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第八讲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前言前

疟病,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疟论篇》就有记载,提到疟病的症状、病因、病理,也提到瘅疟、日发、间日发、数日一发等症状。不过《黄帝内经》的疟病病因,老祖宗认为是风邪、邪气引起的。

西方医学的疟疾,在 1880 年发现了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到了 1885 年发现与蚊子有关,有一些蚊子会带有疟原虫,大约才 100 多年的光景。因为公共环境卫生作得很理想,所以目前疟疾算是控制得很好。

老祖宗对疟疾的敍述,不论病因、病理,确实在现代比较不好接受,但是提出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倒是非常珍贵。疟疾刚开始时,可以用汗、吐、下的方法,所以有些症状可以用桂枝汤、麻黄汤来治疟,不过我觉得这是有类似疟疾的症状,并不是疟原虫引起的疟。

用了汗、吐、下法之后,有清解的方法。如果还无法改善,才用「劫疟」的方法。清解的方子,大多属于小柴胡汤之变方,所以小柴胡汤可以治疟。而如常山这种药材,已经到「劫疟」的阶段。

小柴胡汤可以治疟,变化出来的清脾饮也可以治疟。一旦演变到「久疟」就要用补法。大概老祖宗治疟的方法,就这几个阶段处理。

【条文】

1、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瘥,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弦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疟病的脉象,本来就是弦脉。弦数的会发烧,弦迟的会恶寒。

「弦小紧者下之瘥」,这在讲治疗原则,「瘥」字并不是完全痊愈,表示症状有改善、缓和。「弦迟者可温之」,迟脉属寒,所以用温法。

「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紧脉表示有外感寒邪、恶寒现象,所以可以用发汗法,如用麻黄汤之类。针灸、与灸也都可以达到发汗的效果。

「弦浮大者可吐之」因为「浮」表示在上焦,「大」为有阳邪,可以用吐法。

「弦数者风发也」「弦数」表示有风邪,诱发、促使症状。「以饮食消息之」有一些症状,如久疟,由饮食、正常的作息来调整,算是一种护理的作用。

【吴谦按】

弦小紧者「小」字,当是「沉」字,则有可下之理。弦紧者,当是「弦浮紧」则有可发汗之理。弦浮大者,当是「弦滑大」,则有可吐之理。且不遗本文疟脉自弦之意。

 

吴谦的按文,认为有些脉象要改正。

「弦小紧」,要改成「弦沉紧」,所以「沉」为在里,所以既然用了下法,那么脉象为「沉」比较合理。

题外话

我记得跟大家报告过,○○医药学院有一位很有名教授,提了一份计划报告,与成大的○教授,一起作气的研究。结果在寸部位脉象上竟然出矛盾的脉象居然在同一个脉位出现了「滑」与「涩」脉,这是很荒谬的。这种资料如果传出去,会被笑掉大牙的。

吴谦根据临床经验来推论改正,有里证才用下法,所以把「弦小紧」改成「弦沉紧」,才有「可下」的病理。

把「弦紧」改成「弦浮紧」,因为「浮」是在表,才可以发汗。

把「弦浮大」改成「弦滑大」。因为「滑」可能有痰饮。我们在诊断学有提到「滑主痰、弦主饮」,因为有痰饮才须要用吐法。胸膈、呼吸道如果有很多痰饮的话,用催吐剂,直接把痰饮吐掉,这样胸膈、呼吸道马上很舒服。

这些是吴谦根据丰富的临床经验,脉与证吻合的原则来修改,不无道理

【吴谦注】

疟之为病,寒热也,三阴三阳皆有之,因其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故属少阳,脉自弦也。

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谓发作之时,多热为阳盛,多寒为阴盛也。

夫伤寒少阳病,则有汗、吐、下三法之禁,而疟亦属少阳,何以有汗、吐、下三法之宜?是盖疟属杂病,不可不知也。

初发脉弦兼沉紧者,主乎襄也,可下之。兼迟者,主乎寒也,可温之。兼浮紧者,主乎表也,可汗之。兼滑大者,主乎饮也,可吐之。兼数者,风发也,即风热之间也,可清之。

若久发不止,则不可以此法治之,当以饮食撙节,调理消息止之,盖初病以治邪为急,久病以养正为主也。

其他瘅疟,即《内经》所谓「但热不寒之瘅疟」也;

温疟,即《内经》所言「先伤于风,后伤于寒,热多寒少之温疟」也。

牝疟,即《内经》所言「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寒多热少之寒疟」;惟疟母一证,经所未载。

然论诸疟,未有详于《内经》者也,

其文虽略有不同,必是脱简,然所出治法,亦未有过于仲景者也。

 

「疟之为病,寒热也」,在日据时代,台湾地区有很多人罹患「马拉利亚」(Malaria )也就是疟疾,又叫作「打摆子」症状会往来寒热,发热时不会恶寒,恶寒时不会发热。假令白天发烧,那就不恶寒;下午恶寒,那就不会发烧。发烧与恶寒是截然分明的。当他恶寒时,会一时发抖,牙齿与牙齿会打颤。现在夏天天气热,他盖了三层被子还是冷、还是发抖,冷到骨髓里。但是当他发热时,冬天天寒把衣服脱光了,还是热得受不了。

造成疟疾的原因很多,现在由细菌学、病理学认为是疟原虫造成的。但是老祖宗讨论的疟病似乎范围比较广。或许老祖宗有些观点,以现在的角度来看,有些不好接受,但是老祖宗所发现的抗疟的处方与用药,都是非常灵光的。包括由小柴胡汤变化出来的清脾饮等,又例如,常山,这些药都很好用。

包括西药的奎宁,是从金鸡纳霜植物提炼出来的,也算是中药材。我们用的处方也是很高明的。

但是由于近代科技,发现疟疾是由疟原虫造成的,大约在 1885 年以后了。老祖宗在二千多年前是认为病邪存在三阳三阴之间,半表半里之间,又会往来寒热,所以属于少阳的范围中。

「疟之为病,寒热也」就是往来寒热、忽冷忽热。「三阴三阳皆有之」,在阴就会恶寒,在阳就会发热。「因其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故属少阳,脉自弦也」老祖宗认为病邪伏藏在阴阳之间、伏藏在半表半里之间。在《伤寒论》六经传变过程中,往来寒热属于少阳,脉出现弦脉,少阳病脉也是弦脉。

