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第六讲
【条文】
24、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掣」,骨节像牵扯、拉扯一样的痛感,痛到不能屈伸,不能弯伸。「近之则痛剧」,痛到不能触摸,不能靠近。痛到冒汗、呼吸急促「汗出短气」。「小便不利」,因为小便不利,所以不能把湿邪排出。
「恶风不欲去衣」,表示会恶风、恶寒。「或身微肿者」,表示有湿、有水肿。这条文的疼痛比较属于关节部位的,所以是「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前面条文「不能自转侧」是比较全身性的。
【吴谦注】
风湿相搏,身体烦疼重着,不能转侧者,湿胜风也。
今掣痛不可屈伸,风胜湿也。
掣痛不可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皆风邪壅盛也。
小便不利,湿内蓄也。
身微肿者,湿外搏也。
以甘草附子汤微汗之,祛风为主,除湿次之也,
此上二条,皆详风湿之义,以明风湿之治也,
吴谦认为前一条文「不能自转侧」是「湿胜风」。而这条「掣痛不可屈伸」是「风胜湿」。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方解】
甘草附子汤,即桂枝附子汤去姜、枣加白术。
去姜、枣者畏过散也。加白术者,燥中湿也。
日三服,初服一升,不得汗则仍服一升,若得微汗则解。解则能食,解已彻也,可止再服。
若汗出而复烦者,是解未微,仍当服也,但不可服一升,恐已经汗出而过汗也,服五合可也。
如不解,再服六、七合为妙。似此服法,总是示人不可尽剂之意,学者宜详求之。
「若汗出而复烦者,是解未微,仍当服也,但不可服一升,恐已经汗出而过汗也。」因为方中有附子,附子是大热的药,有可能过服会烦躁,所以再服的时候,不可再服到一升,只要五合就好。
「似此服法,总是示人不可尽剂之意。」就像桂枝汤一样,「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徧身漐漐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一样的意思,不必过量服药。
有些人服了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真的会有触电的感觉。不要紧张,中了附子毒时,因为附子是大热的药,喝一点黄连水就会解毒,喝点绿豆汤也可以。所以家里准备一些绿豆、黑豆很有用。
补充
生吞黑豆有几个好处,第一对眼睛很好,第二对肝肾有帮助,第三有解毒作用。在《医方集解》有个方子叫甘草黑豆汤,又叫解毒汤,很灵光的。夏天煮一些甘草黑豆汤喝,就比较不会长头疮、长皮肤病,又好喝。我一直在想:干嘛喝那些碳酸、糖水饮料,应该来开发甘草黑豆汤才是。现在有菊花茶、冬瓜茶、绿豆汤、薏苡汤的饮料了,甘蔗汁也有了。最近台湾省农业试验所,刘○毅博士,留德博士,在开发灵芝饮料,反应不错。现在应该开发这些健康饮料才是。
题外话
但是有些商人,把莲子、薏仁、莲藕加在一起就标榜保健食品,又有个柠檬加冬瓜、菊花、白茅根这些利尿的寒凉药,标榜一大堆功能,什么病都能治,一盒几千元,太离谱了。有些商人标榜灵芝多厉害、多神,如果这么厉害,政府也不用花几百亿盖医学中心了,发一发灵芝给大家吃就好了,太离谱了。
方剂发挥
在风湿病篇里,治疗风湿病,白术经常用到,例如,麻黄加术汤、防己黄芪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白术可以重用。「重用」剂量是多少呢?民间一般的方子,一味药都是二、三钱,如果开到五钱、一两就是重用。
像石膏,有些人只开二钱,我们开一两就可以称作重用。有些人开科学中药只开 0.2,0.3 克,我觉得太少。另外开方子时,药物重量的比例也很重要。洁古先生有一个方子,只有二味药,叫作「枳术丸」,枳实用得比较多,就有行气破气的作用。而白术用得比较多就有健脾利湿的效果。这个方子要用荷叶包着米饭去蒸,蒸熟了以后,把枳实、白术二味药磨成粉,和到米饭里面混合均匀,然后作成九。这个方子可以消胀。枳实与白术的比等分。如果枳实加重就会加重行气破气,如果白术用得多就会加强健脾利湿。
