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第五讲

前言

停课停了二个星期,因为都在放假休息。

我们上次讲到痉病第 12、13 条。第 12 条「疮家,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疮家就是皮肤病的人,虽有身体疼痛的症状,但不可以发汗,会导致痉病。其实在前面的条文也提到几种痉病的成因,例如,「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同时也提过,产妇在生产过程,因为古代清洁卫生消毒的环境比较不完善,所以难免会引起破伤风的感染。

在仲景的时代,就提出产后产妇有三种病:第一是痉病,第二是「郁冒」,因为生产过程失血过多,造成头眩、昏迷。第三是「大便难」,因为生产过程流失津液体液,造成大便难。

尤其是剖腹产的,因为要麻醉,导致腹腔器官组织麻木,所以剖腹产完的几天,医生护士都会问排气了没?如果排气了,表示肠子开始蠕动。

在第 10 条的注文中提到「病出汗过多,新产,金疮破伤出血过多」会造成痉病。这第 12 条的疮家,皮肤病人也可能全身有溃烂、伤口,会有身疼痛的症状,但是不能当成外感病,用桂枝汤、麻黄汤来发汗。否则出汗多就会形成痉病。

第 13 条提到灸疮,在一些文献提到如果皮肤有病变,在某一些症状下可以用灸法,本来会痛的,要灸到不痛。本来不痛的,要灸到会痛。就是透过灸法让新的组织增生,这样伤口会比较好愈合。

但是如果痉病灸到有灸疮,这样就比较不好治疗了。因为「如有灸疮,若不发脓,则为营卫已绝」,灸疮有发脓反而是好现象。如果不发脓是血液循环、或新陈代谢功能已经低下。「营卫」,广义的「营」包括血液与血液循环,「卫」指体温的调节功能。

痉病成因

第 9 条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第 10 条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第 11 条若发其汗,寒湿相搏其表益虚
第 12 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第 10 条病出汗过多
注文新产
金疮破伤出血过多

痉病一共提出十三条。提出了葛根汤、栝蒌桂枝汤、大承气汤等方剂。葛根汤的适用范围很广,身体正面的皆属阳明,都可以用葛根汤。身体背面属太阳,也可以用葛根汤。例如「项背强𠘧𠘧」葛根与芍药可以松弛、疏缓僵硬的肌肉,二味药的协同作用,就可以缓和局部的疼痛。

而大承气汤在这里是运用了《内经》「上病治下」的治愈原则。因为痉病有胸满口噤、齘齿」全身角弓反张的症状时,很可能影响了大脑运动神经中枢,用大承气汤中的大黄芒硝泻下,是「上病治下」的思想。

就像后面的章节中有条文提到:鼻血、吐血用泻心汤治疗。用大黄、黄芩、黄连来治疗吐、衄,因为上焦、鼻腔郁热充血,所以用大黄把热导引下来,这样就不会继续再充血、出血。

以下第 14 条开始,是「湿病」。湿病分成两个部份,一个是「风湿」,另一个是「湿痹」。一般我们常讲「风湿病」,但是在《金匮》的风湿病,要有发烧的现象。而望诊方面,因为脾为黄色、肾为黑色,再加上有湿气,所以黄色加上黑色就变成「黧」色,就是暗暗的、没有光泽的暗黄色,尿毒的病人就是这种颜色,一般有风湿、湿痹病人的望诊也是这种黧色。

第一望诊会有全身黧黑,而第二问诊方面,病人会告诉你:全身疼痛。湿痹会全身痛,而风湿大部份在下肢膝关节到脚趾,所有肢关节会痛,甚至会肿。第三个症状,会发烧。

所以现在我们日常常讲的风湿病,并不是标准《金匮》里的风湿病。因为没有发烧现象。但是这些风湿病人对气候变化很敏感,比气象台还准,气象台还没预测到,病人关节就有感受。

【条文】

14、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湿家有全身疼痛的症状。如果风湿病的风邪成份比较重,那么疼痛会跑来跑去,所谓游走性的疼痛,风盛称为「行痹」,会全身跑来跑去,今天这里痛,明天那里痛。而湿邪成份比较重的,湿盛,称为「着痹」,「着」就是附着,附着在身上,全身会很重,附着在头,头就重重的,好像戴钢一样。有些人全身重重,的,连睡觉翻身都很困难,全身很重,这是「着痹」。而在固定某一部位,痛的感觉大于肿重的,称为「痛痹」。

「痹」是风、寒、湿杂揉产生的病,即然有寒,都要用一些热性的药,例如,乌头、附子。这一阵子香港有人吃了川乌、草乌死亡,媒体又忙着采访,报纸、电视都来采访。这个月 2 日,电视就来采访,我告诉记者不要来采访,我要记者自己去打听看看,在台湾有没有人吃川乌、草乌死亡。这两味药有毒,要先煮一煮,因为有乌头碱,吃太多当然会死亡。

一定要有发烧症状,如果没有发烧,就不一定是湿病、或风湿病。湿病与风湿病的发烧也有差别,风湿病的发烧大部位在下午,也是日晡所有潮热。与阳明病的发烧有点相似。

第三在望诊,一定是「身色如熏黄也」,暗暗的、黄黄的、暗暗的。

这条文提出第一「一身尽疼」,第二「发烧」,第三「身色如熏黄也」。熏黄色就是暗暗的,没有光泽,也就是黧色。

【吴谦注】

湿家,谓病湿之人。湿之为病或因外受湿气,则一身尽痛,或因内生湿病,则发热身黄,若内外同病,则一身尽痛,发热,身如熏黄也。湿家之身痛发黄,不似伤寒之身痛发黄者,以无六经之形证也。

 

「或因外受湿气」,有时一连下好几个月的雨,湿气就很重,很多人家里会发霉,衣服都潮潮的。台湾地区也有一下雨下了七十几天的记录。有些居住环境比较低漥,或是临河、临海,例如当兵我在马祖,都住在碉堡里,碉堡湿度高,空气不流通。在马祖碉堡里的墙边墙角还要挖小水沟,24 小时随时小水沟都会有水流出来。我们睡觉的榻榻米、被子,每三天都要拿出去晒太阳,不然就会发霉,尤其秋冬一到,雾气很重,常常船只会跑错方向。露气含湿,所以马祖的湿病病人蛮多。这些湿气都是外来的,所以说「外受湿气」。湿会流入经络,所以全身都会痛。还有低漥地区,例如,早期的吴兴街、滨江街,只要一场雨,这些地方就变成水乡泽国。一淹水,水湿没有一星期不会退掉。纵使水已经退掉,水湿也是一个礼拜才会退。处在这种低漥地区的人,就会「外受湿气」。所以全身会疼痛,而且身体会重重的,头好像戴钢盔。身体睡觉时连转身都感到困难。下午会觉得鞋子变小了,穿不下去。

「或因内生湿病」,这最常见的就是饮食习惯的问题了,很多人一天到晚乱吃,尤其爱吃冰冷的东西。一吃到冰的东西,热胀冷缩,冰冷的东西会凝聚,影响脾的运化,脾主湿。

补充

有一些病人找中医看病,中医师动不动就说病人「脾湿」,其实脾本来就是湿的。肝主风、心主火、脾主湿、肺主燥、肾主寒。肺主燥,不能太湿,肺太湿了就呼噜呼噜的有痰。所以一切都要恰到好处,太过不及都不行。肺太燥,例如秋高气爽、秋燥,肺就会干咳。肺太湿就呼噜呼噜有分泌物,变成湿痰,引起咳嗽。

肾主寒,在《四诊心法》第 24 条「诸寒厥逆,皆属于下」,属于肾脏的问题,因为肾有命门相火,管能量燃烧热量,来衡定体温,一但命门相火不足,就会产生寒的现象,所以要用附子、用肉桂去增加能量。

一些中医师很喜欢讲病人「脾湿」,皮肤病也脾湿,什么病都脾湿。难怪让大众认为中医很没水准。

「内生湿病」,大部份与饮食有关,尤其爱吃冰冷饮。很多女性一吃冰,白带分泌物就增加。所以用平胃散来治白带是有道理的,因为平胃散中有苍术燥湿,可以减少水份。所以湿病的方子几乎都有白术在其中。

这是对应治法,有湿就用燥湿药,有热就用寒药。如果病人已经高烧了,还用干姜、附子,病人会口破、流鼻血。病人咳嗽、痰黄稠还在用小青龙汤?难怪咳嗽治三个月、治半年都不会好。

感冒会传变,本来打喷嚏、流鼻水,一包卫生纸都不够,可以用小青龙汤。二、三天后中耳发炎疼痛,就已经传变到少阳,还继续用小青龙汤,当然耳朵会流脓了。要改用小柴胡汤,耳中有积水加入车前子、茯苓下行利水。再加入连翘清热解毒,马上耳朵就不痛了。这样简单的道理,怎么会三个月、半年都看不好。是不是故意看不好,因为一下子就看好,劳保单就不会再送过来了。

案例分析

我向大家报告过,9 月 23 日我到○总医院,看一位病人,肚子痛、发烧送到医院,打退烧针、止痛针,烧也退了,肚子也不痛了,但是白血球一直 15 万、16 万降不下来,最好的一天是 12 万 5 仟。于是医院就宣布血癌,血液检查的报告厚厚一叠,每天都检查。我开了几天的科学中药粉,白血球变成 3000,问医院白血球降下来的原因,医院也不知道。

我用白虎加人参汤嘛!可以解热。马上白血球就下降。这个方子马上条文就会提到,很简单,根本不用犀角、珍珠、牛黄,一花就几万元。仲景的白虎加参汤,科学中药,100 公克才 100 元左右。

 

「若内外同病,则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之身痛发黄,不似伤寒之身痛发黄者,以无六经之形证也。」湿家之身痛发黄,不像伤寒之身痛发黄,因为没有六经传变。

太阳病的伤寒,会发烧,因为发烧破坏红血球,影响到胆色素的代谢,所以会产生类似黄疸的症状。很多人一感冒发烧,就破坏血球,有时会诱发肝胆病,产生类似黄疸的症状。

「以无六经之形证也」,伤寒有六经传变,而这边是杂病没有六经之传变。也就是没有「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没有「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没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没有「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没有「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也没有「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没有这些症状。

【集注】

徐 彬曰:此言全乎湿而久郁为热者,若湿挟风者,风走空窍,故痛只在关节;今单湿为病,则浸淫遍体,一身尽痛,不止关节矣。然湿久而郁,郁则热,故发热。热久而气蒸于皮毛,故疼之所至,即湿之所至。湿之所至,即热之所至。而色如熏黄者:熏,火气也,湿为火气熏,故发色黄带黑而不亮也。

