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第三讲
前言
上堂课提到季节、气候、天气对人体的影响,不正常的气候温度、风向、风力等,都有可能导致人体不能适应,而发生病变。平剧中有一出戏「六月雪」六月下雪是不可思议的事,但是如果有留意世界的新闻的话,大约七、八年前英国曾经在六月下雪。另外时常看到在天气剧变时突然下冰雹,这也是异常的天气现象。
在《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章〈四气调神大论〉中,就强调季节交替变化对人体的影响,非常的重要。在后世版本的《黄帝内经》最后七章讲五运六气,提到在特定的时段出现该出现的气候,都是导致人类生病的重要因素。所以才会产生出不同的学说理论,例如,以金元四大家来讲,东垣讲究用补脾土的方法,认为大部份之疾病是脾胃系统引起的,可能东垣的时代流行肠胃系统的病变。而河间先生喜欢用攻下的方法,用大黄、芒硝泻下法,可能河间先生的生活时代比较多热实证的病人,所以须要用大黄、芒硝来攻下。而丹溪先生喜欢用滋阴的药,像知母、黄柏、龟板、鳖甲这些药,可能丹溪先生的时代遭遇的病人,比较多阴虚的现象。
金元四大家发展出不同的学说,有学者以五运六气来解释。事实上,在临床上,甚至西方医学也证实,隔一段时段以后,有些疾病会周期性的出现与流行。例如,猪瘟型流感大约每隔十二年就会有循环。像 A 型感冒大约每隔八年就会循环。这种现象就涉及到五运六气、气候环境的变迁有相当的关系。
继续介绍第九条条文。
【条文】
9、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襄。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吴谦注】
脉浮虚风之候也,关前之寸脉浮者,病在表也;关后之尺脉浮者,病在里也。虚风在表,故主腰痛背强不能行也。虚风在里,故主短气而极也。
「脉浮者在前」,指关前之寸脉,寸脉出现浮,是「其病在表」。而「浮者在后」指关后之尺脉,尺脉出现浮,是「其病在里」。
「其病在表」就出现「腰痛背强不能行」,就像麻黄汤证: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背强」,「强」念作ㄐㄧㄤˋ,就是僵直、僵硬、紧张的意思,因为受到了风寒外感,导致背部的肌肉呈现紧张,因为肌肉神经的紧导致背部沿太阳膀胱经的肌肉,由足小趾端至阴穴开始,沿脚、腰、背,一直到内眼角的精明穴。由于肌肉神经的痉挛导致腰肌、甚至脊椎感觉疼痛,这些属于表病。痛到严重一点就会影响行动,就会「不能行」。
至于里病,「必短气而极也」,造成呼吸急促,「极」是非常严重的意思,呼吸非常急促,包括有喘的现象。
吴谦「脉浮,虚风之候也」指有风寒外感。关前之寸,寸脉一方面主上焦,一方面主表。脉浮,是表病。寸脉是阳脉,表病与里病比较时,表病是属于阳病,里病是属于阴病。
尺脉一方面主下焦,一方面主里。所以在尺脉轻轻触脉时,就有触感的话,是尺脉浮,属于里病。
「虚风在表,故主腰痛背强不能行」,很多临床医师一听到病人腰痛,就把他当作肾虚来看待,这是错误的观念。我们一定要先了解病人是不是有风寒外感。另外,有些人打个大喷嚏就腰痛,这是属于闪挫、内腰。有些人逞能拿过重的物品闪挫到腰。有的人是腰部受到撞击,这个要当作瘀来看待。闪挫刚发作时,可以用活血化瘀的方法。但是时间一久,要当作虚证来看待。
真正属于肾虚的腰痛,不是那么多。甚至很荒谬的就认为病人房事过多,「败肾」、「肾亏」动不动就用补肾兴阳的药,海马、海龙、蛤蚧之类的药,我从来没有用过这种药。
一般风寒外感的机会还是比较多,因为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例如天气变化就引起风寒外感,然后引起腰痛。所以麻黄汤可以用来治风寒型的腰痛。在《伤寒论·太阳中篇》第二条:「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之主。」麻黄本身就有止痛的作用。尤其外感有发烧的话,全身骨节、关节都会痛。当然腰痛在太阳膀胱经的,在督脉两侧的,在脊椎两侧的腰痛,都属太阳经。这也就是为什么腰痛我们可以扎膝腘的委中穴,一扎可以放松腰部肌肉,甚至委中放血也有帮助。