其实这个方子也是由仲景方变化出来的,仲景方中有枳术汤。所谓「量为君主」,药物的剂量比例很重要。又例如,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如果要补肝就增加山茱萸的剂量,如果要补肾增加熟地的剂量,要补脾就增加怀山药的剂量。如果小便白浊就增加泽泻,如果要泻相火就加重牡丹皮。只要找到重要的方向,就加重那方面的药物作为君药,没有教你要一成不变的。
有一位韩老夫子,他开麻黄汤,就照古书麻黄三两,连药房的人都不敢抓药。因为麻黄很轻,三两一抓就一大把,一味药就一大堆。如果是夏天开麻黄三两,可能会吃死人的。
由 14 条到 24 条条文讲的是「风湿病」,这些方子就很有效,不必乱找方子。台湾地区有很多风湿病人,最喜欢吃黑药丸,在国术馆乱拿药丸。有个病人,跑到莺歌找国术馆看病,拿了五天份黑药丸,吃了马上有效,再跑去拿,国术馆说没药材了,不敢卖了……,我想应该是加西药加类固醇,被检举不敢卖了。
由第 14 到 24 条是「风湿病」的内容,方子有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防己黄芪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其中甘草附子汤偏向在肢关节。而桂枝附子汤比较是全身性。而防己黄芪汤是虚证。麻黄加术汤和麻杏薏甘汤是实证。这几方都非常实用。
我曾经提到过:我的岳母已经 88 岁了,以前有一天突然间不会走路,我用麻杏薏甘汤来治疗,吃了 40 多帖的药以后,脚痛就没有再出现过了。
当然现在 88 岁了,骨节疏松,我用左归九加减来保养,所以到目前身体还是很健康,能够帮儿子、孙子煮饭、做家事。
她有一次胆固醇太高,他儿子就禁止她吃肉,结果她无力瘫了,就送去景美○○医院。结果我们去探望她,我太太带了两只鸡腿给她,她把鸡腿干掉以后,马上精神恢复。为什么要让 88 岁的老太太在半饥饿状态呢?
关于关节痛、关节炎、痛风的问题,在后面的章节〈历节黄汗〉会再讨论。
我们也不是开一个方子就连续吃三个月。例如,尿酸痛风,我们用白虎汤、白虎加参汤就会缓解,但是是在痛风发作初期,红肿热痛的时期用,用白虎汤来缓解热象,热象消除,自然肿痛会减轻。不是连续吃三个月,等三、五天红肿热痛解除了,再看其它症状,继续处理。就算是慢性病,病程也会变化,症状也会变化。
以下第 25~27 条条文讲中暑病。
【条文】
25、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有「太阳」二字,表示有太阳病的症状,就是有汗出恶寒、身热这些症状,就有点像太阳外感。但是太阳病不会口渴,而中暑暍病会口渴。因为中暑会流汗很多,严重还会脱水,甚至电解质失去平衡,就会昏迷。
所以如果去健行、登山……一定要有充足的水份供应,要有防晒的工具。未雨绸缪总是比发生事情好。
中暑、中暍「初病大渴引饮」,会大碗大碗的喝水,因为流汗流很多,曝晒在太阳底下,水分流失,造成血液变得稠黏,就不能顺畅的供血液。
一般中暑,我们有三个基本方子可以使用,夏天几乎都会使用到的。中暑是热病。我们在《伤寒论》那里就提过,热性病的分类。今天是立冬,立冬往前是霜降、寒露、秋分。在夏至以后到秋分以前,如果因为外感引起发烧发热,我们称为「热病」或「暑病」。如果夏至以前,春分以后,如果因为外感引起发烧发热,我们称为「温病」。如果秋分以后到春分以前,例如今天立冬,如果因为外感发烧发热,就称为「伤寒」。这是以季节不同来命名的。
经曰:「凡病伤寒而成温病者,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
春分 | ←温病→ | 夏至 | ←暑病(热病)| 秋分 | ←伤寒→ | 春分
【吴谦注】
中暑热病,亦由太阳而入,故曰太阳中热者,暍是也。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颇似太阳温热之病。
但温热无恶寒,以热从里生,故虽汗出而不恶寒也。
中暍暑邪,由表而入,故汗出恶寒也。
究之于脉,温热之浮,浮而实;中暍之浮,浮而虚,以暑热伤气也。
究之于渴,温热之渴,初病不过欲饮;中暍之渴,初病即大引饮也。
温热则传经,变病不一,中暍则不传,不愈即死也。
虽同为太阳经中之病,而虚实施治,自有不同。
用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者,盖以益气为主,清暑热次之也。