 

「然湿久而郁,郁则热」,就像一滩水积久了,就会变稠、变臭,长孑孓,就变成蚊虫滋生的环境,就像前年中和有个空地,有很多人用水桶、汽油桶储存很多水,就在那里种菜,一方面运动,一方面种菜。但是水存在那里不流动,病媒蚊就繁殖了,一繁殖登革热指数就节节升高了。所以卫生局人员就把那里水桶、浴缸全部打翻了。如果没有水湿,就不会产生病媒蚊了。

现在肠病毒疫情还没有妥善控制,据说登革热又要马上登场了,所以卫生单位就灰头土脸,防疫处长已经下台了。

「故疼之所至,即湿之所至,湿之所至,即然之所至。」疼痛是因为湿阻碍在患部,不通则痛。所以要先把湿去除掉,要用燥热、利湿药。所以风湿病,要用苍术、白术一定用得到的原因就在这里了。

补充

为什么很多医师治疗风湿病喜欢用疏经活血汤、龙胆泻肝汤?有一位华○银行的陈经理,自己买疏经活血汤来吃,一瓶还没吃完,大便整个都是黑色的。因为其中的龙胆草太寒凉了,伤到肠胃,然后面色黧黑。

就像有些不懂的人,喜欢用黄芪、红枣煮茶喝,是可以提升免疫力没错,但是如果口腔本来就破、咽喉发炎,还在用黄芪、红枣,马上口腔、咽喉就溃烂掉。不是这个阶段用的药,就不该在这个阶段使用,肯定会出状况。

方剂发挥

如果肢关节肿胀,就要用燥湿药、消炎药,所以我们会用二妙、三妙、四妙。其中的黄柏就有消肿作用,苍术就有燥湿作用。牛膝引药下行到膝关节、踝关节,薏苡仁又能止痛、又能燥湿。四妙散原本是治疗痿症,我们把它借过来治疗湿病、痹病也是很有效。

「湿之所至、即热之所至」,所以用黄柏又能退热,黄柏是大苦大寒药。

第 14 条是介绍湿病的主证,以后不要在作外行人了,不论是全身的湿病,或者是风湿病,都一定会发烧。然后第二个会疼痛,湿病是全身疼痛,风湿是局部部位疼痛。

【条文】

15、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条文到此,与前面第 14 条一模一样。「面黄而喘」,应该是面色暗黄,而且多了喘症,呼吸急促。

「头痛」,因为湿,所以应该不只头痛,而且会有重重的感觉。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这样子的经验,感冒时头很重,这时一定有湿的成份。「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表示上呼吸道也受到湿的影响。所以鼻子过敏,鼻子不通,如果再吃冰肯定鼻塞、鼻涕、打喷嚏一定不会好。很多家长还自己带头吃。

案例

有一位政大毕业的先生,在国际学舍打篮球,每次打完篮球,就走到永康街连云街去吃爱玉冰,一次就吃 16 碗,结果 50 岁不到,就换了 4 次髋关节。这些故事我一定要讲给大家听。

因为有喘、头痛、鼻寒等症状,所以会烦。「其脉大」,脉出现大脉。

「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表示消化系统、消化机能还正常。表示目前祗出现风、与湿的症状,消化道还没受到影响。「病在头中寒湿」因为有喘、头痛、鼻塞,所以病在头部有寒湿,有些人在外面吹风、淋雨,又不戴帽子。尤其现在的国中生、高中生很神勇,下大雨,也不打伞,也不戴帽子,衣服整个湿溚溚的很神勇,认为自己很潇洒。一回到家,一定是头重重的、鼻塞、身疼发热。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因为头部的湿导致鼻腔黏膜肥厚,鼻子就不通了。所以现在的人爱吃冰,当然会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内」就是「纳」字,把药物放入鼻中,鼻子就会通了。

我常教有鼻瘜肉的病人可以用鱼腥草塞在鼻孔,鼻瘜肉真的会消,不过到底要塞多久,因人而异,有的可能几个月,有的可能半年。最好用干品去塞,新鲜的味道比较臭。这也可以算是「纳药鼻中」。

【吴谦注】

此申上条,详其义,出其脉,别其治也。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此内生外受之湿病也。外宜羌活胜湿汤,内宜茵陈五芩散;喘甚,大陷胸丸。

若更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证类伤寒,但其人里和能食,知非伤寒,不可发汗,乃头中寒湿之邪,故头痛鼻塞,惟宜纳药鼻中,取黄水从涕出,而寒湿以泄,病可愈也。

所纳之药,如瓜蒂散之类。

 

「以内生外受之湿病也,外宜羌活胜湿汤」羌活胜湿汤是东垣的方子,用来治疗湿病是不错的,又叫作「太阳通气散」,临床上除了可以治疗湿病,也可以拿来治关节痛、神经痛,也有人拿来治疗骨刺,不过治骨刺要再加入其他用药。

一般治疗外湿、表湿的方子,一定有祛风药在其中。例如,地毯湿湿的,是不是把窗户打开,然后在四周用电扇吹一吹,干得比较快啊?一样的道理,如果外感风邪,又有湿邪,用祛风药,湿邪也会散去。不过要视症状,短时间使用,不要长期、经常的使用。因为风药比较散,如果本身就气虚的病人,或是长期使用祛风药的病人会感到不舒服,有些会觉得病好像都不完全好。这也就是我不喜欢用川芎茶调散的原因,因为川芎茶调散中,几乎所有组成药都是风散药,治头痛是有效,如果吃个一包有效了,就不要再多吃,吃多了会耗气。发散表原本就容易秏气,肺主气嘛!所以终绐我很少用川芎茶调散的原因就是如此。并不是川芎茶调散没有效,很多原因的头痛用它都有效的。

「内宜茵陈五苓散」,因为有「身色如熏黄」、「面黄」的症状。五苓散可以去湿,但不能去黄,所以加了茵陈。茵陈专门退黄、利胆汁。黄疸病用单一味茵陈就会有效。因此治疗黄疸第一首选药就是茵陈。效果最好的还是茵陈。五苓散中有茯苓、猪苓、泽泻是利水的,白术燥湿增加水份的吸收,再加上桂枝有解表作用。

案例分析

有一位小朋友很可怜,一出生就胆道闭塞,全身黄疸。在○OOO 医院开完刀,还是全身黄疸,浪费了多少医疗资源,也没有治好,现在已经快满周岁了,现在在等换肝了。

上星期来看诊,吃了一星期药,黄疸已经有些消退了,虽然还不是很理想,不过最明显的是指甲,本来指甲是黄的,现在指甲已经不黄了。最明显的就是大便的颜色。临床上如果胆指数很高的病人,排出来的大便几乎都是灰白色的。昨天他来诊,大便已经变黄了,才吃一个礼拜的药。我在想,当年需不需要开刀,我觉得实在很痛心。

其实胆道闭塞,我们可以选用大柴胡、小柴胡、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可以加通气的药。他们用开刀,花了那么多医疗资源、经费,还是没有治好,不是吗?

 

「喘甚,大陷胸丸」,因为有水湿,所以要用大陷胸丸,不过这要艺高人胆大,因为大陷胸九有甘遂、大黄、芒硝,再加杏仁、葶苈子。因为喘是水积在胸中,所以用葶蘑子来泻肺水,用杏仁作用在呼吸系统。虽然作成药九,但是药性还是很强烈。甘遂很强烈,大黄、芒硝其次,葶苈子作用也是强烈。慎重起见,也不敢冒冒然地使用。大陷胸丸中有甘遂。

「乃头中寒湿之邪,故头痛鼻塞,惟宜纳药鼻中,取黄水从涕出,而寒湿以泄,病可愈也。」因为不是伤寒表病,所以不必用发汗剂。纳药鼻中即可,会有黄黄的水排出,表示寒湿已泄。

「所纳之药,如瓜蒂散之类」,我是觉得塞鱼腥草的效果也不错,鱼腥草是后代才开发出来的药。大部份的民间药,我如果不懂,就不会使用。我用得比较多的民间草药就是鱼腥草、倒地蜈蚣。其他的少用,因为我对民间草药研究不深。

案例

有一位韩先生,去年 3 月 25 日开完第 6 次的鼻瘜肉,在 4 月 10 日来看诊,他发现他的鼻瘜肉已经又长了,我一方面开内服药,一方面建议他用鱼腥草塞鼻子。后来据说大概就没问题了。

【集注】

魏荔彤曰:头中为诸阳之首,非寒湿能犯之地。今头中有寒湿,则热气挟之上炎,非寒湿外邪自能然也,有湿热则内为之主持也。热引湿邪,上干清分,鼻必为塞,故用纳鼻药,宜通清气而病愈矣。

 

「头中为诸阳之首,非寒湿能犯之地。」一般寒湿会向下半身发展,与风邪才容易向上、向头部发展。

「热引湿邪,上干清分。」「清分」指头部,所以东垣有一个清空膏,清空膏就是直接作用在头部。

清空膏有七味药,有黄芩、黄连、柴胡、防风、川芎、羌活、甘草。可以治久年头痛。

「故用纳鼻药,宜通清气而病愈矣」,除了纳鼻药,我们可以做穴道按摩,摩擦合谷,第二迎香穴。

陈立夫的兄弟,陈果夫,他是蒋介石的御用文人,帮蒋介石做很多事情。陈果夫很小就得了肺痨病,一天到晚吐血,结果他活到 60 几岁,来到台湾才往生。正中书局帮他出了一本《陈果夫传》,传记中写到陈果夫的养生之道。用按摩合谷与迎香来治疗鼻子过敏。所以肯定对鼻涕、鼻塞、打喷嚏一定有帮助。

【条文】

16、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中有麻黄汤,麻黄汤本身就是发汗剂,所以说「发其汗为宜」,治疗风湿病有时用一些发散剂就有效。麻黄汤再加了白术以后,就不只有发汗效果了。白术还有燥湿效果。麻黄加术汤治疗风湿有很好的效果。

麻黄汤出现在《伤寒论·太阳中篇》第二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可以看出麻黄汤也是有止痛的效果,麻黄这一味药本身就有止痛作用。麻黄是发汗药、也有利水作用、也有止痛作用,也可以治疗气喘。除了麻黄汤、麻黄加术汤、越婢汤这些方子有麻黄之外,另外有一个治疗阴疽的方子,叫作「阳和汤」。

痈疽病,痈是又红又肿会痛的,来势凶凶的。疽是不红不肿但是会痛,二种不一样。其实真正要命的,都是不红不肿,看起来不起眼,日积月累起来的。治疗阴疽用阳和汤,其中就有麻黄这味药,也可看出麻黄有止痛作用,因为阳和汤中有鹿茸、肉桂、熟地、白芥子这些止痛效果都不好。