「虚风在里,故主短气而极也」,因为一个完整的呼吸,必须气纳入丹田,肚脐下的丹田。如果像运动跑步完,呼吸很急促,就叫作「短气」。如果平时的呼吸就很急促,甚至出现喘的现象,这属里病。
第九条条文是从脉象来诊断是表病、或是里病,这是属于诊断学的范围,尤其属于脉学的范围。在这里只是举一个简单的例证来作说明。
【条文】
10、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吴谦注】
阴阳偕行,顺也;阴阳独行,逆也。
厥,逆也。逆阻独行,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也。
【集注】
李 彣曰:厥阳即阳厥也,《内经》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此厥阳独行,有阳无阴之大概也。
高世栻曰:按此为有阳无阴,是为厥阳也。经曰: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于四肢也,乃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此所以为有阳无阴,而为厥阳独行也。
「厥阳」也可以称为「阳厥」。「有阳无阴」就是阳盛,阳盛阴不足。阴阳应该要平衡,就是注文「阴阳偕行,顺也」,阴阳和谐的运作,称为「顺」。也就是《内经》讲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意思。
这里的「厥阳」就是阳盛。在《伤寒论》有厥阴,就是阴盛阳不足,所以厥阴病用药几乎都是附子、干姜,因为阳不足,所以用大热的药来强心复脉。
「阴阳独行,逆也」,不论阳太盛、或阴太盛,都是独行,是不正常的,称为「逆」。
「厥,逆也」,不论阳厥、阴厥,都会使人体中正常的气血循环失去正常,严重的话会产生休克。
「厥」有很多现象解释。例如「卒厥」「尸厥」就是休克。「煎厥」「迫厥」就与现代的脑中风相近。在《黄帝内经》就提到:「血郁并走于上」,「郁」是阻塞不通,「走于上」指大脑,因此会产生煎厥、迫厥。这是不是就是现代讲的脑血管栓塞。甚至脑血管破裂,产生了脑中风。在二千年前就观察纪录了这些现象。
「厥逆」出现在四肢就会四肢冰冷,出现在大脑就会缺氧、休克。
集注中李彣「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以厥阳独行,有阳无阴之大概也」出现阳热证、阴不足,这种现象用滋阴药滋阴,热就会下来。
在《伤寒论·厥阴篇》中出现几个名词,「厥」不仅仅只有寒厥、热厥,「痰」也会引起「痰厥」,甚至寄生虫也会引起「蚘厥」,因为寄生虫把营养物质吸收了影响营养的正常供应,产生四肢冰冷。所以治疗手脚冰冷也要辨证。
「寒厥」可以考虑用当归四逆汤。我最近看一个妇科的病人,因为二次子宫外孕,被延误病情,最后子宫卵巢摘除,导致出现提早老化、骨质疏松、皮肤干燥,一般会打荷尔蒙,但现在发现打太多荷尔蒙会增加癌症机率。其实每个器官有每个器官的作用,这样一来会导致荷尔蒙的失调,手脚冰冷。像今天的天气大部份病人只穿单件,这位病人已经要穿四件衣服,手足冰冷无法想像,很年轻才四十岁。结果我用当归四逆汤一吃她就觉得手脚很暖和,恶寒的感觉就会感善。
「热厥」又分有没有便秘,有便秘用承气汤。所以热到极点也会产生四肢冰冷。因为温度太高以后,会影响脑的温度恒定控制,产生控制障碍。如果没有便秘现象要用白虎汤。我看过一位板桥王先生,那年 49 岁,脉博跳 120 跳,额头冒汗,可是手脚整个都冰凉。如果光靠触诊,没有切脉,你可能会误诊是寒证,反而用当归四逆汤,四逆汤一吃,很可能就会流鼻血,或是口腔溃烂,因为他已经热到极点还在用热药,火上加油!!
结果我用白虎汤一吃,手脚反而变暖和。