「中暑热病,亦由太阳而入」,外邪也是由太阳表层侵入,故称「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暍病会汗出恶寒、身热而渴,很像太阳温热之病。
接着吴谦提出了温热病与暍病的辨别法。在临床辨证上可以使用。
温热病 | 热从里生 | 汗出不恶寒 | 脉浮而实 | 初病不过欲饮 | 会传经、变病不一 |
---|---|---|---|---|---|
暍病 | 暑邪由表而入 | 汗出恶寒 | 脉浮而虚(暑伤气也) | 初病即大渴引饮 | 不传经、不愈即死 |
由脉象来辨,温热病是浮而有力。而暍病是中暑病,在晒太阳底下,出汗很多,脉是浮而无力。例如,当兵出操,或室外参加活动,在火热的太阳一晒,汗出很多,咚咚咚……倒了一大堆人,那就是中暑。
「中暑」和「伤暑」不一样。赤日长途,在大太阳底下走很多路,这是「中暑」。而受暑纳凉,这是「伤暑」。很多医师用香薷饮来治中暑,这是错误的。所谓「伤暑」是夏天很热,你又爱吃冰,外面天气很热,你又把室内温调冷气到 18 度,然后发汗就发不出来了,冒在里面很难受。不论是体外的温度感,或是实际入口腹的贪凉,造成汗发不出来,想吐又吐不出来,这是「伤暑」,这才是香薷饮的症状。
真正的中暑用三个方:白虎加参汤、生脉散、或益元散(六一散加减)。
中暍的脉象,因为流了很多汗,气随汗出,所以脉浮而虚。
由口渴来比对:温热病的渴是「初病不过欲饮」。而中暍的渴是「初病大渴引饮」,一次喝 3000cc 水也不能解渴,光喝一大堆水也没有用,不能解渴,这也会造成问题啊,这些水跑到哪里去?等一下条文会提到,这些水跑到皮肤下面。
温热病会六经传变。中暍病不会传变,能够掌握治疗的时机,很快症状会改善,不然的话处理不好,马上会死亡的。
「用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者,盖以益气为主,清热次之也。」用人参益气生津,用白虎汤来清暑热。这个方子很好用。
另外白虎加人参汤可以用在急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日本脑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等,严重的会昏迷。有些人拔牙不小心,就引起脑膜炎,例如○○市银行的人事室主任,昏迷了三个月。所以拔牙不可等闲示之,牙齿的神经相当接近大脑。三叉神经、颜面神经都很接近大脑,有病邪就直接上大脑。这也是为什么「人中疔」很可怕的原因,感染细菌马上就传到大脑。所以人中穴是急救穴,一按,刺激讯息马上传大脑。
【集注】
李 彣曰:热伤气,气泄则汗出,气虚则恶寒,热蒸肌腠则身热,热伤津液则作渴。此恶寒身热,与伤寒相类。然所异者,伤寒初起无汗不渴,中暍初起即汗出而渴也。
李彣集注中「伤寒初起无汗不渴,中暍初起即汗出而渴也。」这是辨证重点。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用的剂量很重。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煮到米熟了就可以,所以煮的时间不是很长。在一般的方子石膏都要先煮,这边没有特别敍述,一般石膏要先煮才能煮出气味。必须用生石膏,煮水去滓。
一般热性病发热,流很多汗之后,微量元素随汗流出,造成电解质失衡,严重一点甚至会抽筋,这时候用白虎加参汤。石膏一则可以解热,二则可以提供微量元素来平衡电解质,石膏中的结晶水也可以提供水份与解热。
方中有知母是碱寒的药,知母泡在水中,摸起来就黏黏滑滑的,表示有滋润的作用,所以在药物学中,有特别叮咛,肠胃机能不好的人,尽量少用知母,因为知母滋润、会润肠、滑肠,要少用。
百合科的植物,如葱、洋葱捏他的时候都黏黏的。芦荟也是黏黏的,是大寒的,也是百合科的。天门冬、麦门冬富含多糖体,也是百合科的。这些都有缓解热象的作用。
已经中暑的话,用白虎加参汤。而预防中暑的话用生脉饮。
夏天很热,如果小便减少,小便不顺畅,最简单就是用六一散,滑石有滑窍的作用。六一散好吃、效果又好。吃药以后,小便不会短赤,下腹肚脐下方也不会热热胀胀的。而加减药,我最常用的是冬瓜子、白茅根。
冬瓜子、白茅根也可以改善尿蛋白、尿血的现象。冬瓜子是葫芦科植物,白茅根是禾本科植物,有些人反应很快,服药 2、3 周就改善了。另外玉米须本来也是很好用,很可惜现在用农药很多,我近来就不用玉米须了。
同学发问
如果生石膏磨粉直接吃,剂量是多少?