「夫伤寒少阳病,则有汗、吐、下三法之禁」,在《伤寒论·少阳篇》中,有特别叮咛,少阳病不可以用汗法、吐法、下法,这是原则。不过在临床上,还是有变通的方法,例如,用大柴胡汤、小柴胡加芒硝汤就有下法的意思。用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法就有汗法的意思。所以原则上,汗、吐、下三法都不能用,但是临床上针对症状的须要,还是会有汗、下的变通法可以使用。

在《伤寒论·少阳篇》中,禁用汗、吐、下三法。而在这里「疟亦属少阳,何以有汗、吐、下法之宜?」因为少阳病是属于六经传变。而疟病属于杂病,疟病没有六经传变的发展。

「兼数者,风发也,即风热之谓也,可清之」,数脉为有热象,会发烧。用

清法,解热清热可以用白虎汤清之。等一下的条文,马上会介绍用白虎汤来治疟。如果「久发不止」,要用饮食、作息、生活起居来调整、控制。「盖初病治邪

为急,久病以养正为主也」。这句话其实不只是在治疗疟病时,应该治疗百病时都是这种原则。所以我们常认为久病要当虚证来看待,就是要用养正,培养正气的方法。

「瘅疟」是但发热不恶寒。「温疟」是热多寒少。「牝疟」是寒多热少,又叫寒疟。「牝」是雌的意思,有一句成语「牝鸡司晨」,母鸡代替了公鸡在喔喔叫,像武则天、慈禧太后就是牝鸡司晨。

「然论诸疟,未有详于内经者也」,在《黄帝内经·素问》就有一章专论,讨论疟病。我通常都会建议:在基础理论要念〈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别论〉〈五藏生成论〉〈灵兰秘典论〉〈脉要精微论〉等,是基础理论部份。

而各论部份,我会建议念:〈痿论〉、〈痹论〉、〈疟论〉、〈举痛论〉、〈热论〉〈刺热论〉、〈评热论〉这一些。

在〈举痛论〉中谈到痛大部与寒象有关。所以爱吃冰冷的人,就要警惕了。

我通常会选择重要章节让你们去念。虽然你们没有办法把整部《内经》念完起码比较重要的章节一定要念,这样才会提高程度。

如果学针灸,连《内经·灵枢》第十章〈经脉篇〉都没念的话,针灸实力是不会提升的。同样的第一章〈九针十二原〉也要念。

还有〈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我每一次都要求中特班的学员一定要背起来。因为在辨证时很重要。

「然所出治法,亦未有过于仲景者也」,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后世立下了治疗原则、治疗大法,这是很重要的。只要掌握治疗原则、治疗大法,用什么方剂就不是很重要。

这是第一条条文,提出疟病脉象现象,以及治疗原则。

【集注】

徐 彬曰:自者,谓感有风寒,而脉惟自弦也。于是脉既有一定之象,而兼数为热,兼迟为寒,此其大纲也。

尤 怡曰:疟之舍固在半表半里之间,而人之脏则有偏多偏少之异,故其病有热多者,有寒多者,有襄多而可下者,有表多而可汗、可吐者,当各随其脉而施治也。

周扬俊曰:人之疟证,由外邪之人,每伏于半表半襄,入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则热,故寒热往来。主少阳,谓兼他经证则有之,谓全不涉少阳,则无是理也。仲景曰:「疟脉自弦」,正以脉之数、迟、小、紧、浮、大皆未可定,要必兼弦,弦为少阳脉也。夫邪犯少阳与卫气并居,卫气画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邪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若气之舍深内簿于阴,阳气独发,阴气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曰而作也。然则偏阴多寒,偏阳多热,其为瘅、为温、为牝,莫不自少阳而造其极,补偏救弊,必从少阳之界,使邪去而阴

阳适,归于和而后愈也。

 

尤怡,就是尤在泾,他有《金匮心典》《金匮翼》的著作,是金匮的专家。

周扬俊「人之疟证……故寒热往来,主少阳,谓兼他经则有之,谓全不涉少阳,则无是理也」,所以无谓现在医学认为疟疾是疟原虫所造成的,但是在中医领域中还是与少阳有关。

三、四年前,○总医院,替 6 个人做血管显影照相,当场 4 个人感染恶性疟,没多久就死翘翘了。另外 2 个人下落不明了。由这个案例,在医院里,可能比在野外被疟蚊咬,罹患疟疾的机会更大。

本来以为这种传染病,十九世纪就可以消灭掉,结果到了 20 世纪还是控制不了。就像 2000 年前就有肺结核病,到了现代,20 世纪了还是有肺结核,最近○○○总医院,就有医护人员感染肺结核,○○地区的国中、国小老师也感染了肺结核病。

「邪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这「薄」字要念成「迫」字。「内外相薄是以日作」,疟有单日疟、隔日疟、二日疟,这些名称在《内经》时代就有了。现在西医也是用这些名称。

案例分析

大约 4、5 年前,由中非回来一位刘先生,大约 50 岁。中非是一个医疗缺乏的地方。刘先生在中非感染了疟疾。刘先生没有办法,就向驻中非大使贡先生求救。(这位贡先生左臂上有一段严重皮肤病,到英国皇家医院求诊,作过组织切片,查不出原因。有一次回来台湾,大家一起吃饭,他的朋友介绍了我,我开了 20 天的药给他,结果症状就改善许多。)刘先生就从中非回来,住在○总医院。有一位学员就拜托我出诊帮刘先生看病,我就问他:「是不是已经有肝脾肿大的症状?」这学员回答:「不仅仅是肝脾肿大,而且已经有内出血现象了。」

如果只是单纯的肝脾肿大,我们还可以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方法来治疗。在下一条条文提到的「疟母」就属于肝脾肿大。不过如果已经内出血了,就不容易处理。

