这四十几个病症用在临床上,应该足够了。
从第二十章到第二十二章,这三章是专门研究妇科学的。由一开始怀孕出现妊娠呕吐,一直到生完孩子、生产后的一些症状,到最后的一些产后杂症、妇科杂症。例如,梅核气病、藏躁病、阴吹等。我们可以发现古代就有阴道坐剂、栓剂。
从第二十章到第二十二章,这三章是专门研究妇科学,共有四十多个方,除了胶姜汤没有药物组成外,其他每个方子都很管用。狼牙汤是阴道洗剂,因为现在没有狼牙,所以我们可以用蛇床子来代替作阴道洗剂,在条文中也提到蛇床子,对阴痒效果很好。
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五章,都是一些急救方、一些食疗、食物禁忌,所以通常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章都不太讨论。例如,溺水要如何急救、上吊要如何急救等等。
照道理讲《金匮要略》里应该还有一些儿科学的文献,可惜这些儿科学的文献流失掉了,不知在那一个朝代流失掉了。只剩一个「小儿疳虫蚀齿方」。
《金匮要略》这本书,我们可以在三小时内很快的讲完,如果大家事先已经念了一、二年了,我可以用三小时把整部书,作有系统的介绍。如果只是要应付考试,三个小时就可以把重点讲完。
但是,如果大家没有事先接触过这本书,那要全盘的了解的话,就要花长一点时间,比较正规的介绍要 21-30 小时,每一个字句都介绍,注文与集注中重要的会提出来。如果还要提出临床病案来引证,时间会更长。
《金匮要略》一般认为有二百多个方,但是我整理的资料大概只有一百七十几个方。其中与《伤寒论》重复的方子,约有五十几个。所以如果已经念过伤寒方,实际上增加一百二十几个方子。
方剂组成的药物,除了鳖甲煎有 33 味、薯蓣丸 21 味、大黄蟅虫丸 12 味以外,其他组成药物也都很精简,仲景方用药都是很精简。不像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现在临床有很多医师都用「药围法」:用药包围,大包围、小包围,一开方就是四十、五十味药。○○医院还有一次开十七个方子,那可能会超过一百味药。
如果你习惯用伤寒方、金匮方来开方,你的药价会很省,不管是用饮片,或者用浓缩科学中药粉,都会很节省,因为没有用到一味贵重药品,绝对没有牛黄、麝香、珍珠这些贵重药在里面。
所以我个人在这几十年来的时间、精力,大概都投注在《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两本书。每次有同道或学院的朋友到大陆,问我要带些什么东西回来?我都希望他们多带一些不同版本的《伤寒》《金匮》的书回来。希望我有生之年,能够把不同版本的《伤寒》《金匮》版本全部看一遍,当然真的达成的机会不大,因为据说现在找得到的版本,就有七百多种。我本身读过的版本,大约一百多种而已。所以我想要把所有的版本都看完的话,大概很难。希望下辈子能够再继续研究中医。
请大家翻开书本。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伤寒论》论伤寒,《金匮要略》论杂病,乃仲景全书,《伤寒论》得成无己创注,续者五十余家,故得昌明宇内,《金匮要略》人罕言之,虽有赵良、徐彬等注释,但其文义古奥,系千载残编,错简颇多,疑义阙文,亦复不少,承讹袭谬,随文蔓言,宜后人视为迂远,束诸高阁。
今于其失次者序之,残缺者补之,博采群书,详加注释,俾二书并行于世,庶后之业医者,不为俗说所误,知仲景能治伤寒,未尝不能治杂证也。
《仲景全书》是一本书名。「仲景」就是张机(张仲景)。《仲景全书》是明朝赵开美印出来的,大约 1599 年,十六世纪末,赵开美根据古本整理出来的。这本书是一个理想的版本,市面上可以买到,在旧书摊就可以买到。封面有「仲景全书」四个大字。
《医宗金鉴》的作者吴谦,就根据《仲景全书》这本书作为蓝本,作为根本架构,把不足的地方补充进去,把啰里啰嗦的部份删掉。
《伤寒论》是以六经的形态来讨论,包括:三阳病、三阴病。三阳病中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中有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是以六经来讨论的,所以《伤寒论》着重在六经辨证方面,当然涉及到经脉辨证与藏府辨证,例如,阳明病的「不大便」一症状,已经涉及到藏府层面的问题。
「《金匮要略》论杂病」,《金匮要略》讨论杂病,杂病没有六经的传变。在《伤寒论》中,基本上太阳病会传阳明,太阳也有可能直接变为少阳等等,有六经传变的关系。而《金匮要略》这边每一章节可以说是独立的,可以单独抽出一个章节来讨论,章与章之间没有绝对的连系关系,但就整个核心思想来看,是有关联的。所以《金匮要略》有时候又被叫作《杂病论》。
有一个较早的版本叫《伤寒金匮玉函经》,《伤寒论》的条文与部份《金匮要略》条文是编在一起的。
「金匮」的意思是很慎重的意思,把这些写出来的条文,藏在金子做的档案室中,很慎重的保存起来的意思。
「《伤寒论》得成无己创注」,成无己是元朝末年、明朝初年的人,成无己是第一位解释《伤寒论》的人,所以叫作「创注」。所以《伤寒论》在成无己之前,还不是很流行。如果那时候就有畅销书排行板,那时候《伤寒论》根本排不上。
目前全世界畅销排行板,最大量的是《圣经》。而台湾最畅销的书,可能是(农民历),家家户户都有好几本。
经过成无己创注之后,《伤寒论》慢慢受到医家学者的重视,由成无己到《医宗金鉴》吴谦,大约有 50 位医家研究《伤寒论》,为其作注。
【原文】
续者五十余家,故得昌明宇内。《金匮要略》人罕言之,虽有赵良、徐彬等注释,但其文义古奥,系千载残编,错简颇多,疑义阙文,亦复不少,承讹袭谬,随文蔓言,宜后人视为迂远,束诸高阁。
今于其失次者序之,残缺者补之,博采群书,详加注释,俾二书并行于世,庶后之业医者,不为俗说所误,知仲景能治伤寒,未尝不能治杂证也。
「续者五十余家」,在成无己创注《伤寒论》之后,陆陆续续接着注疏的,约有五十余家。而《医宗金鉴》吴谦引用的,大约有二十五家。其中二十二家,知道其姓名与著作书名,有三家只知道著作书名,而不知作者何许人也。所以算起来吴谦也是蛮用功的,博览群书,把许多的相同见解的注文汇集在一起。「故得昌明宇内」越多人重视的话,流传就越广。
到了曹炳章,也就是上次大家买的那套《中国医学大成》的编者。据说他家中有四百多种版本的《伤寒论》相关书籍。到了 70 年代,香港有一位杨日超,根据他的统计,他所看到的相关书籍有七百多家。当然近代大陆创立中医学校以后,每一个学校都有研究《伤寒论》的专业人士,在北京、南京、上海、广州的中医大学都有。
我在民国 82 年到大陆,到大陆与八所中医大学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傅院长交流。傅院长本身也是研究《伤寒论》的专家。
台中中国医药学院的李世沧老师,一直建议我来办一场国际性的仲景医学大会。因为纯粹讨论仲景医学的国际大会,在仲景二千年诞辰的时候,在他的故乡——河南南阳,曾经办过一场国际大会,大概是在民国 80 年代左右吧!