回答
一般很少直接磨粉服用,如果真的要磨成粉末服用,不可以超过一钱。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与大青龙汤中含有生石膏,现在的科学中药制药过程如何处理石膏?我们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很少单味药再加石膏。单味药的清热解热药,我会用其它的药,例如,用玄参补水降火,水能克火,所以很多高烧不退的病人,我会再加玄参。
玄参、元参、黑参都是同一味药物,因为有个皇帝名字有「玄」字,所以避讳改成「元参」,专制时代的产物。
同学发问
《金匮要略》的剂量生石膏一斤,换算成现在剂量是多少?
回答
有些学者认为十比一,所以一斤有十六两,换成现在剂量生石膏要一两多。
有些学者认为三比一,所以要开五、六两。
临床上生石膏开到二、三两都还没关系。因为是煮水去滓,没有叫你把一斤的石膏吞下去。
又例如,《伤寒论》桂枝汤,桂枝三两,照十比一,现在用桂枝三钱。而桂枝汤煮取三升,一次只服一升,所以每次只服用桂枝一钱,所以也不重。
如果是三比一,现在用桂枝一两,每次服用桂枝三钱多,也还好。
另外一个问题是:仲景的时代,很多药物是新鲜的药材,刚采收的药材,含水份多。而现在的药物是干品。
目前比较通用的算法,还是十比一。不过我认为,因病人的体质、年龄、病情的轻重来衡量才是。小孩子还用仲景原方剂量的话,就有点不正常了。
通常我用科学中药的习惯,一岁以内一包药用 1.2 克左右。三岁以上一包药用 2 克。其实在药厂标示的剂量,2 公克是成人的剂量,不过我习惯用药厂剂量的 3 倍。成人一包药 2 公克,我用到约 6 克,这样效果才好。
有些人把科学中药当成西药一样开法,每味方,药都 0.2、0.3 克,一包药才 2.5 克,不太会有效。
题外话
现在一罐 100 公克的科学中药大约 200~300 元,我开一天份剂量大约 18 克(成人每包 6 克),等于每天药钱大约 50 多元。我们药店连挂号费一天份药费收 80 元,大概有一些工钱。所以我们药店,我老爹作了 40 多年,我作了几年,大概将近 50 年,现在还在守破庙。自己也没有庙,到处挂单云游。我老爹也没留一毛钱、一寸土地。我们是苦日子出身的,我也不想对病人狮子大开口。忠孝○路有一位医师,每天药费 400 元,有位癌症病人去看,一次要拿一个月的药,就一万二仟元。病人吃了几天,回去告诉医师,吃药以后,口干舌燥,很口渴。这位医师告诉病人:这药是特别为你配的,不能退。一万二仟元就泡汤了。癌症病人已经很可怜了,医师还趁火打劫。
同学提问
中医可以治发烧或不明热吗?
回答
我记得曾经提过,有位台大毕业吴医师,发烧三个多月,新竹○○医院住院一个多月,○○医院住院一个多月,又到○大医院住院一个多月。住到没有求生意愿,躺在床上戴着口罩,怕感染,脸色黑黑的。我望闻问切后,根本就属于少阳病,兼有肠胃系统疾病。他在○大医院,照了 50 多张片子、血液检查、穿刺等检查都做过了,检查不出原因。我用小柴胡汤合七味白术散,再加元参、鳖甲、地骨皮等。这个月 9 日,他就可以起来走路,热也退了,结果○大医院说要穿刺检查胆囊胆汁,他就偷偷跑回家,再叫家人办出院手续。
同学提问
剧烈运动时,会胸闷、心痛,到医院检查,心脏有问题,中医能治吗?
