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第十六讲

 

所以仲景用药越简单,药的效果越专一来发挥。就像独参汤一味药,用一味药,药效就火力集中,效果更加明显,所以一味独参汤可以用在生命发生危险的时候、大出血,尤其女性崩漏、大出血时,用独参汤可以增加子宫收缩。

但是如果恶露没有排干净,就用独参汤的话,反而导致恶露排不出去,导致恶露上攻,也会出现昏迷。所以有些人说:产后头几天,不能重用人参,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确认恶露排干净。

同学提问

重用人参,要用多重?

回答

重用人参,要用到上两以上。现在天字号高丽参一斤要二万多元(按:目前要十几万),用到一两也是很贵的,不过比起住院费用,还是算便宜。在急诊室一天可能要一万多元。

其实有些中药救急的效果很不错。不过有些医师一帖药动不动二、二千元真的有点离谱。

昨天有一个病人去兴隆路看一位医师,我说一帖药要好几百元,病人说:一帖要二、三仟元。

【集注】

李 彣曰:心痛在内而彻背,则内而达于外矣;背痛在外而彻心,则外而入于内矣。故既有附子之温,而复用乌头之迅,佐干姜行阳,大散其寒。佐蜀椒下气,大开其郁。恐过于大散大开,故复佐赤石脂入心,以固涩而收阳气也。

【赤石脂圆方】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乌头(炮)一分附子(炮)半两一法一分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故既有附子之温,而复用乌头之迅,佐干姜行阳,大散其寒」,附子与乌头是同一类的药物。「佐蜀椒下气大开其郁」蜀椒就是花椒、川椒。通常作佐料、卤包的,一定会用到它,因为花椒有防腐作用。我们做腊肉、香肠、腌火腿也会有花椒。甚至做泡菜的时候,也要放花椒与盐巴一起炒。炒了以后倒在玻璃瓶,然后把泡菜的材料,姜、辣椒放进去,然后倒一点高梁酒,这样子比较不会发霉。因为花椒有防腐作用。但是在夹泡菜的时候,筷子不能有水份与油渍。

一方面花椒辣辣的,有辣素成份,也有强心作用。

「恐过于大散大开,故后佐赤石脂入心」,赤石脂是铁的氧化物,因为我们血液中有铁的成份,所以含铁的食物、药物都有补血作用。让我们的血液充沛,可以供应给心脏,心脏才有办法充分供应血液,当然心血管功能,生理功能就正常了。所以老祖宗是很厉害的。例如,菠菜、苹果、葡萄含铁的成份,这些食物吃起来涩涩的,就含铁的成份,菠菜如果炒的油少一点,吃起来就涩涩的。苹果如果不太成熟时,吃起来也是涩涩的,所以才说:青涩的苹果。赤石脂也是涩涩的「以固涩而收阳气也」。

此条文把方子作成药丸,药的效果会比较慢,用煎剂效果会比较强。「先食服一丸」,要空腹吃。

有些人服用以后会便秘,但是这时候要急救,要先用温补强心,我们可以再稍加入大黄。在《千金方》中的千金备急丸与温脾汤中,是以四逆汤的架构再加大黄,来软化大便。往往我们要权衡缓急,救命要紧。

「先食,服一丸」,空腹先吃一丸,「日三服」一天吃三次。「不知稍加服」吃了没感觉反应再慢慢增加剂量。我曾经在北投农禅寺看过一位小女生,红斑性狼疮一次吃 28 颗类固醇,很恐怖。

在药物剂量上,有二种计量法。一种是用重量「两」来计算。第二种「一法二分」,这是用比例来,蜀椒二份,乌头一份。

另外在条文的编排方面,我觉得这一条条文属于心痛,应该排在后面。前面是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接着我觉得要排第 6 条「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接着是胸痹的茯苓杏甘汤、橘枳姜汤,然后是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这样是胸痹的部份。接着是心悬痛的桂枝生姜枳实汤,然后心痛微背的乌头赤石脂圆。

吴谦《医宗金鉴》从乾隆四年开始编辑,到乾隆 7 年,前后 3 年把一百多万字编成一部各科的教科书。内科有《伤寒论》、《金匮》、《杂病》,外科有《外科心法》,伤科有《伤科心法》,骨科有《正骨心法》,眼科有《眼科心法》,儿科有《儿科心法》,妇科有《妇科心法》,针灸有《刺灸心法》,方剂有《名医方论》唯一没有药物学,可能是药物学再加进去太庞大了。

这么大部的教科书,三年就编辑完成,在条文上的编排难免有些不完善。这部书是教科书,要透过讲授的方式,因为有的人看不懂,就像我开始念《四诊心法》的时候,每个字都认识,但是什么意思,不知道。经过一讲,就恍然大

悟。最主要的要去记熟,这个很重要,要不然病人来了,你还要翻一翻书,就很

伤脑筋了,病人对你的信心就大大减低了。

所以后来我就常常看到有别的医师用取巧的方法。例如,开方子,但是药物组成又记不起来,怎么办?就在桌面玻璃垫下面,放一张方剂组成表,100 多个方子,每一个方子的适应症,主治功效,全部在玻璃垫下面。这边边把脉,这边就边瞄。脉把完了,症状描述完,方子也开好。这是一个很好的取巧方法,不用再翻书。

其实做大抄、小抄,也没什么用,因为最重要是要对症状的掌握,是什么证型、证候,要用什么方,这样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用科学中药,以后大家可能药物组成都会忘光了。

此外在《伤寒论》中,有一个外感热病演变的疾病,在〈太阳病〉中有一个小陷胸汤,我们可以仔细比对一下。

组成主治条文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实半夏胸痹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薤白白酒《金匮》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小陷胸汤栝蒌实半夏小结胸 43.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黄连《伤寒论》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栝蒌薤白半夏汤与小陷胸汤的组成中有二味药一样,栝蒌实、半夏是一样的。小陷胸汤因为有热象用了黄连,因为是热性病导致胸口痛,用半夏、栝蒌实来把痰饮分泌分解掉,胸口就不会痛了。