有一位小男生叫○柏元。如果照年龄推算,现在应该考大学了。他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在○总医院看了三年多的肝脾肿大,与同年龄层的大上一倍。在○总医院看了三年多,肝指数始终在 300 多,不会降下来。(昨天有一位病人肝指数 700 多,服药几星期,现在降下来了。他有二个症状,一个是肝病,一个是大肠癌。现在肝指数降下来了,整个肤色都不一样了,病人自己也知道。腹胀、腹水都消下来了。肝指数现在都降到 30 以内了。现在要处理大肠癌的问题。)

结果这位○柏元小朋友,在○总医院看了 3 年多的肝脾肿大,我们用了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药物。

另外我在○○医院,看了一位客家老师,叶先生。肝腹水非常严重,整个皮肤都是亮的,肚脐眼突出来,由肚脐眼一直渗出分泌物,非常恶臭。我没有用十枣汤,我用了李东垣的中满分消汤。那时候我比较年轻,没有胆量,不敢开比较强烈的药物。所以刚出道时,在处理重大疾病时,比较会有瞻前顾后的心态。现在病人看多了以后,用药经验一多,开方比较没有顾虑。因为服药后有什么反应,大概都很清楚。

【条文】

2、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如其不瘥,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圆。

 

第 2 条提到肝脾肿大的问题。疟病,如果有初一发作,如果辨证与用药正确那么在十五日就会改善;如果十五日还没改善,到了一个月会「尽解」完全缓解。条文到此是第一段落。

「如其不瘥,当云何?」如果一个月了,还不痊愈,要如何解释呢?如果这疟病是真正由疟原虫引起,严重的话,会造成脾肿大、肝肿大,尤其是脾肿大。所以「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日疟母」,变成了「症瘕」,所谓「症瘕积聚」,症是积,而瘕为聚。我们在诊断学讲过,「症瘕」表示有肿块,甚至有肿瘤病。

在前几年,新竹、竹东、北埔、峨嵋一带,流行西医的伤寒病,严重一点会脾肿大,会肠穿孔。所以据说旅馆看身份证,只要是北埔、峨嵋那一带的人,都不让投宿,害怕感染。

在这里的「结为症瘕,名日疟母」,是属于脾肿大。这一项《内经》就没有记载,而是仲景由丰富的临床经验观察出来的。「名日疟母」,表示除脾肿大之外,一定也有往来寒热的症状。

即然与寻常的疟病不同,治法也会不同于一般的治疟法则,「急治之」,要赶快把疟母肿块软化掉,要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药物来治疗。「宜鳖甲煎圆」鳖甲色青,又叫甲鱼,是一味滋阴药,也是一味软坚的药。这个方子,可以说是仲景方子中,组成药味最多的,一共二十三味药。第二多的是接下来〈虚劳篇〉中的薯蓣丸,二十一味药。再下来是十二味药的大黄蟅虫九与温经汤。除了这几个方子之外,仲景方大部份不超过十味药,用药非常精简。

这个鳖甲煎圆,我们可以说这个方子有桂枝汤、小柴胡汤、承气汤的架构。即然《金匮》称为杂病,方子就不会像伤寒方的组成那么严谨。

以桂枝汤为例,加一味药、减一味药就不叫作桂枝汤,例如,桂枝汤去芍药,

就叫「桂枝去芍药汤」。再加附子,就叫做「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而桂枝汤把芍药三两加一倍,芍药变成六两,就叫「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入麦芽糖,就叫作「小建中汤」而桂枝汤再加附子,就叫「桂枝加附子汤」。而桂枝汤,加芍药三两,再加大黄称为「桂枝加大黄汤」。

我们可以看出《伤寒论》的用药相当严谨,甚至药味都没变,只是其中一味药剂量增加,名称就不同,治疗的对象、方剂的功效就截然不同。

桂枝汤Θ芍药→桂枝去芍药汤(太阳上篇 36 条「下之后,脉促胸满」)桂枝去芍药汤⊕附子→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太阳上篇 36 条「若汗出微恶寒」)桂枝汤⊕芍药三两→桂枝加芍药汤(太阴篇 253 条「医反下之,固而腹满时痛

者」)

桂枝加芍药汤⊕麦芽糖→小建中汤(太阳中篇 70 条「心中悸而烦」)

桂枝加芍药汤⊕大黄→桂枝加大黄汤(太阴篇 253 条,大实痛者)

桂枝汤⊕附子→桂枝加附子汤(太阳上篇 19 条,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但是到了《杂病论》这里,方子就比较杂一点,有时候会出现二个方、三个方的合方,所以并不是不可以合方。但是,我常批评○○医药学院的学生,用七个方、十个方、十七个方的合方加在一起。当然三、五个方合用,大有人在,但是起码要有系统,有方向,要不然就表里双解合用。今天你用了知柏八味、又用桂附八味,这是很荒唐的。

因为唐朝王冰早就讲过:尺脉旺,就加知、柏,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而尺脉弱,就加桂、附,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已经很明确告诉你由尺脉来诊断,现在居然同时开了知柏八味与桂附八味,那到底是尺脉旺、还是尺脉弱已经搞不清楚了。这就是○○医药学院的医师,不晓得是那一个年代的人教下来的?

【吴谦注】

病疟者,以月计之,如一日发者,当以十五日愈,以十五日更一气也。

人受气于天,天气更则人身之气亦更,更气旺,则不受疟邪,故愈也;设若不瘥,当月尽解,是又更一旺气也。

倘如更二气不瘥,此疟邪不衰,与病者气血痰饮,结为症瘕,名曰疟母也当急治之,宜用鳖甲煎丸攻之可也。

【集注】

程 林曰: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气十五日也。夫人受气于天,气节更移荣卫亦因之以易也。

 

我们一年有 24 个节气。我们常讲「气候」其实「气」与「候」是不一样的。「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六气为一季,「一时」就是一季。「四时」就是春夏秋冬,为一年。

所以我们常讲「气候」,要成气候也要 15 天。每 15 天一个节气变化,一年 24 个节气变化就是 360 天。但是现在的太阳历是 365 又四分之一天。

上半年下半年

立雨惊春清谷立小芒夏小大春水蛰分明雨夏满种至暑暑立处白秋寒霜立小大冬小大秋暑露分露降冬雪雪至寒寒

「人受气于天,天气更则人身之气亦更。更气旺,则不受疟邪,故愈也。」这是由气候变化来探讨人的预后变化。天的气变化,人的气也跟着变化。这也属于预防医学,从《内经》时代就在谈预防医学。

