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第十讲

课前问答

【问题 1】

痹为阴病,脉多沉涩,如果痹病出现了滑而有力的脉象可不可用下法?

【回答】

沉脉是阴脉,涩脉也是阴脉,所以由脉象就可以看出是属阴病。

如果脉象滑而有力,还是可以用下法。不过要兼顾病人本身的体质。在《金匮要略》(第十章腹满、寒疝、宿食〉会介绍,有一条文说:遇到这种状况,可以下,但是要「温药下之」。所以提出一个方子。大家可以查查〈金匮要略方剂一览表〉,大黄附子汤。它只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差一味药。它有大黄、附子、细辛,用大黄来泻下,细辛能通窍。这个方子就是温药下之。

由于这个方子的思想,所以在后世孙思邈《千金方》有温脾汤一方。温脾汤有大黄泻下,但有附子、干姜、甘草,就是有四逆汤的架构。这也是温药下之。

另外在《千金方》有一个三物备急散,其中有巴豆,巴豆是热性药,而大黄是寒性药。二者都能泻下。

而在《伤寒论》中有一个三物白散,也是有巴豆在其中。这些方子都有「温药下之」的思想。

所以可以用下法,但要顾及病人本身体质机能,不要因为攻病而伤了病人正气。这是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时时提醒我们的。

【问题 2】

历节病条文第五条的注文中「黄汗自出,湿胜,发于中也。」是何意思?

【回答】

我记得提过,黄汗病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三次。第一次出现在〈历节病〉与历节病作一个对照。在第 4 条,吴谦注文中「风胜为历节,湿胜为黄汗出也」历节病大部份出现在肢关节,肢关节肿痛。

第二次出现在第十五章〈水气病〉第 28、29 条,黄汗会身体肿。

第三次出现在第十六章〈黄疸病〉,身上汗液的分泌,内衣会像被黄柏染色一样,让内衣黄黄的。

黄汗出现在三个不同章节,我们必须把不同章节里有关黄汗的症状总结起来。我们发现黄汗主要的病因是湿。因为在第十六章〈黄疸病〉中有一句话「湿蒸热郁,黄疸生焉」「湿」可能会因为小便不利引起,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几乎黄疸病或是肝胆病都有小便不利的症状,尿尿都不太顺畅,颜色都像咖啡色一样。而「热」往往有外感诱因,在《伤寒论》中也讨论黄疸病,而《金匮》杂病这里也讨论黄疸病,两者的病因、病机不太一样。我们在临床上也应证了黄疸的类型

有很多。有肝细胞型、胆管胆囊阻塞型的,也有体温升高产生溶血性的黄疸病等。有很多原因,尤其溶血性的一定有发热的现象。

「湿胜,发于中也」「中」指脾胃、肠胃消化系统。「假令发热,则属风,便为历节病也」,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痛风的病人,有时候是因为有外感、伤风感冒、发烧,肢关节的地方就开始肿痛,甚至肢关节变形。

在第 6 条条文「脚肿如脱」「脱」就是肢关节好像松掉了、栓不紧的感觉。原则上,桂芍知母汤与乌头汤作用有轻重之不同。乌头汤作用比较强烈,毕竟有川乌头。川乌头与附子是同一系列。不过我比较习惯开附子,目前为止并没有开过川乌头,有的人甚至喜欢用天雄。

我们可以这样讲,乌头汤比较偏向于无汗,因为有麻黄。而桂芍知母汤,有知母偏向有歛阴的作用。由症状显示,乌头汤的疼痛感比桂芍知母汤的疼痛感严重。

而桂芍知母汤多了一个「头眩」的症状,方中有白术、甘草。苓桂术甘汤就可以治疗头眩。所以水湿比较严重的话,桂芍知母汤的作用比较明显。

我觉得,仲景用药的分证比较严谨一点,不像后代中医临床医师。例如,在仲景《伤寒论》中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有不同的使用对象。又如:桂枝汤是风伤卫有汗,麻黄汤是寒伤营卫无汗,区分的非常严谨。不像后世医家搞出三一承气汤,把三个承气汤合起来。

又每个方子都要加生姜、大枣。仲景的生姜大枣不是随便加的,而现在的医师开饮片,开到最后就是生姜三片、大枣三枚。仲景用生姜大枣是用来调和营卫的,不是随便加的。越婢汤里麻黄、甘草、石膏三味药,与麻杏甘石汤只差了杏仁,但是加了生姜大枣之后,可以治疗「风水」,也就是可以治疗感冒后引起的水肿。越婢汤是麻杏甘石汤去杏仁,再加生姜大枣,就不是治疗气喘病了,变成治疗水气病。所以仲景用药非常严谨。

(越婢汤,在《伤寒论》中只有在麻、桂合方的桂枝二越婢一汤。而在《金匮》中第七章就有越婢加半夏汤,在〈水气病〉中有越婢汤、越婢加白术汤。)前天国科学生物处,召集了七所医学院、各大型医院三十多位医学、药学专家,成立「过敏气喘研究群」,其中有一位专家,拿到我编的〈伤寒方剂药物组成一览表〉数一数一共只有九十味药。其实其中的薤白,并不是方剂组成药味,

而是在四逆散的加减法中出现。桃花汤是用糯米而不是粳米。

他数了一数,药物数目最多的方剂是麻黄升麻汤 14 味药,柴胡龙骨牡蛎汤 11 味药,乌梅丸 10 味药,其他都在 10 味以下。如果平均来算,一个方子只有 5 味药。

因为他作现代药物药理研究,只作单一药物就要花很多年的时间,那如果要作成方实验,麻黄加杏仁有什么变化?再加石膏有什么变化?再加甘草有什么变化?四味药就要作很久。

在日本有八所大学,就为一个麻杏甘石汤为什么可以治疗气喘,花了三年的时间。其实治疗气喘的药理还算简单,因为麻黄、杏仁本身就可以治疗气喘。但

是临床上可以用麻杏甘石汤治疗急性肺炎,这个要研究起来更复杂了。

所以,昨天我在国立医药研究所,大约有二十多位医学、药理专家,提供这份资料,提起他们的兴趣。例如,为什么越婢加术汤可以治疗感冒后的水肿?为什么白虎汤可以治疗血癌?

这是○总的病人啊!有位病人,发烧、腹痛,白血球始终在 15 万、16 万,不会下降。我去出诊,诊断下来,认为是阳明病,用白虎加人参加减,一吃白血球变成 3000。○总还认为病人 68 岁了,能吃就吃,不用治了,回家休养好了,血液科到目前还是找不到原因,为什么白血病 15 万、16 万降不下来,○总一直想作化疗、放疗,家属不愿意。如果真的冒然作放疗、化疗,我想病人可能结束的更快。我就以这个案例请这些专家去研究看看。

现在也有临床报告说:白虎加人参汤可以降低血糖。是不是因为这类型的糖尿病人,有大热大烦渴的热证,我们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之后,病人的生理作用恢复常态,他的血糖就恢复正常。

另外有很多细菌病毒引起的高烧,我们用白虎加人参汤并没有杀菌、抗菌的药物在其中,是不是我们把人体的生理环境恢复常态,正常的生理环境下,自然细菌、病毒就不容易生长。我想这种治病的方法境界比较高。

回到正题,桂芍知母汤我比较常用,乌头汤到目前没有使用过。

【问题 3】

何谓「内寒而遭外湿」,「内热而遭外湿」?