「慎不可以火攻之」,在仲景的时代,发汗的方法有很多,有物理的方法、有化学的方法。例如用针法、灸法发汗,出去跑步发汗……这些属于物理的方法。泡在热水里、烤烤火,这些都是物理的方法,不一定要靠吃药出汗。有时候外感风寒,在家里泡泡热水澡,出出汗,也会舒服一点。这些都是物理的方法。

如果这些都没效,就考虑用化学的方法。例如喝热水,吃个牛肉面放很多辣椒、胡椒粉也会发汗。再没作用,就要靠药物了,用麻黄汤、大青龙汤等药物,来达到生汗的效果。

「火攻之」,就属于物理的方法,把室内的温度升高,这里流汗会流得很厉害,如果现在气温 40 度,是不是会流汗流得很厉害,会比吃发汗药还要严重,所以千万不可以用火攻。这是禁忌。

如果用火攻,出汗出得太厉害,会汗多亡阳。第二,汗多,水份流失,血液会变得黏滞,循环障碍,甚至会缺氧休克。第三,会破坏血球,导致溶血型黄疸,胆色素代谢发生异常。

所以出汗不可太过,要出到恰到好处,才能营卫调和了。

【吴谦注】

湿家外证,身痛甚者,羌活胜湿汤;内证发黄甚者,茵陈五苓散。若惟身烦痛而不发黄者,则为外感寒湿,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寒湿两解也慎不可以火攻之者,谓不可以火劫大发其汗,必致变也。

 

「湿家外证,身痛甚者,羌活胜湿汤:内证发黄甚者,茵陈五苓散」,这和前一条,第 15 条注文一样。

「慎不可以火攻之者,谓不可以火劫大发其汗,必致变也」,火攻的方法,有直接用火去熨皮肤的方法。也有把房间的室温升高,放一盆火在房子里,室温一升高,高过身体体温,不想出汗也不行。这就叫火攻。

【集注】

赵 良曰:湿与寒合,令人身疼,大法表实成热,则可发汗。无热是阳气尚微汗之恐虚其表,是证虽不云热而烦,以生烦由热也,所以服药不敢大发其汗。且湿亦非暴汗可散,用麻黄汤治寒,加术去湿,使其微汗耳。不可火攻,火攻则增其热,必有他变,所以戒人慎之。

喻 昌曰:麻黄加术,则虽发汗不至多汗,而术得麻黄,并可以行表襄之湿。不可以火攻者,反增发热也。

同学提问

请问痈、疽的区别?

回答

痈属阳证,通常会红肿热痛,在《内经知要》最后一章就专门讨论痈疽。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病名。

一般而言,痈会红肿热痛,要用寒性药物,有点类似消炎药的观念,用清热、消肿的药物。有时热一退,肿就跟着会消,痛也会随着减少。

有时我们只要抓对主证,例如,清热,有时候红、肿、痛就会跟着消退,不必多开消肿、止痛的药。所以刚刚那个病例,为什么白虎汤可以治疗血癌的道理,因为有热证发烧。我们用白虎汤,自然其他的症状会消退。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吴谦按】

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后仿此。

 

麻黄加术汤,就是麻黄汤再加白术,而且重用白术。白术是健脾利湿的药,白术可以用来治疗风湿、神经痛。

「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先煮麻黄,九升煮剩七升。「去上沫」,有煮麻黄的方子,一定要先把泡沫去掉,因为如果没有把泡沫去掉,吃了会烦躁,有机会大家可以亲自试验看看。

「纳诸药,煮取二升半」,煮剩二升半,大约 150cc。「去滓,温服八合」,每次喝大约 240cc。

「覆取微似汗」,喝完以后,躺在床上休息,盖个被子,出一点汗。

麻黄加术汤可以治疗风湿病,但是心脏比较亢进、亢奋的病人要注意一下。

【条文】

17、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太阳病」就是有头项强痛而恶寒的症状。除此之外又有「关节疼痛而烦」,可能膝关节、肘关节也会疼痛。

但是太阳病的脉象是浮的,现在出现「沉而细」的脉象,所以不是标准的太阳病。因为太阳病不会有关节疼痛,脉象也不是「沉而细」。表示有太阳病的一些症状,但是又是少阴病的脉象。此时不能再称为太阳病,而称为「湿痹」。

「湿痹」,因为湿邪而导致产生神经痛。除了有一些太阳病的症状,再加上「关节疼痛而烦」,另外又有「小便不利」,小便的次数而量很少。并不是小便排不出来,而是水份跑到大便道,所以小便量变少了。水份跑到大便道,所以「大便反快」。

如何治疗呢?如何治疗这种湿邪造成的神经痛呢?「但当利其小便」就可以了。让水份、湿由小便排出体外。这条文没有明确出方子,利小便的方,五苓散、猪苓汤都可以视症状来使用。原则上不要去拘泥某某方可以治某某病,掌握住治疗的大原则,用什么方子都可以。我自己的经验,认为用仲景方,最经济、实惠、实用、最有神效、最便宜的,便宜的太离谱!!

我如果在○○堂驻诊的话,保证三天就被扫地出门,因为我不会帮○○堂赚钱啊!我不会每个方子都黄芪一两、杜仲一两、枸杞一两、党参一两的。我开来开去都是桂枝汤、麻黄汤……一帖药才十块钱。这样○○堂哪里会赚钱,哪会有钱买洋楼。

有些医师简直是○○○,去一趟药都几千元的,助纣为虐。

【吴谦注】

此承上条互详其义,谓湿家身痛不可发汗,当有利小便之法也。

太阳病,一身关节烦疼,若脉浮细者,湿在外也,当汗之;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脉沉细者,湿在内也,当利也。

今湿气淫于内外,故关节烦疼,著而不行,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此名湿痹。

虽有身痛,其脉不浮细,故不可发汗。设脉沉细,故但当利小便。若小便利,濡泻止,痹不愈,身仍疼痛,汗之可也。

 

「今湿气淫于内外,故关节烦疼,着而不行」,一般而言痹症可以分为风、寒、湿三痹,风胜称之为「行痹」、寒胜称为「痛痹」,湿胜称为「着痹」。

风盛行痹就是疼痛会全身跑来跑去的。寒盛痛痹会固定在一个定点疼痛。温盛着痹,「着」就是停留,停留在关节腔中,关节腔就会痛,严重的话,关节会变形。

「设脉沉细,故但当利小便。」人体的水份走到肠管,因此大便就稀稀溏溏的,所以「若小便利,濡泻止」,用利小便的方法,让水份由肠管走回小便道,自然软溏的大便会变硬。所以可以用健脾利湿的药,如:白术、山药、薏苡仁这些。如果利水效果还不行,就用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这些,让水份由大便道回到小便道,大便自然会成型。

案例分析

有一位吴先生,去年 5~6 月来找我们看诊。从民国 53 年到民国 86 年,一直拉肚子,拉了 30 多年,找西医看也看不好。结果我们用平胃散、五苓散。平胃散中有苍术,而五苓散中有茯苓、猪苓、白术、泽泻。加了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山药。我们把四神丸中的吴茱萸换成山药,因为吴茱萸很难吃。吴先生就不再拉肚子了。

「若小便利,濡泻止,痹不愈,身仍疼痛,汗之可也。」如果大便软溏已经好了,但是身体仍疼痛,才可以用发汗法。

【集注】

赵 良曰:痹、痛也,因其关节痛烦疼,脉沉而细,则名曰湿痹也。经云:「湿胜则濡泻」。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是湿气内胜也。但当先利小便,以泻腹中湿气,故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设小便利已,而关节之痹不去,又必自表治也。

李 彣曰:太阳经行身之表,外邪皆得伤之,故亦受湿气也。关节疼痛者,湿留关节也。湿气郁蒸而生热,故烦也。经云:「沉潜水蓄,沉细为内湿脉。」痹者,闭塞不通之谓,即《内经》「湿气胜者为着痹」之意,小便不利,是湿盛于内也,即《内经》「湿胜则濡泄」也。利小便则湿去,而泻烦止矣。

 

赵以德「痹,痛也」,「痹」就是「闭」「闭」就是不通的意思,不通则痛,所以说「痹,痛也」。

「故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句话是仲景的治疗原则,大家都误认是东垣讲的。

李彣:「痹者,闭塞不通之谓」,所以「痹」就是「闭」也,不通的意思。

「《内经》『湿气胜者为着痹之意』,小便不利,是湿盛于内也。即《内经》『湿胜则濡泄也』。利小便则湿去,而泻烦止也。」在《内经》时代就知道「湿胜则濡泄」,水份都跑到大便道,所以就濡泻。因此要利小便则湿去。

在《伤寒论·太阳中篇》第 100 条,用了理中汤,结果其利益甚,于是用赤石脂禹余粮汤。用矿石类药物,敲碎磨碎之后,附着在肠黏膜上,增加收涩的作用,再者有重镇安定的作用。

就像地板上如果有一滩油,走路就滑倒,如果舖上一层砂石,踩过去就不会滑倒。赤石脂、禹余粮敲碎了,就好像细砂子一样,附着在肠黏膜,增加收涩的力量。也可以用龙骨、牡蛎这些都可以达到止泻的目的。但是赤石脂禹余粮汤,包括桃花汤也用赤石脂,只要是吃了药,下利便脓血好了,就不要用吃第二剂了,否则下一次大便就解不出来了。

如果用了赤石脂禹余粮汤之后,还是拉肚子不止的话,条文最后写了一句「当利其小便」。二千年前的老祖宗就知道这种方法了。

我们只要用利小便的方法,让水份不要跑到肠管中。不用止泻剂,就能达到止泻的效果。

【条文】

18、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只有头部流汗,背部僵硬。「欲得被覆向火」,想要盖被子、想要向火堆,表示会怕冷、恶风寒。

「但头汗出」,这个症状一般认为与阳明经有关,因为阳明经到头面。但是如果你单从「但头出汗」就认为是阳明病而用下法,「若下之蚤」,这「蚤」字就是「早」,如果不是阳明病就用承气汤类来攻下,因为大苦大寒的药会刺激胃,导致胃部痉挛逆蠕动,产生呃逆而有哕哕哕的现象,「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这里还只是胸满,还没到「结胸」。

在《伤寒论·太阳上篇》第 40 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结胸」会痛,这边「或胸满」还不会痛。「哕」表示腹部肠胃痉挛,气会往上升,胸腔就闷闷的。

「小便不利」,是因为用了泻下剂,水份已经由大便道流失了,小便道水份减少,当然小便的次数与量一定会减少。事实上并不是尿不出来,而是用了攻下剂,使水份由大便道排出了,所以才小便不利。