「《金匮要略》人罕言之,虽有赵良、徐彬等注释」,相比较之下,《金匮要略》就比较少人讨论。赵良就是赵以德,徐彬就是徐忠可。由赵以德、徐忠可作注释后,到吴谦大概只有 20 几家。
吴谦编《医宗金鉴》也是难能可贵,他在短短的三年多,由乾隆四年动工到乾隆七年,这部《医宗金鉴》有一百多万字,总算完工,大部份资料是他整理出来的。只有后面外科的资料,是根据明朝的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旋风出版社有印行,可以买得到。《医宗金鉴》后面的外科部份,几乎是根据这本书的架构。
「但其文义古奥,系千载残编」,因为张仲景写这本书是在后汉,张仲景的生年大约是二世纪初叶。距离现在月一千七百多年。那时候没有印刷术,文章是刻在竹简上的,经过战乱,难免有火灾等的灾难,会流失很多资料。
「错简颇多,疑义阙文,亦复不少,承讹袭愗谬,随文蔓衍」,因为战乱的关系,很多文章脱落或遗失模糊,所以后代产生很多疑义、错误。有些地方无法解释,就一笔带过,所以「后人视为迂远,束诸高阁」。
「今于其失次者序之,残缺者补之」,吴谦把次序错乱的重新编列次序。残缺的部份,根据上下文来推想,补足文字。所以金鉴的条文次序,与其他版本有些不一样。
「博采群书,详加注释,俾二书并行于世,庶后之业医者,不为俗说所误,知仲景能治伤寒,未尝不能治杂证也。」《伤寒论》的注疏著作比较多,《金匮》比较少,但吴谦把能找到的都找来,博采群书,好让这二本书能并行于世。
有一柯琴的《来苏集》,柯琴又叫柯韵伯。他认为《伤寒论》中的伤寒方可以用来治杂病。「原夫仲景六经为百病立,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所以说,几乎所有的疾病,除了必须用外科切除治疗的,都可以用伤寒、金匮方来治疗。
有些文献指出《金匮要略》一共有二百六十几个方子,可是我再怎么算也只有一百七十几个方,在我提供给大家的「金匮要略方剂一览表」中有一百七十几个方。就算是把《伤寒论》的一百一十几个方加进来,扣除重复的方子,大概才二百五十几个方子。
《伤寒论》用到的药物大概有九十种。而《金匮要略》大概有一百七十种左右,毕竟《金匮》的方子比较多。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药物组成表,很多年来,我一直希望学生们有人整理出来,结果,他们却希望我来整理。所以这二个表格是我亲手整理出来的,不过细节多多少少还是有小错误。我们上次介绍方剂时,已经订正了。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条文】
1、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搏,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府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
第一章〈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是总论。
第一条说明:人为什么会生病?生病后如何未雨绸缪,以及如何调适。
以往介绍《金匮要略》的人,有 90%的人不讨论第一章,这是严重的错误。尤其是一些教人应付考试的讲师,因为第一章很少出到题目,所以他们认为第一章不重要。
但是我们还是要探讨「人为什么会生病?」这是很重要的。
「夫人秉五常」「五常」指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指「五行政令之常」。《黄帝内经·素问》有一篇文章〈五常政大论〉就是在介绍「五行政令之常」
「因风气而生长」,不要拘限在「风气」一气,因为自然界中有六气:风、暑、湿、燥、寒、火。「风气」是代表整个大自然界的六气,与气候变化。这说明人生活在自然空间之中,随时会受到大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在季节与季节交替替的时候,有些人很不能适应。
正常的季节变化,我们称之「六气」,但是不正常的气候变化,我们就称为「六淫」或「六邪」,例如,风邪、暑邪、湿邪、寒邪、燥邪。
如果是正常的气候变化,我们叫「六气」,像现在我们叫作「暑气」。因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已经到了。
我们常听一个名词——「气候」。其实,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气」是十五天的天气状况。「候」指五天的天气状况。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
一年之中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有「四至」。正确的说应该是二至、二分。夏至与冬至。冬至要吃汤圆,表示又多了一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冬至以后就和下一年的节令有关系了,有所谓「冬至一阳生」,过了冬至就开始属阳了。「夏至一阴生」,虽然夏至很热,但是过了夏至就走到阴分了。
「二分」指春分与秋分。
大家可以仔细观察,在「四立」与「四至」的交替时,人最容易生病。例如今年 9 月 22 日是秋分,9 月 23 日是中秋节。秋分一过马上天气就不一样,早晚温差变化很大,一不小心就容易生病。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人既然生活在六气的自然空间之中,风、火、湿、燥、寒、火的气候变化人当然会受这自然变化的影响。所以说「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这句话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
「若五藏元真通畅」,如果人的肝、心、脾、肺、肾五藏的功能正常。「元真」包括元阴、元阳。「阴」是实质有形的东西,「阳」可以解释成功能与能量。「五藏元真」指五藏的实质(元阴)与五藏的功能作用(元阳)。五藏的元阴与元阳正常通畅,「人即安和」,不会生病,健康状况理想。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客」是指外来的,不是本身就有的。不正常的客气、邪风容易引人生病。尤其是疫疠之气,我们可以视为传染力强的细菌病毒。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这里提到人会生病的原因。「疢」念ㄔㄣˋ,灾难的意思。人之所以会生病,不会脱离这三个原因。