【回答】

我们常讲「内寒外热」「内热外寒」,例如,我们身体内体温很高、但是外在环境的温度低,这可视为「内热外寒」的一种。在美国往往室外温度很低,但室内有暖气设备。有时候一到外头触风寒,一回到室内又是很热,外寒内热,有的人温差太大时,声音发不出来。二、三年前有一位○大生物研究所所长,现在已经升为理学院院长,吴院长,他的女儿在美国,因为温差太大,咳嗽了一个多月,然后回到台湾,找我诊治。

而「内寒」,这是可能是本身素有之体质。而「外湿」,有时候我们看电视的气象报告,他会显示出台湾地区的平均湿度。大台北地区的湿度一般比较高,尤其到乌来那边湿度更高,湿度可能有 90 几,到下午三点就开始雾蒙蒙。我有次去坪林义诊,下午吃完晚餐,开车回台北,一到小溪头就雾蒙蒙,只能时速开 5 公里,要把车上的大灯、小灯打开。所以,从此以后我不再逗留,一义诊完马上赶路。

还有住在滨江街的人,环境一定比较湿。我在马祖待过,在这个季节也是雾气、湿气很重。这些都算「外湿」。

「内寒遭外湿」「内热遭外湿」这发病原因就不同,出现的症状也会不同,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不过「脾主湿」,有湿的症状发生,大部份与脾的运化有关。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前前前

以下〈第六章血痹病〉,现在临床上也是很常见,现代人膏梁厚味,很爱乱吃,吃得太好,结果手就举不起来了。

在第五章一开头就提出中风与血痹的不同。「但臂不遂者,此为痹」所以第六章马上就提到血痹。在第五章的中风条文中,并没有出方子,但是有时候可以把第六章的黄芪五物汤借来使用。但是前提是,不能有语言中枢障碍,才能用黄芪五物汤。

血痹、虚劳有可能是互为因果的。在血痹条文中有提出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又简称为黄芪五物汤。就是桂枝汤原方加黄芪,减甘草。这个方子到后代也可以拿来治疗中风,补阳还五汤的精神就是从这方子来的。但王清任把黄芪五物汤与桃核承气汤的架构结合在一起。所以补阳还五汤有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但仲景用到红花的方子,只有在妇科治疗「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用红蓝花酒。仲景就这一个方用到红花。

如果大脑中枢有障碍了、语言中枢有障碍了,就要加通窍的药,而不是用黄芪五物汤原方。例如加天麻、远志、石菖蒲等,也可以加钩藤、竹茹、或全蝎、僵蚕。黄芪五物汤对中络、中经的有效,对中府、中藏的没有效。对实际组织器官发生变异,或脑部没有效。

就是在第五章讲的,要辨证,「肌肤不仁」「即重不胜」用黄芪五物汤有效。但是到了「即不识人」「舌则难言」用黄芪五物汤就无效。尤其到了「舌则难言」语言中枢产生障碍了,就不容易治愈了。

在吴谦的《杂病心法》中提到:「四肢不收无痛痱,偏枯身偏不用疼,其言不变志不乱,邪在分腠五物能」,指四肢不收、半身半遂,但是其言不变、其志不乱,可以用黄芪五物汤。「甚不能言为音痱,夺厥入藏病多凶」不能言,志乱神昏,则为音痱,是肾虚内夺,这时候可以使用地黄饮子。

中风到了语言中枢有障碍,就不容易治愈了。咬字可能会清楚一点,但是会痰多、流口水,甚至舌头太松弛睡觉时会往下掉卡住咽喉,不能呼吸,当然睡得不好。叫他伸出舌头,往往像蛇吐信一样,一伸出来就缩回去。然后舌头会一直颤抖。

题外话

临床上看到病人舌头颤抖,就算不是中风,大概也会有脑病。很多吃西药安眠、镇静药很久的病人,舌头也会颤抖。

至于手颤抖,我们要先考虑有没有甲亢、或是酒精中毒,再来考虑也是脑病。我们看过很多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人手会抖,但是有些甲亢的病人手不会抖。有些甲亢指数很高,T3、T4 很高,但是不会颤抖。有些甲亢病人会猛吃,但是不太会胖,有点消谷善饥。这些都是老祖宗教我们的。其实西医也只能用药物控制。

在治疗甲亢上,有些病人会心悸,我们可以使用炙甘草汤。如甲状腺有肿大,要软坚、溃坚、散结,可以用天花粉、浙贝母、夏枯草、青皮、牡蛎、鳖甲等软坚散结,用穿山甲溃坚(保育类药物已禁用),吃吃药马上就消肿了。

一般的医师喜欢用消瘰丸,我是取消瘰丸的意思,但不用全方。另外海藻玉壸汤也是,海藻、昆布咸能软结,但是海藻、昆布与甘草是相反药,所以我几乎不会使用。

另外何首乌、玄参也可以治疗瘰疬。但是要区分阳虚、阴虚。玄参是阴虚证使用,玄参会滋阴。而何首乌偏阳虚证,阳虚证会怕冷、汗出多。

我们讲到第六章〈血痹病〉,提到黄芪桂枝五物汤,简称为黄芪五物汤。组成是桂枝汤去甘草,再重用黄芪,因为甘草的甘缓会减低此方子的作用。

有个○大研究所的研究计划,用了个方剂命名为通血九的样子。这个案子我一看,根本就是黄芪桂枝五物汤,我就认为在鱼目混珠。我告诉他们:如果想申请研究经费,要把方剂名字改回黄芪桂枝五物汤。

「血痹」在第五章已经明确的说明,它不是中风。中风要有半身不遂才是中风。如果只是手臂举不起来,手摸不到肩膀,没有办法自己穿衣服。有些日本人称为五十肩,有些称「肩凝症」,会疼痛,肩膀凝固起来,活动角度受限。

这种疾病没有生命危险,但很痛苦,会很困扰,让你情绪恶劣。

【条文】

1、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夫尊荣人」,就是生活太好了,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这些人都是「四

体不勤」,手脚都不劳动的。「奴仆如云」,很多人照顾他。尤其现代人大吃大喝大鱼大肉,所以一个一个血脂、胆固醇、三酸甘油过高,心脏病、糖尿病也很多。

「骨弱」,因为不太喜欢动。「肌肤盛重」,笨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这些人平时不喜欢劳动,一动就流汗,毛细孔张开,稍微风一吹,就外感,逐渐影响血液循环。可以看出免疫抵抗力不好,微感风邪就造成了血液循环障碍,形成血痹,会有痛感。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寸口」如果以上中下三焦来看,寸口属上焦。以表里来看,寸口属表。「小紧」「小」是气不足,「紧」表示有寒邪。这些是发病原因、症状、脉象。接着提出治疗,「宜针引阳气」。所以针灸的

适应症,最能表现在危急重症,另外是痛症。配合针灸是很好的。

有些小朋友 2、3 岁,他没有办法乖乖的扎针,所以不适宜针灸。大概最理想的年纪也要 14 岁以上。当然在危急时,发高烧时,用针灸、放血,速度很快,但是小朋友一定痛得哇哇叫。临床上我不太作这种处理。

「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脉和紧去」,紧脉消失了,就表示透过针灸引出阳气,把寒邪赶出去了。阴阳调和了,病自然会痊愈。

【吴谦注】

历节属伤气也,气伤痛,故疼痛也。

血痹属伤血也,血伤肿,故麻木也。

前以明邪气聚于气分,此以明邪气凝于血分,故以血痹名之也。

尊荣人,谓膏梁之人,素食甘肥,故骨弱肌肤盛重,是以不任疲劳,疲劳则汗出,汗出则腠理开。亦不胜久卧,卧则不时动摇,动摇即加被微风,亦遂得以干之。

此言膏梁之人,外盛内虚,虽微风小邪,易为病也。

然何以知病血痹也?