这边是杂病,不是热性病演变的,而是本身有黏液分泌阻碍了气管呼吸,影响了气体的交换。所以胸口也是闷,最后胸口有痛感,也是借助栝篓、半夏清除痰饮。但是用薤白来通阳行气、止痛。用醋也与酒一样是温性的,而且有收敛、软化的作用。

这两个方非常接近,小陷胸汤用黄连来取代薤白与白酒。

用乌头赤石脂圆可以治疗狭心症与冠状动脉硬化。我有一个成功案例已经十几年了。

早期,我曾经在补习班教中医,台北的补习班拓展业务去台中。

台中东势有一位客家妇女,我用了乌头赤石脂圆,效果很好。

狭心病,西医归类在冠状动脉的疾病,阳明医学院的传统医药研究所,曾经开过专论的课程,每一堂课找一位中医、一位西医来作讨论。就曾经讨论过冠心病、冠状动脉硬化。

大陆在 10、20 几年前,开发了治疗心脏病的药,还作了编号,有冠心一号方、冠心二号方。我记得国内○○制药厂,曾经制作过冠心一号方。二者的组成药物差异不太大,大概都有丹参这味。

在仲景的时代,不论《伤寒论》、《金匮》都没有用到丹参,是不是当时

还没有丹参呢?也不是,因为《神农本草经》中就有丹参。或者是不是丹参不好用呢?好像也不是,因为后代医家相当推崇丹参。这个问题很难去探讨,因为没有相关文献。

这乌头赤石脂圆可以治疗冠心病、狭心症、冠状动脉粥状硬化等心脏病。至于心脏积水,我发现用木防己汤非常好用。

包括高雄有一位○凤庆病人,在高雄○总医院抽过二次积水,第一次 2000 多 cc,第二次 1000 多 cc。血压偏低 90/60,心跳很快,大概心跳 140 跳/分,结果吃了木防己汤以后,血压升高,心跳变慢 20 次。

【条文】

6、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所谓「缓急者」,就是有时候痛,有时候不痛。「缓」就是不痛。「急」就是会痛。

题外话

就像我最近已经三个月没有抽烟,抽烟的时候痰很多,照道理已经三个月没抽烟,痰应该减少,而且我不吃冷的东西、正常饮食。但是发现痰还是很多,就会影响到声音、气体的出入。所以要常常清清喉咙,痰饮分泌才咳得出来,声音才会出得来。否则声音会闭住,胸口也会闷。

所以现在我可以说没有遭受外邪,但是痰饮产生很多。不过很累倒是真的,星期四晚上看诊到隔天凌晨 1 点 40 分,3 点时就寝。星期五早上 6 点又起床,8 点看到下午 4 点,没有休息。很想睡觉,小外孙又来,又没睡。晚上有上课,上课完又看一小诊。昨天又看到 2 点。所以纵使是铁打的,也会金属弹性疲乏,更何况血肉之躯啊!大家可以发现,我完全靠精神力支撑。我每次一想到每诊有 300 多人在等着,心中渐渐有恐惧感,以前我是天不怕、地不怕。

我们诊所其他三个医师的病人数总合,还略略低于我的病人数。星期三我们诊所全部的病人数总合是 670 人次,创了诊所记录。可能医院中医部一天也没这么多病人。星期三全诊所共 670 人,我自己就有 383 人。

好在我比较没压力,悠哉悠哉的,有时候跟病人聊聊天也很有趣。不过也要看对象啦,有些人开不起玩笑。

我有一次惨痛教训,在○○医院看诊时,看到一位女生病人,30 多岁,睡不着觉,我就开玩笑教她带一支木棍回去。她回去就告诉她老哥,她老哥就写了一封信给院长,投诉说:中医部有一个医师很残忍,居然叫我们带木棍回去敲昏了。这种就开不起玩笑,我就不开玩笑。有些病人开一下玩笑,病就好了三分。

【吴谦注】

缓急者,谓胸痹痛而时缓时急也,当审其缓急而施治。

若缓而不急者,以栝篓薤白白酒汤主之。

今时缓时急,故以薏苡附子散,急通痹气,以迅扫阴邪也。

 

缓而不急者,用栝蒌薤白白酒汤。

「今时缓急,故以薏苡附子散,急通痹气,以迅扫阴邪也」,最主要还是附子,附子可以温寒止痛。而薏苡仁也可以去痹止痛。

在《金匮》前面第二章风湿病篇那里,有一个麻杏薏甘汤,可以治疗风湿病风湿病一定会痛感。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炮)十枚

右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薏苡仁用十五两,大约是一斤了。大附子用十枚,重用附子,不过这些把它磨成粉。「服方寸」也只服用一点点,「日三服」一天吃三次。

薏苡附子汤,在这里治疗胸痹、心脏病。但是只是再加一味败酱草,就可以治疗肠痈、阑尾炎。所以仲景太有意思了,很简单的几味药就可以治大病,为什么要搞一大堆药,一次搞八个方子,有时都超过 100 味药。有什么必要搞成这样?而且大家药物与药物之间会有制衡作用。

在《金匮要略》这本书里面,第十九章,有一个薏苡败酱散,就是用这里这个薏苡附子汤再加败酱草,用来治疗肠痈,也就是治疗盲肠炎。只加一味败酱草就可以治疗肠痈,仲景实在真的不简单。因为败酱草有排脓作用,而阑尾炎有发炎、发脓的现象。

后世的方剂中,就有薏苡仁汤、薏苡仁散,用来治疗神经痛,很好用。

但是薏苡仁在孕妇用药中不能使用,因为它利湿去痹能通,因为能通所以孕妇不能用。它和米饭同一科的,是禾本科的,成分有蛋白质、淀粉、脂肪。但是怀孕时不能使用它。同样是禾本科,怀孕时米饭可以吃,但薏苡仁不能吃。