有时候由脉象来诊断,有时候可以参考尿液。例如,白通汤证会出现低热现象,常常温度在三十八度左右徘徊,可是尿液是白的,而且常常会有下利的现象。昨天中午,我到台大新大楼北栋 14 楼,看一位病人,他本身是西医,行医四十几年,从三个多月前就发烧,反复发烧退烧,在新竹治疗一个多月,转到○○医院又一个多月,现在在○大又一个多月,所有○大医院有名的医师都会诊过了,最近在落成典礼,有很多外国权威来,也找去会诊,找不到原因,检查的片子已经照了五十几张,电脑断层等,都检查过了,已经折腾了三个多月,他自己都快崩溃了。我们给他小柴胡汤、七味白术散、地骨皮、鳖甲、元参以后,他打电话说状况很好,我们不管他什么原因,西医也没找到,我只针对他的症状现象,一直发烧、退烧、发烧、退烧,就是往来寒热的现象。他又说一冷起来,三床被子都盖不暖和,忽冷忽熟往来寒热,整个症状就像少阳病,在〈少阳篇〉第 218 条「但见一二证便是,不必悉具」,有往来寒热就可以用小柴胡汤。另外他又讲在台大医院期间经常拉肚子,在中医临床上有一「脾虚肌热」的症状,脾虚会拉肚子,然后皮肤会烫烫的,37-38 度我们用健脾解肌热的七味白术散,今天就觉得状况不错。
我记得提过一个病例,他是直肠癌的病人,住在永康公园附近,盖几床被子都不够,牙齿一直打颤。但一发烧起来,全身无力,要坐在永康公园的椅子上,等他发烧退了。有点类似疟疾的现象,其实就是少阳病。他回台大看诊,没有用。他儿子本身是板桥的开业西医,也折腾三年多,结果我用小柴胡汤,三天问题就解决了。
热厥与寒厥一定要区分,热厥还要区分有没有便秘。
题外话
今天下午有一位 78 年特考及格的医师跑到我办公室,聊了二个小时,他说○○医药学院有一位医师,看诊时有一位老太太 70 多岁,有心脏积水的现象,前面的医师开了天王补心丹又开龙胆泻肝汤,开了 4-6 个方。这位○○医药学院的医师打开电脑,选来选去,选中龙胆泻肝汤。结果这个病例被副院长看到,在讨论会时提出来,问他如何断定是心脏积水,他回答:「是前一位医师病历写的」。副院长问:为什么用龙胆泻肝汤?他答不出来。其实在所有文献中找不到用龙胆泻肝汤的文献。所以大家又生气又好笑。这个不要再讲……,他们一直警告我,不要再批评○○○毕业的医师。后来又提到一位医师,不论什么病,任何病人,都开四个方子:「天真龙虎」,「天」天王补心丹,「真」真武汤,「龙」龙胆泻肝汤,「虎」白虎加参汤。病人一来,一诊脉,就问口苦不苦?会口苦,就龙胆泻肝汤。再问口渴不渴?会渴,就白虎加参汤。再问头晕不晕?头会晕,就真武汤。再问胸部心藏闷不闷?会闷,就天王补心丹。
这个笑话听说已经流传很多地方,我是孤陋寡闻,今天才听到,竟然不论任何病人,就开「天真龙虎」,这○○○毕业的医师。提供给大家参考。
「痰厥」,大家常常听到「痰迷心窍」,痰卡在喉管,气就接不上来,很多人就这样往生,尤其气喘病人。因为痰饮的分泌,影响到气的流畅、气的交换,常常会造成手脚冰冷,此时要用催吐剂,用瓜蒂散。仲景方栀子豉汤是不是催吐的,我们先不讨论。瓜蒂散就是用来催吐的。藜芦这一味药,现在不好找,药厂也没产。藜芦在中药中是强的催吐剂,常山也可以用来催吐。如果是水饮的病,要催吐的话,可以用五苓散。如果本身气比较弱、比较虚,用补中益气汤来催吐,先吃药后再催吐。如果是消化不良的话,用塩巴炒一炒,泡水喝下去。不是吃这些药就会吐,一定要探吐,用手指伸到舌根往下压。等一下可以拿个筷子往舌根压,一定会想吐。早上起来刷牙时,牙刷伸进去一点就会想吐。这种方法最快,有的人一吐就一脸盆的痰饮。
有一位 70 多岁的谢姓的肺癌病人,荣总三度要他开刀,他不要,荣总要他签切结书,我用千金苇茎汤加减,二个星期后有一天他吐,吐出一盆的分泌物,五色杂呈,最后又活一年多。
「蚘厥」就用乌梅丸,当然也可以用驱虫剂,现在的药厂都不生产乌梅丸,原先只有○○○在生产。其实药味组成并不稀奇。特别的是乌梅要先用醋去泡,泡一个晚上,把梅核去掉,然后蒸饭,饭蒸好以后,把药材、乌梅、饭和在一起杵,杵成药丸。现在的药厂有没有照这样做,就不得而知了。
【条文】
11、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猝厥何谓也?