「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先从经络受到邪气,原先只在体表,经络属于比较表层,虽然解剖学到现在还不能找到经络的实质,不过经络大部份仍是在比较表层的地方。所以一开始病邪在表层经络的时候,如果不去处理,或者本身抗病力弱,病邪会慢慢渗透,蔓延到深层的组织器官。这是「内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搏,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四肢」指手脚,「九窍」脸部有七窍,下部二阴有二窍。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一个嘴巴就是七窍。下部有前阴小便道、后阴大便道二窍,加起来就是九窍。「血脉相搏,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虽然说是外因,但是与身体的循环、代谢功能也是有关系。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房室」指性生活,性生活没有节制。「金刃」指意外伤害。「虫兽」指昆虫野兽的伤害。现在真正的「虫兽」比较少,除非住在野外,例如有蛇等等。其实现在的虫兽比古代的虫兽更厉害。现代的汽车叫作「市虎」,车祸发生的伤害很大。
所以,一个是「内所因也」,一个是「外皮肤所中」,一个是意外伤害或房室性生活不节制。「以此详之,病由都尽」生病的原因几乎都涵盖概在这三个里面。
后代有一位陈无择写了一本《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三因:内因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第二外因六淫,就是风暑湿燥寒火。第三是不内外因,就是饮食饥饱、疲极筋力、金疡虫兽。
我们可以发现,仲景的「千般疢难,不越三条」,还是与陈无择的三因方,有差异。
《金匮要略》 | 《三因方》 |
---|---|
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 | 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
四肢九窍、血脉相搏、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 外因:六淫、风暑湿燥寒火 |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 不内外因:饮食饥饱、叫呼伤气、疲极筋力,虎狼毒虫,金疮圻、干忤附着,畏压溺之类,有背常理。 |
「若人能养慎」,平时就能谨慎小心生活起居,饮食习惯,言行举止,情绪变化都能够调适的话,就可以「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现在的新新人类,每天都要搞到三、四点钟,这是非常伤害健康。
或者「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刚刚发病就赶快治疗,不让病邪深入。
案例分析
从欧州奥地利回来的蔡先生,为了准备毕业考,不睡觉熬夜、洗冷水澡、冷水洗头、喝冰啤酒、在阳台吹冷风。一下子口角就歪斜了,在欧洲看了一个多月没看好。就赶回来台北看诊。他一开口就问:「能不能二个礼拜看好。」这有点强人所难,我说我尽力,所幸二个礼拜后,他就可以回去参加毕业典礼。
上周看了一位小 BABY,他在 6 月 6 日才满周岁,他在 4 月 4 日那天吃了感冒药,嘴巴就歪斜了,才十个月大,没满周岁。基本上我们用小柴胡汤作基础,加钩藤钩、秦艽、僵蚕、蝉蜕,大概快的话 2~3 周,慢的话 2~3 个月。
最严重的有一位谢小姐,她最严重的时候,要用手托住下巴,才能喝流质的东西。不能的话,流质的东西会流出来。她大概看了几个月,症状好转很多。
所以病邪「适中经络」,就来治疗的话,疾病痊愈的机率就比较高。而且病程时间会比较短。如果病邪深入到藏府,治疗就比较难了。
或者是「四肢才觉重滞」,四肢开始觉得重重的、呆呆的,走起路来有点不太灵活的时候,就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导引吐纳这是一些气功的治疗法,「吐」就是吐气,「纳」就是吸气,「吐纳」就是借着呼气、吸气,包括动态的导引、与静态的打坐,来调整身体生理现象的平衡。例如,站了一整天,身体一些代谢废物不能代谢出来,形成乳酸、酸性物质堆积,或者气血循环不通畅,所以会感觉重重的、呆呆的,不太灵活的现象,就可以用导引、吐纳、或针灸、或用药膏推拿按摩,「膏摩」,在《内经》中有一个方,治疗神经痛,用桂、蜀椒去熬成膏,然后在皮肤上推一推,刺激皮肤,促进循环,酸痛感就会有改善。总之让九窍不要有闭塞的现象。这可以说是养生医学。
《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中,真正谈到用药的地方,只有 12 个地方,《素问》有 5 个地方,《灵枢》有 7 个地方,一共 12 个地方。
例如,半夏秫米汤可以治疗失眠,然后变成小半夏汤,然后变成小半夏茯苓汤,然后在《金匮》〈妇人杂病〉变成了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然后再变化出二陈汤,再变出温胆汤。
又例如,用铁落来治疗精神分裂症。用鲍鱼来治疗血枯经闭。诸如此类。
《素问》《灵枢》在治疗上大部份是用针灸,尤其《灵枢》又被后代称为《针经》,大部份是用针灸来治疗疾病的。
仲景可以说是已经开创了预防医学的先河。由《内经·素问》的第一章〈上古天真论〉中,就已经介绍怎么样养生保健,如果我们可以作好养生保健的话,就可以节省很多医疗资源。如果到了生病了,是用中医来治疗,更是能节省医疗资源。
案例分析
昨天有一位徐小姐,她的妈妈朱妈妈,23 年次,住永和,退化性关节炎,又有骨刺。本来要去医院开刀,想想检查、开刀、住院的费用要多少钱?没有半个月、一个月不可能出院的。
原本她的 X 光显示,她的骨头像是洒了芝麻粒一样,一孔一孔的。结果吃了药以后,昨天女儿来诊,说:她妈妈的退化性关节炎与骨刺都改善了,结果连灰指甲都好了。
如果是比较严重的灰指甲,我们可以用苦参子泡白醋,去涂灰指甲,大概三个月会改善。
但是朱老太太是透过内服的药,我们用四妙散,方中的苍术可以健脾燥湿,薏苡仁健脾去湿,黄柏可以抗细菌、病毒,牛膝可以壮筋骨。
我们可以加芍药甘草汤。如果芍药是用饮片的话,煎煮久了,汤会稠稠黏黏的,就像浆糊一样。我们可以再加续断、骨碎补、金毛狗脊,就这样子就改善了。
我们很感慨,我们中医的健保给付,一次给付才几百元,一个月就算 2000 元,十个月也才二万元。比起住院的费用,节省很多,又不必住院,又避免了开刀的危险性。