「倘如更二气不瘥,此疟邪不衰,与病者气血痰饮,结为症瘕,名曰疟母也」所以产生症瘕、肿块,是怎么来的呢?不外乎是气的阻碍,血的循环障碍,组织中有很多黏膜分泌称为痰饮(日本人叫做「水毒」)。而由疟病形成的肿块,就命名为「疟母」。

【鳖甲煎圆方】

鳖甲(炙)十二分乌扇(烧)三分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熬)三分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熬)一分石苇(去毛)三分厚朴三分牡丹(去心)五分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蟅虫(熬)五分阿胶三分蜂巢(炙)四分赤硝十二分蜣螂(熬)六

分桃仁二分

右二十三味为末,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鳖甲煎圆一共 23 味药。鳖甲为君药,而乌扇就是射干。

其中又有黄芩、柴胡、人参、半夏,是不是小柴胡汤的架构,少了甘草。肿胀、肿满的病很少用甘草。

其中大黄、厚朴、赤硝,这是不是承气汤的架构。

桂枝、芍药,少了甘草、生姜、大枣,这是桂枝汤的架构。

然后加上鼠妇动物药;干姜温中止痛:葶历子有泻肺水作用:石苇为利尿剂

厚朴是理气药:牡丹皮活血化瘀:瞿麦也是利水药;紫葳作用在呼吸系统;蟅虫是动物药,又叫地鳖虫,活血化瘀药∶蜂巢就是蜂窝、露蜂房,本草学中治「附骨痈疽,根在藏府」,所以可以用来治疗骨癌,所以在肿瘤病经常用到。

案例

有一位中油公司员工,在○大医院诊断,下牙床长了一个肿瘤,要作锯掉下牙床的骨头,然后在自己的大腿骨上切除一段骨头修补上去,工程浩大。牙床与大腿开手术。他才 20 多岁,心情很沮丧。

我用芜荑消疳散这个方子作基础,用芜荑,再加入露蜂房,就是蜂窝。我们常常看新闻报导,消防队去摘虎头蜂窝,现在有消防衣、帽子比较方便,用袋子整个装起来。虎头蜂可以治风湿病,南部很多经营果园、农地的,都有在泡酒,有一位东山乡的病人,泡了一瓶虎头蜂酒给我,去年才把它喝掉,没有什么味道,不恐怖。

 

芒硝是塩类泻剂,如果用芒硝太过刺激,拉得太厉害就用赤硝,就是作火药的火硝。小时候,常常看到有人去靶场捡弹壳,里面有一些火药火硝,肚子痛的时候就倒出来吃一点,不过要是寒性的腹痛。

最后是蜣螂也是动物药。

这个方子有几个动物药:首先是鳖甲,这味药容易找到。再来是鼠妇,现在不容易找到了,以前在乡下阴沟、水沟边的石头,把它一翻,有一种灰白色,很多密密麻麻的脚的,就是鼠妇。第三味动物药是蟅虫,也就是地鳖虫,这还随时可以找到。第四味是蜂窝,蜂巢,也就是露蜂房,可以治疗骨癌。药物学上说:露蜂房可以治疗「附骨痈疽」,就是痈疽已经长在骨头里面,也就是骨癌,仲景用蜂巢也是来治疗症瘕、肿块,就是可以肯定的。第五味药就蜣螂。

有些动物药已经不容易找到,不过我想,找不到的就算不要用,用其他的组成,这个方子就痈疽、症瘕、肿块应该还是有帮助。

这个方子我不会去开,但是有些人使用,用来治疗肿瘤病、肝硬化有一些效果。中国医药学院北港分院,内科部主任王逸之医师,在他的《金匮博诂》一书中,提到清水高中有一位老师患肝肿瘤病,王医师用鳖甲煎圆处理,延续了很久的生命。

以上共二十三味药,是仲景方组成最多的。里面组成药物有三分、五分的应该不是指剂量,而是指占的比例。我查过很多文献,没有文献谈到这个问题。也在研讨会中公开请教,也没有人有明确解释。因为伤寒方,例如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剂量很明确。《金匮要略》的方子才出现几分、几分的写法。《伤寒论》中只有一个三物白散:贝母、桔梗、巴豆,也是写几分、几分。不过我认

为三物白散写的也是比例,因为桔梗、贝母用到两,也不会有问题的。倒是巴豆的剂量要很重视,因为巴豆剂量用太大的话,会导致心脏麻痹死亡。巴豆剂量用分,是可以接受。

这里鳖甲煎圆加起来总共 92 分,当是 92 份,所估比例,例如,大黄三份,就是 92 分之三。这里人参一分,人参很可怕吗?怎么只用一分,所以我认为应该是比例才是。

我们看药物中,第一行的柴胡、黄芩,第三行的半夏、人参,是不是小柴胡汤的架构。而第二行的芍药、桂枝,是不是桂枝汤的架构。而第二行的大黄、厚朴,是不是承气汤的架构。

所以这个方子可以说是小柴胡汤、桂枝汤、承气汤的合方再加上一些活血化瘀、软坚的药。鳖甲与煅灶灰就是软坚的。

瞿麦作用在水分。紫葳、阿胶、赤硝、桃仁作用在血分。这里不用芒硝,而用赤硝,通常吃了芒硝如果腹泻的很厉害,就用赤硝。赤硝也会有软坚作用,所以有些结石的病人可以用赤硝这味药。

「取煅灶灰一斗」,早期都是烧柴火,柴火烧完就会有一堆的草木灰,草木灰本身是碱性的,有防腐、软坚的作用。

「清酒一斛五斗」就是 15 斗。10 升才是一斗,现在的米酒如果一瓶是 1000cc,一瓶才一升,10 瓶才一斗,15 斗就要 150 瓶,不得了。用 150 瓶来泡煅灶灰,灰会吸收酒,「浸灰,候酒尽一半」,酒被吸收剩下 7 斗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把鳖甲放进清酒与草木灰中煮,煮到鳖甲如胶似漆的程度。「绞取汁,纳诸药,煎成丸。」