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府,即愈。
「猝厥」,「猝」是忽然、突然。「厥」就是休克、昏迷。如果不马上急救的话,会死亡。
「师日:唇口青、身冷」,这是望诊,仲景的观察很仔细,例如,登高山,衣服少穿了,而且饿了二三天,唇口一定是发青的,久一点就变黑色,然后手脚都是冰冷的,因为血液不能供应到末稍。缺氧,这是「入藏」,血液缺氧,不治愈会死亡。
「如身和」指身体维持正常温度。「汗自出」,其实正常的生理现象,正常的人每分钟都在出汗,每分每秒都在出汗,只是没有感觉而已,因为正常出汗量会马上蒸发掉了,所以正常人皮肤还是干干爽爽的,但是一但有了疾病,尤其有风邪外感,他的皮肤常常会黏搭搭的。
「入府,即愈」身和,汗自出的症状比较轻。
【吴谦按】
「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之十八字,文理不顺,衍文也。血气入藏之「血」字,当是「厥」字,始与猝厥相合,必传写之讹也。
【吴谦注】
此详申阳厥、阴厥生死之义也。
厥气者,逆气也,即逆阳逆阴之气也。气逆则乱于胸中,故忽然眩仆,名曰猝厥。
若唇口青,身冷,是阴进阳退,则为入藏,即死也;若身温汗自出,是阴消阳长,则为入府,即愈也。
「气逆则乱于胸中」,「胸中」就有关心、肺。与心肺系统,心血管系统有关。一旦出现问题,心液送不到大脑,或缺氧就晕眩,严重会倒下去,出现「忽然眩仆」,叫做「猝厥」,也就是休克。
【集注】
沈明宗曰:邪气入藏,神明昏愦,猝倒无知,谓之猝厥。若唇口青,身冷,神机不能出入,藏气垂绝,所以主死。经曰:「血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暴厥」是也。若身和汗出,乃邪气入府,不得出入,一时猝倒,非藏绝之比,顷时阳机外达,邪气随之外泄,故知入府即愈。
经曰:「血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暴厥是也。」二千多年前就观察出来,血液向上到大脑,就会大厥、暴厥。《内经》中有大厥、暴厥、尸厥、猝厥、煎厥、薄厥。而且我跟大家报告过:不论是煎厥、薄厥、猝厥、尸厥,都是类似现代的休克。而且在《内经·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菀」要念ㄩㄣˋ,就是「郁」的意思,郁结、阻塞不通的意思。「上」就是大脑的意思。脑血管不通,就造成缺氧现象,就昏倒过去,所以在二千年前老祖宗就已经非常清楚。
这阵子我感到蛮温馨的,因为有台大的医师、荣总的医师介绍病人过来,他们要病人一定要来找张某某看诊。所以我们渐渐也在影响一些人,如果哪一天台大医院也愿意成立中医部的话,那就轰动武林了。
不过我们台湾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国立的中医学院,甚至连公立的中医系都没有。大陆 30 几家中医大学都是公立的。其实教育部毛高文部长很有心,他在阳明医学院要升等成阳明医科大学的会议记录上,有特别附带绝议要成立中医系成传统医学系,结果没有人要做。这阳明医学院实在很可惜,如果马上成立中医系,那在台湾的中医学史上,马上就记上一笔,「在韩校长任内成立了中医系。」马上就历史留名。
就像二十年前,就在讨论中医住院,原则上二十年前就同意中医可以办理住院,每天给付八百元。结果在卫生署的署务会报中,有人反对,有的人坚持要争取要中西医平等,每天要给付一千二百元。结果就变成要再研议那些疾病名称可以办理住院。结果一研议就等了二十年。
我担任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执行秘书的时候,一直在推动这件事,每次去大陆中医大学、中医医院考察,我第一个问题都问:「问诊人数是多少?」「住院占床率多少?」他们的占床率都是一百多,表示随时有病人要进来住院。
最近台北中医医院与中国医药学院附医已经有办理中医住院,台北有病床二十床。未来发展会怎么样,我已经离开公职了,就不得而知了?
【条文】
12、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
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记得在《四诊心法》中,第七条「新病脉夺,其色不夺。久病色夺,其脉不夺」。这个「夺」字也就是「脱」的意思。所以我们主张念成「脱」,不念「夺」。所谓「脉脱」就是脉脱离正常。所谓「色脱」就是脸色、身的肤色脱离正常。
「脉脱入藏即死」一般属于心血管引起脑部病变比较多,包括脑充血、脑溢血、脑栓塞、休克、缺氧等。
这边也举例「浸淫疮」这是一种皮肤病,原因是有湿、热毒。有些皮肤病如天疱疮、带状疱疹,也可以视为浸淫疮的范围,最严重的是性病引起的皮肤病,在中医文献中很多性病是由通商港口、由老外流传入中国的,例如,「广疮」是由广州,五港通商的港口传入的。
「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不要认为一定由实际的嘴巴开始流向四肢。「口」要当成「里」,「四肢」为表。意思就是「从里往外,从里出表」发展的病,比较好治。而「从外入里,从表渗透到里」的难治。所以才说:「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吴谦注】