在《内经·素问》第二章〈四气调神大论〉有一段文章谈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说智慧高的人或医师,不会等到你生病了才来帮你治疗,而是当你还没生病的时候,就先教你做好预防。预防工作做的好就不会生病,就不用医师了,可以节省很多医疗资源。所以二千多年以前老祖宗就有预防医学的思想。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斗」指打仗,要打仗才去打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整部《内经》之中有很多预防医学的思想。
「勿令九窍闭塞」,「九窍」指二眼、二耳,二鼻孔,一个嘴巴,另外小便道(前阴),大便道(后阴)。
「更能无犯王法」,指保持身心与环境的平衡,大自然气候变化除了导致人的身体无法适应,气候变化也会引发人内在情绪发生变异。我记得有一年一直下雨下了二、三个月,每天下雨,每天阴霾、阴沉沉的,导致很多人情绪低落沮丧、消沉、灰色思想,结果那年跳楼自杀的特别多,而且好像有传染力一样,接二连三的发生。我们保持心境平和宁静,「无犯王法」的话,所谓「平生不作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禽兽灾伤」,现在的禽兽伤是比较少,但是车祸意外多,汽车又叫「市虎」,现在每年十大死亡原因,意外伤害也占很高比例。
「房室勿令竭乏」,性生活要调适、节制。「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衣着饮食要注意,例如,冬天大家吃火锅,胃溃疡的机率特别大,所以要注意饮食,包括衣服冷暖也要调适,如寒天饮冰水,冷暖自知。食物的苦酸辛甘味道也不可太偏食,不要太偏食一些特殊味道的食物。但这也跟地域性有关系,湖南、四川就要吃辣,不吃辣无法驱除山岚瘴气。泰国喜欢吃辣是因为天气热,没有辣就不开胃。韩国人吃辣是因为辣能产生热。基于某种需求,会对某一些食物产生特殊嗜好。
「不遣形体有衰」,不让我们的身体的抗病力衰减,「形体」就是身体。「病则无由入其腠理」,病邪就无法由腠理来侵袭、干扰你。
什么是「腠理」呢?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是注文,原来不是仲景的原条文。「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腠理简单的说就是肌肉组织的纹理,而身体的血管、神经都分布在肌肉组织的纹理之间。
补充
导引、吐纳、按摩这些方法,在《内经》时代就有记载,现在很多都归到民俗疗法了。我觉得有些技术,我们应该想办法振兴,尤其在《内经·移精变气论》中有所谓的「祝由」,也就是符录、符咒。
这符录、符咒的相关资料,有二个。第一在《圣济总录》第 100 卷后面全部都是符录的资料。华冈书局出版,当年订价八百元。这是宋朝编辑的。第二本是《古今图书集成》一共有 89 册,其中第 45 或 46 册,全部都是符录的内容。
《圣济总录》当时宋朝国家考试的书目,那时的医师国家考试,分成十三科,其中有「祝由科」,就是谈符录。当时要考祝由科医师,就要把所有符咒弄得很熟。
我曾亲眼目睹,有位病人出血,结果用止血符一贴,血就止住了。也看过病人被鱼骨哽在喉咙,用化骨符烧一烧,冲在水里,喝下去,鱼骨头就化掉了。
【吴谦按】
此篇乃一书之纲领,前人误编为次篇,先后失序,今冠于首,以统大意。
【吴谦注】
五常者,五行也。
五行之气——风、暑、湿、燥、寒、也;五行之味——酸、苦、甘、辛、咸也。
夫人禀此而有其形,则藏府日与味相通,不曰五气,而曰风气者,该他气而言也。盖风贯四气,犹仁贯四德,故曰:因风气而生长也。
然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着,盖主气正风,从其所居之乡而来,主长养万物者也,客气邪风,从其冲后而来,主杀害万物者也。
人在气交之中,其生其害,犹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也。
天之五气,人得之则为五藏真元之气。若通畅相生,虽有客气邪风,勿之能害,人自安和;如不通畅,则客气邪风,乘隙而入,中人多死。
然人致死之由,虽有千般疢难,大要不外三因:一者中虚,经络受邪,即入藏府,此为内所因也;二者中实,虽感于邪,藏府不受,惟外病躯体,四肢九窍,血脉壅塞,此为外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非由中外虚实,感召其邪,是为不内外因也。以此三者详之,千般疢难,病由悉尽矣。
若人能养慎形气,不令客气邪风干忤经络,即适中经络,未传藏府,遂医治之,自可愈也。
四肢九窍,才觉重滞,尚未闭塞,即导引、吐纳、针灸、按摩,亦可愈也。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五味各得其宜,不使形气有衰,万病疢难无由而入其腠理矣。
腠者,一身空隙,血气往来之处,三焦通会真元之道路也。
理者,皮肤藏府,内外井然,不乱之条理也。
吴谦认为这一条文是一书之纲领,认为前人误编为第二条,吴谦把它编为第一条来盖括大意。
「天之五气,人得之则为五藏真元之气,若通畅相生,虽有客气邪风,勿之能害,人自安和。」就跟《伤寒论》一样,如果本身的抵抗力健全的话,「虽有有风苛毒,勿之能害也」,所以如果本身抵抗力强,不论天气怎么变化,还是不会生病。所以老祖宗讲「肉腐而后虫生」,因为肉腐败了,然后才长虫。因为人的抵抗力弱了,所以才会被五邪感染。
「虽有千般疢难,大要不外三因」。「一者中虚」,指本身的抵抗力弱,所以「经络受邪,即人藏府,此为内所因也」,这是因为本身的抵抗力差,所以一遭受病邪,马上就传入藏府,这是「内所因也」。所以内因是由于「中虚」。
在临床上,有人吃了西药感冒药就全身水肿,有小孩吃了西药感冒药口角就歪斜,也有人吃了西药感冒药,白血球就被破坏了。屡见不鲜。
「二者中实,虽感于邪,藏府不受」,本身的藏府组织器官不受外来病邪影响只是「惟外病躯体,四肢九窍,血脉壅塞,此为外所中也」,所以外因是「中实」,内在的抵抗力是够的。
【吴谦按】
正风者,从八方应时而来,相生和缓之主气也;邪风者,从其冲后而来,相克冲烈之客气也。如时当东风而来西风也,所谓后者以已过之时言也。
【集注】
赵 良曰:人在气交中,秉地之刚柔,以成五藏百骸之形,秉天之阴阳,以成六经之气,形气合一,神机发用,驾行谷气,出入内外,同乎天度,升降浮沉,应夫四时,主宰于身形之中,谓之元真。外感者,客气也。《灵枢》曰:虚邪不能独伤,必因身形之虚而后客之。盖天人之气,各有正、不正,人气正则不受邪,不正则邪乘之;天气正则助其生长,不正则害之。人气不正者,由七情动中,服食不节,房欲过度,金刃虫兽,伤其气血,尽足以受病也。天气不正者,由四时不和,八风不常,尽足以伤万物也。
赵良,就是赵以德。「人在气交中」,指人在大自然环境中。「驾行谷气,出入内外」,指身体输送营养物质。「同乎天度」,我们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升降浮沉」,升浮为阳,沉降为阴,清升而浊降。「应乎四时」,要配合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主宰于身形之中,调之元真」,元真包括元阴、元阳,也包含营养物质。