「舌上如苔者」,就是舌上有白苔。「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丹田的位置在下腹,而胸中的位置较上方。所以是上有寒、下有热。因为「丹田有热」,所以会「渴欲得水」,但是又「胸中有寒」,所以得水「而不能饮」。因为不能饮水所以口干舌燥,「则口燥烦也」。

【吴谦注】

湿家头汗出者,乃上湿下热,蒸而使然,非阳明内实之热,蒸而上越之汗也。

背强者,乃湿邪重着之强,非风湿拘急之强也,

欲覆被向火者,乃一时湿盛生寒,非伤寒之恶寒也。

若误以阳明内湿之热,上越之头汗而遂下之,则湿从寒化,即乘虚入于上,则肺气逆而胸满。入于中,则胃不和而为哕。入于下,则膀胱气化不行,为小便不利。

舌上白滑如苔者,盖以误下热陷,丹田有热也。寒聚于上,胸中有寒也,所以渴欲得水,而不能饮。

由下有热而生口燥烦,由上有寒而不化生津液,虽口燥舌干,而不能多饮也。

 

「湿家头汗出者,乃上湿下热」,这句话是对应了条文后半段的「丹田有热,胸中有寒」。

「蒸而使然」,下方的热蒸上方的湿,但是没办法由全身毛细孔散发,全部向上散发,造成「但头出汗」。

「非阳明内实之热」,表示不是阳明实热,不是白虎汤证,也不是阳明腑实便秘承气汤的症状。

「背强者,乃湿邪着重之强,非风湿拘急之强」,湿痹与风湿之不同,湿邪症状「重着」的感觉,而风湿是拘急、拘紧的感觉。有时重着的感觉,连晚上睡觉都重得不能翻身。

「欲覆被向火者,乃一时湿盛生寒,非伤寒之恶寒也」,湿盛生寒,不是太阳病的恶寒。

「则湿从寒化,即乘虚入于上,则肺气逆而胸满。入于中,则胃不和而为哕。入于下,则膀胱气化不行,为小便不利。」因为误下,用了苦寒药,使湿从寒化,如果入于上,就产生胸满。如果入于中,胃肠产生逆蠕动,就会在咽喉处产生哕哕哕的声音。如果入于下,会影响膀胱气化,造成小便不利现象。

「由下有热而生口燥烦,由上有寒而不化生津液,虽口燥舌干,而不能多饮也」,因为上有寒,有些人一喝水反而觉得不舒服,所以不能多饮。

【条文】

19、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在第 18 条湿家误用下法,产生了哕、胸满、小便不利、口燥烦等症状。而第 19 条也是湿家误下,但产生了更严重的副作用。

其实从前面第 14、17、18 条在《伤寒论》都有出现,而第 19、20 条在《伤寒论》也有出现,所以《伤寒论》与《金匮》有很多地方是重叠的。事实上本来《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不分家的,二本书原来是同一本叫《伤寒杂病论》或《伤寒卒病论》。经过王叔和重编之后,才分成二本。

这第 19 条提到了湿家的误治与预后。

「湿家下之」,湿家不能用下法,已经在第 18 条提到过了。

如果把湿家误认为阳明病,而攻下的话,「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这是虚脱的现象。如果额上汗出如黄豆大、汗出不止,这是阳上脱。而下利不止,会流失很多水份,称为阴下脱。不论是阳上脱,或是阴下脱,都会造成虚脱,预后不好。

【吴谦注】

此承上条互详误下,以明湿家头汗之死证也。

夫误下,额汗微喘,若小便不利,是湿家额汗之喘,未可言死也。

今小便反利,则知非湿气上溢,乃上脱额汗喘,故曰死。

若下利不止,亦知非湿去之利,乃中脱直下之利,故曰亦死

【集注】

赵 良曰:此妄下之,因而致逆,逆则阳自上越,阴自下脱。其额上汗出微喘者阳之越。小便利与下利不止者,阴之脱也,阴阳离决,必死之兆也。自此而推也,下之虽额上汗出微喘,若大小便不利者,是阴气不脱,而阳之根犹在也;下之虽大小便利,设额上无汗与喘,是阳气不越,而阴之根犹在也,则非离也,可以随其证而治之。

李玮西曰:前云湿家当利小便,以湿气内瘀,小便原自不利,宜用药利之,此下后里虚,小便自利,液脱而死,不可一例概也。

 

误下之后,可能造成严重脱水,「额上汗出」是阳气上越虚脱的现象。「微喘」是脱水又阳气上脱,所以心脏要加速作功救济,造成呼吸急促。如果有「小便利」或是「下利不止」会造成水份大量流失,预后不好。

误下之后,「额汗微喘,若小便不利,是湿家额汗之喘,未可言死也」。但是如果「小便反利」,表示不是湿气上溢造成额汗之喘,而是阳虚上脱,所以预后不好。

误下之后,「若下利不止」,是误下造成「中脱直下之利」,预后也是不佳。

赵良把「其额上汗出微喘者」,当作阳气上越。把「小便利与下利不止者」当作阴脱。如果阳气上越与阴脱同时出现,就会阴阳离决,为必死之兆也。

总之,这条条文告诉我们在临床诊断,遣方用药要特别小心。第 18 条是湿家若下之早,会造成哕、胸满、小便不利的症状。第 19 条更严重一点,湿家误下后,如果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下利不止,这些是死证。

【条文】

20、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病者一身尽疼」,这跟第 14 条的敍述一样,又强调一次,湿病会全身疼痛。「发热」也与 14 条一样。湿病第 14 条多了一个望诊「身色如熏黄」。

但是这条文有点不一样。一般湿病的病人身疼痛与发烧是整天,没有特定的时间,不一定在早上、晚上、黄昏,没有特定的时间。但是「风湿」的身疼痛与发烧有特定时间。「风湿」发作的时间大部份在下午三点到五点、五点到七点,所谓申酉时的时间,发热、身疼痛特别严重。「日晡所」指一段时间,就是申酉时的时间,太阳已经偏西的时间。

「日晡所剧者」,当然平常时也不太舒服,但是一到黄昏时候会更严重。这叫作「风湿」病。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这是风湿病的成因,身体出汗,然后吹冷气、吹电扇,马上整个毛细孔收缩了、闭塞了。本来有汗出的话,表示循环、代谢很正常,一碰到冷气、冷风,毛细孔一收缩,代谢废物就带不出来了,就沉淀在关节腔中。

「或久伤取冷所致也」,与居住生活环境在潮湿低漥的地区有关。有些人去外岛当兵,结果带回一个一辈子存在的风湿病回来,(不过如果喝一些高梁酒就不会风湿,因为酒是热,有驱寒作用)。我曾经在八里、石门、贡寮、金山沿海地区作过义诊。我们就发现这些沿海地区的渔民,几乎都是风湿关节、膝关节的疾病,大约占了七、八成。这就是「久伤取冷所致也」,尤其冬天水是冷的,经年累月下来,一定会有影响。

在治疗上,可以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就是麻黄汤去掉桂枝,换上薏苡仁,因为薏苡仁可以去湿去痹,可以治疗神经痛。在仲景方中有用到薏苡仁的在《金匮》第二章风湿病用麻杏苡甘汤。第九章胸痹病有薏苡附子散,用薏苡仁与附子来治疗胸口痛。第十八章肠痈病有薏苡附子败酱散,用来治疗肠炎、盲肠炎。由此可以看出薏苡仁也有止痛效果。

薏苡仁为禾本科,与稻米同科,其成份有淀粉、蛋白质、脂肪,淀粉含量比较高。很多人喜欢买泰国薏苡仁,泰国苡仁比较白,但是品质不一定比国产的好。很多人去旅游,有些地方用个炉子,用苡仁炖排骨、炖肠子,一斤卖 200 元,其实那一近才 20、30 元。就像骨碎补、萎甤一样。萎甤又叫作玉竹,一斤才几十元,但是外面一两就卖 100 元,标榜可以美容、皮肤细致,女孩子爱美,多贵的也买。一斤本钱几十元,可以卖到一千多元。大家为什么喜欢在外面乱买东西?是钱太多会咬人吗?实在想不通。

麻杏苡甘汤可以治疗风湿病,一定要有风与湿的症状,因为薏苡仁可以去湿。

其实,薏苡仁才是一个很多的美容药,可以治疗脂肪瘤。所以如果有脂肪瘤,可以经常煮苡仁来吃,苡仁是禾本科植物,与稻米同科,可以经常吃。可以和绿豆煮成稀饭来吃。

今天是立冬,本来今天大家应在家里补冬。「补冬」其实有理论根据的。因为在《黄帝内经·热病篇》提到「冬不养精,春必病温」,冬如有养精,春不病温。如果冬天有保养,储存体能,使身体正气存内,到了隔年春天有热性病邪时,你有足够的抵抗力,就减少传染病的罹患率。所以立冬要进补。

最近有些媒体来问「补冬」的问题,我可以马上答复,但我不喜欢录影。就像前几天○视来问川乌头、草乌头的问题,我可以答复他们,但是我不要录影,录影很浪费时间。我也要求电视台不要再炒作川乌草乌。结果○视记者说:「那不要谈川乌头、草乌头,谈中药有毒性的药物。」这样问题更大,本来大家不知道的毒性,我一提,大家不就更害怕,大家就不敢吃中药。电视台这样子乱炒作、乱搞,搞得大家怕中药,实在不对。

《神农本草经》上品 120 种、中品 120 种、下品 120 种。下品 120 种几乎都有毒性。其实有毒的药才是用来治病,无毒的药是用来养生。所以仲景《金匮》方中,乌头、附子等很多有毒性的药物,这样治病才有效。但是要注意不是要你长年累月一直吃,病好了就不要吃了。同时也要注意药物炮制与剂量的问题。

麻杏苡甘汤是治疗风湿病不错的方子,今年是 80 年,我在 76、77 年的时候,8 月 31 日,我到○○总医院去看一位郭姓病人,他已经在○总医院躺了 8 个月,没有办法坐起来,吃类固醇吃了 20 年,腰椎骨质松软,连坐都不能坐。我一去出诊,他的床头就放了一罐麻杏苡甘汤,我问病人:「是谁开的方子?」病人说:「○○总医院周○德医师。」现在○总医院里很多医师在研究中药、针灸、气功。包括胸腔科、核医部、医工部……很多医师很有兴趣。

我告诉他:现在脊椎骨质已经松软,填精补骨已经来不及了,还在吃表散药。用填骨髓、填精髓的药已经来不及了,还在吃表散药。我看他的舌头红绛,非常口渴。病人已经吃了三分之二瓶,好像没有什么反应。