治疗胸痹、胸痛、心脏病,我比较少用到薏苡附子散,我比较常用颠倒木金汤,也是二味药。但我发现薏苡附子散的口感比较好,附子口感不难吃,薏苡仁可以当饭吃。而颠倒木金汤,木香很苦很难吃,郁金也不太好吃。

薏苡仁一方面可以缓和附子毒性,二方面可以缓和附子的燥热,因为禾本科植物本身的属性都是比较凉性的。例如,玉米、小麦、竹笋、白茅根都是凉性的都是禾本科植物。包括我们吃的稻米也是偏凉的。

【集注】

李 彣曰:缓急者,或缓而痛暂止,或急而痛复作也。薏苡仁入肺利气,附子温中行阳,为散服,则其效更速矣。

魏荔彤曰:薏苡下气宽胸,附子温中散邪,为邪盛甚而阳微亦甚者立法也。

 

「薏苡仁入肺利气」古人认为白色的都入肺,这是为了作归纳观察的方法,

其实不一定,薏苡仁有利水作用。薏苡仁是禾本科植物,应该作用在肠胃系统比较多。它还可以去痹。在《神农本草经》中直接讲明了可以去痹,治疗神经痛。「为散服,则其效果速矣」,作成药散,它的吸收会比药九、锭剂快一点,

马上肠粘膜就吸收了。

魏荔彤曰:「薏苡下气宽胸」,这种观念我没办法接受。薏苡仁作用在肠胃系统,即使可以治疗风湿病痛,也不是作用在胸腔。风湿病痛大部份会在四肢关节,而脾胃主四肢,透过薏苡仁入肠胃系统,又有利湿作用,来治疗风湿病。魏荔彤「下气宽胸」之说法,我不太能接受。

「附子温中散邪,为邪盛甚而阳微亦甚者立法也」,病邪很严重,而心脏功能很微弱,用薏苡附子散应该很合拍的。

薏苡附子散在这里治疗胸痹,但是再加一味败酱草,治疗的对象马上就不一样了。但是它们的止痛作用肯定都一样的。因为盲肠炎一样会痛,再加败酱草可以排脓。

在《金匮要略》中治疗肠痈的二个方子:薏苡附子败酱散与大黄牡丹皮汤,我都使用过。有一个○○工专的教授慢性盲肠炎,已经六年多了,没有再发作过,而且他有类似雷诺氏症候群,下肢皮肤黑黑的,而且有溃烂现象,没有糖尿病现象,因为四逆汤就可以改善末稍循环。

另外薏苡仁,我的使用量很大,因为它是美容的药。所以女生很多脸上长青春痘、痤疮的,会在方子中加入薏苡仁。有时候会加一点排脓汤进去,方中有枳实、桔梗、芍药、甘草等等。看青春痘的脓头去加减,尤其桔梗富含皂素。

不过现在要遇到盲肠炎的病人机会不多,因为都送到西医去处理了。

而另一个我最常用的「四妙散」,方中有苍术、黄柏二妙,加牛膝为三妙,再加薏苡仁为四妙。四妙散原本是治疗痿证。可是我们借来用在退化性关节炎骨刺、坐骨神经痛,都有非常好的疗效。

【条文】

7、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胸痹,胸中有阻塞感,然后影响呼吸比较急迫的感觉。可用二个方子来治疗一个是「茯苓杏仁甘草汤」,我们简称为「茯苓杏甘汤」。另一个是橘枳姜汤。

为什么一个条文症状用二个不同方剂来处理?我们可以看出这橘皮、枳实生姜都是通气的药。而茯苓是利水的药。所以这二个方子还是有区别的,在吴谦注文中有说明。

【吴谦注】

胸痹胸中急痛,胸痹之重者也;胸中气塞,胸痹之轻者也。

胸为气海,一有其隙,若阳邪干之则化火,火性气开不病痹也若阴邪干之则化水,水性气阖,故令胸中气塞短气,不足以息,而为胸痹也。

水盛气者,则息促,主以茯苓杏仁甘草汤,以利其水,水利则气顺矣

气盛水者,则痞塞,主以橘皮枳实生姜汤,以开其气,气开则痹通矣。

 

吴谦在注文中作了鉴别。「水盛气者,则息促,主以茯苓杏仁甘草汤」因为茯苓是利水的,所以「以利其水,水利则气顺矣」。

「气盛水者,则痞塞,主以橘皮枳实生姜汤」橘皮枳实都有通气行气作用。现代的医学报告,枳实还有强心作用。「以开其气,气开则痹通矣」。

橘皮与枳实都是芸香科植物。至于枳实与枳壳有什么不同呢?其实枳壳、枳实与陈皮、橘皮、柠檬、葡萄柚、大白柚、文旦柚,都是芸香科的。

大家在剥橘子、尤其剥柚子的时候。都有很多精油流出来。

芸香科植物,在果实小小颗时采下来就是枳实,果实大大颗采下来就是枳壳。所以枳壳作用比较缓和。仲景方中,只用枳实,没有用枳壳。枳实的作用强烈点。

在果实很小一颗采下来,称为青皮。成熟一点,可以吃的时候,称为橘皮。晒干放个半年一年的称为陈皮。

枳实、枳壳的作用相似,只是作用的强烈不同而已。

橘枳姜汤的组成很简单,而且橘皮又不用花钱。吃橘子时,把外皮洗干净橘子肉吃掉,橘皮晒干以后就可以当药了。

在农业栽培技术中,有一个技术叫作「疏果」,在果实尚未成熟时,摘掉一

些果实。剩下来的果实才会又大又漂亮。采下来的小果实又可以作药材。

大家可以发现,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中都有枳实在其中。事实上,大便不通,用厚朴、枳实来通气行气,配合大黄来蠕动肠管,然后用芒硝来软化大便。大便一软化,肠子一蠕动,自然大便就容易排出。仲景方都是非常简单。用来治病的话,仲景方药味少,又便宜,又能治大病。