「外感者,客气也」。「客」指外来的,不是身体内原有的,「客气」指外来的天气变化。
「《灵枢》曰:虚邪不能独伤,必因身形之虚而后客之。」这就是: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人气正则不受邪,不正则邪乘之」,身体的抵抗力够就不容易生病。「人气不正者,由七情动中」,人的情绪变化也是会带动生理变化,心理也会影响生理。尤其这种心理影响生理的反而更加严重。「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天气不正者,由四时不和」,四季的气候不正常,该热的时候不热,该冷的时候不冷。我们国剧有一出"六月雪",确实在纪录上有这样的现象。英国在 1980 年代也有一次在六月夏天下雪。就像我们有时候夏天会下冰雹,这是不正常的气流,高空气流温度很低,凝结水气成冰块。
所以,第一条告诉我们,疾病的发生原因是因为「中虚」、「中实」,以及意外伤害、房室不节制等引起,要注意养生预防医学。最后谈到人的情绪七情也是非常的重要,心理的因素也会影响生理的变异,例如,“伍子胥过昭关”,头发一夜变白。中央银行有一位太太也是一夜之间头发变白。有位作家,谈恋爱失败,一夜之间头发掉光。
【条文】
2、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吴谦在上一条按文就提到,在其他版本中,把第二条排在第一条,把前面的第一条排在第二条。但是吴谦认为上一条是讨论发病的原因、方式,然后提出如果懂得养生,作好预防工作的话,就不会生病。
高明的医师知道,当肝病还没有严重之前,就懂得预防的工作。肝病的发展会影响到肠胃,没有吃就肚子胀,吃一点点,肚子更胀。因为肝制造胆汁,胆汁分泌帮助胃液分泌,胃液帮助消化食物。所以肝有问题会牵涉到胆汁分泌,胆汁分泌影响胃液分泌,胃液分泌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这就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以要让病人在饮食上不会受到影响,能吃得下,能够正常吸收,这样子肝病治愈、治好的机会会比较高一点。
第二条谈的是预防医学,而且提出实际的例子来说明。
「上工治未病」,这就是刚刚提到的《素问》「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师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先讲出治疗原则,治疗肝病,不一定要先从肝着手,而是先让肠胃吸收消化功能恢复正常。大家可以发现西方医学治疗肝病并无特效药,不外乎叫你多休息,然后吃营养食物,再来就是保肝片,保肝片就是动物肝藏的萃取物,好像吃猪肝一样。
现在大家已经不吃猪肝了,时代不一样,观念也改变。以前生病时,或家中有年纪大的长辈,就要到猪肉店买猪肝,买一点点猪肝,煮给须要补充营养的人吃。
有个说法:肝主怒,猪被杀时紧张气愤,一气愤,所有的毒素就跑到肝。我想应该没这么严重,我们可以先将猪肝在水中泡一泡,再加一些生姜、葱。(葱又叫作「菜伯」)
临床上可以发现:一般有肝病的人肚子会胀,临诊时一定要问肚子会不会胀?然后嘴巴会不会苦苦的,口苦咽干?有的人会晕晕的,因为肝主升发,清阳不升,头就会晕晕的。有的人会耳鸣、耳聋,因为少阳经循行到耳朵附近。有的人胸口会闷闷的,因为肝藏血,肝血不足,血氧不够,出现胸胁苦满,胸闷闷的,有压迫感。甚至小便颜色会像咖啡色一样,如果小便像咖啡色一样,大概肝藏都有发炎现象。有的人会经常抽筋,因为肝主筋。以上这些症状,都跟肝有关系。
本来四时是春夏秋冬四季,但是为了配合五行,所以多了一季,变成了五时,春、夏、长夏、秋,冬,多出一个长夏。
长夏有二种意思。第一种念成ㄔㄤˊ,所谓「漫漫长夏」,夏天天气热,所以食物容易腐坏,细菌繁殖快速。一旦吃了腐败的食物,罹患肠胃系统的毛病就增加。所以有人认为,称为长(ㄔㄤˊ)夏时,具有病理学上的意义。
另外每到季节交换交替的时候。像今年 1 月 28 日是春节正月初一,那个时候气候变化很明显,所以当时有 14 万人参与感冒大流行。所以每到季节交换的时候,生病的人特别的多,因为人的生理要去适应气候变化。所以很多肺部有病的人,包括肺气肿、肺脓疡,呼吸系统差的人,在气候、气温变化的时候,很难去调节。
我们台湾的气候比较感觉不出来。在大陆长江流域以北的气候变化,春夏秋冬是截然分明的,一下子就变了,如果一下子调适不过来,马上就生病了。
所以称为长(ㄓㄤˇ)夏的时候,是具有生理学上的意义。
如果以五季来对应五藏,春为肝、夏为心、长夏是脾胃、秋为肺、冬为肾。所以在漫漫长夏,食物容易腐败,细菌容易滋长,容易罹患肠胃疾病。因此称长(ㄔㄤˊ)夏时,具有病理意义。
而称为长(ㄓㄤˇ)夏时,是在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末的各 18 天。我们把一年 360 多除以五季,每一季是 72 天,72 天平均分配于四季四立之后,也就是一季分 18 天。另外一个说法是在四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或二分二至之后加 18 天。这种把长(ㄓㄤˇ)夏平均分在四季,其实就是表示四季都要脾旺的意思,就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肠胃系统都要正常。就是「四季脾旺不受邪」的意思。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一旦不正常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营养的供应。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王」字就是「旺」字。「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表示脾胃功能仍正常,不用补之。「中工不晓相传」,「中工」指程度差一点的医师,不了解肝乘脾、木克土的道理。木克土就是「贼邪」,肝病会影响脾胃。但中工只会「惟治肝也」。所以我们治肝病,会用健脾胃药,例如,茵陈五苓散中有白术、茯苓。桂枝本身也是芳香健胃。而白术、茯苓加人参、甘草就是四君子汤了。所以茵陈五苓散治疗肝胆病效果非常好。
又例如,加味逍遥散,有白术、茯苓、甘草、再加人参也是四君子汤,所以治疗肝胆病,效果也很好。另外小柴胡汤有人参、大枣、甘草、生姜也都是健胃剂,所以小柴胡汤也是一个健胃处方,在《伤寒论》就提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可以疏通三焦又能健胃整肠。所以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肝胆病。