我开了处方,用了一、二两的黄精来填髓,再加上有补骨、有胶质的药,如龟板胶、鹿角胶、阿胶、虎骨胶(已经禁用),用这样胶质药物来修补。大概吃了 6 个月,病人就可以坐起来,慢慢可以穿铁衣。前几天病人就自己跑来求诊,现在还忙他儿子作生意,作贸易,搞得蛮成功的。

有位血癌的病人,检查白血球 16 万,在○总诊断为血癌,家属不敢让他知道,烦恼万分。结果我们用了三天药,白血球就降下来,三天后出院。结果也不打个电话给我。我们用了药,也是会担心啊!到底用药对不对、有没有效……也是要思考啊!病人出院了,是不是至少也打个电话回报一下,白血球稳定了,出院了,我们也比较安心。

麻杏苡甘汤,就是麻黄汤去桂枝,加苡仁。麻黄有表散作用。苡仁可以祛湿,也可以止痛。麻黄协同苡仁是很好的止痛药。有些类型的骨刺、坐骨神经痛可以用麻黄与苡仁,再配合一些填髓补骨养血的药。

我看过一位民国前二年的老太太,现在 82 岁。大约 7 年前,她住在指南宫的山脚下,原本天天上指南宫,有一天突然坐骨神经痛不能走路,走一趟指南宫要 2 个多小时。我帮她开药,她自己计算,总共吃了 43 帖煎药,现在几乎好了。今年 3 月 28 日还去欧洲玩了 18 天旅游。82 岁还能跟团玩欧洲。我用的就是麻杏苡甘汤加一些填髓养血药。

同学提问

骨刺的用药呢?

回答

骨刺,我们也可以用这个处方去扩充,例如加入黄精、木瓜等。木瓜并不是我们吃的水果木瓜,是中药的木瓜,不同科属,比较小颗。

【吴谦注】

病者,谓一身尽痛之病也。

湿家一身尽痛,风湿亦一身尽痛,然湿家痛,则重着不能转侧;风湿痛,则轻掣不可屈伸,此痛之有别者也。

湿家发热,早暮不分微甚;风湿之热,日晡所必剧,盖以湿无来去,而风有休作,故名风湿。

原其由来,或为汗出当风,或为久伤取冷,相合而致,则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发散风湿,可与也明矣。

 

「湿家一身尽痛,风湿亦一身尽痛。然湿家痛,则重着不能转侧。」湿家全身很沉重,连翻身都翻不了身。而「风湿痛,则轻掣不可屈伸」,风湿病比较不那么重着,而是关节好像被牵制着,没有办法顺利屈伸,不能顺利地伸长、弯曲,「此痛之有别者也」。

「湿家发热,早暮不分微甚」,湿家发烧早晚不分轻重。「风湿之热,日晡所必剧」,而风湿发烧,到了下午 3 点到 5 点会发烧的比较严重。

「盖以湿无来去,而风有休作,故名风湿」,所以湿家疼痛是早晚不分轻重,而风湿日晡所较严重。

【集注】

程 林曰:一身尽疼发热,风湿在表也。日晡,申时也。阳明王于申酉戌,土恶湿,今为风湿所干,当其王时,邪正相搏,则反剧也。汗也湿类,或汗出当风而成风湿者,或劳伤汗出而入冷水者,皆成风湿之病也。

魏荔彤曰:痉家非风不成,虽有寒,亦附于风;湿痹无寒不作,虽有风,亦附于寒,此一定之理也。

 

程林「日晡,申时也」,申时就是下午时间 3 点到 5 点。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半两;去节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枚;去皮尖,炒 

右剉麻豆大,每服四钱,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麻黄,无汗时可以发汗。不过煎服时要热服,因为热服时,麻黄素可以兴奋交感神经,促进发汗。但是麻黄要用来利小便时要冷服。

我的老岳母,住在木栅指南宫山下,环境比较湿,有一年髋关节疼痛,不能走路。我记得她吃了 46 帖的麻杏苡甘汤就好了,一直到现在 88 岁,还每天做饭给儿子、媳妇吃。

但是有一次,我到○总医院,去看一位○棠睇先生,60 多岁,他身体疼痛,所以就吃了类固醇 20 年,造成第七椎疏松,结果就住院,只能躺着,不能站也不能坐。不知道透过什么关系,就叫我去○总看诊,他的主治医师是周○德医师。周○德医师。虽然是西医,但是对中医很有兴趣,大概也做了一些实验研究。结果我一去,病人的床头就放了一罐麻杏苡甘汤。我就问病人是不是吃了口干舌燥。

因为用麻杏苡甘汤的要件,一定要风、寒、湿的情况,才会用麻杏苡甘汤,麻黄合杏仁祛风,苡仁去痹除湿,甘早可以缓和麻黄辛散。

今天病人并没有风寒湿,而是吃类固醇吃到第七椎疏松,我们要赶紧用填精补髓的药物,例如,黄精、地黄这些填骨髓的药都来不及了,你还在用麻杏苡甘汤!

果然病人吃了口干舌燥,舌质红绛。

后来我开了药给他,他住在龙江街。他是一家公司的老板,吃了一阵子药之后,就可以坐起来,然后可以扶拐杖慢慢走路。

题外话

有一个四字的健康食品公司,生产了一种健康食品,我看它的成本大概只要几十元,因为是薏苡仁、大豆等一些便宜的食物,但是他用精美的包装,加宣传,一盒卖上万元,台湾的消费者很奇怪,越贵觉得越有效。短时间内,这位公司老板就赚了几亿元。

结果没多久,在一个吃饭的场合,有人告诉我,这家公司的老板得了肾衰竭。又没多久,又有人告诉我这家公司的老板娘得了鼻咽癌。两夫妻才 40 多岁,赚几亿元又怎样。我认为这是现世报啊!

 

上次提到湿病与风湿病的异同。湿家是一身疼痛,而且会重着。而风湿病也是一身疼痛,但是会游走性比较不会重着,而且偏向在肢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会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变形。

第二是发烧,湿家是早晚没有差别。而风湿病的发烧到了 3~5 点,日晡所会特别严重。

【条文】

21、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前面的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是身体比较壮实的人使用。如果是气虚、虚弱的人可能就不适宜。就像先前提到头痛的病人,如果是气虚病人,还在一直用表散药,刚开始是会感觉舒服一点,但是症状始终好不了。所以针对气虚、体质虚弱的病人可以加入一些补气药。

有心脏病或高血压的人,用麻杏苡甘汤、麻黄加术汤就要考量一下,因为麻黄有兴奋交感神经、扩张血管的作用。所以会影响到心脏。

「风湿、脉浮」,表示有风邪、有表证。「身重」表示有湿,头部会好像戴钢盔一样。

案例分析

有一位蔡先生,到奥地利留学,主修钢琴,为了毕业考,四天没睡觉,洗冷水头、冷水澡、又喝冰啤酒,最后又在阳台吹风,一下子口角就歪斜了。

其他只要头洗冷水,不要马上吹干,马上有些人头就重重的人。有些人全身会重到不能翻身,这表示有湿。有些人形容下午鞋子穿不下去了,其实是脚变胖了。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干的毛巾,与沾水的毛巾,哪一个重?当然是湿的毛巾重。而且湿的水会向下流,所以身体的湿也会向下流。因此膝关节、踝关节常常会肿。

这条文的防己黄芪汤是针对体质比较虚的病人,而前面的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是针对比较壮实的病人。

表实证的病人: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

表虚证的病人:防己黄芪汤。

【吴谦注】

脉浮,风也,身重,湿也。寒湿则脉沉,风湿则脉浮。

若浮而汗不出恶风者,为实邪,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汗之。

浮而汗出恶风者,为虚邪,故以防己、白术以去湿,黄芪、甘草以固表,生姜、大枣以和营卫也。

 

辨证的重点在:汗出、不汗出。「若浮而汗不出、恶风者,为实邪,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汤汗之。」「浮而汗出,恶风者,为虚邪。」不汗出是实证,用麻杏苡甘汤;汗出是虚证,用防己黄芪汤。

「故以防己、白术以去湿。」防己是利水药,作用在十二经脉,白术有燥湿作用。在仲景的时候只用白术。到了后代才区分出白术、苍术。二者都是菊科植物,苍术的燥湿效果更好。所以平胃散中用了苍术,燥湿效果很好。

「黄芪、甘草以固表」,汗出多者用黄芪,临床上治疗汗出多的处方都用到黄芪。例如,当归六黄汤、玉屏风散、归耆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方都有黄芪,因为黄芪可以固表。在药物学上,黄芪可以「实腠理」,「实」是充实,「腠理」是体表,在皮肤层之下的组织。即然黄芪可以固表又能实腠理,所以《伤寒论》中不会用黄芪。因此大家去看病时,可以问医师:《伤寒论》中有没有用到黄芪?

第二再问为什么《伤寒论》中不会用黄芪?

有些医师,感冒也在用黄芪,实在荒唐!在《伤寒论》中,尤其太阳病,外感表证必须先用发散、表散之药物,要发汗法。如果用黄芪固表、实腠理反而发不了汗。

在阳明病,胃家实,阳明实热证更用不上黄芪,少阳病也用不上。

但是在《杂病论》就要用到黄芪了。杂病不会有传经、传变。

「生姜、大枣以和营卫」,所以现代医师开方开到最后都喜欢随便加个生姜三片、大枣三枚的。所以桂枝汤五味药,一定有生姜、大枣。仲景是很严谨的,绝对不会十七个方加在一起的。

【集注】

赵 良曰:此证风湿皆从表受之,其病在外,故脉浮汗出。凡重有肌肉痿而重者有骨痿而重者。此之身重,乃风湿在皮毛之表,故不作疼。虚其卫气,而湿着为身重,故以黄芪实卫,甘草佐之;防己去湿,白术佐之。然则风湿二邪,独无散风之药何耶?盖汗多,知其风已不留,以表虚而风出入乎其间,因之恶风尔。惟实其卫,正气壮则风自退,此不治而治者也。

尤 怡曰: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得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服后如虫行皮中及腰下如冰,皆湿下行之征也。然非耆、术、甘草,焉能使卫阳复振,而驱湿下行哉。

 

赵以德:「虚其卫气,而湿着为之身重,故以黄芪实卫,甘草佐之。」最近有一位牙医师,又是免疫学博士,可是他又很热爱传统医学。所以每一位去找他看牙齿的病人,他都建议病人用黄芪、红枣炖来增加免疫功能。

没有错,用黄芪、红枣煮水、炖茶来喝,是可以增加免疫功能。但是还是要看是什么状况下可以用黄芪,什么情况下不能用黄芪。我到现在还没机会遇到他。要不然我会告诉他。最近我已经接了他几位病人,吃了黄芪炖红枣以后,整个口腔都溃烂了。

在《伤寒论》中是找不到黄芪的。伤寒方 100 多个方子中,没有用到黄芪。如果是感受了风邪、寒邪,我们要把风邪、寒邪祛除出去,把根本的问题处理掉。如果不把风邪,寒邪祛除出去,就用黄芪,「温分肉、实腠理」,充实肌肉、皮肤组织的纹理,如此更不能把风邪、寒邪祛除出去。风邪、寒邪祛除不掉,这样子对吗?