「右二十三味为末」,把二十三味药磨成粉。「取煅灶下灰一斗」,取厨房灶脚,灶里的草木灰一斗,现在都烧瓦斯比较难找。「用清酒一斛五斗」,就是清酒十五斗,所以要作这个药九不容易,清酒大概要一百多斤「浸灰,候酒尽一半」把灰浸到酒里,因为灰会吸收酒,等到酒剩下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冷烂如胶漆」放入鳖甲煮,煮到鳖甲烂烂的如胶漆,鳖甲比较容易煮,龟板比较难煮。「绞取汁」,过滤汁出来。「纳诸药」,再把其他二十二味药倒进去,一起作成药九。空心服七丸,空肚子服七丸,一天吃三次。

草木灰,是碱性的。我们端午节吃的粽子,有一种碱粽,是用碱水作出来的。古时候碱水就是由草木灰中提炼出来的,有杀菌作用,所以,以前乡下我们要腌酸菜,要先在太阳下晒干,晒干后放入缸中,然后缸子要倒扣,叫作「覆菜」要倒扣缸之前,底下就要先舖一层草木灰,细菌不会乱长,所以覆菜摆几年都不会坏。

第二,咸能软坚,所以草木灰也会软坚。

【集注】

徐 彬曰:药用鳖甲煎者,鳖甲入肝,除邪养正,合煅灶灰所浸酒,去瘕,故以为君。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为三阳主药,故以为臣。但甘草

嫌柔缓,而减药力,枳实嫌破气而直下,故去之。外加干姜、阿胶、助人参、白术温养为佐。瘕必假血依痰,故以四虫、桃仁合半夏消血化痰;凡积必由气结,气利而积消,故以乌扇、葶苈、利肺气,合石苇、瞿麦,清邪热而化气结血。因邪聚则热,故以牡丹、紫葳去血中伏火,膈中实热,为使,《千金方》去鼠妇、赤硝,而加海藻、大戟以软坚化水更妙。

 

徐彬就是徐忠可,「药用鳖甲煎者,鳖甲入肝,除邪养正」,鳖甲色青入肝,有胶质与磷、钙成份。鳖甲一方面能软坚散结除邪,一方面有滋阴、养阴补阴的作用。「合煅灶灰所浸酒,去瘕,故以为君」,鳖甲与煅灶灰合用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可以软化肿瘤硬块,所以二者合为君药,还要加上清酒,不是单单鳖甲一味是君药。

这里边有三个方: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为三阳主药」,少阳小柴胡汤、太阳桂枝汤、而承气汤是阳明方。用这三个方臣药。

所以君、臣、佐、使,有时候并不是单一药是君药、单一味是臣、单一味是佐、是使药。在这里指出用三个方子的架构药物当作臣药。

「但甘草嫌柔缓」「枳实嫌破气而直下」所以把这两味药去掉。

「外加干姜、阿胶,助人参、白术温养为佐」,人参、白术、干姜,就是理中汤了,只少了甘草,所以有温中的作用。这四味是佐药。

「瘕必假血依痰」「瘕」就有血液的凝聚,痰又称「水毒」,痰饮其实就是水份不正常的分泌。所以用鼠妇、蟅虫、蜣螂、蜂窝「四虫」虫类与桃仁,活血化瘀。半夏化痰饮。用这些药来「消血化痰」。

「凡积必由气结,气利而积消」所以用乌扇,也就是射干,葶蘑来利肺气。射干是入肺的,所以一般咽喉痛,时常用射干来治咽痛。葶蘑子可泻肺水,所以肺积水、肺脓疡会用到。而积聚肿瘤一定会有气的停滞,不顺畅。

在咽喉疾病用药中,有二味药很苦,我一直不喜欢用,一味是射干,一味是山豆根。

而在豆科植物中,有二味药很苦,一味是山豆根,一味是苦参。尤其是苦参子,也就是鸦胆子,如果不小心咬破了,苦到会呕吐,连胆汁都吐出来。

石苇是蕨类植物,长在墙角边,会利水、化石。长在石板上叫石苇,长在瓦片上叫瓦苇。另外骨碎补、金毛狗脊、过猫都是蕨类。

瞿麦与康乃馨是同科植物,是石竹科。另外王不留行也是石竹科的。瞿麦也是利水、利尿剂。

石苇、瞿麦是利水药,所以说「清邪热而化气散结血」。

「因邪聚则热」,所以用牡丹皮来一方面凉血、一方面化瘀血,牡丹皮去血

中伏火。紫葳入肺,又叫凌霄花,作用在呼吸系统,所以去「膈中实热」。在药物学里你可能找不到紫葳,其实又叫凌霄花。

使药相当多,有四虫、桃仁、半夏、乌扇、葶蘑、石苇、瞿麦、牡丹、紫葳,是使药。

「千金方」,就是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唐朝人,又叫孙真人。「去鼠妇、赤硝,加海藻、大戟,以软坚化水更妙」,因为海藻、昆布海带这些植物都有软化作用。海里的动、植物都有咸能软坚的作用。我们吃的蚵仔、就是牡蛎,牡蛎壳、鳖甲都有软坚的效果。大戟是化水。大戟强力泻水药,十枣汤中用到。

海藻也是咸能软坚,所以我一直提倡要多吃海带、多吃海带可以软化身体的肿块、硬块。又可以增加胶质。有便秘的人可以滑动肠管,大便顺畅。所以可以用海带炖豆腐、炖排骨,煮成海带汤来吃。也可以用海带芽煮嫩嫩的海带芽,水一开,打一个蛋花进去,不要五分钟就煮好了。

所以我常常提倡,常常吃海带、海带芽、荸荠。常常泡金银花茶,金银花可以抗病毒、抗肿瘤,再加黑豆、甘草解毒。

鼠妇在台北比较难找到,在乡下水沟、溪边的石头翻开,有一种灰灰白白的虫,有很多只脚。现在比较难找到。所以这个方不好作,而且有一些虫类药物比较不讨喜,把这些药去掉、或替换,或许还是有效,但是已经不是仲景原始风貌。

目前国内科学中药没有厂商在制作。而传统制药,还有人在制作,但是药物组成有没有遵照仲景古法,就不得而知?不过由文献、与报告,这个方子可以消

肿块、肿瘤作用是肯定的。

【条文】

3、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肌肉。

【吴谦按】

此言瘅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

 