此详申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之义也。
猝厥之病,多脉脱不见,脉脱不见而死者,是正气不反也;脉脱不见而生者是邪气闭而复通也。
非为厥气一病,百病入藏入府皆然也。
譬如浸淫疠风等疮,从口起流向四肢,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也盖以病向外者,可治;病入里者,难医,亦此羲也。
「此详申人藏即死,入府即愈之义也」,吴谦认为这条文是再度重申上一条文「人藏即死,人府即愈」的意义。而且举了浸淫疮的例子。
「猝厥之病,多脉脱不见」,突然休克昏迷的病,脉象通常会脱离正常而不见了。「脉脱不见而死者,是正气不反也」。「正气」指维持生命的能量,「反」字就是「返」字。
我最近看了一位肺癌的病人,原本在○总治疗的不错,饮食起居都可以,于是就回乡下了。回乡下就跑来跑去,忙东忙西,没多久又回台北。最后一次来看诊,右手右脚都肿起来了,手腕与外踝都肿到看不出形状。把不到脉,而且无神。我就跟家属说明已经不乐观了。
「脉脱不见而生者,是邪气闭而复通」。本来是邪气阻闭了脉的流动,一旦邪气不闭阻了,脉复通,自然有生机。
非旦上一条介绍的猝厥病,这条文强调「百病入藏入府皆然也」。「譬如浸淫疠风等」,「疠风」指麻疯病。「浸淫疮」是比较严重的皮肤病,例如,异位性、脂漏性皮肤炎,也可能是干癣、牛皮癣。西医也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
「盖以病向外者,可治;病入里者,难医」,这也是百病入藏入府;向外,入里,来判断可治、不可治的义理。
案例分析
我常常接到○大路皮肤科、中山北路皮肤科的病人,最近常常接到○○医院医生介绍来的病人,与○总的刘医师介绍来的。
有一位汤○明小朋友,出生二个礼拜就全身皮肤病,在刘医师那里,用了一个月的类固醇,没有效果。就自己写了一张名片,介绍他来找张某某看诊。
现在汤○明小朋友已经痊愈了,又介绍了另外一位小朋友来看诊。
既然是干癣、异位性皮肤炎,几乎都是很干燥的,所以基本上我们会用清热、养血的药。所以我们会考虑用麻杏甘石汤,方中有石膏剂。会考虑用玉女煎也有石膏,方中还有地黄可以养血。而连翘一定会用到。
如果红肿热痛比较明显,可以加入玄参,玄参与地黄同科植物,对缓解热象有相当的效果。
另外肺主皮毛,所以加桑白皮来泻肺,而且桑白皮也是凉性的。
另外清热解毒、抗细菌病毒可以用连翘,可以再加金银花。
这样用药的方向,效果良好。现在每天看诊人数中,皮肤病的比例很多,一方面与环境有关,一方面与饮食习惯有关。所以除了麻杏甘石汤、玉女煎之外,我们也用一些加强肝藏解毒功能的,例如,小柴胡汤、逍遥散、加味逍遥散。逍遥散有当归、白术所以比较燥一点,所以如果皮肤红肿热痛比较明显的话,不如用加味逍遥散。因为加味逍遥散中牡丹皮可以泻血中伏火,栀子可以泻三焦火。
另外在身体下半身的话,我们会用当归拈痛汤,方中有知母、苦参,可以缓解热象,苦参也可以抗病毒。
以上这些方法,治疗皮肤病效果很好。
【集注】
赵 良曰:脱者去也,经脉乃藏府之隧道,为邪气所逼,故绝气脱去其脉而入于内。五藏阴也,六府阳也,阴主死而阳主生,所以入藏即死,入府即愈,而可治。非惟藏府之阴阳然也,凡内外阴阳之邪毒出入表里者,皆然也。
徐 彬曰:凡病邪能出阳为浅,故生;闭阴不出为深,故死。非止一病,百病皆然。复以浸淫疮喻之,若从口起而流向四肢者,是邪从内发于外,泄而不进,故可治;若从四肢起,流入口者,是邪由外入于内,进而不泄,此藏气伤败,故不可治。
【条文】
13、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
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襄,漀饦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吴谦按】
字典无『䅽』字,当是『漀』字,音倾,侧水也。后之积聚门,气之『䅽』字亦误。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算一算只有六种病状。「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也只有九种,也不够十八种。等一下再解释。
「五藏病各有十八」,五藏肝、心、脾、肺、肾各有十八病,所以共有九十种病。「人又有六微」,「六微」就是「六府」,六府又各有十八病,所以共有一百零八病。条文到这里是一段落。
又有「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这些病还不算在前面的五藏病、六府病之中。