但以身体不仁,脉自微涩,则知邪凝于血故也。寸口关上小紧,亦风寒微邪应得之脉也。

针能导引络取诸痹,故宜针引气血,以泻其邪,令脉不涩而和,紧去邪散血痹自通也。

 

前一章讲历节病,历节是气分病,气滞则痛。

血痹是血分病,血液局部循环不好,不通畅,也会痛,然后会肿,甚至麻木。「尊荣人,谓膏梁之人,素食甘肥,故骨弱肌肤盛重」,吃得太好、大鱼大肉,养尊处优,容易变成「骨弱肌肤盛重」免疫抵抗力变差,所以「不任疲劳」作一些小事就流汗,皮肤毛细孔张开,「汗出则腠理开」。

「亦不胜久卧」,因为「肌肤盛重」,久卧也会不舒服,所以躺着时候就不时动摇,动来动去。动来动去就容易被风邪侵扰。尤其现在已经快立冬了,再来是小雪、大雪,更容易受风寒。

「膏梁之人,外盛内虚」,就是外强中干。「虽微风小邪,易为病也。」现在的小朋友,父母保护越周延的,好像反而越容易生病。尤其那些一打喷嚏就送儿童保健医院的小朋友,常常是门诊的常客。其实打个喷嚏、咳嗽二声,这些还好啦,不要一直看诊。我也常常告诉这些父母,除非小朋友发高烧,或严重的症状才来看诊。如果一打个喷嚏、咳嗽二声,就送儿童保健医院,他们十之八九会开出特效药,一吃西药,破坏营卫,整个头流汗,都湿的,好像刚从游泳池起来

一样。

「然何以知病血痹也?但以身体不仁」,身体麻麻的,因为血液循环不好,局部的血液不足,「脉自微涩」「涩」就是血少气滞,血液循环不好,「则知邪凝于血故也」。

「寸口关上小紧,亦风寒微邪应得之脉也」,寸口脉小紧脉,是风寒微邪之脉。而就病位来讲是在上焦,特别是在肩臂。以层次来讲,一般人体分为皮、脉、肌、筋、骨五个层次,最外为皮毛层。血痹应该在脉的层次。

「针能导引经络取诸痹」,经络就像交通要道,交通要道阻塞了,就派交通指挥来指挥交通。所以用针灸来导引经络,经络畅通了,就能治痹病。「痹者闭也」,就是不通,不通则痛。所以让它通畅了,就通则不痛。例如,大便不通,肚子就会痛。小便不通,下腹也会胀痛。通了顺了就不痛。

「宜针灸引气血,以泻其邪」,通畅了,自然「血痹自通也」,痛感自然缓解。所以有一些疾病可以配合针灸治疗,尤其像疼痛、神经痛。所谓「一针二灸三用药」,不过针灸还是有其适用的场合。在《伤寒论》的三阳篇中,是找不到灸法的条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的条文中,没有用到灸法。可是三阳阳性病为实证,而针法可以应用在实证。《内经》「实者泻之」。(当然针法本身就有补泻的手法,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

而在《伤寒论》三阴病中,基本上都用灸法。三阴病只有一个条文用针法,在〈少阴篇〉「下利便脓血,可刺」。因为三阴病是寒证、虚证。「虚者补之」因此灸法大都是灸法。

【集注】

周扬俊曰:天下惟尊荣人为形乐志苦,形乐故肌肤盛,志苦故骨弱,骨弱则不耐劳,肌盛则气不固,稍有劳困即汗出也,汗出而阳气虚,虽微风且得以袭之,则血为之痹。故一见脉微,则知其阳之不足,一见脉涩,则知其阴之多阻,此血痹之本脉也。而其邪入之处,则自形其小紧,小为正气拘抑之像,紧为寒邪入中之征。然仲景明言微风,何以反得寒脉也?盖邪随血脉上下,阻滞汁沫,未有不痛者,故痛为紧脉也。针以泄之,引阳外出,则邪去而正自伸也。

【条文】

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阴阳俱微」「阴阳」在此可以是寸脉与尺脉的部位,也可以是浮与沉的部

位。「微脉」指三部无力,当然包括寸、关、尺,也包括浮、中、沉,三部无力。我们刚刚提到皮、脉、肌、筋、骨。心肺之脉是阳脉,而肝肾之脉是阴脉,而脾脉在中间。就是浮、中、沉三部之脉。

而寸、关、尺也叫做「三部」。我们把脉先定关部,在挠骨茎突附近之高骨旁是关部,由关部向上到鱼际为寸口,往下一指为尺部。寸关尺就也是三部。

这条文可以说是在补充第一条的脉象,第一条是「脉自微涩,寸口关上小紧」。这条「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

另外也补充了第一条的症状,「外证身体不仁」,身体感觉麻麻的。有的人严重到整个神经都麻木了。有的人连手破皮流血了,都没感觉。

「如风痹状」,痹病通常是由风、寒、湿三邪杂揉合而为痹。如果风邪成份多,称为「行痹」。寒邪成份多,称为「痛痹」。湿邪成份比较多,称为「着痹」这是《内经》中敍述的。

「风盛为行痹」,是游走性,疼痛会跑来跑去的,称为行痹。常常会听到那些老人家告诉你,今天这里痛、明天那里痛,游走性的,表示风邪的成份多。可以用祛风药。

「湿盛为着痹」「着」念ㄓ幺。表示感觉到很重,湿邪在头部的话,头部好像戴钢盔的感觉。湿邪在身体肌内,就全身很沉重,睡觉时连翻身都很难翻身。就可以使用利湿药。同时,祛风药也有去湿作用,例如,羌活、独活、防风等,都有祛风、去湿的效果。如果房子里有一滩水,用电风扇吹一吹是不是干比较快。另外再用利水药,如茯苓、车前子等。也可以用燥湿的药,如白术。这样湿就会改善。

「寒盛为痛痹」,如果痛感明显,而且在固定局部,不会跑来跑去,这是寒邪盛。

这条文「如风痹状」,表示疼痛麻木感会跑来跑去。一会儿这里痛,一会儿那里痛。游走性的神经痛。

针对第一条、第二条,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来治疗。所以不论《伤寒论》《金匮要略》,如果要详尽地了解一个病,或症状,或方剂时,要把散布在各章节的条文,讨论同一个题目的条文汇集在一起,这样才是完整的敍述。

很多特考及格的医师,我随便问一些问题,往往他们也搞不清楚。因为要应付考试,脑袋一直记东西,没有时间去思考、与综合归纳。我常常在讲,我如果是命题老师,我喜欢出整体性的题目,让学生带书去翻。现在的考试是由题库随机出题,我们只是去审题,看看文字、文义顺不顺,几乎不能改变题目与答案。例如,这次大家就再骂,连「地浆水」也在出题!没有错,现在都市都是污染,地浆没人用、也没人敢用。但是如果到乡下,尤其大陆乡下,穷乡僻壤,救急的时候还是得用。

又例如,「铅丹」,现在是没人用,可是最近很热门,八宝粉里面含有铅丹,重金属,最近新闻热门的很,当然要注意。

【吴谦注】

此承上条互详脉证,以明其治也。

上条言六脉微涩,寸口关上小紧,此条言阴阳寸口关上俱微,尺中亦小紧。合而观之,可知而血痹之脉浮沉,寸口、关上、尺中俱微、俱涩、俱小紧也。

微者虚也,涩者滞也,小紧者邪也,故血痹应有如是之诊也。

血痹外证,亦身体顽麻,不知痛痒,故曰:如风痹状。但不似风痹历关节流走疼痛也。

主黄芪桂枝五物汤者,调养荣卫为本,祛风散邪为末也。

 

「上条言六脉微涩」,左手浮中沉、右手浮中沉共六脉。或左手寸关尺、右手寸关尺共六脉。

「合而观之,可知血痹之脉浮沉、寸口、关上、尺中俱微、俱涩、俱小紧」所以不论浮中沉、寸关尺,都会出现微、涩、小紧脉。

「微者、虚也」「涩者,滞也」。微脉是「三部无力,按之且小,似有似无」好像按得到,又好像按不到,表示气血虚弱。涩脉是「血少气滞」,也就是血少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血液循环有阻碍。「小紧者」就是有寒邪。