「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就是阴衰阳盛。「则热而少气、烦冤」「冤」这个字在这里不念口ㄢ,而念成ㄇㄣ、,音义都同「闷」,这个字在《黄帝内经》中也念ㄇㄣ、。念成ㄩㄢ就太寃枉了。

「则热而少气、烦冤」,少气呼吸不畅,是不是胸口就闷闷的?所以念成「烦闷」才有意义。《内经》一共十五万三千二百字中,有很多字看得懂,但是念音不一样、意义不一样。《内经》中的「悗」字,也要念成口ㄣ、,也是「闷」的

意思。

题外话

上个月去○山诊所研讨会,谈到糖尿病,我问了几个问题,他们也没有答案。又提到巴金森氏症的问题。最后主持人○山诊所的院长,○主任大夫居然说:「这么说来,我们西医师是属于下医了」。

本来,这几年来,我们中医师素质一直在提升,不过如今特考录取了 103 人,我发现学历又有点下降。因为这几年我一直在分析,因为学历高的、职位高的、工作劳心的,他们没时间念书。那些整天没事的,整天 24 小时一直念书,那当然容易考取。这样久了之后,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那些考不取的,考二次、三次就会泄气了。有的人考十几年。有个 60 多岁的考生,直接在考场外讲,他已经作了四十多年密医了。怎么办呢?

我在围场阅卷的时候,阅到一份卷子,一个女考生,她写:「阅卷先生,我是含着眼泪把考试考完,因为先生昨天才过去,40 多岁。今天就来考试」。你们会不会心软?当然我还是秉公处理,因为卷子还会二审、抽审。我们改考卷都要签字、盖章以示负责。

这个还好,有一次我改到一份卷子,上面写道:「您好,我本身是药师,我已经考了第十一年了。」当然我还是秉公处理,他考得不是很好。

我给分很轻松,只要有扯到边的,就给一些些分。然后我发动很多人,千万不能再杀了,再杀下去,中医会灭亡。因为去年录取 54 人。结果今年录取了 103 人,太松了,又有其他后果,素质降低了,我们觉得也不太好,居然有小学毕业初中毕业的。

不过到中国医药学院受训就辛苦了,96 小时实验诊断,不太好念,要念到晚上一、二点,念到头发都白了,还有很多西医学分,要修 44 个学分。

其实我们中医培训学分要严格的话,会杀得你片甲不留,但是我们都很慈悲。我都先给题目,你们自己去找答案。

「手足热而欲呕,名日瘅疟」「瘅」就是热的意思,也可以说是不明原因热,而且有间歇性的发作,又有想呕吐的症状,就称为「瘅疟」。

「手足热」如果再加上心窝热,就变成「五心烦热」,临床上也常见这一类病人。朱丹溪的学术理论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朱丹溪常用养阴、滋阴药,被称为「滋阴派」,所以朱丹溪的方子,如:大补阴九、虎潜丸中,有知母、黄柏、龟板、鳖甲等。

最近也看了好多位红斑性狼疮的病人,原本大部份西医都会用类固醇,不过最近有好几位病人是用奎宁。有位病人已经吃了 5-6 年,不知道要吃到何年何月。针对 SLE 红斑性狼疮的病人,我们还是要清热解毒、养阴、活血化瘀的方向去处理,才会控制的很好。

对于不明发热,我们会用柴胡系列。而且每个病例都会有相当的疗效。

有一位病人,不明发热三年,在○总医院看了很久,我用柴胡桂枝汤加减居然不明发热一个多礼拜就好了。

「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这个「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指「心主神明」,指大脑。因为体温中枢位于大脑,我们大脑有一个产热中枢,又叫造温中枢。通常西药的退烧药会抑制造温中枢,所以西药退烧要付出其他代价,人体的机制不能这样停摆。

「外舍分肉之间,今人消铄肌肉」,病邪会侵犯到肌肉,发烧会蒸发体液热能,会消耗营养物质。所以发高烧会引起电解质失衡,所以很多人一发高烧就痉挛,久而久之消秏肌肉内之营养,就会「消铄肌肉」。

有一位新埔来的刘○胤先生,他来看诊前突然减少了 13 公斤,作过胃镜、大肠镜所有的检查,都正常。我们用七味白术散加减。大概一个月,就恢复到理想体重。

所以那些发高烧的人,全身软绵绵的,我十月 17 日去○大医院北栋 14 楼,那位发烧的西医,他戴口罩怕感染,一发烧,想从床上爬起来都爬不起来。他一冷,冷得发抖,盖三幢被子还不暖和。这是标准的少阳病往来寒热。我们见症治症,有是证用是方。因为每一个方有适用的症状、适用的范围。我们就依据古人累积下来的经验,就照这样辨证用方。

这个条文没有出方。

在吴谦按文中,认为这一条文有脱简。但是在《内经》中有专论讨论疟病。

【条文】

4、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吴谦按】

此言温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三两

右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只会发烧,不会恶寒,这种叫「温疟」。「骨节疼烦,时呕」,全身骨节疼痛,又发烧不舒服,很容易就呕吐,少阳病本身就容易呕吐。

所谓「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在中医学里,口苦、口干、口渴都是辨证重点,西医认为去喝喝水就好了。又像小便味道、颜色、量也是辨证重

点,西医反正装一根导尿管就认为可以了,有这么单纯吗?没这么单纯!