条文到此处为第一段落。
「夫肝之病,补用酸」。因为酸入肝,例如芍药就是酸收的药,山茱萸就是味酸入肝,可以补肝。山茱萸外观有点像葡萄干,味道也是酸酸的。五味子也是酸入肝,所以五味子可以治肝病。
近代有很多文献资料指出,五味子可以治疗肝病,但是有一个问题,刚开始用五味子时,会引起反跳现象,肝指数反而会升高。「助用焦苦」,焦苦入心,尤其有发炎现象时,用苦味的黄连有消炎作用。例如后代的方子:左金丸。用黄连、吴茱萸,一寒一热。左金九可以用来治疗肝胆病。又例如,白术,苦甘温,菊科植物,可以健脾胃,一般会用黄土去炒。
如果要以一个方来说明,例如,乌梅丸,乌梅是酸的,而且要先用醋泡,泡一宿,就是一个晚上,然后去核。所以有乌梅丸中乌梅与醋是酸的。乌梅丸可以治肝病,可以治肠胃病,可以作驱虫药。乌梅九可以治「蚘厥」,也就是寄生虫疾病。「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甘味如甘草、大枣、麦芽糖。例如小建中汤,就可治疗木克脾土的腹痛,也有间接调肝血的作用。
「酸入肝,焦苦入心」,酸味直接作用在肝,而心为肝之子。而「甘入脾」,脾属土,土克水。
接下来更进一步来说明上一段。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这里的「伤」字,不要当成伤害,是「制衡」的意思。脾主土,肾主水,土能克水,「则水不行」,水不会太过,指水不会泛滥成灾。
「水不行,则心火气盛」,水不会太过,就不会过度抑制心火,心火就可以正常运作。「心火气盛,则伤肺」,心火正常运作就有足够的力量来制衡肺金。
「肺被伤,则金气不行」,肺金被制衡,金不会过盛、金不会过盛,就不会克肝木了。「金气不行,则肝气盛,肝气盛,则肝自愈」,肝气盛,肝病自然好了。「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到这边是第二段落。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这是肝虚的治法,因为前面就提到「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虚者补之,「补」「助」「益」都有补的意思。治疗的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如果你虚者反而泻,实者反而补,就犯了「虚虚实实」的错误。
「余藏准此」,这里只提到肝,其余各藏也是一样,本着这种原理来推论,掌握大原则,临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由这里也可以看出,我们中医的治疗是整体的。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整体去治疗的。
有一位黄秀○女士,76 岁,广东梅县老太太,我用柴胡桂枝汤,它不是专治头痛的方子。当然加了荆芥、川芎是治头痛的药。而秦艽、钩藤就与治头痛没关系了。
因为很多年纪大的人很寂寞,就希望有人聊天。所以你每天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就比每个月拿钱给他好。
题外话
几年前,大陆有一位治肝病的专家来访台,关幼波先生,与女儿关秀兰一起来台湾。当时是常春月刊安排的活动,在中山北路国宾饭店。台湾方面由林昭庚教授与我、以及田明医师,他是台大医技系毕业后考取中医,住在青田街。常常在常春月刊发表文章。
关幼波先生是一位大陆很有名的治肝专家。我们第一次交流在国宾饭店,第二次在景福馆。第三天有一位李先生早上 4 点就跑到关老的饭店排队。开了一张处方 2000 元,那时候大陆薪水很低。结果这位李先生下午到中和找我看诊,我一看处方,就告诉他:这是关幼波的处方。李先生吓一跳,怎么我一看就知道?因为我这二天与关老交流,我很清楚他的思想。
因为他治肝病的方子,很喜欢开橘皮、杏仁这二味药。在传统一般的肝病方子中很少找得到用橘皮、杏仁的,几乎找不到。用意何在?因为橘皮、杏仁作用在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在五行属于金。是不是要防范未然,让金不要克木?如果这肝胆病的病人出现咳嗽症状,那用橘皮、杏仁就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根本没有这种症状,是不是一定要开橘皮、杏仁来未雨绸缪、防范不要咳嗽呢?
事实上临床我们看到很多,食道静脉曲张大吐血,也没有咳嗽症状,这样有没有必要加橘皮、杏仁。
就像星期四我到○○医院去看一位肝硬化严重腹水的太太,星期三已经抽了 3000cc 血水,星期四我去看她,黄疸相当严重,巩膜整个都黄的,最棘手除了肝之外,肾指数也不好。其实肝病演变到最后,除了食道静脉曲张之外,就是变成肝肾同病,肝肾衰竭的现象。与其用橘皮、杏仁,那要不要预防肾衰竭呢?
其实病人往往都到最后关头了,才来找我们,肯定是吃力不讨好。
我的文章都是自己用毛笔、钢笔写的,有时候拿出来让人阅览,结果就不见了。后来才有人告诉我:「你的稿子,将来还可以卖钱的」,所以我就留下稿件。所以我现在很怀念当公务员的时间,比较悠闲,可以天天念书。所以当公务员期间,我从来没有感觉到疲劳。一个星期没睡觉,也还可以。
现在不行了,尤其到○○医院看诊以后,才知道什么叫疲劳,有次看诊还打瞌睡,开车回台北,在高速公路打瞌睡,所以我当机立断,把○○的诊停掉。
而且介绍我到○○医院的人,谢贵雄教授已经往生了。所以我也离开○○了。尤其由去年 12 月到现在,连方向盘我也没再摸过了。而且在○○领的薪水拿出来缴税还不够,所以不要再去了。现在每天楼上楼下,比较轻松。不过疲劳感还没有恢复。已经休息快半年了。
消耗很快,但恢复很慢。
方剂发挥
六味地黄中,山茱萸入肝,地黄入肾,山药入脾,称为「三补」,补肝、补肾、补脾。但还有「三泻」,茯苓、泽泻、牡丹皮。如果光补不泻,会造成闷闷胀胀的。
后代张介宾认为三泻不好,因此把三泻拿掉,然后加一点鹿茸,就创出了右归丸、左归九。张介宾是明朝人,他从六味地黄丸、桂附八味九开发出左归九、右归九、左归饮、右归饮。他的立论是茯苓、泽泻等是渗泄的药。不能轻易用渗泄的药。
这种光补不泻的立论对不对?有些争议。我决定有补有泻,才能阴平阳秘、阴阳平衡。例如,银行只是争取存款,不寻求放款的话,银行会变成烂头寸。因为银行就是利用存款,来增加放款,然后赚利差。如果吸太多了存款,而不放款出去,银行也会倒闭。同理光进不出,身体也会受不了。例如,天天吃燕窝、人参,结果便秘排不出去,身体一样受不了。所以要有补有泻。
【吴谦注】
此承上条受病三因,以明其治。
上工,良医也。中工,常医也。
已病,已然之病也。未病,未然之病也。
假如现在肝病,此已然之病也;肝病将来传脾,此未然之病也。
良医知肝病传脾,见人病肝,先审天时衰旺,次审脾土虚实,时旺脾实,则知不受肝邪,不须补脾,直治已病之肝。若时衰脾虚,则知肝必传脾,先补未病之脾,兼治已病之肝。
彼常医不晓四时所胜,五藏相传之理,见肝之病,惟泻已病之肝,不知补未病之脾也。