这些脉象要亲身去体会、去切脉。所以以后如果遇到肩膀举不起来,大家可以去把脉看看。

「如风痹状」,只是身体顽麻、不知痛痒这症状像风痹。「但不似风痹历关节流走疼痛也」,不会像风痹一样,疼痛跑来跑去的。

「黄芪桂枝五物汤者,调养营卫为本。」因为桂枝汤本身就能调和营卫。很多疾病,我们不必去治它,只要把人体本身的营卫气血调和了,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恢复了以后,疾病自然就好了。这是治病的最高境界。

「祛风散邪为末也」,用祛风散邪的药物是可以达到祛散风寒的效果。不过这些祛风药都比较散。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几乎没开过川芎茶调散,因为川芎茶调散中都是辛散的药。如果原本就气虚、气弱的病人,用了川芎茶调散往往会不舒服,除非加一些补气、滋润药。就像九味羌活汤一样,九味羌活汤又名冲和汤,是张洁古所创。在《名医方论》《医方集解》。这个方子都是辛散药,九味羌活辛苍防,川芎白芷,加了一味地黄。地黄是滋阴药,用地黄来驾驭其它的辛散药。

不过这也要考虑一个问题,如果外感有肠胃不舒服的症状,用了地黄,肠胃会闷闷的,很不舒服。尤其现在的熟地,我根本不敢用,因为现在熟地黄根本没有九蒸九晒。中国医药学院中药局主任李世沧认为,要写成久蒸久晒。不论是九、或久,现在根本不可能,没有那么认真制药了。又如鸡内金的生药饮片,我都不敢开了,都杂有鸡毛、鸡大便,很恶心。我都拜托药房老板,就算原药材

行没有洗,自己也要洗干净,弄碎了没关系,鸡内金本来就要打碎。鸡内金就是鸡肫皮。

有一天我和○○堂药店的老板去桃园,他很感慨说:现在都找不到伙计,现在的年轻人哪里会天天在切药、炒药、制药,现在这些工作都是老人工。也算是夕阳事业了,将来都会没落掉。

又如:水丸,现在百分之九十九的药房都不会作了。现在作药店很难生存。要自求多福了。

马上十二月三十一日要发七千多张的中药商执照,其实没证照的满街都是怎么生存。

【集注】

周扬俊曰:此申上条既痹之后,未能针引以愈,遂令寸口微者,今则阴阳俱微

且寸关俱微矣,且尺中小紧矣。夫小紧既见于尺,则邪之入也愈深而

愈不得出,何也?正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也。脉经内外,谓之阴阳,上下亦谓之阴阳,今尺既小紧,则微属内外也明矣。若言证以不仁概之,则疼痛麻木,每与我相阻,其为不仁甚矣故以风痹象之,非真风痹也。于是以黄芪固卫,芍药养阴,桂枝调和荣卫,托实表襄,驱邪外出,佐以生姜宜胃,大枣益脾,为至当不易

之治也。

 

「正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这句话太对了。抵抗力、抗病力弱的地方,就是病邪找你麻烦的地方。所以有些人一感冒,就一定是扁桃腺先发炎。有的人一感冒就先结膜炎、角膜炎。有的人一感冒,淋巴结就先跑出来。就是这些部位的抵抗力较差。这就是「正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所以老祖宗就讲「柿子挑软的吃」。

「黄芪固卫」黄芪有保卫、保固抵抗力的作用,所以玉屏风散中也用黄芪。

「芍药养阴」,现在很多家长,家里小女生月经周期来了就跑去药店买四物汤,这种观念不一定对。因为如果药店芍药便宜,把芍药多抓一些,比较大包又便宜。但是一吃药,马上月经就停了,因为芍药会收敛、酸收。又如果川芎多抓一点,川芎也比当归便宜,这也不对,如果已经血虚、缺血了,怎么能再行血。又如果地黄多用一点有些人吃了肠胃会不舒服。有位病人一吃地黄就会拉肚子。

「佐以生姜宜胃,大枣益脾」,仲景时时想到保护脾胃。像十枣汤,用大戟、甘遂、芫花峻烈的药来攻积水,就要用大枣来保护脾胃。除了大枣之外,还要用稀饭「糜粥自养」。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个方子可以说是桂枝汤的变化方。桂枝汤五味药,去掉甘草,再把生姜加倍成为六两。然后用黄芪取代了甘草,还是五味药,称为黄芪桂枝五物汤,我们简称为黄芪五物汤。

这个方子我们上次提过,可以治血痹,也可以借来治疗中风。但是有一类的中风不适合,就是已经出现语言障碍的,不能说话的,这个方子不适合。

此外,血压高的人吃黄芪五物汤,一开始会有升压作用,但是吃到 3~5 天,血压会渐渐稳定下来。

这个方子要长服,尤其中风后遗症的病人,在长服,不是服个 3~5 天就会有效。

在方子里写了「一方有人参」,我想这「一方有人参」,很可能是吴谦加进去的。在我接触的其他的《金匮》资料中,黄芪五物汤并没有加人参。如果加了人参更有强壮作用,所以续命汤、小续命汤中都有人参。因为古时候的理论认为:是本身虚,而招致风邪,所以用人参。所以有时候,我会把黄芪桂枝五物汤搭配生脉散使用。

而上臂部位的毛病,我常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下肢的毛病我常使用四妙散。分成上、下二部位。

这个方子黄芪桂枝五物汤,除了治疗血痹,也可以借来治疗第五章的〈中风〉。但是有语言中枢障碍的,不能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病人如果不会讲话,要用地黄饮子,或资寿解语汤。而远志、菖蒲通窍药物一定要用。

有关血痹的条文,只有这二条条文。只有一个方子。以下介绍「虚劳病」

【条文】

3、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脉大」应该是大而无力的意思,要不然会有疑问产生。因为在《伤寒论·阳明篇》条文「伤寒三日,阳明脉大」,阳明病是实证,会腹满、发高烧、便秘、腹痛是实证,出现了大脉是正确的。而这里虚劳证也出现大脉,就有些不寻常,所以应该是大而无力。

【吴谦注】

男子平人。应得四时五脏平脉。

今六脉大而极虚,非平人之脉也。

然大而无力,劳役伤脾气也,极虚者,内损肾阴精也,此皆欲作虚劳之候故有如是之诊也。

 

我们配合注文来看,「男子平人,应得四时五脏平脉」,四季春夏秋冬有其正常的季节脉象,例如春天会出现弦脉,夏天出现洪脉,长夏出现缓脉,秋天出现涩脉,冬天沉。刚刚也提过「心肺之脉俱浮,肝肾之脉俱沉」,肺脉是浮涩而短心脉浮大而散,脾脉中缓而直,肝脉沉弦而长,肾脉沉輭而滑,这是五脏平脉。《难经》的第四难、第五难就是在谈这些。

「今六脉大而极虚,非平人之脉也」「大而无力,劳役伤脾气也」,大而极虚、大而无力,这敍述很重要。临床上,我们遇到一些肺气肿病人,一切他的脉,轻轻摸就很洪大,但是用力一按却又无力。「劳役伤脾气」过度的透支体力。「极虚者,内损肾阴精」,过度消耗体力营养物质。「肾阴精」也包括过度性生活的消耗。「此皆欲作虚劳之候」。

「虚劳」的范围很广,肝心脾肺肾都会引起虚劳。

【集注】

李 彣曰:平人者,形如无病之人,经云:「脉病人不病者」是也。劳则体疲于外,气耗于中,脉大非气盛也,重按必空濡,乃外有余而内不足之象脉极虚则精气耗矣。盖大者,劳脉之外暴者也;极虚者,劳脉之内衰者也。