「但热,骨节疼烦,时呕」,少阳病「心烦喜呕」是小柴胡汤证。在《伤寒

论》〈少阳篇〉第 217 条「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但在此条文是「身无寒、但热」所以用白虎汤加桂枝,叫作「白虎加桂枝汤」现在的浓缩科学中药没有这个方子,不妨由白虎汤中加入一味桂枝即可。我临床上也常常把白虎汤与桂枝汤,两个方子合起来用。如果病人比较虚弱就用白虎加

参汤与桂枝汤合用。

这条文是纯粹发烧,没有恶寒。所以一定要问病人会不会恶寒。

案例探讨

有二个案例,非常灵光。有一个住在光复北路,陈姓病人,住在○○医院打点滴已经二天,也不会退烧。我用白虎桂枝汤,再加元参,再加一点粉光参。结果一帖药一天,烧就退了。这是用煎剂。

不久前,有一位陈小弟,他父亲在易经学会念中医,那天带陈小弟来,发烧。我用白虎桂枝汤科学中药,他们在旁边测量,大约一刻钟,烧就退了。

仲景方真的很神奇。

这个白虎加桂枝汤的适用症有那些?第一、夏季热,很多西医一筹莫展。白虎汤可以清热,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如果用白虎加参汤还可以清补。

第二、异位性皮肤炎,这是西医的病名,因为但热无寒。另外发烧会破坏血球、血液、组织。使组织发生变异。例如∶红斑性狼疮就是这样,不发烧时不发作。一发烧,咽喉痛,肢关节痛,然后两颧骨就出红点。这些一开始是血液问题,最后就变成免疫功能的问题。现在西医一筹莫展。

白虎桂枝汤可以治疗异位性皮肤炎,这是有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的。在去年 1990 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第六届东洋医学会议,二百多篇论文,其中一篇就是研究白虎桂枝汤治疗异位性皮肤炎。

白虎加桂枝汤甚至可以用来治疗尿酸痛风,当痛风呈现红肿热痛的时候,因为条文中「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所以可以用白虎加桂枝汤。有时候可以搭配四妙散,因为四妙散中的黄柏是苦寒药,与白虎汤中知母、石膏搭配,可以消除红肿热痛。而牛膝、薏苡仁有利水、止痛作用。而桂枝可以扩张组织血管,增加局部代谢、循环,把尿酸带出来。

或者有时候,用白虎加桂枝汤搭配茵陈五苓散,这是透过利尿、利水的方法,把沉积的尿酸带出去。茵陈五苓散中也有桂枝、或肉桂。

有时候,可以与桂枝芍药知母汤一起用,效果也非常不错。

案例分析

有一位小女生,大约 5 岁,还没有上小学,就出现了尿酸痛风,手关节与膝关节肿胀。

另外有一个高雄大寮陈先生,住在板桥,因为尿酸痛风,住在○东医院三十多天,没有改善。由病床走到厕所一小段路,要走 30 分钟。几乎不是用走的,是用爬的。因为很痛,一个大男人都痛得受不了。

这位小女生也是痛得大哭。我们用白虎加桂枝汤与四妙散加减,症状已经相当稳定。

又有一位在○○医院的病人,56 年次,原本已经看好了,但是最近又乱吃东西,又乱吃冰冷的东西。又再度发作。有一些人往往很善忘,隔一段时间就故态复萌。

白虎汤、白虎加参汤、白虎加桂枝汤这些方子口味都很好。家里的小朋友不会讨厌,还会讨药吃,香香甜甜的。

第 3 条条文的瘅疟是「但热不寒」,这第 4 条温疟是「身无寒,但热」,在这一点是相似的。第 3 条瘅疟没有出方子,不过在「但热不寒」的症状上,似乎可以考虑也用第 4 条这个白虎加桂枝汤。

同学发问

皮肤病的辨证?

回答

基本上西医皮肤科有很多病名,又是异位性皮肤炎、又是干癣、湿疹的病名原则上我只是参考用。

皮肤病的辨证有很多种。我举出一种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到:肝是水泡、心是斑、脾是疹、肺是脓疱、归肾变黑。斑是一片片,像云彩、云霞一样。疹是一粒一粒一点一点。而一旦入肾,症状就比较危险,在皮肤表现上就是变为黑色临床上观察那么肾病症候的、尿毒、洗肾的病人,面色都是黧黑的。在《小儿药证直诀》中一旦「归肾变黑」就不好处理。在书中以毒攻毒的方法,用一味红芽大戟,称为「百祥圆」,因为肾主水,大戟利水。但是大戟是有毒的药物。

斑与疹,可能一开始有感冒诱因,或者本身解毒代谢功能出了问题,组织产生了变异,表现在外表皮肤上。斑与疹红红的,一朵朵像云彩的是斑,一点一点的是疹,这两者是血分病。而痧与痞一点一点偏白的是气分病。

血分病就可以用玄参、牡丹皮、生地这些血分药。而气分药如白虎汤、白虎加参汤、竹叶石膏汤就属气分用药。

在辨证上,最重要的是辨口渴,气分病会口渴,血分病不会口渴。临床上我们望舌诊,舌质红绛,但是就是不口渴,就属血分病。如果很口渴是气分病,所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都可以拿来治口渴。

我会参考西医病名,但是辨证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现在西医病人有很多又是异位性皮肤炎、又是干癣、湿疹的,结果只有一种药叫——类固醇,很可怜。现在有很多这种病人。我们见证治证,有很多方子可选用,外用药紫云膏效果不错。

【条文】

5、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吴谦按】

此言牝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

【蜀漆散】

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

右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ヒ。

 

前面二条是「但热不寒」的瘅疟、温疟,这一条是「疟多寒者,名曰牝疟」「牝」念一,指母的意思。例如,武则天、慈禧太后掌权,史学家就说是牝鸡司晨」,母鸡在天亮时取代公鸡咕咕叫。前面瘅疟、温疟是阳的,这条牝疟是阴的。

这三条条文吴谦都认为有脱简,不解释。而且《内经》有〈疟病篇〉专论。当然以现代的医学观点,其病理学是有些值得考虑的。因为现代认为是疟原虫、疟蚊引起疟疾。

3 年前○总医院作血管摄影,有 6 个病人院内感染恶性疟,当时有 4 位病人往生了,另外 2 位下落不明,很悲惨。

我们可以理解,蜀漆很多文献认为是常山的幼苗。现代医学用奎宁,其实奎宁也是由中药金鸡纳霜提炼出来。现代的药理研究发现常山的治疟效果竟然比奎宁强 300~500 倍。但是柯琴、柯韵伯,不认同蜀漆是常山的幼苗,他在《伤寒来苏集》中提到这个观点。我到今天为止没有见过蜀漆。

抗战时期,疟疾很多,陈立夫与其兄陈果夫在推广国产国药,节省很多外汇,西药进口很贵的。

常山的幼苗蜀漆。治疟效果很好,但是最近发现副作用很大。就像保济丸,最近竟然发现有砷、铜、铅。没有错,有些天然草药成份中难免有重金属,但是像最近验的牛黄清心丸竟然起标十几万 PPM,太离谱了。几乎占了药九本身很大比例。可是北京○○堂说:「吃了几百年也没吃死人」,不过我看不太保险。