回答
前几天有位中央商检局退休的先生,退休后都在爬山,最近爬完山,心脏不舒服,到医院检查,也是心脏有问题。
我们可以使用丹参、川七,很好用。方剂可以选用四逆汤、炙甘草汤等,效果不错。我帮他看病,没有出诊费,但他请我吃了一顿饭。
【条文】
26、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
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
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与第 25 条条文一样,「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很容易误以为是太阳病、外感病,常常会错误治疗。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白虎加参汤可以治疗中暑、痛风产生的痛症,因为石膏是硫酸钙结晶。病人发高烧,或出汗多,会消秏体内的水份与电解质,导致身体内电解质不平衡,用石膏中的钙离子来中和,但是前提是有热象,如果没有热象脉沉而细还在用白虎加参汤,那就错了。
「其脉弦细芤迟」,因为流汗多,水份流失掉了,血液变得稠黏。就像失血的一样,短暂的失血时,会变成中间空软的脉象,如果时间一久就会变成细小的脉。因为时间一久,脉管会逐渐收缩,会缩小,就变成小脉、细脉。
「芤」就是中空的脉象,在短时间内是芤脉,时间一久就不是芤脉了。最容易观察的时间,就是有外伤出血的时候,或者是女性月经周期来的时候,如果出血量很大,可能就会出现芤脉,这个期间我们比较有机会把到芤脉。
一旦血液变得稠黏,心脏变得比较没力,脉就跳得比较慢,出现大约一分钟 54 跳的迟脉了。
以上补充,太阳暍病的脉象。
「小便已,洒洒然毛耸」,小便完了,竟然起鸡皮疙瘩。
「洒洒然毛耸」就是起鸡皮疙瘩。因为流汗太多,发热,水份流失严重,心脏无力,不能把血液供应到手脚末稍,所以「手足逆冷」。而且如果发烧温度越高,体温中枢会有障碍,手足会越冰冷。「小有劳,身即热」,稍微劳累,可能走一段路、登山、或者在太阳底下站一下子,身体就发热。「口开前板齿燥」,因为中暍后,身体散热不易,就常常打开嘴巴,用嘴巴呼吸,但是造成嘴巴干燥。
「口开前板齿燥」,因为要散热,所以嘴巴张开,水份就蒸发了,所以前板齿燥。
不能散热是很痛苦的。有二种动物没有汗腺,一个是小狗,所以小狗在夏天很难过,小狗要时常张开嘴巴散热。还有小羊,牠的皮肤没有汗腺,羊的汗腺在脚底下,所以下雨天都要把羊赶到干燥的地上,如果羊的脚底踩到烂泥土,不久羊就会生病了。
所以不能流汗散热的人,反而更不好。所谓阳虚不能作汗的人,在《医方集解》有人参再造散。
有些人晚上睡觉的时候,一躺下去就鼻塞,所以自然而然嘴巴就张开,所以第二天一起来,嘴巴就很干,甚至还会痛。
「若发汗,则恶寒甚」,如果误认为太阳病,会更加恶寒。「如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用温针法会发烧更厉害。如果用下法,造成水份流失更多,就会小便发生障碍。
【吴谦注】
此承上文互详证脉,不可妄行汗、下也。
中暍本有汗,若发热无汗,身重疼痛者,虽证似伤寒,然见弦细芤迟虚脉则非伤寒也。
且有小便已,洒洒然恶寒毛耸之状,皆太阳膀胱表气,为暑所伤而畏也;手足逆冷者,暑伤气,气不能达四肢,则寒也;小有劳,身即发热,口开前板齿燥者,劳则动热,暑热益烈,伤阴液也,此皆中暍危证。
若以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误为伤寒之表,妄行发汗,则表气愈虚,恶寒更甚也。
若以手足逆冷,误为阳虚,妄加温针,则暑邪愈盛,发热更炽也。
若以壮热齿干,误为胃火,而数下之,则水源竭涩,尿淋窘甚也。
凡此之证,皆中暍,妄行汗、下、温针致变,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或人参汤调辰砂六一散亦可也。