很多人用补中益汤治疗感冒,这也是错误的。

「然则风湿二邪,独无散风之药何耶?盖汗多,知其风已不留,以表虚而风出入乎其间,因之恶风尔。惟实其卫,正气壮则风自退,此不治而治者也。」我们可以思考一下“玉屏风散”。玉屏风散有黄芪增强表卫功能。有防风具祛风作用。有白术健脾胃作用,脾胃壮,免疫力自然增强,与黄芪配合增加免疫力。这就也符合「惟实其卫,正气壮则风自退,此不治而治者也」。

本来防己黄芪汤是用来治疗虚性的风湿病。甚至到了第 15 章〈水气病篇〉,也是用防己黄芪汤来治疗风水。

尤怡:「服后如虫行皮中及腰下如冰」,吃了防己黄芪汤,皮肤会痒,好像虫在爬一样。这个反应要先告诉病人,病人才不会责怪医师。「皆湿下行之征也」,刚刚就提到,湿会向下走,所以「腰下如冰」,也是湿向下走。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今微汗瘥。

 

防己黄芪汤在这里可以治疗风湿病,在第十五章可以治疗水气病。治疗虚证的风湿病与水气病。

因此防己黄芪汤可以用来减重,但是要辨证型。按压病人的肌肉是软棉棉的,没有弹性的,这种是虚胖型的。有黄芪实腠理,使组织更紧密,更结实,自然会瘦下来。但是如果按压肌肉很硬,很结实,用防己黄芪汤来减重没有效果。

有些有害的减重法,例如,利用麻黄素,亢奋精神,抑制食欲。强制地减重下来,一个月减 10-20 公斤。但是很可能心脏会受不了,心脏麻痹死掉,这样问题也解决了,就不必减重了。

防己会利水,所以虚胖型的、有水气的,加一点防己黄芪汤可以减重会有效,但是不可能一个月就减 10 公斤。

防己黄芪汤,有防己、黄芪、白术、甘草四味药,但是不要忘了,还有生姜、大枣,所以一共六味药。

「右剉麻豆大」,先把防己、甘草、白术、黄芪到成麻豆大小,挖五钱匕,加入生姜、大枣去煮「良久再服」隔时间长一点再服,我想大概一天吃二次吧!

防己黄芪汤,有随症加减法:「喘者,加麻黄半两」,这里会产生一个问题。在《伤寒论》中有些方子的加减法中,喘者会去麻黄。但是这里是「加麻黄」。所以会让人产生疑问!

上个礼拜天,传统医学会有一个研讨会,有一位屏东的医师谈到《伤寒论》中水饮的治疗法,提到小青龙汤加减法中「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去麻黄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就像西医使用的气喘喷剂,一喷,气管就扩张,但是要是一再地喷,气管再扩张,反而气接不上来。所以适可而止就好。须要扩张气管的,就加麻黄。已经用过麻黄扩张了,就不要再加麻黄,因为小青龙汤中就有麻黄了。看症状、看阶段来使用。

「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胃痛、肚子痛加芍药。在《伤寒论》《金匮》几乎没有例外,只要肚子痛就加芍药进去。在临床上,很多小朋友肚子痛,我会加白芍进去。不过有时我会加木香,因为我已经用了芍药甘草汤,或者小建中汤,因为这二个方子中都有芍药了。而木香治「九种心痛」,其实这里的心痛大部份是胃痛。

「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在仲景的伤寒方、金匮方中,只要有气上冲的,就是加桂枝。《伤寒论·太阳上篇》第 38 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而且马上《金匮》接着会介绍奔豚病,奔豚也是有气上冲的现象,可以用桂枝加桂汤,也是加了桂枝。

苓桂术甘汤可以治疗痰饮病,在〈太阳中篇〉第 76 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也是有气上冲的现象,所以才会有咳嗽、喘的现象。又如,桂枝汤加厚朴杏仁就可以治喘,也是有桂枝。所以桂枝可以治气上冲,可是有降气之作用。但是气提不上来,还是可以用桂枝,有升气作用。升就是阳、降就是阴,所以桂枝有升降的作用,很妙,有调整阴阳的作用。

不过桂枝毕竟是热性药,如果病人有咽喉痛的症状,该不该加桂枝?值得考虑。一般我会加前胡,前胡也有降逆作用。有时候有气上逆、气上冲、会打嗝、呃逆,有时候我会直接用旋覆代赭石汤。

如果没有咽喉痛,而气上逆,有一个桂枝加桂汤,就是用桂枝汤又加了桂枝。

只有天然的药物才有这种特性,例如刚刚讲的麻黄,能发汗、利尿又能止痛。在化学合成药物又能发汗、又能利尿又能止痛,大概找不到。桂枝又能升、又能降,能调和阴阳,能调和荣卫,妙哉!

发烧 40 度不退,白虎汤加桂枝汤,一包服下,不久就会降下来。马上后面第四章就会介绍白虎桂枝汤。白虎桂枝汤治疗「温疟」,就是属于不明原因热。

我们治疗不明原因热有很多方子。例如,小柴胡汤治疗往来寒热,有些病人根本找不到原因反复发烧,上次提到那位○大医院病人,吃二天份的药,发烧就退了。○大医院还说要作穿刺抽胆汁,吓得他直接跑回新竹,隔几天后才回来办出院,现在一切正常了。前几天他的亲戚有人来看病,说他先后花了 60 多万元。我觉得很不公平,我们 560 元就把问题解决,他们还花了 60 多万元,太平公平了。

「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肚脐以下冰冰凉凉的,或下肢冰冰凉凉就加细辛,细辛是温经散寒的药。今天有一位病人打电话,问下肢静脉曲张怎么治疗?我们可以使用当归四逆汤,其中芍药用赤芍,加牛膝下行,再加入活血化瘀药。如果是初期的效果很好,如果已经 20 年了,效果就不一定了。然后他又问:当归四逆汤为什么有细辛?因为细辛是温经散寒的药。所谓「四逆」就是四肢冰冷手脚冰冷,因此用当归补血、桂枝促进血液循环、细辛来温经散寒。

小青龙汤中也有细辛,用细辛、干姜、半夏来温散寒饮。

题外话

很多人很喜欢听广告,听电台,一听就觉得广告里的症状,怎么和自己一模一样。然后就写信去,要不然就去找广告店看,打开电台就有一堆。要注意!他们很多药品有问题!

「脚尾手尾冷吱吱。」其实用当归四逆汤就有效,尤其冻疮效果灵光。对于手脚冰冷、寒证的痛经用当归四逆汤也很有效,因为细辛也有麻醉止痛的效果。而且「不通则痛」,而当归四逆汤中也有通草在其中。

在服了防己黄芪汤之后会有皮肤痒痒的反应,所以要跟病人讲好,可能服药后头三~五天皮肤会痒痒的,否则病人会骂你。如果先跟病人讲明了,病人会认为医师很高明,连服药后的反应都知道。其实是仲景书上写的。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妳像虫在爬一样,就是痒痒的。「从腰以下如冰」,腰以下冰冰冷冷的。「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坐在棉被上,然后在用另一条棉被盖在腰以下,让腰以下暖和。「温令微汗痒」,暖和以后,出一点汗,病情就会改善。

现在治病为什么会治不好?现在的人吃了药就去上班、就去干活、就去消秏体力,怎么会好呢?所以感冒一拖三个月不会好。本来交代吃了桂枝汤要喝热稀饭,现在也没有照做。再者,要躺下来「温覆一时许」,盖被子休息二个小时左右,也没人照做。所以服桂枝汤好像都没有效果,因为没有遵古法去服用、护理,当然效果不好。

方剂发挥

这里的加减法,可以作为我们用药的参考。

此外如果会喘,在后面妇科,有一个竹皮大丸。在竹皮大丸的加减法中,喘可以加柏实,柏实就是柏子仁。

药物学上说「凡仁皆润」,如果气管产生了痉挛现象,气管口径会变窄,气体的出入,就会受到影响。而用柏子仁润之,润就有松弛的意思,气管的平滑肌松弛了,喘就改善。所以杏仁也是有润的作用。

当然杏仁本身的成份氰化物,就有定喘作用,不过氰化物会有一点点毒性。通常杏仁分为甜杏仁、与苦杏仁,一般食品用甜杏仁。杏仁一定要加工,药用杏仁要先泡水,然后去皮,通常用炒的,把杏仁炒成焦黄,自然炒的过程尖端会去掉。同时加热时氰化物的就会消除很多,剩下来微量的,刚好可以对延脑的呼吸咳嗽中枢有抑制镇静的作用。

而还有一味药——地龙,也就是蚯蚓,蚯蚓身上有黏液黏黏的,就能够让气管平滑肌润滑、松弛。它还可以治疗心脏病。因为你一紧张痉挛、纠在一起就会松弛掉,因为蚯蚓黏黏的,有滑动作用,所以它也可以治疗结石症,也是透过地龙松弛平滑肌的作用,使石头不会卡住。

而结石症还可以借助鸡内金的化石,冬葵子、滑石的滑动,借助木香推动的力量,石头就排出来了。

三芝乡叶郭○梅女士,肾结石很痛,我用了药一星期,马上症状改善。她在乡子里大肆宣扬,结果村子来了很多人,这个村子都姓「华」,大概至少有 50 多人。

 

防己黄芪汤在这章可以治疗风湿病,在第 15 章〈水气病〉可以治疗水气病。所以也可以治疗水肿,特别是虚证的、脸色苍白,动不动汗出得很厉害,一定会特有效果。

另外在第 15 章〈水气病〉中有一个防己茯苓汤,它与防己黄芪汤只差了二味药。

主治组成
防己黄芪汤风湿、风水防己、黄芪、——、白术、甘草
防己茯苓汤皮水防己、黄芪、桂枝、茯苓、甘草

通常治疗湿,必须要有燥湿药,所以防己黄芪汤有白术,白术可以燥湿,仲景的时代还没有区分苍术与白术。

去年有一位尿毒病人,我们用药给他,他的 BUN、Cr 指数始终都很稳定,大概 BUN 是 50 几,Cr 值在 4~5 之间。有一次他主诉常常会感冒,一感冒 BUN、Cr 就升高,所以我改变了处方,用了防己黄芪汤。