常山的副作用大。最近研究发现青蒿提炼出来的青蒿素,治疟效果很好,又没有副作用。

青蒿原本可以用来治疗肺结核的虚热症,如青蒿鳖甲煎。而耳鸣、梅尼尔症我也使用青蒿,因为青蒿属少阳经用药,而手少阳、足少阳都绕到耳朵附近,所以很多耳朵的毛病都可以用到青蒿。青蒿是菊科的,与菊花、艾叶、茼蒿是同科

菊科。有芳香健胃作用,不会碍胃。所以我很常用青蒿。

方中又有云母,云母要炮制,要烧二日夜,很累人。据说产云母的地方不会积雪,所以又称阳起石,顾名思义,阳起石就会兴奋性性神经作用,真的吗?中央山脉就有产阳起石。虽然仲景方中有云母,而且我是很坚信仲景的信徒,但是我没有用过阳起石。

有一位有几亿万家财的大老板,有这阳痿方面的毛病,到处求医,外国的本国的、土产的都医过了,都没有效。一个人奋斗了一辈子,到了 60 多岁可以享受人生了,却欲振乏力的时候,会很丧气。结果我用黄柏、苍术,加牛膝三妙再加薏苡仁四妙。因为我想这些大老板一定到处应酬饮酒,而酒是湿热,黄柏清热、苍术燥湿、牛膝壮筋骨、薏苡仁利湿。四妙散很便宜,结果一用,哇不得了,太神奇了,他还以为我加了什么神药。阳明主宗筋,所以加一点葛根、石斛,就不得了了。本来四妙散是治痿症的,当然阳痿也可以当成痿症。我也没有用壮阳的海马、蛤蚧、海龙、鹿鞭这些都很昂贵。而且四妙散用了就算没效,也没有大问题。

【集注】

李 彣曰:牝疟证多阴寒,治宜助阳温散为主。云母之根为阳起石,下有云母上多云气,性温气升,乃升发阳气之物;龙骨属阳,能逐阴邪而起阳气;蜀漆乃常山之苗,功能治疟,不用根而用苗者,取其性多升发能透达阳气于上之义也,温疟加蜀漆,亦取其升散之功。

 

李彣「云母之根为阳起石」,中央山脉就有产。不过我从来没有用过这个药,真的要用助阳药,我会用韭菜子,雄蚕蛾听说也有兴奋性神经的作用。「下有云母,上多云气,性温气升,乃升发阳气之物。」所以据说产阳起石的地方不积雪,不可思议。

「龙骨属阳,能逐阴邪而起阳气」,在仲景方中,在〈虚劳篇〉中有一个桂枝龙骨牡蛎汤,就用到了龙骨,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虚劳,男性梦遗失精,女性梦与鬼交、半产漏下。而在《伤寒论》中有柴胡龙骨牡蛎汤,也用龙、牡。

另外「温疟加蜀漆,亦取其升散之功」,意思是刚刚第 4 条的温疟用白虎加桂枝汤,也可以再加入蜀漆。

现在药店都没有蜀漆了,所以现在你处方开蜀漆,到药房包不出来,人家还会笑你。就像竹沥,现在药房也没有了,就是把竹子砍一截,放在火上烤,烤一会儿,会有水流出来,那就是竹沥,一般中风语言中枢障碍会用到竹沥,现在很少看到。所以没有竹沥,我就用天竹黄,要不然就用竹茹。竹茹很好用,竹筎通络,所以可以治肢关节痛。竹茹轻,可以治疗睡眠障碍。我常常用竹茹。

有一本书《顾氏医镜》顾松园是清朝人,他很推崇竹茹,这本书很厚,很大本,打六折再去买,是○○书局出版的。

我常常在提,要买中医入门书籍,买 xx 书局的,不要买○○书局,○○的比较贵,我也直接跟○○书局的老板讲过。

结语

一般疟病可以分阶段来治疗。虽然少阳病,汗吐下三分俱在所禁。但是治疗疟疾可以用汗吐下。所以在初期可以用汗法。

如果还是没有缓解,第二阶段用和解法,可以用小柴胡汤,或者小柴胡汤的变方清脾饮,来治疗疟病。

如果和解法还是没有缓解,才考虑用截疟法。到了截疟法,就会用到常山这一类的药物。

到了最后的阶段,久疟、久病,就要用补法。例如,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补中益气汤,或者用四君子汤变化出来的四兽饮。

所以治疟一定要充分掌握症状的演变。就像第 2 条讲的「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如果一个月还是没有痊愈,就会结为症瘕也就是疟母,变成肿块、肿大。就又要由肿块来治疗,赶紧用鳖甲煎,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药物来处理。

我们在二千多年前《内经》时代,就在讨论疟疾。到了今天疟疾还是没有绝迹。而且你会发现卫生署的卫生统计通报,都还是会出现疟疾的通报。因为现在国民旅游太频繁了,有些人到比较落后的地区去旅游,回来以后就罹患疟疾。

这个章节讲疟病,我们先前提过治疟初期可以用汗、吐、下法,一般可用麻桂各半汤、或桂二麻一汤,在初期治疟用汗法。在《伤寒论·太阳病下篇》第 108 条、109 条的桂二麻一汤、桂麻各半汤条文中,就有「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这些症状。事实上,这些症状不是真正疟原虫引起的疟疾。但是可以用桂二麻一汤、桂麻各半汤来发汗治疗。

而吐法,在〈太阳上篇〉第 39 条瓜蒂散,而在第 77、78、79 条到 83 条的栀子豉汤系列,这是吐法。吐法有常山饮子有催吐作用。

然后用清解法,可以用白虎加桂枝汤,或者把白虎汤和桂枝汤合起来用,很好用。

至于截疟有七宝刧疟丹、常山饮子等。

到了久疟用补法,如四君子、补中益气、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等。

台大那位往来寒热的病人,我是用小柴胡汤合七味白术散,有点像久疟的方法来治疗。也加了鳖甲、地骨皮、元参。因为他发烧不退,烧了三个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