在吴谦注文后半段,「若以手足逆冷,误为阳虚,妄加温针,则暑邪愈盛,发热更炽也。若以壮盛齿干,误为胃火,而数下之,则水源竭涩,尿淋窘甚也。」这两段比较重要。「温针」就是针扎下去后,上针柄上加艾绒燃烧。
「凡此之证,皆中暍、妄行汗、下、温针致变。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或人参汤调辰砂六一散亦可也」,用白虎加人参汤就是上一条的条文。
而人参汤组成是理中汤。有人参、干姜、白术等温性药,应该用在「伤暑」比较合适,不适合用在「中暍」,值得商确。不过吴谦用调入辰砂六一散,又称为益元散,就是六一散加朱砂,组成有滑石、甘草可以泻热,或许加入益元散后就比较适合用在中暍。
【集注】
程 林曰:《内经》云:「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又曰:「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以其太阳受病与伤寒相似,亦令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也。经曰:「寒伤形,暑伤气」,气伤则气消而脉虚弱,所以弦细芤迟也。小便已,毛耸者,阳气内陷,不能卫外,手足亦逆冷也。劳动则扰乎阳,故热甚,则口开,口开则前板齿燥也。发汗虚其阳,则恶寒甚。温针动火邪,则发热甚,下之亡津液,则淋甚也。
「内经云: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所以疾病的名称会与季节有关连。在夏至之前发生的,有发烧的病称为「温病」,而在夏至之后,秋分以前发生的,有发烧的病称为「暑病」。
【条文】
27、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太阳中暍,出现了「脉微弱」,这是因为「夏月伤冷水」。所谓「夏月伤冷水」在现代,有二个现象解释,一个是贪凉,洗冷水澡、吹冷气。一个是喝太多冷饮。
造成「水行皮中所致」,因为中暑、中暍散热不容易,水份不容易蒸散出体外,所以就走到中皮下,甚至造成皮下水肿。用「一物瓜蒂汤」来治疗。
【吴谦注】
太阳中暍之证,身热而倦者,暑也。身热疼重者,湿也。脉微弱者,暑伤气也。
以此证脉揆之,乃因夏月中暑之人,暴贪风凉,过饮冷水,水气虽输行于皮中,不得汗泻所致也。
此时即以香薷饮、大顺散汗之,可立愈矣。
若稍缓,水气既不得外泻,势必内攻于中而作喘肿胀矣
喘则以葶苈大枣汤,肿胀则以瓜蒂一物汤下之可也。
「中阳中暍之证,身热而倦者,暑也。」这是真正的中暑。「身热疼重者,湿也」,有「重」的症状,表示有湿。所以吃冰箱里的冷冰饮,会造成湿的症状。
题外话
像我本身几乎不吃冰冷饮,我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不能喝冰箱里的冰冷饮,我一喝就拉肚子。喝了 35 年的烈酒才把体质改变一些。所以现在病人吃个三天药就要改变体质,有些不合理。我由 16 岁喝酒到今年 51 岁(民国 80 年)体质有些改变,现在喝一点冷饮,还不会拉肚子。但是喝冷饮再吃海鲜就一定会中奖,拉肚子。
外面夏天天气很热,又吃一堆冰冷饮在肚子里,结果体表散热不良,水份蒸散不出去,就造成「湿」。
「以此证脉揆之」,「揆」就是「揆度」,观察、分析的意思。「乃因夏月中暑之人,暴贪风凉,过饮冷水,水气虽输行于皮中,不得汗泻所致也。」「暴贪风凉」,爱吹冷气,一下子吹很冷。「过饮冷水」,现在就是爱吃冰箱里的饮料。「水气虽输行于皮中,不得汗泻所致」,水份无法由毛细孔蒸散。
「此时即以香薷饮、大顺散汗之,可立愈矣」,所以香薷饮是治疗「伤暑」的。香薷饮只有三味药:香薷、厚朴、白扁豆。厚朴、白扁豆都是温性的药,而且也是肠胃药。所以可以看出伤暑的人,有很多肠胃系统的症状,可能有腹泻、可能有呕吐等。