其实疾病的种类、数目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三百六十种病。还有一本《万病回春》明朝的状元龚延贤先生,医林状元,他有两本书很有名,一本《万病回春》,现今很多方子都是由《万病回春》引述出来的,例如,疏经活血汤。此书的思维模式,大部份处方都建立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大都是四物汤加减出来的。另外一本书《寿世保元》《万病回春》这本书,大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售价很便宜,大约几十元而已。里面有一些方子值得去参考。
天下的病,其实不止万病。这样区分为阳病、阴病。阳病: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我们以太阳病来举例,太阳中风,风邪卫;太阳伤寒,寒伤营;还有风寒两感,两感伤营卫。
麻黄汤证,寒伤营,有头痛症状。桂枝汤证,风伤卫,也会头痛。大小青龙汤证,风寒两伤营卫,也有头痛。所以阳病中有营病、卫病、营卫俱病三种。
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都各有营病、卫病、营卫俱病。3×6 就有 18 种,所以说阳病十八。
而阴病: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有九项。我们以「喘」作举例:有实喘、虚喘。我们可以麻杏甘石汤治疗实喘,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治疗虚喘。以「胀满」来举例:实症用承气汤类,虚症用理中汤或后代的君子汤系列。
所以这九项阴阳病又可以分为实证、虚证,9×2 就是阴病十八。
「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五藏再乘以 18,就是 90 种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六府再乘以 18,就有一百零八病。这些计算方法,大家有印象就好,临床上这样的计算法,没有太大意义。明朝龚廷贤先生写了一本《万病回春》,表示疾病起码有万种。他这本《万病回春》也是本满实用的书。
阳病,通常比较表浅,可以当成表病,位在体表的,如头痛、项痛、臂痛……。而阴病,像肠鸣,肚子咕噜咕噜地叫,腹胀满……这些比较里层、深层,可以当成里病。
例如,《伤寒论》中的三阳病,如「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也是表的症状。而「三阴病」大部份是心藏、血管、肝、肾、消化系统的疾病。
「五劳」,就是肝劳、心劳、脾劳、肺劳、肾劳。一般常听到的是肺劳。有些文献认为「五劳」是《素问·宣明五气篇》中的「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视伤血」,尤其现代电视电脑看太多,电脑不学又不行,所以最近眼睛毛病的病人很多,我们中医在眼科可以好好发挥,电脑科技的蓬勃发展,将来眼科病人一定会越来越多。大家可以好好研究《眼科心法》《审视瑶函》《银海精微》,肯定对眼科有帮助。
台南有一位老医师,洪调水老医师,他是西医眼科医师。他到了 60 岁才开始念中医,他念了中医以后就从此不再用西药了。他用西医器械来检查,但是用中医的方药来治疗。他到了 80 岁才感叹的说:为什么没有早一些念中医。他是日本帝国大学医科毕业的。连中医眼科的药九都自己亲手做,迷死中医了。在自然疗法学会的杂志上发表很多文章。
在中医考试,选眼伤科的人很多,但是真正下功夫的人很少。我每天看飞蚊症的病人很多,有些病人反应很快,吃几次就好了。我会用到磁铁石,就是由磁朱九变通来的,因为朱砂已经禁止使用。不过用磁铁石加神曲,放进加味逍遥散中,配合杞菊地黄丸,效果还是有的。
「七伤」,所谓「大怒气逆则伤肝」,「忧愁思虑则伤心」,「大饱伤脾」,「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形寒、饮冷伤肺」,衣服穿得少、又爱吃生冷冰冷就容易伤肺,呼吸系统。尤其天气一冷,马上就伤肺、伤呼吸道,包括皮毛,所以就容易感冒、打喷嚏、流鼻水、气喘。「风雨寒暑伤形」一直在外面刮风下雨,披荆戴露的当然影响身体外形,那些劳苦奔波的人,外形都苍老、弯腰驼背的,这是伤形。「恐惧不节伤志」,每天害怕、什么都怕,畏畏缩缩的。
题外话
「大饱伤脾」,所以我常常提倡吃六、七分饱就好。尤其现在是泡沫经济,什么时候会崩溃很难讲,所以每天吃个六分饱,危机来的时间就可以适应。你看看日本以前神气巴拉的,现在很多企业很惨。万一没东西吃的时候,就能耐饿。
像我就很能饿,我三天不吃饭,可以忍受。因为我在初中阶段的时候,学校没有蒸饭器,大约民国 42、43 年。那时候也没有冰箱,一大早作完饭,带便当。夏天还好,冬天时,我们早上六点就到学校,如果到中午十二点才吃便当,根本就是冷冻便当了。所以我们大概十点就把便当干掉。我们大概八点多钟就开始吃便当,一节课吃一点,第二节再吃一点,大概十点就把便当干掉了。一直再到下午五点多钟,下课回家。
放学回家不是那么简单,要先到菜园浇菜,那时候都饿扁了,还要挑水浇完全部的菜。那二桶水起码有 60 斤以上,浇完才回家。
回家后,饭煮好没,还不一定。如果饭煮好了,先在碗底放一块猪油,然后热饭盖上去,再浇一点酱油,哇!人间美味啊!