这条文是以「息促为水盛气」「痞塞为气盛水」来作鉴别要点。

「息促为水盛气」,也可以当成「水饮在肺」,所以用杏仁入肺降气。「痞塞为气盛水」也可当成「水饮在胃」,所以用橘皮、生姜,是肠胃药。

临床经验

「胸中气塞,胸痹之轻者也」,只是胸口闷闷的,很多病人有这种感觉。我们这一阵子又发现,有一种症状多到每一个诊次都有几十个这种病人,嘴巴干得不得了。这是不是与吹冷气有关系?是不是与饮食有关系?是不是肺主气,因为气分也会口渴,血分不会口渴。

现在很多气分病,嘴巴很渴。我们用甘露饮加天花粉,照道理口渴会缓解但是这些病人效果不好,是不是该用开肺气的方法?

【集注】

沈明宗曰:邪气阻塞胸膈,肺气不得往来流利,则胸中气塞短气,方用杏仁使肺气下通,以茯苓导引湿下行,甘草和中,俾邪去则痹开而气不短矣。然胸痹乃胸中气塞,土湿寒浊阴气以挟外邪上逆所致,故橘、枳、生姜善于散邪下浊,所以亦主之。

魏荔彤曰:此证乃邪实而正不甚虚,阳微而阴不甚盛。盖痹则气必塞,气塞则必短气,前言之矣。今开降其气,而诸证自除矣。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

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煎取二升,分温再服。

【条文】

8、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胸满,胁下逆抢心」,在胳肢窝下,脇下感觉有一股气。

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这条文与上一条情形类似,出了二个方子。这里应该要区分实证、虚证。如果是虚证就用人参汤,如果是实证就用枳实薤白桂枝汤。

【吴谦注】

心中,即心下也。

胸痹病,心下痞气,闷而不通者虚也。

若不在心下而气结在胸,胸满连胁下,气逆撞心者实也。

实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倍用枳朴者,是以破气降逆为主也。

虚者用人参汤主之(即理中汤),是以温中补气为主也。

由此可知痛有补法,塞因塞用之羲也。

 

吴谦「心中,即心下也」「心中」就是「心下」,也就是胃的部位。「心下痞气」,胃的部位闷闷的,「闷而不通者虚也。」这是虚证。

但有些资料认为「心中」不是「心下」。姜佐景的《伤寒论精简读本》中就提到,「心中」是指肝。但是这种说法,我也不太同意。而「心下」指胃,这是大家都认同的。

「气结在胸,胸满连胁下,气逆撞心者实也」这是实证。「实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倍用枳实、厚朴用来「破气降逆」这个方子如果去掉栝蒌实薤白、桂枝,加上大黄,就变成了小承气汤。仲景只是一、二味药的转变就作用不一样。小承气汤用了大黄,作用变成通便,作用在中、下焦。而枳实、厚朴加了薤白、栝蒌实、桂枝作用在通气,治疗胸痹,作用偏在上、中焦。所以这里说「倍用枳朴,是以破气降逆为主也」。

「虚者,用人参汤主之,是以温中补气为主」,人参汤就是理中汤,方中有干姜温中、人参补气。在《伤寒论·太阳上篇》第 34 条有桂枝人参汤,其实就是理中汤加桂枝,但是叫作桂枝人参汤。「由此可知痛有补法,塞因塞用之义也。」所以在临床上,有一些虚证的病人,已经便秘了,我们还在用理中汤。一般人看了会感觉很奇怪,已经便秘了,怎么还在用理中汤?其实这叫「塞因塞用」,因为问题是肠子根本不动,虚到不会动,所以用干姜温中、人参补气,恢复肠子的功能。有一些肠肌无力症的病人便秘,反而要用补法,就称作「塞因塞用」。这是《黄帝内经》的治疗原则。

反之如果实证病人已经拉肚子,我们还用承气汤,在《伤寒论·少阴篇》第 300、301、302 条连续三个条文使用大承气汤的症状。尤其是第 301 条「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用大承气汤,拉肚子,全部都是拉水,可是还是得用大承气汤,其用意就是所谓的通因通用。这称作「通因通用」,这些都是《黄帝内经》里的治疗原则,治疗的大法。

痛证在《内经》《难经》都告诉我们属于实证,实者应该泻之,怎么反而这里用补法?这就是所谓的「塞因塞用」,因为当本身生理机能恢复正常的话,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等症状,自然会缓和下来。也可以当作是「补正祛邪」,也就是「塞因塞用」的方法。

上一条是以「水盛气」「气盛水」来区别。此条是以实证、虚证来区分。在《黄帝内经》的治疗法中,「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这些是反治法。如果是「治热以寒」「治寒以热」是正治法,又称逆治。《内经》比较讲究治疗的原则、治疗的大法,我也感受到用《内经》比较讲究治疗的原则、治疗的大法,

我也感受到用《内经》的治疗原则、治疗大法来治病的话,效果相当灵光。

像《内经·五常政大论》:「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则旁取之」,本来这是在讲针灸的治疗原则,但是如果把它运用到其他的治疗的话,往往也是很灵光。例如,脑部的疾病,用承气汤一泻下,马上脑部的压力马上就缓和。很多脑病的病人,我用这种原则,「病在上、取之下」。例如,中风的病人,脑部出现瘀血、或者栓塞,我们可以用抵当汤、或桃核承气汤,方子里面有化瘀血的药,把血管中的栓塞溶解掉,机能就会恢复,这是「病在上取之下」