而大顺散是麻黄汤的变方,麻黄汤不是治疗中暑的方子,所以香薷饮、大顺散不是治疗中暑的。很多人一听到中暑,就开香薷饮,大错特错。
而李东垣喜欢用清暑益气汤,有黄芪在其中,可以算是补中益气汤变化出来的。不过白虎加参汤会有大渴引饮的症状,但补中益气汤并没有。
大顺散是麻黄汤的变方,让渗透在皮下的水份,经过出汗,由皮肤毛细孔蒸散出去。
「若稍缓,水气既不得外泻,势必内攻于中而作喘、肿胀矣。」水气如果影响呼吸道就会喘,渗透到皮下就会肿胀。
「喘则以葶苈大枣汤」,泻肺水,就不会喘。「肿胀则以一物瓜蒂散下之可也」,瓜蒂在《伤寒论》中是用来催吐的,而在此章节竟然是用来治水肿的,仲景实在很了不起的。
【集注】
周扬俊曰:无形之热,伤其肺金,则用白虎加人参汤;有形之水,伤其肺金,则用瓜蒂汤,各有所主也。
李 彣曰:中暍邪在表,故身热。伤冷水,故身疼。中暑伤气,气虚故脉微弱也。瓜蒂治身面四肢浮肿,散皮肤中水气,若以泄之也。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
右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瓜蒂是葫芦科的植物,有些瓜蒂苦得要命。葫芦科的植物一般都会利水,最明显的就是冬瓜与西瓜。
除了「一物瓜蒂汤」外,后世的方有一个「五皮饮」,可以治疗水份渗透到皮下所引起的水肿,非常平妥的方子,组成是: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有些书把桑白皮换成五加皮,都是很平妥的药,陈修园很推崇。集注李彣「瓜蒂治身面四肢浮肿、散皮肤中水气,若以泄之也」,另外有个「鸡鸣散」也很平妥,都可以来治疗皮下水肿。
而妊娠水肿,我们可以使用肾气丸、当归芍药散。尤其妊娠末期的水肿,用当归芍药散效果相当不错,因为其中有白术、茯苓、泽泻,利水功能不错。
另外,现代病人的体质可能比较壮实,中暑了照样吹冷气、吃冷饮,好像也没有看到他全身水肿。这种中暑后肿胀的病人,现代不多见。
现在大部份的人,夏天天气热都躲在冷气房里。有一些人必须室内室外跑来跑去,一下子热一下子冷,在《伤寒论》中就提到这样会引起营卫失调,临床上有些人因为营卫不调,在夏天容易出现皮肤痒症。西医一直用抗组织胺效果不好,反而用桂麻各半汤、葛根汤、桂枝加黄芪汤、防己黄芪汤等。防己黄芪汤对水湿造成的皮肤痒很有效。其实这些方子里面没有一味药是治疗痒的,但是我们把病因消除掉,症状就会改善。
如果在冬天,天气干燥,造成皮肤炎,就要加入养血的药。冬天皮肤痒,我们可以用当归四逆汤,其中当归就会养血,芍药就会歛阴,桂枝兴奋动脉血管循环。所以当归四逆汤治疗冬天痒有效,尤其是膝盖以下的痒。
案例分析
「夏月伤冷水」,这很重要,尤其现在的新新人类,爱吃冰冷饮,我们有几个病例。
一位政大毕业的汪先生,身高很高,喜欢在以前的国际学舍打篮球,每次打完篮球就冲凉水,然后就走到对面永康街,连云街口吃爱玉冰,有一次还拼冰,吃了 16 碗爱玉冰。结果 50 岁不到就换了 4 次髋骨关节。
有一位木栅国中二年级小朋友,踢完橄榄球就冲冷水,喝凉的,结果一只脚不能动,另一只脚完全没知觉。
前年中和有一位戴姓小朋友,180 几公分,打球完冲冷水、喝凉水,结果一只手、一只脚不会动。我建议他去医院照核磁共振,结果马偕医院发现他脑部长瘤。
我苦口婆心的告诉大家,就是希望这些小朋友不要养成坏习惯。大家可以观察,所有运动员的寿命都很短,常常 30 岁出头就关节受伤。
一出汗就马上冲冷水、喝冷饮,毛细孔马上收缩,很可怕的。安乐路有一位谢先生,运动后马上灌三瓶冷的运动饮料,结果血是由咽喉直接喷出来,因为微血管热胀冷缩破裂,血是当场喷出去,送到○大医院检查说一切正常。现在他气喘,因为细支气管、细小血管都是破裂的,我用清燥救肺汤给他吃,用阿胶剂来修补,现在进步很多。
今天上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