所以我很能挨饿。而我们十点多就把便当干掉的景观也是很特殊的景观,要不然留到中午十二点吃冷便当也是很难过。我初中二年级胃痛,我想肯定是有胃出血。
所以最好不要吃太饱,「大饱伤脾」,我现在几乎都在半饥饿状态。
「六极」包括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因为肺主气,气极会伤肺。因为心主血脉,血极会伤心。肝主筋,筋极会伤肝。而脾主肌肉,肌极会伤脾。肾主骨,骨极会伤肾。最后精极也是关于肾。(有些文献以肉极代替肌极)。
「妇人三十六种病」有三因病: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有五伤七害九痛十二瘕,3+5+7+9+12,总共三十六种病。这此的特考妇科学,就出在《济阴纲目》里,问何者为三十六种病。「七害」中,其实大家最常听到的就是呕吐、「害喜」也是一种病。
临床上的观察,很奇怪,想要怀孕生育的妇人,到处看医生、到处烧香拜神,很奇怪,就是不容易成功。有一位习惯性流产的妇人,流产很多次,最近好不容易又怀孕了,整天就躺在床上不敢活动。但是,有些不想怀孕生育的,想尽办法,找一些医生开桃仁、红花、用抵当汤、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三棱、莪术……想得到的活血化瘀,煮一大锅吃,还是不会流掉。很奇怪,想要的,到处求、求不到。不想要的,吃一大堆药也流不掉。
有个三代单传的妇人,到处求神拜佛,看医生,终于怀孕了,好不容易要到了,公公婆婆小心翼翼的,家事舍不得你做,说会动胎气,冷气电扇不能开,老公就倒楣了,要天天帮忙掮扇子。结果,天气热喝冰水,喝了太多冰水,流掉了。
有些人一怀孕就只能躺着,有些人一怀孕就吐,很痛苦「养儿方知父母恩」,所以不可以不孝顺。
古今汇通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里面的方子很实用,而且内容不会很繁杂,由《内经·上古天真论》开始讨论起,讨论到月经的一些问题,例如有的人月经固定三个月来一次,叫做「居经」或「季经」,这是正常的,甚至有的人固定一年来一次,叫做「避年」,也是正常的。没有规定月经周期一定要几天,「月」指的是太阴、月亮。
接下来讨论胎前、怀孕的相关问题,还谈到胎教的问题,然后讨论产前与生产的问题,然后讨论产后的问题,最后一章讲妇科杂病,非常有系统,有百百多个小节。
《济阴纲目》就比较杂乱,有二千多个方子。居然特考考「这味药下列哪种方子组成中没有?」这种考法太难了!我每次人闱,都跟这些人讲:「我们要积点阴德」,其实考题随便都能考倒一堆人,我们拿些考题去考教授,一样可以把他考倒。《济阴纲目》一共二千多个方,光记方名就不得了了。《医方集解》要记一千多个副方,有没有天良啊!太痛苦了。
实在我也不想再人闱场了,因为里面都是学院派的,特考出来的,就只有我一个。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以肚脐为界,肚脐以上为阳,肚脐以下为阴。清阳一定要上升、浊阴一定要下降。「大邪中表、小邪中里。」「大邪」指风寒外感,指大气、大自然环境引发的,一定先中我们的表层。「小邪」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变化导致身体、生理不平衡、不正常现象。
「漀饦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指食物、饭,吃由嘴入,所谓「病从口入」。「宿食也」就是今天吃的食物,到了明天还没有消化掉,隔夜不化,隔宿不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中风邪多在中午前。而寒气都在黄昏之后开始,尤其秋冬以后,寒气就逼人了。「湿」比较重坠所以下注,所以湿病都在下肢关节比较多,「雾」轻飘飘的,所以影响上部、头部的毛病。
「寒令脉紧」,寒气引起脉管收缩,脉紧。
「极寒伤经、极热伤络」,天气一热,有的人血管就浮露出来。「经」与「络」比较,「经」比较深,「络」比较浅。热到极点时,会伤络。而寒到极点时,会伤经。
【吴谦注】
此章曰十八、曰九十等文,乃古医书之文,今不可考,难以强释。
五劳七伤等说,亦详在《千金》,故不复注也。
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病皆在外,故为阳病也;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病皆在内,故为阴病也。
清邪居上,谓雾邪本乎天也;浊邪居下,谓湿邪本乎地也。
六淫天邪,故名大邪,六淫伤外,故曰:中表也;七情人邪,故名小邪,七情伤内,故曰:中里也。
漀饦者,饮食也,饮食之邪,从口而入,食伤隔夜不化,故名曰:宿食也。
五邪,谓风、寒、湿、雾、饮食也,夫五邪之中人,莫不各以类而相从。
前者早也,风中于早,从阳类也。
寒中于暮,从阴类也。
雾邪清轻,故伤皮肤。
湿邪浊重,故流关节。
饮食失节,故伤脾胃。
极寒之食伤经,以经属阴也;极热之食伤络,以络属阳也。
「五劳七伤等说,亦详在《千金》,故不复注也」。《千金》指的是唐朝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里面就有详尽记载五劳七伤。另外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也记载五劳七伤的病因病理。
「六淫天邪,故名大邪」,六淫是指风、暑、湿、燥、寒、火,这是大自然界、大气中不正常的邪,故称「大邪」。风、暑、湿、燥、寒、火一开始一定先伤我们的体表,所以称「六淫伤外,故曰:中表也」。