而「病在下取之上」,例如,脱肛、子宫垂脱、胃下垂的病人,在百会穴灸一灸,就会上提缩回来了。药物用补充益气汤吃一吃就可以。重用柴胡、升麻、黄芪就会提升。胃下垂,下垂二、三指幅,下垂拉扯,心窝也不舒服,其实不是心脏病。

柴胡有升散作用。而升麻本身是解毒药,到了李东垣的老师一张洁古先

生(也就是张元素)他首先提出升麻有升提作用后,后代都用升麻来升提。其实仲景用升麻是用来解毒的。真正懂仲景思想的是钱乙(钱仲阳),他有一个专门发痘疮的方子叫「升麻葛根汤」,专门用来发麻疹、痘疹的以现在医学看麻疹痘疹是病毒,这个方透过升麻把病毒缓解了。葛根能松弛肌肉。芍药、甘草一方面歛阴,一方面配合葛根松弛肌肉。真正用来解毒的是升麻。

钱仲阳与仲景一样,用药也很简单。另外他的方子也是有五脏五行的思想。青色,仲景有青龙汤。赤色有十枣汤。黄色,仲景无方剂。白色,仲景有白虎汤。黑色,仲景有真武汤。这几个方子都是作用强的大方子。

而钱乙,青色有泻青丸。赤有导赤散。黄有泻黄散。白有泻白散。而黑色没有方子,但是有百祥丸,入肾,一味红芽大戟,因为大戟利水、泻水。因为痘疮如果发不出来变成黑色的话,表示已经入肾,用大戟一味入肾利水,把毒带出来。

我常常建议中医同道,其实《内经》才十五万三千二百个字。一天如果念五

百字,十天五仟字,一百天五万字,一年保证一定可以把《内经》念完。但是事实上,包括中医研究所博士班毕业的,大概百分之九十八的人没有念完过《内经》。坦白讲,如果一天抄五百个字,一年也可以把《内经》抄完,《红楼梦》有七十几万字,《史记》有六十几万字,大陆有一个女孩,用毛笔把《红楼梦》写在丝稠上,写了八年才完成。我现在正在抄第三遍的《内经》《素问》已经抄完,正在抄《灵枢》,每天抄,多少都会有印象。因为抄比念深刻。

这是提到正治法、反治法、从治法。「从」是从权达变,权宜之计,偶尔从权、权宜一下可以,天天从权达变,就不行。

【集注】

魏荔彤曰:胸痹自是阳微阴盛矣,心中痞气,气结在胸,正胸痹之病状也。再连胁下之气,俱逆而抢心,则痰饮水气,俱乘阴寒之邪,动而上逆,胸胃之阳气,全难支拒矣。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行阳开郁,温中降气。犹必先后煮治,以融和其气味,俾缓缓荡除其结聚之邪也。再或虚寒已甚,无敢恣为开破者,故人参汤亦主之,以温补其阳,使正气旺而邪气自消也。

尤 怡曰:心中痞气,气痹而成痞也。胁下逆抢心,气逆不降,将为中之害也用此二方者,一以去邪之实,即以安正;一以养阳之虚,即以逐阴是在审其病之新久,与气之虚实而决之。

 

「胸胃之阳气,全难支拒矣,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行阳开郁」,因为桂枝有强心作用、行阳作用,而枳实有开郁的作用,「温中降气」,桂枝与薤白有温中作用,桂枝本身也有降气作用。在《伤寒论》第 38 条「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在〈太阳中篇〉第 76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在这些条文中,可以肯定桂枝有降气作用。

「行阳开郁,温中降气」,这是治疗的大原则。

而尤在径:「一以去邪之实,即以安正」,指枳实薤白桂枝汤。「一以养阳之虚,即以逐阴」,指人参汤。

「是在审其病之新久」,新病指枳实薤白桂枝汤,久病就用人参汤。

「与气之虚实而决之」,实的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虚的用人参汤。我们把人参汤中的干姜换成茯苓,就变成了四君子汤,四君子汤就是补气的方子。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栝蒌实(捣)一枚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三升,去滓,纳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人参汤方】

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刚刚集注魏荔彤:「犹必先后煮治,以融和其气味,俾缓缓荡除其结聚之邪也」,这是在解释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煮法。

「先煮枳实、厚朴,取三升,去滓」要先煮枳实、厚朴。「纳诸药,煮数沸」再把薤白、桂枝、栝蒌实放进去煮,煮数沸就可以,不必煮太久。因为薤白就像葱一样,煮一下就可以了。而桂枝主要有精油、桂皮醛,煮太久会挥发掉,所以煮个几沸,精油才能有效保存。所以老祖宗很清楚。栝蒌实是葫芦科植物,就像丝瓜、冬瓜、南瓜一样,一煮就熟了,只要煮数沸就可以了。

这条文的重点在于:实证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是「破气降逆」为主。虚证用人参汤,是「温中补气」为主。

【条文】

9、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吴谦注】

心中痞即上条心中痞气也。

诸逆,诸气上逆也。

上条之逆,不过撞心而不痛;此条之逆,则心悬而空痛,如空中恋物动摇而痛也。

用桂枝生姜枳实汤,通阳气破逆气,痛止痞开矣

 

「心中痞,即上条心中痞气也」,就是胸中闷闷的。

桂枝本身有强心作用。生姜有散寒作用。枳实能通气行气,枳实的作用与上条枳实薤白桂枝汤中的枳实作用相似。

「上条之逆,不过撞心而不痛,此条之逆,则心悬而空痛」,用台湾话讲比较传神,就是会「嘈嘈」,嘈杂感,很难用文字去描述感受。有一句话「心悬如饥」,形容饥饿、空空的感觉。有时说「胃中嘈杂」就是台语「嘈嘈」的意思。