上工不但知肝实必传脾虚之病,而且知肝虚不传,脾虚反受肺邪之病,故治肝虚,脾虚之病,则用酸入肝,以补已病之肝,用焦苦入心,以助不病之心,用甘入脾,以益不实之脾。
使火生土,使土制水,水弱则火旺,火旺则制金,金被制则木不受邪,而肝病自愈矣,此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化生不病之理,隔二、隔三之治,故曰: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然肝虚则用此法,若肝实则不用此法也。
中工不晓虚实,虚者泻之,是为虚虚;实者补之,是为实实,非其义也。
上工知其虚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是其义也。
其余四藏,皆准此法。
伤字,作制字看。
「见人病肝,先审天时衰旺」,要考虑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时旺脾实则知不受肝邪,不须补肝」,所以一般而言,春天罹患肝病的机会多,夏天罹患心藏病的机会多,例如,夏天容易中暑,流汗太多,休克,造成心藏衰竭等。长夏时脾胃系统问题比较多。而秋燥时呼吸系统毛病多,例如,燥咳。冬天时肾藏病的问题多。
这条文的「伤」字,不要当成伤害,是「制衡」的意思,在吴谦的注文中「此亢则害,承乃制」,「亢」就是亢进、亢奋,指太过,太过会发生病变,对人身体发生影响。「承」就是顺,顺着形势,发生互相制衡的作用。「制则生化」,有互相制衡的机置,就能维持人体机体的平衡,就可以有「化生不病之理」。
我们中医治病不是「头痛医头」,有时候头痛反而要在脚上扎针,老外就觉得很奇怪。另外又有「隔一、隔二、隔三」的治疗法,例如这里的肝病,不先从肝治,而从「实脾」治疗。
又有「虚则补其母」的治法,我们也可以由补肾来着手治疗肝病。又有「实则泻其子」,这条文有「助用焦苦」,有时治肝病也要用一些苦寒清热的药。
五行有时让人觉得是虚无、不科学的东西,但是在临床用药我们可以秉持这种相生相克、相互制衡的原理来用药,可以得到不错的治疗效果。
「隔二、隔三之治」,这条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隔二治法。肝属木,水生木,木生火。这条文不由补肾水与泻心火来治疗,就是不由「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来治疗。而由健全脾土的角度来治疗,这是「隔二」的治法。而「隔三」就是抑制肺金的力量,让肺金没有强大的力量来克制肝木。
「然肝虚则用此法,若肝实则不用此法也」,如: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就是泻肝的。而至于肝虚证的部份,逍遥散、加味逍遥散、一贯煎大概就属于补法。可是我在○○医院中医部一年三个月。那里中医系的医师看病,几乎百分之八十的病人都开“龙胆泻肝汤、知柏八味丸、血府逐瘀汤”三个方合开。不管什么百病,都是这三个合方。所以我很好奇,到底是哪位老师指导他们开这样的处方?不过我每二个星期就帮他们上课,多少会改变他们吧!现在渐渐地没看到他们这里开方。
「中工不晓虚实,虚者泻之,是为虚虚」,虚者要补之,结果反而虚证还在用龙胆泻肝汤,就是虚虚。「实者补之,是为实实」,实者要泻之,来势汹汹的,肝指数都 2000 多了,不用泻法,反而还在用补法,就是实实了。
【集注】
徐 彬曰:假如肝经之病,肝木胜脾土,知邪必传脾经,治宜实脾为先,此脾未病而先实之,所谓治未病也。不忧本藏之虚,而忧相传不已,其病益深,故先以实脾为急务也。
程 林曰:经云:「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所谓因者,乘其机也。治未病者,谓治未病之藏府,非治未病之人也。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使土旺则能胜水,水不行则火盛而制金,金不能干木,肝自愈矣。此治肝补脾,治未病之法也。
高世栻曰:实脾专为制水,使火盛金衰,肝不受制,则肝自愈,其理甚精微,故曰: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徐彬:「不忧本藏之虚,而忧相传不已」,不担忧肝本身的问题,而忧心会出现其他的兼症。如果只有单纯肝病比较好治疗。临床上很多肝病的人最后引发其他疾病,最后不是死于肝病。
这第二条条文是延续第一条预防医学的思想,提出「上工治未病」,又实际举出治肝病先实脾的例子。
程林「经云:因其轻而扬之」用发汗法。「因其重而减之」用攻下的方法。「因其衰而彰之」,让衰弱的振作起来。「所谓因者,乘其机也」,就是要掌握治疗时机。
我们治疗,是治疗人,而西医是治疗病,所以西医会分 A 型、B 型、C 型。分了很多型,没有什么药。我们治疗人的整体。例如,多梦、头晕眩、容易生气。诸风掉眩皆属肝,肝主怒。肝经环绕阴器,胸胁苦满,肝开窍在目,眼睛疲劳干涩,口苦,小便颜色很深。尤其小便像咖啡色一样,表示肝指数到 1000~2000 了。另外肝主筋,会不会一直抽筋。我们是根据这些症状,来治疗。
会口苦的,我们让你嘴巴不苦。眼睛干涩、多梦、头晕眩……我们都一一治疗改善。胸口闷用枳壳、桔梗、郁金、香附,胸口就不会闷。
【条文】
3、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为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第三条是诊断学的范围。前面第一条是发病原因,第二条举实例来讨论预防医学。
「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这里的「气色」指不正常的气色。仲景的文法会节省很多文字。正常的人本来也会有正常的气色。所以显然这条是讨论望诊。
「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在中医理论中,鼻头的部位可以反应脾胃的状况,鼻头又叫作「准头」、「明堂」。如果见到鼻头的颜色青,可能就有肚子痛的症状,如果还感觉到冷冷的,那预后就不好。因为鼻头属脾胃,脾胃的部位感到冷冷的话,可能后天生机已灭。「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肚子冷冷的,而且很痛,再加上鼻头色青,这样预后不好。
或许现代的科技比较容易查出原因,但是现代医学也是很有问题,前几天我到○总医院看三位病人。其中一位郭姓病人,住七楼病房,发病时是肚子痛,发烧,紧急送到○总,打了针,肚子就不痛了,也退烧了,但是白血球一直维持在 12-16 万,降不下来。理论上白血球如果一直维持在 3-5 万,可能被怀疑是血癌,所以这位病人就被诊断为血癌,但是他也没有其他任何症状,而且也找不到为什么白血球会上升的原因,已经住院十天。我去看诊时,他整个舌苔是红绛的,所以一发烧就打退烧针,这样对不对?我很怀疑!