「七情人邪,故名小邪」,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内心理情绪变化,所以说「七情伤内,故曰:中里也」。
「五邪」指条文中提到的风、寒、湿、雾、漀饦、(饮食)。我们说「物以类聚」,因此「夫五邪之中人,莫不各以类而相从」。
「前者早也」,以中午为界,中午以前就是早上,早上属阳,所以「风中于早,从阳类也」。
中午以后是晚。暮,属于阴,所以「寒中于暮,从阴类也」。
「雾邪清轻,故伤皮肤。湿邪浊重,故流关节」,我们一般也常讲「风湿关节」就是湿气重浊,流于关节。
「饮食失节,故伤脾胃」,饮食没有节制,影响了消化机能。
「极寒之食伤经,以经属阴也」,所以爱吃冰会伤经,经比较深部属阴。「极热之食伤络,以络属阳也」,络比较浅层,属于阳。当然这里的极寒、极热也不单指饮食,外在的环境的极寒、极热也会损伤经、络。例如,现在阳光太强有所谓的紫外线指数,阳光照射太久会伤了表层皮肤与皮下络脉。而冬天天气寒冷,去玩水,或者冬天也要下海捕鱼的渔民,整天泡在冷水里,当然寒邪一定会渗透到深层的经脉,筋骨关节的病一定很多。
倒不一定要细分是经、是络,应该是表示深、浅。
这一条条告诉我们很多病名、种类,我们可以去了解,不一定要去在意数目字、五劳、七伤、三十六种病、又一百零八病,不要太在意数目字。
【条文】
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吴谦注】
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不复释。
这条在《伤寒论·太阴篇》有完全一样的条文。
「师曰:病,医下之」,如果这病是里病,而且是里实证,用下法,是正确的治法。假如这病没有可攻下的症状,误用泻剂的话,结果导致「下利清谷不止」,大量腹泻,脱水的结果,导致电解质不平衡,致使「身体疼痛」,全身骨节酸痛。所以不一定风寒外感才会全身骨节酸痛,拉肚子拉得太严重也会造成身体疼痛的现象。
现在这种症状,因为腹泻的很严重、很紧急,严重的话,会脱水、会休克,所以先改善「下利、清谷不止」的症状,「急当救里」。
「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里之后,如果身体疼痛,与下利的症状有改善,不下利了,肠胃系统恢复正常了,再来「急当救表」,再来处理表证。
在《伤寒论·太阴篇》的条文后段有「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用四逆汤来「急当救里」治疗下利清谷。等下利清谷好了。如果身体疼痛,用桂枝汤来救表,因为桂枝汤能调和营卫。在《伤寒论·霍乱篇》也有条文「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也是用桂枝汤来治身痛不利。
所以治病要分:表里、轻重、缓急、标本来处理。先治标、还是先治本?先救里、还是先救表?因症状而异、因人而异。这条文是介绍一个大原则。
【条文】
15、夫病痼疾,加以猝病,当先治其猝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吴谦注】
痼疾,旧病也。猝病,新疾也。
当以旧病为本、为缓。新病为标、为急。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故先治猝病,后治痼疾也。
第 15 条条文也是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大原则。
「夫病痼疾」,病人本来就有的老病,如有心藏病、有糖尿病、有高血压。「加以猝病」,现在突然又感冒了或忽然间发生新的病。这种症状要「当先治其猝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先治疗忽然发生的伤风感冒。或许伤风感冒也会造成原本的糖尿病血糖升高、心藏血压更不舒服,但是这些症状是伤风感冒加重的,我们先治疗伤风感冒,糖尿病、高血压这些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处理,都已经控制了二十年,等个三、五天感冒好了再来处理。所以「当先治其猝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如果不顾轻、重、缓、急,不分新病、痼疾,都想兼顾,那方子一定开得很杂,到时候感冒还是治不好。因为感冒比较急,要优先处理。
偏偏有人治病不分轻、重、缓、急,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都用大包围、小包围的方法来开药,难怪治不好。
【集注】
赵 良曰:痼疾病已沉痼,非旦夕可取效者,猝病谓猝然而来,新感之病,可取效于旦夕者,乘其所入未深,急去其邪,不使稽留而为患也。且痼疾之人,正气素虚,邪尤易传,设多瞻顾,致令两邪相合,为患不浅,故仲景立言于此,使后学者,知所先后也。
沈明宗曰:此有旧疾,复感新邪,当分先后治也。痼者,邪气坚固难拔;猝者,邪气骤来而易去也。若病者素有痼疾,而忽加猝病,务当先治猝病,不使邪气相并,转增旧疾。但久病乃非朝夕可除,须当缓图,所以后乃治其痼疾也。
「且痼疾之人,正气素虚,邪尤易传,设多瞻顾,致令两邪相合,为患不浅」,「设多瞻顾」就是犹豫,瞻前顾后,反而延误治病时机,让新邪与痼疾联合起来,就比较严重一些了。
「故仲景立言于此,使后学者,知所先后也」,新病要先处理,尤其是来势汹汹的,要先处理。
赵良与沈明宗的注文,意思相似,大家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