魏荔彤曰: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脉大者,邪气盛也,极虚者精气夺也。以二句揭虚劳之总,而未尝言其大在何脉?虚在何经?是在主治者,随五劳七伤之故而谛审之也,

 

李彣也认为「脉大非气盛也,重按必空濡」,也就是外强中干,「乃外有

余,而内不足之象」。临床上,一些肺气肿、早期吸烟太过,晚年变成肺气肿的病人,轻轻按脉时,好像很有力,但是重按却是空空软软的,就是外强中干之象。「脉极虚则精气耗矣」「精气」当然包括了有形的精,也包括了无形的精神

消耗。

「盖大者,劳脉之外暴者也」,所以这里的大脉,并不是《伤寒论·阳明篇》第 2 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的大脉。在《内经》《难经》说:「大者病进」大脉的出现表示病情在恶化、病情加重。

这条的大脉是「大而空软」。

魏荔彤:「以二句揭虚之总,而未尝言其大在何脉?虚在何经?是在主治者,随五劳七伤之故而谛审之也。」在临床上,每一种病一定有他的症状出现,例如,肺结核的病人,会有咳嗽、身体会瘦弱、每天下午发烧、两颊颧骨的地方会红红的、很容易盗汗,这些症状出现才能推断是肺结核,不能光凭一个脉象就去推断。又例如,尿毒有尿毒的症状、肝癌有肝癌的症状。所以一定要随着五劳七伤的症状来仔细审察、诊断。「谛审」就是很专注、很仔细的审察、诊断。

【条文】

4、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吴谦按】

「若肠鸣」三字,与上下文不属,必是错简。侠瘿之「瘿」字,当是「瘰」字。每经此证,先劳后瘰、先瘰后劳者有之,从未见劳瘿先后病也,必是传写之讹。

 

《内经》:「人过四十,阴气自半」

所以四十岁是个分野,我自己有感觉四十岁前与四十岁后差异很大。到了五、六十岁感觉会更明显。

这里「人年五、六十」到了五十、六十岁。「其病脉大」,当然应该也是大而无力。这时可能会出现神经痛「痹侠背行」,痹是神经痛,病位在脊柱两旁,「侠」就是挟,挟背而行,就是在脊柱两旁会麻麻痛痛的。

「若肠鸣」,吴谦认为要删掉。「马刀、侠瘿者」,吴谦认为把「瘿」改成「瘰」。

「瘿瘤」通常指甲状脾肿大、甲状腺亢进,大脖子。「瘰疬」是淋巴结节、淋巴肿大。不一样的症状。「马刀」也是淋巴肿大。「皆为劳得之」,都是因为过度疲劳引起的。

意思就是说,到了五、六十岁,如果太过疲劳的话,很可能出现脊椎两旁这里痛、那里痛,然后可能出现淋巴肿大的症状。

我们颈部两侧就有淋巴,事实那是人体的防线,大约分布在三个地方,颈部两侧、两腋窝下、两鼠蹊部大腿内侧。有些人一感冒,颈部、或腋下、或鼠蹊淋巴会有硬块。

案例分析

昨天有一位女病人,已经很久睡不好,大概有什么问题,右腋窝下就长了一个肿块。我建议她千万不要乱动刀。

因为我曾经看过一位高雄钟,在○○总医院住院,他在左边腋窝下长了一个鸡蛋黄大的肿块,西医动刀挖掉。后来又长像乒乓球那么大,西医又动刀挖掉。后来又长像棒球那么大,西医又挖掉。最后又长到像葡萄柚那么大。开了又长,不胜其烦的开刀。最后就把整个左臂膀切掉。这是什么治疗法?结果他很沮丧。

未雨绸缪,我还是帮他开了加味逍遥散。有一位罗○玉女士,每一次长淋巴结节,一吃药就消掉。我通常会再加蒲公英、天花粉、郁金、香附、浙贝。

这类的症状,我们用作用在肝胆经、两侧少阳经的方子就很有效,例如用小柴胡汤、逍遥散,加一点像夏枯草,如果在鼠蹊部加一点川楝子、香附。如果在腋窝下加一点青皮、夏枯草、蒲公英。软坚药如牡蛎。效果都不错。

如果用小柴胡汤的话。在仲景原方中要去大枣,再加牡蛎,有软坚散结效果。

吴谦的按文「每经此证,先劳后瘰,先瘰后劳者亦有之」,先过度疲劳然后发生淋巴肿,或者先淋巴肿大了,然后变得很疲劳。这两种都有。

所以这类型的淋巴结节、淋巴肿大,大概不可能终身免疫。因为一疲劳,它就会复发。再加上饮食不注意,喜欢吃烤的、炸的,烧饼、油条、饼干、烤肉一吃这些燥热食物,马上淋巴结节就冒出来。

我已经看过很多例子,吃榴连后,淋巴肿大的。也有吃龙眼、荔枝长淋巴结节的。这些都是燥热性食物。当然最主要还是疲累。

「从未见劳瘿先后病也」,这句话有些疑问。「瘿瘤」是指甲状腺肿大。甲状腺肿大的病人常常会出现心悸的症状,手会发抖,眼睛会突出来。在隋朝巢元方先生的《病源总论》,又叫作《诸病原候论》中,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本病理学专书,有一千六百多论。这本书是民国 66 年特考的考试指定书目。当年订书目的人很狠心,这本书会念得头昏眼花。有些人投机取巧就不念。我这种脚踏实地的人,一步一脚印就老老实实的念。所以《本经疏证》、王肯堂《妇科准绳》,我都老老实实的念,《病原总论》我也念,很多的书目我都有念,只要是指定书目我都念。等于多念了 20 本书,当然考试,考不赢别人。

有些人诊断学只念了《四诊心法》,结果也考上特考。而我是念了很多本书,整部《内经》都念完,虽然晚了二年才考取,但是也不坏,多念了很多书,《伤寒论》就念了二、三千遍。也没有什么不好。

【吴谦注】

平人年二、三十,常得大脉者,则多病劳。

若人年已五、六十,其脉亦大,不即病劳者,以气血虽虚,而火自微也,火微故不病劳也。

虽不病劳,然气血荣卫虚痹不行,故为马刀、鼠疮、侠瘰也。此发明脉大虽同,为病不同之羲也。

 

吴谦认为第三条条文「男子平人」是比较年轻的「常得大脉者,则多劳病」。尤其古时候的富人之家,长辈为了不让年轻人到外头乱闯,往往早早就讨媳妇、甚至三妻四妾,年轻人整天在家很容易消耗精气,甚至有些人还会吸鸦片,这些都容易得劳病。

而「若人年已五、六十,其脉亦大,不即病劳也,以气血虽虚,而火自微也。」这句话在现在也有些疑问。现在年纪大的病人一样会火气大,七、八十岁了一样火气很大,大便解不出来、牙龈出血、眼垢黏滞。年纪大照样有火。

「火微故不病劳,虽不病劳,然气血荣卫虚痹不行,故为马刀、鼠疮、侠瘰也」,一般病劳的人,会很瘦,一直干咳,咳到有血块。这里虽然没有变成劳病,但是「气血荣卫虚痹不行」,气血荣卫有障碍,导致局部产生变化。

「故为马刀」也是一种肿瘤、肿块的病名。「鼠疮」是一种皮肤科的疾病名称。「夹瘰」是淋巴结节。

「此发明脉大虽同,病为不同之义也」。脉大可能是虚劳,有的可能产生神经痛、淋巴肿大、皮肤病。不过整个来看最重要的病因还是虚劳形成的。

近来,长淋巴结节的病例很多,有些很小的小朋友就长淋巴结节,有些小朋友很乖,我们告诉他燥热的食物不能吃,他就真的不吃,很能配合,因为只要一吃就马上冒出来了。所以这条文也不必一定要「人年五、六十」中年以后,年纪轻的一样会有马刀、瘰疬。