「如空中悬物动摇而痛也」,这种痛当然比前面乌头赤石脂圆的痛,程度上轻微很多。

「用桂枝生姜枳实汤」,因为桂枝有「通阳气」的作用。枳实有「破逆气」作用,自然痞闷开了以后,痛会止。

【集注】

程 林曰:诸逆,如胁下逆抢心之类,邪气独留于上,则心悬痛

尤 怡曰:诸逆,该痰饮、客气而言。心悬痛,谓如悬物动摇而痛,逆气使然也。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枳实五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集解】

赵 良曰:枳实、生姜,原以治气塞,况于痞乎?故较前条稍减轻分两,使痞者下其气以开之。悬痛属饮者,得生姜以散之,既足建功矣。乃去橘皮而用桂枝者,以所逆非一,或通阳气,或破结气,或散寒气,皆能去痹也。

 

赵以德,是《金匮方论衍义》作者。「枳实、生姜,原以治气塞,况于痞乎?」原来是治疗气塞的,何况只是闷闷的。「去橘皮而用桂枝者,以所逆非一」,因为桂枝是辛温的药,能散寒气又能通阳气。再加枳实破逆气。如此,气的阻碍一通的话,痛感自然就消失了。

「或通阳气,或破结气,或散寒气,皆能去痹也。」只要掌握治则,通阳气破结气、散寒气,再来选用方剂。

总结,〈胸痹、心痛〉,患病部位在心窝窝以上的叫「胸痹」。在心窝窝的叫「心痛」,原因是心脏功能有问题。更严重就包括了狭心症、冠心病的现象。胸痹主证方剂有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然后有薏苡附子散。

接着是「气盛水」的橘枳姜汤,「水盛气」的茯苓杏仁甘草汤。

症状再重一些有「胸满,胁下逆抢心」的,实证用枳实薤白桂枝汤,虚证用人参汤。

然后心悬痛用桂枝生姜枳实汤。

最严重的「心痛彻背,背痛微心」用乌头赤石脂圆。

同学提问

如果遇到急性心肌梗塞,要如何处理?

回答

如果配合针灸可以扎人中、中冲、足三里这些穴道比较有效。在《针灸大成》中有回阳十二穴,其中人中是重要的穴道,大概 30 秒内人就会苏醒过来。

有一位 21 岁江先生,他就在诊所门口倒下去,幸好那天人手很多,就把他拖到诊间,180 多公分。他是肾病症候群住院,刚刚从○总医院出院,脸色苍白两眼翻白。当时我请二位同仁帮忙,一位掐人中,一位捏中冲,大概不到 30 秒,他就醒过来。他就要求躺在诊疗床上,我优先帮他处理。幸好他不是初诊,有病历在。我开了四逆汤加减,服药不到 15 分钟,他自己下床,跟我打招呼,他要回基隆去了。

人中与中冲、足三里穴很重要可以回阳救急的穴道。至于用方,四逆散与生脉饮,这本来一个属于寒证、一个属于热证,但是《伤寒论》中原本就有四逆加人参汤,还有四逆汤加人参、茯苓的茯苓四逆汤,所以可以把四逆汤与生脉饮合方使用。如果肯定是虚寒证,我会在四逆汤中加人参,麦冬、五味子就未必加进去。我最常加的单味药丹参、川七、郁金、木香、远志、蒲黄,大概这样的组合,很快就会醒过来。我们有好几个病例。

其中有一个陈太太住在宁波西街,到诊所的时候,脉搏只剩下 30 多跳,汗珠如黄豆大,脸色如白纸一样,眼看就要昏过去。赶紧掐人中,捏中冲,作热敷,赶紧配药用温热开水送服药下去。

这些病历如果等救护车来,可能病人在等待时间就昏过去了。

但冠状动脉梗塞,如果急性、严重发作,有时候来不及送上救护车,甚至电击也救不回来,如果演变到这种状况,大概大罗神仙也没办法。

对于这类心脏病病人,我想平时就用这些处方,一定有增强的作用。苗栗有一位病人,平时就奄奄一息,已经很多年,吃了这处方后症状改善很多。我们用药越简单,产生的疗效越显著,开得太杂,反而不好。四逆汤就是一个好的处方,很好用的处方,纵使吃了会觉得燥热、口干舌燥,还是救急要紧。

同学提问

我们如果把四逆汤泡在高梁酒中,平时当成保养喝,这样可以吗?

回答

首先还是得考虑症状、证型、体质。还有能不能接受高梁酒的口感。

一般药材泡酒,是用在风湿、关节痛的方面。因为很多药材要到达风湿、关节的部位很难,因为进不去,而酒是无孔不入,而且很迅速。一般没有酒作引导,药材效果很难进去。所以泡药酒的用意,通常是作用在风湿关节病。

单用酒,对于心脏就有作用。王云五,他在考试院副院长任内,担任考

试委员长,他很负责的人,到围场,结果心脏病发作,幸好他每天有喝白兰地的习惯,所以就喝了点白兰地,然后叫救护车去○总医院。

酒对心脏血管有帮助,而且迅速,带动循环。但是适量很重要,喝太多就变成酗酒了。

同学提问

刚刚学长提及的心肌梗塞危急状况,是不是可以用独参汤?