我们中医要找到病因,是风邪、寒邪、暑邪等,一定要先清楚。动不动就打退烧针,体温是降下来了,但可能是假象。因为他的舌质红绛,小便短赤,一定还有内热在。我先开了一周药。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其实不论鼻头或额头色黑的,大概都是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胸上有寒,应该是有痰饮引起的。
「色白者,亡血也」脸色苍白的大概是贫血,血红素偏低。「亡血」当然包括了吐血、鼻血、大便出血、小便出血、女性生理周期的血液流失。
那如果鼻头色红的,代表什么?有一些是酒糟鼻,我看过很多酒糟鼻的病人。那一天在○○制药厂有一个人爱喝酒,整个鼻头都充血,是酒糟鼻,一般属阳明,由阳明去治疗,渐渐会有改善。不过我喝了 40 多年的酒,幸好也没有酒糟鼻。
「设微赤非时者,死。」「非其时」,四季的气色,春为青,夏为赤,秋为白,冬为黑,长夏为黄。如果鼻头色赤,应该是出现在夏天。如果出现在冬天,这就叫「非时」,这样就变成火反侮水。如果出现在秋天,就变成火克金,也是「非时」,预后不佳。
补充
在《四诊心法》中有提到五邪:他能克我,叫「贼邪」。我能克他,叫「微邪」。本经自病,叫「正邪」。母助子气,叫「实邪」。子盗母气,叫「虚邪」。
这种观念在此就可以用得上了,所以鼻头色赤如果出现在秋天,就是火克金,火克金就是贼邪,预后不良。
如果夏天天气炎热,脸色红润,那是正常的。如果秋天出现的话,那就是火克金了。就是「非时」了。
「其目正圆者,痉,不治」,病人的眼睛张的大大的,一动也不动了,可能是痉病,严重一点是破伤风或脑部中枢有问题,可能眼睛的动眼神经、外旋神经、滑车神经可能受到热性病的影响。使得眼睛呆呆直直的,不会动。预后也不好。
「又青色为痛」,包括小婴儿的印堂、手指指纹出现青青的,十之八九都会有肚子痛。
「色黑为劳。」「黑」除了颜色黑,有时候是没有光泽的意思。久病才会变成「劳」,我们常说的「五劳七伤」都是慢慢形成的。在后面〈黄疸病篇〉有女劳疸。而临床上肾衰竭、尿毒症,脸色黑黑的其实也是劳,大部份是透支体力,尤其现在的新兴人类,大部份很晚睡,也是「劳」。
「色赤为风。」「风」大部份指外感。「色黄者,便难」,前面提到「色黄者,胸上有寒」是指鼻头。这里指全身色黄而言,黄是脾的本色。
「色鲜明者有留饮」,有水气的意思,看起来亮亮的,尤其上下眼皮,睡觉醒来觉得眼皮亮亮的透明的感觉,那表示有水气。
「留饮」,在《金匮要略》第十三章有留饮、伏饮……,其中「留饮」症状较轻微,「伏饮」比较严重。再细分的话,有溢饮、痰饮、支饮、悬饮。「悬饮」与肝比较有关系,「支饮」与肺比较有关系,「溢饮」与水肿病有关系,「痰饮」与秋冬季久咳嗽、喘哮病比较有关系。
以上这些在后代诊断学的《四诊心法》中也提过。这里吴谦的注文,就跟《四诊心法》那里一样。
当然都是从《内经》取材过来的。
【吴谦注】
气色见于面部,而知病之死生者,以五气入鼻,藏于五藏,其精外荣于面也。色者,青、赤、黄、白、黑也。气者,五色之光华也。
气色相得者,有气有色,平人之色也,即经云: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黄,白如豚膏,黑如乌羽者,生也。
气色相失者,色或浅深,气或显晦,病人之色也。即经云:浮泽为外,沉浊为内,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天泽,以观成败,察其散搏,以知新故,视色上下,以知病处,色粗以明,沉天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也。
有色无气者,色枯不泽,死人之色也。即经云:青如蓝叶,黄如黄土,赤如衃血,白如枯骨,黑如炲者,死也。
鼻者,明堂也,明堂光泽,则无病矣。
而曰:见青色为腹中痛,鼻苦冷甚者死。黑色为水为劳。黄色为上寒下热小便难。
面目鲜明,内有留饮;色白为亡血;色赤,为热为风,若见于冬,为非其时者死。
目直视,正圆不合,如鱼眼者,痉,不治。
此气色主病之大略也,其详皆载《内经》。
「以五气入鼻,藏于五藏。」「色者青、赤、黄、白、黑也。」「气者,五色之光华也」。这些都是《内经》的内容。吴谦在《四诊心法》有整理成「风气入肝,化为色青」、「暑气入心,化为色赤」、「湿气入脾,化为色黄」、「燥气入肺化为色白」、「寒气入肾,化为色黑」、「天有五气,食人人鼻,藏于五藏,上华面颐」。
「其精外荣于面也」,如果你的身体功能很好,营养精微吸收运化良好,就会表现在面色。望诊脸部颜色就有光泽。「气色相得者,有气有色,平人之色也,即经云」,指《内经·灵枢》。
这些内容在吴谦《四诊心法》第 4、8、9、10 条有整理。但是也都是出自《内经》。
「青如翠羽……黑如乌羽,生也」,这些都是颜色较明亮的,有生气的,是气色相得,平人之色。
「青如蓝叶……黑如炲者,死也」,这些颜色较晦暗的,是有色无气,是死人之色。
而气色相失的,「浮泽为外」表示病在外,如感冒。「沉浊为内」,尤其久病或肾藏病的人,面部都是暗暗的。
「察其散搏,以知新故」,像云彩一样散开的是新病,像乌云密集搏聚在一起的是旧病。
「沉夭为甚」,「沉」是沉浊,「夭」是没有光泽的意思。
「黑如炲者」,「炲」就是地苍,就是煤烟尘灰,念ㄊㄞˊ。
「鼻者明堂也」,这是狭义的明堂,广义的明堂指整个脸部。
「黑色为水为劳」,条文中有提到「色微黑者为有水气」,「色黑为劳」,所以微黑与黑还是有轻重的差异。
「色赤为热为风」表示有发热或是外感。「若见于冬,为非其时者死」,红色应该出现在夏季,如果冬季出现红色,表示出现出现克我的贼邪,预后不佳。
「目直视,正圆不合,如鱼眼者,痉,不治。」这应该是破伤风或是脑中枢有病变,不好治疗。
以上这些都取材自《内经》。
下面的第 4、5 条条文也是诊断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