结果防己黄芪汤一吃,他就肚子痛。于是我加了芍药甘草汤进去,还是肚子痛。停药以后,肚子就不痛了。所以就停用了,回去用济生肾气丸与猪苓汤。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在药物学文献上,防己有二种,木防己与汉防己。二者是不同科,木防己是防己科,而汉防己是萝摩科。就像五加科一样,有南五加与北五加,南五加是五加科,而北五加是萝摩科,萝摩科有小毒,如果累积到一定剂量,就会有中毒反应。所以我有点怀疑,药厂的防己是不是用了萝摩科的防己,而使得有些病人有不舒服。

这位病人前二天还有来。

 

而防己黄芪汤中的防己,应该要用木防己,因为在第 13 章〈痰饮篇〉仲景有一个处方叫「木防己汤」,方中就是用木防己。

案例分析

这位病人的太太,是眼睛的问题,几乎快看不到了。西医看了很多年,最近报告是虹彩炎。

我们用仲景方治疗虹彩炎,效果非常好,速度快的,一个星期就好了 7、8 成,用小柴胡汤加竹叶石膏汤,加木贼草、菊花、茺蔚子、蝉蜕、川芎。加川芎可以扩张血管,让眼睛充血的部位血循变好。用蝉蜕作是把翳膜去除。

案例分析

去年有一个江小姐,久婚不孕,又有带下分泌。于是我用加味逍遥散、当归芍药散,加了蛇床子。结果她说闻到药味就想吐,然后舌头会麻麻的。我一直去分析,加味逍遥散、当归芍药散与丹参、香附这些药应该不会有这些反应。所以我就拿外面药局拿一瓶蛇床子,一打开,果然有一股难闻的味道,我挖一小瓢在舌头上,果然麻麻的。

其实蛇床子,在中国医药学院有作过研究报告,单用一味蛇床子,对于妇科阴部搔痒、白带分泌、子宫颈糜烂,都会发生作用,而且效果非常好,可以内服、也可以外洗。

结果吃了蛇床子居然有这种反应,我已经用了许多年,都没有人有这些反应。

【条文】

22、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从汗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第 22、23 条在《伤寒论》有出现过。

「风湿相搏」。也有些资料是「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刚才第 14 条就提到风湿病会一身尽疼。「法当汗出而解」,应当用汗法,适当出汗。「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这位医师判断的没错,要用汗法,但是发汗后,病还是没有好,为什么呢?「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而且还有可能造成虚证,所以病不会好,甚至更虚弱了。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发汗要适到好处,微微似欲汗出。像桂枝汤一样,「偏身漐漐,微似有汗」,触摸皮肤湿湿的,好像有汗的样子,而不是出汗一直流。出汗一直流的话反而消秏气力。要恰到好处,摸起来湿润的感觉,这样才能「风湿俱去也」。

在桂枝汤那里也提到,「偏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如果流汗流太多的话,会影响到抵抗力。

有些气喘的小朋友,吃了西药,睡觉的时候,整个头都是湿的,好像刚游完泳,甚至全身衣服是湿的。

其实急性肺炎,我们可以用麻杏甘石汤,加鱼腥草,虚证可再加粉光参,效果灵光。在儿科学中,用麻杏甘石汤加细茶,称为五虎汤,可以治疗突然发生的气喘,因为其中有石膏,有白虎汤的精神,所以称为五虎汤,治疗突然性的气喘,相当灵光。所谓急则治其标,先让病情稳定下来。

【吴谦注】

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法当从汗而解,而汗亦不可失其宜也。

值雨霪湿盛之时,若发其汗使大出,亦不能愈,以风气去,湿气在,故不愈。

然治风湿者,必俟其天气晴明发其汗,使微微似欲汗出者,则风湿皆去,病斯愈矣。

 

「法当从汗而解,而汗亦不可失其宜也」,「不可失其宜」包括了太过不及。发汗太过或者没能把风湿排出去,都是「失其宜」。

「值雨霪湿盛之时,若发其汗使大出,亦不能愈,以风气去,湿气去,故不愈。」像有些地方,始终都是雾茫茫的,例如伦敦,又称为「雾都」,又例如,八里、石门、金山、贡寮,这些沿海地方的居民,因为要跟海接触,靠海讨生,所以膝关节出现风湿关节的机率特别多。

【集注】

徐 彬曰:此言风湿当汗解,而不可过也。谓风湿相搏疼痛,原当汗解,值天阴雨,则湿更甚,可汗无疑。而不愈何故?盖风性急可骤驱,湿性滞当渐解,汗大出则骤,风去而湿不去,故不愈。若发之微,则出之缓,缓则风湿俱去矣。然则湿在人身,黏滞难去,骤汗且不可,而况骤下乎?故前章曰下之死,此但云不愈,见用法不当,而非误下比也。

 

徐忠可:「然则湿在人身,黏滞难去,骤汗且不可,而况骤下乎?故前章曰下之死」,指前面第 19 条条文。

【条文】

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我们一再强调,风湿病一定会身体疼痛。如果不疼痛就不是风湿病。第二是会发烧。第三是肤色没有光泽,暗暗的。

「不能自转侧」,头重、身重,身体不能自己转动,连翻身都不能翻身,那就是有湿,要加入白术、附子来温经燥湿。

「不呕不渴」表示肠胃功能良好,只要不要乱治,不会变成坏病。我时常讲到,现代的医师除了没把你的病治法,还会多赠送好几种病给你。有些人好好的进去,平躺着出来。前几天不是有个报导,权贵家族住进去,但是出不来。贫贱家庭想住进去,但是住不进去。

「脉浮虚而涩者」,浮表示有风邪,涩可能表示血少气滞、可能有贫血或者是心血管循环有问题。涩表示不流利,可能是湿阻碍了血液循环。「桂枝附子汤主之」,用桂枝附子汤来治疗。条文到此是第一段。

「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是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在后面方解就称为「白术附子汤」。

这里的桂枝附子汤与〈太阳上篇〉第 36 条的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一样。在〈太阳上篇〉第 36 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组成药物一样,但是在太阳病治疗「脉促胸满,微恶寒」,在这里治疗风湿病。一模一样的药物组成但是治不同病。只是太阳病那条文炮附子一枚,而这里风湿病用炮附子三枚。只是差了二枚炮附子,一个治「太阳病脉促胸满,微恶寒」,而一个治风湿相搏。所以怎么可以把十七个方合在一起开。我们不要讲那个医院那个医师,开了川芎茶调散,又开防风通圣散,又开葛根芩连汤,又开桂枝汤,又开荆防败毒散开了 5、6 个方在一起。也是学院毕业的,令人痛心。

补充

11 月 2 日在国际会议中心,有一个中日传统医学交流会议,我们台湾第一场专题演讲是「直肠输液治疗出血性脑中风病人」,我问了几个问题,他都避而不答。他最后回答:「病人还活着,但是半身不遂」。

日本人的演讲「糖尿病引起神经障碍」,日本人一直用牛车肾气丸,我本来想发问修理他们,其他的道长劝我远来是客,不要修理他们。其实当归四逆汤最有效,以后如果遇到糖尿病引起神经障碍,脚会麻、会痛、传导有问题,甚至脚趾变黑都可以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同学发问

能不能用肾气九加补中益气汤?

回答

有些症状也是可以这样用,但是我很少这样用。我不太用李东垣的方子,补中益气汤是东垣的方子,因为早期黄芪很贵,党参、人参也很贵,柴胡也不便宜,补中益气汤一帖都要二、三百元,我很少用。

【吴谦注】

此承上条详申脉证,以明其治也。

谓此风湿之病,虽得之伤寒八、九日,而不呕不渴,是无伤寒里病之证也。

脉浮虚涩,是无伤寒表病之脉也。

脉浮虚,表虚风也。涩者,湿也。身体烦疼,风也。不能转侧,湿也。乃风湿相搏之身体疼痛,非伤寒骨节疼痛也。与桂枝附子汤温散其风湿,从表而解也。

若脉浮实者,则又当以麻黄加术汤,大发其风湿也。

如其人有是证,虽大便鞭,小便自利,而不议下者,以其非邪热入里之鞭,乃风燥湿去之鞭。故仍以桂枝附子汤。去桂枝者,以大便坚,小便自利,不欲其发汗,再夺津液也。加白术者,以身重着湿在肌分,用以佐附子逐水气于皮中也。

 

「此承上条详申脉证」,这条是承第 22 条来提出脉象。一般风湿病会出现浮软脉,因为软脉就是有湿的意思。但是这条是「浮虚而涩」,所以应该也有血液循环的障碍。

「而不呕不渴,是无伤寒里病之证也。」表示没有肠胃功能的毛病。

「脉浮虚涩,是无伤寒表病之脉也」,因为太阳中风脉浮缓,太阳伤寒脉浮紧,所以不是伤寒表病。

「涩者,湿也」,涩脉一般而言不代表湿。但是可以这样想,因为涩脉是血液循环受到了影响,不能把沉淀在血管里的湿邪代谢掉。

「乃风湿相搏之身体疼痛,非伤寒骨节疼痛也」,不是〈太阳病中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名为伤寒。」「太阳伤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在〈太阳中篇〉的第一条、第二条都提到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的症状。风湿的身疼痛与太阳伤寒是不同的。

「与桂枝附子汤温散其风湿」,这条的桂枝附子汤,是桂枝汤去芍药,再加附子。透过桂枝汤「从表而解也」。

不过这里的桂枝附子汤与《伤寒论》第 19 条的桂枝加附子汤,只差异了一味芍药。〈太阳上篇〉第 19 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用桂枝调和荣卫,用附子强心止汗。因为再严重下去,会有汗多亡阳的现象。

而且桂枝汤的桂枝是三两,这里的桂枝是四两,有重用桂枝,来扩张血管,来祛除风邪。

在仲景方中用附子用最多的,就是这个方子,用炮附子三枚。而在《伤寒论·少阴篇》有一个附子汤,用生附子二枚。虽然在数目上是三枚比较多,但是生附子的作用比炮附子强烈。而四逆汤用一枚生附子,真武汤用一枚熟附子。所以就整个伤寒、金匮方,附子用最重、数量最多的是这个方——桂枝附子汤。而附子来温寒止痛,重用桂枝来祛风邪。

这条「若大便坚,小便自利」去桂枝而加了白术,照道理白术有燥湿作用,现在大便鞭还用白术,这样子合不合适?临床上,如果病人的大便已经很硬,我会尽量避免有苍术、白术的用药,我会加柏子仁、大腹皮、神曲、枳壳、厚朴。厚朴与枳实就有承气汤的架构。