回答

根据我的观察,独参汤的作用好像不会比四逆汤有效。是没有错,独参汤可

以用在危急状况,但是人参还是得看品质。普通的参未必有回阳救急的作用。

有的人用真正的高丽野山参。据说张家驯道长看过这种病例,有一位党国元老生命垂危,真的找来真正的野山高丽参,很昂贵,听说一斤要二十万元以上,这就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负担得起。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前言

第十章包括了三种症状:腹满、寒疝、宿食三种症状。

第十章「腹满」包括了急、慢性的肠胃系统病变,甚至急、慢性腹膜炎、腹胀、鼓胀等等。

在《金匮要略》这本书,有关于疝痛,在第十章出现一次,后面第十九章又出现一次。在这第十章前提已经告诉我们:疝气是因为寒引起的,称为「寒疝」「寒疝」包括肋膜炎,或男性睾丸、阴囊的一些病变。

「宿食」是另外一种疾病症状,宿食是消化不良,也包括急、慢性肠胃炎也包括便秘。整体而言是广义的消化系统的运化功能不好。

腹满、寒疝、宿食,都会胀、都会痛。以中医藏象学来看,不只局限在与脾有关连,应该与肾、命门相火的燃烧也有点关系。

这个章节与《伤寒论》中的太阴病比较接近。因为太阴病与阳明病对照。阳明病大部份是实证,大部份要用攻病的药。而太阴病的用药大部份是增进本身的机能。

而这章节,我们由方子来看,附子粳米汤、大建中汤、赤丸、厚朴七物汤、大黄附子汤等,大部份是温热药。除了宿食要把积存的大便去除的方子之外,大部份是温热药。

「宿食」,是隔宿不化,隔一个晚上都不消化,今天早上吃的东西,明天排出来,都不消化,原原本本的。所以严格讲,也不一定是便秘,有时候会有拉肚子的症状。所以刚刚才会说,「宿食」包括了急、慢性肠胃炎,也有一部份有便秘的现象。

【条文】

1、跌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第十章〈腹满、寒疝、宿食〉,可以说是广义的脾胃系统、消化系统的三种病,或者也不能当成病,也是症状。

这可以说是广义的消化系统疾病或症状,这三种病都会胀、会痛。同时也包含了肾方面的症状,因为条文中「此虚寒从下」往上发展,所以应该与肾的燃烧功能有关。

趺阳脉,指胃脉,足阳明胃经是阳经,正常要出现阳脉。现在出现了「微弦」

出现弦脉是阴脉,「趺阳脉」指胃脉,出现了「微弦」,弦脉是阴脉。弦是肝脉,肝属木会克脾土,同时肝主筋,腹部的筋、肌肉组织容易紧张,产生腹满。「法当腹满」,应该会有腹胀满的症状,表示消化功能弱。因为肝胆也属于广义的消化系统,会影响到胆汁分泌、消化液分泌,影响食物消化分解,会产生气体,造成腹胀满。所以假如不腹满,那么「不满者必便难」,大便排出产生障碍。

「两肤疼痛」「肤」念,两个肋脇的意思,就是在两胳支窝下面,会疼痛。这是因为「此虚寒从下上也」,病因是虚寒由下往上发展。当然也包括了病理演变,病因是虚寒,而病理演变是由下往上发展。由肚脐以下的下腹腔,到肚脐以上的上腹腔,逐渐地澎胀、腹满。治法要用温药和之。

脾胃在腹腔,属中焦,再往下,那就是与肾的热能燃烧有关系。因为命门相火热能不足,就会影响腐熟水谷的功能,影响消化机能。

所以为什么理中汤加附子,称为附子理中汤,附子就是用来增加命门相火的燃烧。另外后代有一个方子叫四神丸,方中有吴茱萸、五味子、肉豆蔻、补骨脂。其中补骨脂补肾、肉豆蔻补脾、五味子收敛、吴茱萸作用在肝,补骨脂就是用来增加命门相火的燃烧。四神丸专门治疗,一到天亮的时候就拉肚子,叫作「五更泄泻」。吴茱萸是大热的药,入肝,可以增加肝的功能,肝制造胆汁,胆汁帮助消化液的分泌,帮助消化酵素,增强消化能力,自然就不会拉肚子。再加上五味子是一味收敛剂,有收涩作用。这方叫四神九,很有神效的意思。

像现在冬天天气冷,微血管与肌肉会收缩,有时候造成肠胃痉挛。所以很多年纪大的人,天气寒一受冷,会产生解黑便的现象,因为有时候一痉挛,微血管会破裂,像这种状况,我会使用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这一类比较温热性的药。既然,原因是「虚寒从下上也」,就应该「当以温药服之」,用温药来治疗。

「趺阳脉」是胃脉,脉的位置在脚背上,胃经的冲阳穴附近,在绑鞋带的地方,足阳明胃经之经脉所行,用手在脚背上摸摸看,有脉跳动的地方。

有时候,病人的两手寸口脉都诊不到了,那只有诊脚背的趺阳脉。如果脚背的趺阳脉也诊不到了,那大概就差不多了,存活机会就渺茫了。

古今汇通

我曾经介绍过,当年蒋经国在赣南当行政督察专员的时候,生了一场病,结果方圆五百里之内找不到医生。最后找到一位兽医,结果兽医一来就把他的脚脉。这是蒋经国晚年自己讲出来的。其实蒋经国也找中医看病的,当年帮蒋经国看病的中医,现在已经作古了。这位中医是民国 22 年次的,他自己搬药材,压迫到尾椎断掉,先送○○医院急诊,每况愈下,转 OOOO 医院,症状转好,于是抽了一根肋骨来补尾椎骨,其实也做得很好。但是他还是要回原来的○○医院,一回到○○医院设备不够,医术不够,又开始恶化。于是一心一意回到他的母校○大医院,到○大医院时,状况不好,白血球只剩下 500,打了白血球生成剂,没多久就往生了。

他曾经帮蒋经国看病开方。不过他开的方子,我已经公布过了,用水梨炖贝母,治不好病,也治不坏。高明啊!