其中有一位很漂亮的小女生,国小六年级,黄小朋友。原本在○○医院诊治,她由颈部一直肿胀到肩膀,○○医院没能处理好。转到○○医院作组织切片,如果切片是恶性的准备作放、化疗。她的妈妈在公路局上班,认识一位段小姐,经段小姐介绍来看诊,看了几次就消掉了。原则上,我们用小柴胡汤为主,或者加味逍遥散为主,配合真人活命饮(又名仙方活命饮),方中有穿山甲溃坚,金银花解毒,有天花粉、浙贝母、皂角刺可以软坚散结,有白芷也有散结排脓作用。皂角刺因为有皂素,也可以溶解一些痰核、肿块。另外有乳香、没药定痛。有当归可以活血、行血。有防风可以祛风。所以这个仙人活命饮虽然组成药物不多但是面面俱到。它的适用范围很广,只要有肿块、肿瘤几乎都可以找它。

我们用加味逍遥散或小柴胡汤,配合仙方活命饮,加牡蛎。加一点连翘清热解毒、抗病毒。加一点鳖甲、玄参增加软坚散结的效果。一服药马上就消掉了。这位小女生如果被抓去放化疗,不晓得会变成什么模样了。

「马刀」也是瘰疬的一种,也就是淋巴结节,是形容外观形状。

我们人体大概有三大部位有淋巴结,一在耳后的两侧颈部,二在两侧腋窝,

三在鼠蹊部。在外感、感冒,或是饮食不当,或者是太累了,这些淋巴结就会肿大起来,台语叫「牵核仔」。其实不是坏事,是免疫系统在警告你,不要再太累不要再乱吃东西了。

淋巴结节肿大,会很痛,而且会发烧,症状好像感冒,其实不然。当然感冒有时候也会诱发。

「瘿瘤」是甲状腺肿大,只长在颈子前面,不会长到其他地方。以前在乡下有人瘿瘤长得很大,影响行动不方便。可是以前的人也不会去开刀,或许当时的外科手术技术没现代好,所以不敢用。但是人家也活到 80、90 岁。以前苗栗乡下很多人长瘿瘤。在《巢氏病原总录》就提到可能是饮食或饮水中缺乏某种元素,也提出治疗法。所以也不一定要去开刀。除非真的长到很大,或许用外科切除比较快。但是如果没有肿得很大,我们用药可以消除。

甲状腺肿大,一般手会抖、会心悸、眼睛会突出来,太疲累也会造成甲状腺肿大。所以要充分休息。

【条文】

5、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吴谦按】

阴寒精自出之「寒」字,当是「虚」字,是传写之讹。

 

「手足烦」,应该也会有热热、烫烫的感觉。

「春夏剧」,春夏属阳,浮大脉也属于阳。尤其春夏天气热、活动量也大、消耗能量也比较大,所以劳病比较严重。

「秋冬瘥」,秋冬为阴,劳病会缓和一点。

所以疾病会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有严重、轻微的变化。最明显就是气喘病病人,到了秋冬会严重,春夏比较轻。又例如,痛症,也是秋冬较严重,而春夏较轻。因为秋冬血管、肌肉收缩,不通则痛,所以秋冬比较不好过。有的人秋冬四肢冰冷,富贵手的病人到冬天龟裂的比较厉害。

「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吴谦认为把「寒」改成「虚」这虚劳病,大部份讨论男生的问题,在第三条条文就讲「夫男子平人」。因为阴虚而使精液自己分泌出来。当然遗精、梦泄的问题待会也会讨论,在临床上也常见。「酸削不能行」,膝关节会酸软,然后变细,影响到走路都不能走。

【吴谦注】

此言浮大为劳,以详其证也。

手足烦,即今之虚劳,五心烦热,阴虚不能藏阳也。

阴虚精自出,即今之虚劳遗精,阴虚不能固守也。

酸削不能行,即今之虚劳膝酸,削瘦骨痿不能起于床也。

夫春夏阳也,阴虚不胜其阳,故剧;秋冬阴也,阴虚得位自起,故瘥

 

「此言浮大为劳,以详其证也」,在前面第三条条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出现了大而无力的脉象。在这里加以补充其证候。

「五心烦热」,两手掌心、两脚掌心、再加心窝,称为五心。临床上常看见病人手心、脚掌心都烫烫的。

○总○○科有一位员工,两夫妻都有肺结核病,尤其先生的手心一直烫烫的。有肺结核病的病人通常会有这种现象。这是阴虚的症状。

「阴虚精自出,即今之虚劳遗精不能固守也」。遗精又可区分为无梦遗精、作梦遗精,不太一样,用药的方向也不同。有些人不结婚,有时储存太多,满了溢出,这是自然现象。

我在○○医院看诊时,曾经看过一位男生,遗精很多年很严重,而且到处找医师看。结果我用桂枝龙骨牡蛎汤,也就是马上后面条文的方子。因为他又出汗出得厉害,所以搭配玉屏风散。服药没多久就好了。他列举很多医师都没能看好。不过很可惜,这个病例我没有完整记下来。

在社会大学有一位学员,是职业军人,他有严重的遗精,几乎就是「阴虚精自出」的地步。也就是这里虚劳遗精梦泄的症状。

我们诊所也看过一位黄姓男生,20 多岁,自慰太过,出现了遗精、精自出的问题。现在不只生理出现问题,心理也出现问题了。

有一次北医江○○医师,他是男子不孕的专科医师,邀请我去上他的节目,节目中有一位心理辅导老师,他也提到,现在的媒体、电台、电视广告的渗透力已经渗透很严重,连国中生,一听到腰酸背痛,就说是「败肾」。都是胡说八道,乱搞的,我们念古书这么多年,也没念到「败肾」这个名词。古典文献中《内经》《伤寒》《金匮》哪有提到「败肾」这个名词。那是后代一些江湖术士乱创造名词,把它夹杂在中医之中。我很反对用这个名词。

我觉得,这些国中生经常自慰以后,心中有罪恶感。事实上水满了,就会流出来。自然满出来的叫「遗精」,这是自然现象。

「夫春夏阳也,阴虚不胜其阳,故剧。秋冬阴也,阴虚得位自起,故瘥」我想这是一个理论,临床上每一病例都是这样吗?也不一定。尤其现代科技,有冷气、冰箱、暖炉,又有照明设备,很容易日夜颠倒,考虑的因素变得更多、更复杂。所以把这段当成原则理论。

【集注】

徐 彬曰:脉大既为劳矣,更加浮,其证则手足烦,盖阴既不足而阳必盛也。于是春夏助其阳则剧,秋冬助其阴则瘥。阴虚而精自出者,久则酸削不能行矣。

程 林曰:「寒」字作「虚」字看,阴虚则气不守,而精自出矣。

李 彣曰:脉浮大者,襄虚而气暴于外也。四肢者,诸阳之本,劳则阳耗,阴虚而生内热,故手足烦。凡劳伤多属阴虚,当春夏木火盛炎之际,气浮于外则里愈虚,故剧;秋冬金水相生之候,气敛于内则外不扰,故瘥也。肾藏精,精自出者,肾水不藏也。肾主骨,故酸酸削而不能行也。

【条文】

6、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无寒热,短气,里急」,没有明显的寒热,呼吸浅短急促,腹痛有紧绷感有里急后重现象,一直想上厕所解大便,但又解不出来。

可能是肠子蠕动比较无力,所谓肠肌无力,在中医文献中常提到「肺气弱」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弱往往大便不顺畅。所以说「短气、里急」