「去桂枝者,以大便坚,小便自利,不欲其发汗,再夺津液也。加白术者,以身重着湿在肌分,用以佐附子逐水气于皮中。」这种观察可以肯定,因为有水气的病人,由外观望诊,就可以发现浮肿现象,显然就是水份渗透到皮下,使得皮肤有肿胀的情况,所以用白术让沉淀在皮下的水份吸收掉,而不会影响到大肠的排泄。

「乃风湿相搏之身体疼痛,非伤寒骨节疼痛也。」区别风湿相搏与伤寒骨节疼痛。

「与桂枝附子汤温散其风湿,从表而解也。若脉浮实者,则又当以麻黄加术汤,大发其风湿也。」桂枝附子汤与麻黄加术汤比对。麻黄加术汤是脉浮实,而这条桂枝附子汤是「脉浮虚而涩者」,涩脉是血少气不足,推动的力量不足,所以用桂枝、附子兴奋动脉血管。

有时候「湿流经络」,湿邪渗透到经络,可以用白术佐附子。

【集注】

程 林曰:风淫所胜,则身烦疼,湿淫所胜,则身体难转侧,风湿相搏于营卫之间,不干于里,故不呕不渴也。脉浮为风,涩为湿,以其脉近于虚,故用桂枝附子汤温经以散风湿。小便利者,大便必鞭,桂枝近于解肌,恐大汗故去之;白术能去肌湿,不妨乎内,故加之。凡方后有如虫、如醉、如冒等状者,皆药势将行使然。

周扬俊曰:伤寒至八、九日,亦云久矣。既不传经,复不入腑者,因风湿持之也。所现外证烦疼者,风也。不能转侧者,湿也。不呕不渴者,无里证也。其脉浮虚而涩,正与相应。然后知风湿之邪,在肌肉而不在筋节,故以桂枝表之。不发热为阳气素虚,故以附子逐湿,两相绾合,自不能留矣。

 

程林「凡方后有如虫、如醉、如冒等状者,皆药势将行使然」,这是使用白术附子汤所产生的药效反应。这边是身如虫在皮中状。

而在后面〈寒疝篇〉治疗寒疝有一个乌头桂枝汤,服药后会昏冒,如醉。会有虫行皮中状,腰以下冷如冰,只是这样病人就紧张了,何况会昏冒、如醉状,这就准备打官司了。万一法院一检验,乌头本来就有毒性了,那就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

所以这几年来,我逐渐不用有毒的药物。至于矿石类重金属的药物,也减少使用了,因为用多了难免造成沉淀累积。我们要小心谨慎一点。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擘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

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桂枝附子汤就是桂枝汤去芍药,再加炮附子三枚。所以也是五味药。

而白术附子汤就是以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再加白术。其中如果单用白术加附子,称为术附汤,治疗风湿关节很有效。我百思不解,现代的医师为什么要开一大箩筐的药?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用 900cc 水煮成 300cc,去滓,分三次服用,也就是一次大约 100cc。

「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服了一帖,全身好像触电一样,有些人就会害怕,是不是中毒?「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如冒状」就是头昏昏重重的,好像要昏过去了。「勿怪」,不要紧张,「即是术附并中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所以要先跟病人声明。

在后面的章节〈第十章腹满、寒疝、宿食〉,有一个乌头桂枝汤,服用后会「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服了汤会像酒醉一样,然后会吐,有这种反应的才有效,才是「中病」。有些病人,再怎么解释也没用。

临床上,有些痛风的病人,我们用了药之后,前三天觉得更痛,我们要事先告诉病人,这是好现象,有反应。

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治疗风湿病很有效,接着条文还有一个甘草附子汤。其实白术与附子二味药合起来就很好用。再加大枣、生姜来调和营卫,意思是治病重要,兼顾肠胃更重要。

仲景的方子,随时都在注重肠胃,没有把病完全治好也就算了,不要又多送病人更多后遗症。

伤寒论第 19 条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附子 中风
误汗
三两 三两 炙三两 三两 十二枚 一枚
伤寒论第 36 条
桂枝去芍药汤加附子
桂枝 X 甘草 生姜 大枣 附子 脉促胸满微恶寒
三两 X 炙三两 三两 十二枚 炮一枚
金匮
桂枝附子汤
桂枝 X 甘草 生姜 大枣 附子 风湿病
四两 X 炙二两 三两 十二枚 炮三枚
金匮
白术附子汤
X X 甘草 生姜 大枣 附子 白术 风湿病
X X 炙一两 一两半 六枚 炮一枚半 二两

补充

热性病,体温升高,造成了脑炎、乙型脑炎……很多脑性病变。在〈阳明病篇〉也好,《温病条辨》也好,大概都会造成神智不清楚,我们提供了几个字。就可以判断出是不是与脑炎有关系。

第一,神智不清楚,就是神昏,意识不清楚就乱讲话,乱讲话就像舌头不灵活、打结。而因为体温升高,会影响到神经,使神经传导发生问题,所以手脚反而冰冷,大家可以发现,越高烧,四肢越冰冷,几乎没有例外,大家可以观察看看!

另外在男性、男童,他还多了一个症状,男性会出现囊缩,睾九会缩起来。

西医一定要作脊髓穿刺,来确定有没有脑炎,脑膜炎这一些问题,而且要三、五天的化验才有结论。我们只要根据「神昏」「谵语」「肢厥」「舌蹇」与「囊缩」,大概 30 秒就可以判断出来。「舌蹇」就是舌头僵硬、舌头打结了,话讲不清楚了。这些是老祖宗留下来,非常宝贵的经验。

就像诊断尿道感染、膀胱发炎。我们由头看下来,口会很干、舌头红绛,下腹闷胀痛,小便灼热、刺痛感、小便颜色短赤,小便少而且红红的,而且小便频数,一直想去尿、一直想尿。这些症状问下来,也不用去作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最快也要 24 小时,正常是 3 天。我们只要用猪苓汤,如果是感冒引起的加导赤散,一吃药,说不定就好了。可能连细菌培养的结果都还没作出来,我们就把问题解决了。

如果真的已经演变成脑炎、脑膜炎,发高热我们可以用白虎汤、白虎加参汤,是属于阳明经病。如果又有便秘,就属于阳明腑病,要用承气汤系列,其中调胃承气汤变出凉膈散,再变化出防风通圣散,再变化出祛风至宝丹。

到了《温病条辨》方子更多,有清空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不过这里面都有一些贵重药物,例如羚羊、犀牛、牛黄、麝香等。

我一直认为,为什么要让疾病演变到那么严重才来用药呢?如果在疾病很轻微的时候就控制住的话,就不可能演变到这种病变。所以你看,仲景方中有没有用羚羊、犀角、牛黄、麝香呢?根本就没有,几乎都是便宜的药,没有贵重的药。

白虎汤四味药全部都是便宜药,麻黄汤、桂枝汤也都很便宜。老祖宗的方子可以经过 1000、2000 年经验累积。

大陆大概在十几年前,他们也深深感受到,医学院毕业的医师,都要借助现代仪器检查,有了数据才能诊断出什么病的话,那学中医就学成四不像了。他们的中医医院也有洗肾机、心电图,任何尖端仪器都有。所以老一辈的中医师,就很忧心。所以就发起「师带徒」的教学,一位老医师带 2~4 个徒弟,而且这些徒弟几乎都是医学院中医系毕业的,来恢复老一辈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我觉得我们台湾的中医教育也应该学习这种方法。

尤其是台湾的方剂教得很差,有的老师连方剂的创方者,创方的思想,都不懂,方剂的演变也不懂。我介绍方剂一定会先介绍创方者,与他的主要学术思想,然后介绍方剂间的演变。

例如,刚刚提到的调胃承气汤变化出凉膈散,凉膈散变化出防风通圣散,再变化出双解散,再变出祛风至宝丹。

又例如,白虎汤加人参变成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参汤去掉知母,加竹叶、麦门冬与半夏,就变成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去石膏、竹叶,加大枣就变成麦门冬汤。

因为每一位医家,有他自己的思想,有他用药的习惯。如果可以掌握创方者的思想,了解他的用药习惯,你自己临床用药起来就会很灵光。

我相信我用一、二年,毫不保留,把自己的临床经验告诉大家,大家就会运用。就像有位○雅惠女士,原本她家的二个小男生,经常到医院,她到医院自己也出状况,因为她一担心,自己就会昏倒。

但自从她上了我们的课程以后,最近她来找我,她说:「现在小问题,她自己会处理了。」现在几乎都不用看医师了。我的目的就是这样,让大家自己会用药,不要大小病都来找我看。我现在累坏了,每天晚诊都要搞到半夜 1~2 点。早上诊都要看到下午 3、4 点。

我到台中的中特班上课,主要也是要教老祖宗的辨证论治。我们把证、症状掌握住以后,要用什么方剂、什么药,其实就比较简单了。

就拿《金匮》中的〈风湿病篇〉其实就这几个简单的方子。

有一位朱俊○先生,23 年次,西医 X 光检查,他的骨头像洒了芝麻粒一样,密密麻麻的空隙,就是骨质疏松,还有退化性关节炎,又长骨刺,这在西医只有开刀一途。他去年 7 月来诊,9 月又复诊一次,以后就自己在杨梅配药。药钱便宜得不得了,用四妙散加芍药甘草汤、加骨碎补、续断、加没药,延胡索,一路吃下来,骨刺与退化性关节炎不开刀了,居然连灰指甲都好了。二、三种,结果吃一个方子就好了。

有一位病人灰指甲,在台北○○医院吃抗霉菌的药,结果副作用很大,变成很严重的肝病,就转到○OOO 医院,住了十天医院,作组织切片、作各项检查,没什么用。我们给他二个星期的药,他就好了,完全正常了。

灰指甲,我们用苦参子磨成粉去贴,疗效很高。连鸡眼都会有效。用苦参子调白醋,涂在灰指甲或鸡眼上,用胶布贴起来,贴个几次就可以了。不要吃西药抗霉菌药,破坏肝。

在所有豆科植物中有二种药物最苦,一个是苦参子、另一个是山豆根,这二个都是豆科植物。尤其是苦参子的外膜如果咬破了,苦的不得了,连胆汁都会吐出来。但是很奇怪,一样是豆科植物,甘草、黄芪、葛根却是甜的。

指沟炎,一般是用凤仙花,捣一捣去敷就有效。所以凤仙花又叫「指甲花」。

苦参子又名「鸦胆子」,有抗细菌病毒作用,在药物学上可以治赤白痢。以前的人会用龙眼干把苦参子包起来、吞下去,因为不小心咬破会苦的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