我一直认为宫廷的御医医术是最差的。我不能说这些御医学问差,但是临床的医术是最差的。因为帮皇帝看病,如果看差了、看坏了,是要砍头的,而且要诛九族。所以都开一些不痛不痒的方子,吃不好也治不坏。倒是宫廷里医书、藏书很多,可以念很多书、写很多书。像李中梓写了很多书,吴谦编辑了《医宗金鉴》。吴谦也没留下什么医案,就编了这一本书,就留名百世。

在《伤寒论》中的诊脉法,不局限在二手寸口脉,很重视跌阳脉。在〈阳明篇〉第 146 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鞭,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也可以称为「脾约丸」,在后面的〈五脏风寒积聚〉那里也有一个脾约证。那条文就与〈阳明篇〉第 146 条的条文内容完全一样。

有些情况也重视整体的诊法,有时要按压腹腔,看有没有反弹的现象。

所以仲景的诊病法,不是局限在手部寸关尺的三部把脉。但现在限于环境、时间的关系,都只切手部的脉诊。当然,如果没有腹满、寒疝、宿食的症状,是不用按压腹部。否则一定要压按,看看是哪里痛。有时候,小朋友五、六天没大便了。昨天我看一个小朋友,三个星期没大便了。

古今汇通

在文献中记载,最久有 49 天没有解大便。在吴鞠通《温病条辨》(秋燥)篇中,有一个病案,49 天没有解大便。我心中一直很纳闷,那吃的东西跑到哪里去了?后来看妇科《济阴纲目》有一个医案,35 天没有大便。结果,昨天我看了一个二、三个星期没大便了。很奇怪,吃的东西跑到哪里去了。我是用温脾汤为基础,再加厚朴、枳实,就有小承气汤的架构,如果再加大黄就是小承气汤。再加木香、槟榔,推动肠子的力量。先不要强攻。

我是常常看到病人一个星期不解大便的,那些高二、高三的女生,经常五、六天不解大便,但是星期六,一回到家就上厕所,放松、放下就解出来了。所以不要小看「放下」两个字,不简单。

其实一星期不解大便,还算可以忍受,没有症状的话,不吃药也可以,但是会满脸长东西,因为废物、毒素没有地方排出,只有找有孔道的地方进出。脸上有七窍,皮肤也有很多孔窍。所以很多人皮肤痒、长痘痘。像这一类病人,用通便法,就会好。很多人长痘痘,只要一通便,就解决了。

也有些人在经前、经期长很多痘痘,我们称为「逆经」。有些人会头痛、有些人会流鼻血。板桥有一个女生,姓黄,每一次月经周期,头痛像是用斧头劈开一样,我用了温经汤,症状改善很多。有些人乳房会胀、经来腹痛,大部份是经前痛,有些人是经后痛。月经周期结束才腹痛,血液流失掉了才痛,那是血虚证腹痛。

关于月经的问题,有些人月经提早,有些人延迟。一般认为提前的,是热证。

延迟的,是寒证。其实临床时,也不尽然。

现在我发现,科技文明送给人类很多礼物。我刚刚来上课时,坐车坐到馆前

路,再由南阳路走过来,看到 4、5 个女生,这种天气拿着冰棒、冰淇淋猛吃。最近看了一位产妇,由婆婆带来,头痛,脖子僵硬,婆婆说:「坐月子都没有包头巾,冰淇淋也吃、冰牛奶也吃、冰西瓜也吃」,婆婆一直骂一直骂。我只能告诉她媳妇:「婆婆是为妳好,现在年轻没感觉,等到妳 40 岁天天头痛就知道,如果觉得头巾不流行,那就戴个帽子」,以前坐月子还不能洗澡、洗头,夏天臭

的很。

乡下老阿妈会用薄荷叶、大风叶等煮水,现在还有老阿妈煮水拎到台北给媳妇洗。这也有点道理,大风叶有杀菌作用。

那婆婆一直骂一直骂,我只能安慰媳妇:「婆婆是为妳好。」

有一个程姓女孩,月经周期二年没有来,视力模糊,头痛,去○总医院看诊每次医师都告诉她要开脑,作电脑断层,发现脑下垂体长瘤。

去年 7 月 22 日,我去○总医院看一位病人,动脑部手术后,产生癫癎症状,就用抗癫癎药,结果上午拉肚子 7~8 次,下午拉 7~8 次,晚上拉 7~8 次,一天一共拉 20 多次。我是建议把抗癫癎的药减掉。

【吴谦注】

趺阳胃脉也,当缓而和,今见弦脉,是肝脉也。肝脉见于脾部,是木盛土虚也,法当腹满。

今不腹满者,肝脉微弦不盛,而脾不虚,故脾未受病也。

肝自郁则失其条达之性,必本经自病,故便难,两胠痛也。

然非肝火实病,此乃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注文中,趺阳胃脉「当缓而和」反而出现了弦脉、肝脉,「肝脉见于脾部」也就是肝木克脾土,就是贼邪,影响了脾胃系统的消化酵素、消化机能。食物不能消化分解,就发酵产生气体,就会腹满、腹胀。

「今不腹满,肝脉微弦不盛,而脾不虚,故脾未受病也」,只是单纯肝经的问题,没有影响到脾胃系统。所以两胠、两肋脇会疼痛,这是因为「肝自郁则失其条达之性」,肝不疏畅、不条达、有压抑。所以不开朗的人,常常感到这里闷闷的、那里闷闷的,这就是肝木不条达的结果。「肝自郁则失其条达之性」,肝失去条达之性,是「本经自病」。刚刚的木克脾土是「贼邪」。这里是本经自病,又叫「正邪」。在后代方剂中,逍遥散是可以解郁的。因此,很多情绪的疾病,很多女性吃了逍遥散以后,郁闷的感觉就会改善。

有一位女病人,自己写了一张症状,里面写了 39 种症状,密密麻麻的,看

了就头昏。你如果一个一个去处理,在怎么开方子?最后追根究底,因为已经 36 岁,不结婚,所以就「郁」了。然后到处乱学,这里听一点,那里看一点,然后就觉得好像就是自己的症状一样。就像在听电台广播,○○堂,又是什么脚尾手尾冷吱吱,然后就觉得是在讲自己的症状,就写了一堆症状。其实只要结婚,精神有寄托就比较没有问题了。

「故便难,两胠痛也」,两脇是少阳管辖。但「然非肝火实病,此乃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要用温药来治疗,那用什么温药呢?下一条条文就会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