去年有一位电信局的小姐,常在杭州南路○○讲堂活动。有一次去打佛七,打完佛七后,大约一星期都解不出大便,就打电话给我,我告诉她:「用黄芪一两,地黄五钱,当归三钱煮水喝」,大概只吃了一次,大便就解出了。因为地黄与当归都有润滑的作用,黄芪补气,气足了,肠子有力量,就能排便通畅。

「小便不利」,有可能也是气虚,没有办法气化。也有可能本身水份就不足,当然小便量就少。

「面色白」,应该血色素也是不足。「时目瞑」,这些虚劳的人,容易困倦,累得连眼睛都不想张开。「兼衄」常常流鼻血。大家可以观察小朋友如果身体很虚,鼻黏膜比较脆弱,就容易流鼻血。尤其天气变化、温差很大的时候。往往鼻黏膜易破裂,就流鼻血。有的人很可怕,半夜睡觉流鼻血,流得整个枕头都是。

案例讨论

最近有一位后中学生郑清海,他去西医见习,遇到一个病例,有一位女病人每次月经来就流鼻血,西医用气管镜进去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要用气管镜进去找出血点,然后把出血点烧着起来。

我们曾经也治疗过这类病人,在中医属于「逆经」,因为与月经周期有关,所以我们要由调经的方法去治疗,可以选用加味逍遥散。病在上取之下,用牛膝

泽兰。再用丹参、白芨、仙鹤草、藕节。吃了以后,月经调和了,不会逆经了,自然不会再流鼻血。用白芨、藕节条护,尤其光吃莲藕汁效果就很好。何必大费周张,用管子进去烧着起来,留下疤痕,以后会有后遗症。

交大有一位研究生,又吐血、又流鼻血,我们建议他吃吃莲藕汁,吃不到一星期,吐血、流鼻血就停止了。我们再用清燥救肺汤,再加仙鹤草、白芨、藕节、玄参等药。服药以后就没再发作过。

另外一位 72 岁王○鹏先生,也是吐血、流鼻血,服药第五天就好了。

至于眼睛出血称为「目衄」,眼底出血,可以选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而内外眼角出血属于少阳,用小柴胡汤。至于在眼睛中间出血的,用竹叶石膏汤。一般而言,苓桂术甘汤的使用时机多。而病在上取之下,要用牛膝。车前子能明目,又利水而不伤阴。

另外眼睛有瘀血产生,就是身体组织没有办法把瘀血代谢、吞噬掉,所以可以用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药,例如,川芎、茺蔚子。茺蔚子就是益母草子,唇形科植物,可以作用在眼睛,能活血化瘀。用川芎、茺蔚子能扩张血管,血液能够回流,血循环变好,自然瘀血容易散掉。

如果眼睛会红,表示有热象。是不是要用凉性的药呢?所以可以选用竹叶石膏汤来清热。如果是内外眼角,属少阳,就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中有黄芩、又有半夏降逆。

另外牙龈出血,称为「齿衄」,有一位曾小姐,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服类固醇,服到末稍关节全部变形了。这三个礼拜来的主诉,她的牙龈出血很严重,已经三个礼拜了,我减轻了她的症状,但还没有痊愈。尤其每天早上起床时最严重,因为早上属阳,而上牙龈为阳明胃经、下牙龈是手阳明大肠经,所以上下牙龈都与阳明经有关。阳明为二阳,早上又是阳,所以必然与热象有关,我用甘露饮作基础,加玄参、骨碎补、续断。还没有完全看好,有待观察。一般而言,我们用方效果相当不错。

有人口臭了 28 年,一个礼拜的甘露饮就全好了,她肯定会帮你介绍一大堆人来。

「少腹满」,肚子两旁闷闷胀胀的。肠胃功能差的人,消化吸收功能差,食物到肠胃道容易酦酵,一酦酵就膨胀,所以会「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这些都是虚劳形成的。

方剂发挥

清燥救肺汤治疗流鼻血很有效,清朝初年喻嘉言所创的方子,喻嘉言又名喻昌,对《伤寒论》也有深入研究。这《医宗金鉴》版的《伤寒论》吴谦也采用喻嘉言很多见解。不过喻嘉言对《金匮》比较没有深入。著作有《尚论》《后尚论》。

清燥救肺汤可以说是炙甘草汤的变方,组成药物有阿胶、火麻仁……是个滋阴、养肺阴的方子。尤其是咳嗽咳到有血的,就可以用清燥救肺汤。阿胶有补血

修补作用。炙甘草汤中也有阿胶。

所以清燥救肺汤、补肺阿胶散、百合固金汤,都可以养肺阴,治干咳很有效。也不用担心清燥救肺汤会碍肠胃,因为组成有石斛、枇杷叶。

如果流鼻血严重,可以再加白茅根、藕节、玄参、生地,再加一点生甘草。

如果用煎剂,白茅根二两、藕节二两、玄参五钱、生地五钱、生甘草一~二钱。煮成茶,当作饮料,小朋友会很喜欢,也可以拿来配清燥救肺汤的科中粉

剂。效果很好。甜甜的很好喝。

科中一包用 5 克的话,清燥救肺汤用 3 克,其他各 0.5 克也可以。

【吴谦注】

此复申虚极为劳,以详其证之义也。

脉虚沉弦,阴阳俱不足也;无寒热,是阴阳虽不足而不相乘也;短气面白时瞑兼衄,乃上焦虚而血不荣也;里急,小便不利,少腹满,乃下焦虚而气不行也。

凡此脉证,皆因劳而病也,故曰:此为劳使之然。

 

「兼衄」,一般指鼻衄、流鼻血。另外还有眼睛出血是「目衄」,牙龈出血是「齿衄」,这些都与黏膜出血有关。此外还有「肌衄」,大部份出现在下半身的肌肉上,皮肤毛细孔有一点一点的红点。

我们常话「虚损劳极」,这是有层次上的不同。在第一章也提过:五劳、七伤、六极,这一些症状。

「无寒热,是阴阳虽不足而不相乘也」「不相乘」没有互相克制、制衡的意思。

「凡此脉证,皆因劳而病也」,过度透支体力,过度疲劳,会造成许多严重疾病。临床上,我遇到几位因为太过疲劳、过度透支体力,出现急性肾脏功能衰竭,完全没有尿液的病例。

【条文】

7、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猝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吴谦按】

「脉浮者,襄虚也」当是衍文。

 

「面色薄者」,就是上一条「面色白」的意思一样。就是脸色苍白的意思,没有血色,血红素不够、血液不足。因为血液、体液不足所以会「渴」。第二可能是「亡血」,失血证,吐血、咳血、大便出血、小便出血,如果是妇人还要加上月经周期的大量出血。大量的失血,脸色会像白纸一样。

再不然就是「猝喘」,突然发作呼吸急促、突然很喘,或者「猝悸」,突然心跳蹦蹦乱跳。

「脉浮者,里虚也」,吴谦认为是多余的文字。

【吴谦注】

此复申虚劳面色白,互详其证之义也。

面色白不因衄者,是血不内生也;因衄者,是血亡于外也。

今曰面色薄,谓面色浅淡不华,亦不足之色也。

故主津液不足之渴,及吐衄亡血、气虚猝喘,血虚猝悸也。

 

「面色白不因衄者,是血不内生」,可能造血功能有问题,或者心脏循环功

能衰弱。例如,骨髓的造血机能有问题,西医一检查出血色素偏低,或血小板偏低,会先考虑有没有病毒破坏、考虑有没有脾肿大、考虑骨髓造血有没有问题。「因衄者,是血亡于外也」,如果有流鼻血,大量流鼻血,是血亡于外,脸

色也会苍白。

案例讨论

12 月 4 日我去帮一位大企业家的夫人看病。她血红素偏低、血小板偏低。我用当归补血汤去扩充,加一些滋阴药,女贞子、旱莲草、仙鹤草,加一些健脾益气药,人参、白术、怀山药。另外阿胶一定要用。因为有点虚热,加了鳖甲。一共先拿了六帖。由 12 月 4 日开始服用,到了 12 月 10 日去检查,血红素与血小板已经恢复正常。但是又发现白血球升高到一万多。我又开了个方子,用白虎加人参汤去加减。昨天晚上打电话来,已经恢复正常。

有一位 59 年次的阿郎,每天晚上玩电脑网路,玩到 3 点,没人管。隔天又在证券公司上班,股票开盘,每天很紧张。这样子天天下来,有一天感冒,病毒感染了,破坏了血液,变成了血癌。前二星期没来看诊,因为血色素掉到 2。正常男生血色素是 14,他只剩下 2。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所以我一定要讲这些故事给年轻人听!!

西医用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最后用骨髓移植。有一位曹小姐,在○大医院作骨髓移植,她老爹的骨髓配对成功,不假外求。骨髓移植成功了就一直腹泻。她问○大医师能不能吃中药,这群○大医师恶行恶状,不准她吃中药,最后到了

去年 3 月找我去○大医院看诊,我一到,已经 7、8 名医师在抢救曹小姐,嘴巴、鼻子都出血,肚子鼓得像小山丘一样,完成骨髓移植又如何?一个多月就往生了,枉费心机,浪费了多少资源。

骨髓移植就算成功了,很怕感染,出门都要戴口罩。

造血功能出现了问题,我们怎么处理?肾主骨,骨髓可以造血,所以基本上可以考虑用六味地黄丸、肾气丸来补肾。有病毒就用天然的抗病毒药物,用连翘、金银花。金银花也有抗肿瘤的作用。媒体还曾经发表过,金银花与桑白皮合用甚至可以减缓紫外线对皮肤的破坏。

所以我用金银花抗病毒、预防肿瘤,配合黑豆、甘草解毒,泡成茶很有效。有人嘴巴肿起来,喝了这茶,二个小时就完全消掉了。有一位勒○先生,住在宁波西街转角,他现在是念淡江大学,在他国二的时候,每一次感冒去看西医,吃西药,眼睛就过敏,肿起来,肿到眼睛看不见,再去打一针抗过敏的药,要三天才会消掉。所以他很爽,每次都三天不用上学。自从他认识我以后,我要他家里要准备这些东西,只要肿起来,就喝这茶,每次二小时就消了,太灵光了。

如果血液不足,我们就补血。黄芪当归补血汤,如果病人有一点点热象就不能用,虽然它们是很好的补血药。如果病人眼睛红,嘴巴干、口腔破、大便干,或有轻微发烧现象,就不能使用当归补血汤。立刻改用阿胶、鸡血藤,尤其阿胶是滋阴养血的,立刻红血球、血色素就增高了。

可以再加入止血药,为什么血红素、血小板会下降?显然有被消耗掉,不论任何原因,如果有病毒破坏就用刚刚那些天然抗病毒的药。如果不知道在什么部位流失、出血,就用藕节、仙鹤草、白芨,都有止血作用。

所以是「数管齐下」。

昨天有一位桃园来的小女生,已经被西医诊为 SLE 红斑性狼疮的病人,她到○○○○医院去挂号。结果挂号小姐就告诉她不要挂西医,因为西医一律都是给类固醇。挂号小姐告诉她找我看,因为我在 OQOO 医院有很多 SLE 的病例,吃完中药一阵子去检验,血液值一切都正常。我都是用上述的方法。有造血机能问题我就用六味地黄丸,没有造血问题就用玉女煎。因为如果 SLE 病人在颧骨有蝴蝶斑、红斑,用玉女煎中有石膏剂、有地黄、有牛膝(病在上取之下)。

 

「今日面色薄,谓面色浅淡不华,亦不足之色」「不华」就是脸色没有光泽。「故主津液不足之渴、及吐衄亡血」,表示体内血液、营养物质不足,所以会口渴。或者是吐血、鼻血、大出血,脸色就会出现蜡白。

再者,在呼吸系统方面可能忽然间呼吸加速、出现气喘。而在心脏循环系统,如果血液不足、循环回流会加速,就像抽水马达一样,要加速地把血液输送出去,所以心跳就会加速跳动,就造成「猝悸」。

这条条文告诉我们∶经由望诊就可以推断出很多病变、病症。

【集注】

李 彣曰:此节以亡血为主,《内经》云:「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又云:「心之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劳则气耗火动,血逼血妄行,必致亡血。盖血主濡之,血亡则精采夺而面色薄,津液去而烦且渴矣。

又劳者,气血俱耗,肺主气,气虚则喘,心主血,血虚则悸。猝者猝然见此病也。

 

《内经》:「心之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主血脉、心又主神明,心把血液送到大脑、脸部,脸色就红润。

「劳则气耗火动,逼血妄行,必致亡血」血管有破裂,由鼻腔出来的叫「鼻衄」由口腔出来叫「吐血」牙龈出血叫「齿衄」,眼睛出血叫「目衄」由肌肉毛细孔出来的叫「肌衄」。

「盖血主濡之」,血液是在灌溉人体的组织器官。

「血亡则精采夺而面色薄」,在《论语》中「亡」字要当作「无」,念法也是「无」,所以「血亡」就是「血无」,没有血液了自然会「精采夺而面色薄」脸上的光采消失掉了。

题外话

今天我到中国医药研究所演讲,包括他们所有员工,与二十多位的医学、药

学专家,因为他们有与中国医药研究所合作,申请研究经费。演讲完,所有员工

找我义诊,有位员工手皮肤很粗糙,我望诊完,告诉他:你的血液循环有问题冬天会四肢冰冷。有位男士的手一直在颤抖,脸色暗淡,眼眶黑黑的,我告诉他:你睡眠不好,而且吃安眠药、镇定剂一阵子了。他回答:对对,吃了六年了。其实长期吃安眠药并不好,要克服障碍。我开了甘麦大枣汤加桂枝龙骨牡蛎汤给他。如果是女士的话,可以用甘麦大枣汤合加味逍遥散。因为逍遥散可以解郁。

其实我们不要太依赖镇静剂、安眠药,要克服障碍。理论上,我们一、二天,甚至几天睡不好,还不会造成生命危险,人体有生物潜能。有时候一天、二天不会累,到了三四天自然就会累得想睡觉。

我本身从小就睡不着觉,但自始至终我不喜欢吃药,中药、西药都不吃,好在我还喝点酒,我觉得睡不着很好啊,我可以读《伤寒论》,读《内经》,用笔抄《伤寒论》《内经》。不过最近眼睛很疲劳。我除了每天早上吞一把黑豆,其他中药、西药都不吃。有个人好心买了一罐善○,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同学答:综合维它命),我也没吃,一直丢在那里,还没打开它。

(同学问黑豆的问题!)我介绍过一本书,陆定圃的《冷庐医话》,大

家可以去中国医药研究所购买,我不是帮他们卖书。其实中国医药研究所卖书会赔钱,因为他们是作推广,书本都打七折,一本《冷庐医话》才 50 元,另一本陈存仁《中国医学史》才 20 几元,我今天应该各带 50 本回来,送给大家才对

这本《冷庐医话》就介绍了吞黑豆的医话。又另外提供了一个治疗食道癌的方子,用「启膈散」。也包括一些医史、医话、医家介绍。不错的书。

今天上到这里,接着后面几条条文,提供了一些方子,例如,桂枝龙牡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八味肾气丸、酸枣汤等,这些方子很实用,而且就算没有效,也不会造成人体副作用,很多临床医师都在使用这些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