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第十七讲

【条文】

2、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吴谦按】

此篇无治虚寒腹满之方,当与温药之下,当有「宜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十四字,必是脱简,阅《伤寒论·太阴篇》自知,

 

第二条是接承上一条,同时提供了一个方子。就是「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这个方子在《伤寒论·太阴篇》第 252 条出现过。

「腹满时减,复如故」,有些像胃下垂的症状,胃部的肌肉松弛了,失去正常的肌肉紧张度,所以时常有腹胀的感觉。

这「腹满时减,复如故」的原因,是「此为寒」。这里的「寒」并不是外在气温的寒。而是病人本身的寒,寒性体质,表示本身生理机能弱。所以这里的「寒」,你用体温计去量的话,体温不会降低。这里的「寒」表示生理机能虚衰的状况。

既然是「寒」,所以要用温热药。因为温热药会增进我们本身的身体机能恢复,可以促能细胞生理更加活泼。所以「当与温药」。

在吴谦按文里,认为「当与温药」后面要加上「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厚朴、甘草、陈皮、苍术组成了后世的平胃散,所以李东垣所创的平胃散,他的思想应该是从这个方子来的。用苍术来燥湿,增加肠胃中多余水份的吸收。用陈皮行气,增加肠子推动的力量。厚朴温中降气。

这里的「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对于虚性的胀满,效果相当不错。

【吴谦注】

此承上条,互详其证,以明其治也。

腹满便难,脾实病也,今腹满而不便难,脾虚病也。

且腹满有时而减,有时复如不满,乃虚寒也,当与温药主之。

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消满散寒,缓中降逆补虚,乃治虚满之法也。

注文中提出虚实的对照,「腹满便难」是脾实,而「腹满而不便难」是脾虚可以作为辨证之参考。

而这条文「腹满有时而减,有时复如不满」,乃为「虚寒」,要用温药。

厚朴、生姜、半夏都是温性的药,可以散寒。尤其厚朴有消胀的作用。厚朴与半夏有降逆作用。而人参、甘草有补虚作用。因此会「消满散寒,缓中降逆补虚」。

这个方子,对于肚子老是胀胀的,但是按压肚子不是很有弹性的胀,这个方子很妥适,「乃治虚满之法也」。

【集注】

魏荔彤曰:腹满或服下药,或服补药,有时减退,未几旋腹满如故,则不可作实热治也。仲景明此为寒,里寒从无下法,惟有温药与服。虚者以温中补气,实者亦以温中行气为义,是治气寒腹满第一善法也。

 

魏荔彤:「仲景明此为寒,里寒从无下法所以虚寒腹满用「温中补气」而实寒用「温中行气」。这里的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属于治疗虚寒腹满最理想的方剂,所谓的「第一善法也」。

而实寒证,除了腹满,大部份会有大便难的症状,所以「当以温药下之」后面条文马上会出现。在《金匮》用大黄附子汤而《千金方》用千金温脾汤。

千金温脾汤,是以四逆汤为基础,也就是附子、干姜、甘草为基础,再加一点大黄,用大黄来通便,但是又要兼顾生理机能,用四逆汤温阳,用大黄来通便。

所以一样是便秘,还是要分寒、热。寒实便秘,脉象会沉迟但有力。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甘草(炙)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组成就跟方剂名称一样,所以要记诵仲景的方子,只要方名记起来,药味就一起记起来了。

这个方子的组成,与平胃散相近,也与二陈汤相近,是一个温中降逆补气的方子。

这种虚寒证的腹满,我们除了这个方子,也可以视症状选择理中汤、附子理

中汤。

【条文】

3、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刚刚的厚朴姜草夏参汤是属于虚满。这条文是属于实满,所以用大承气汤来清除,有可能有宿食或食物积滞。

【吴谦注】

腹满时减、时满,虚满也;腹满常常而满,实满也。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谓腹满不减,虽减不过稍减,不足言减也。

虚满当温,实满当下,故宜大承气汤下之,此治实满之法也。

 

上一条「腹满时减」是虚满。这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是实满。

虚满当用温药。而实满当用下法。所以「故宜大承气汤下之,此治实满之法也。」不过用大承气汤下之后,我们要观察病人状况,不是一直持续使用。通常仲景用药,症状处理过以后,例如,吃了大承气汤一副,整个症状缓解下来以后,剩下的药物就不要继续服用,仲景再三叮咛。除了把病治好之外,最起码不要替病人再制造另一种病出来。

【集注】

尤 怡曰:减不足言,谓虽减而不足云减,所以形其满之至也,故宜大下。所谓中满者,泻之于内也。

【大承气汤方】

见前痉病中。

【条文】

4、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这个思想由《内经》《难经》都始终提醒这个观念。

《难经》〈四十八难〉:「痒者为虚,痛者为实」,所以病人的感觉,痛、痒、冷、热,都是知觉神经所感觉。如果病人感觉痛,一般当成实证。如果病人感觉痒,一般当成虚证。

在按诊部份,按了会痛的是实证。如果确定是实证,可以用下法。而望诊部份,舌苔会比较黄、比较干燥,这种情况,实证居多,出现便秘的机会大。如果用泻下法,排除食物的积滞、宿食、消化不良的东西后,舌苔的黄、燥很快会消失掉。

【吴谦注】

前条腹满,以时减、时不减别虚实;此条腹满,以痛、不痛辨有余不足也。

腹满按之不痛为虚,虚者脾虚也,可温之,则当与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也。

按而痛者为实,实者胃实也,可下之,当与大承气汤。

胃实者舌苔必黄,若未下者,下之黄苔自去也。

 

前面第 2、3 条是以「时满、时不满」来区别虚实,这条文以按诊痛、不痛来区别虚实。

如果按之痛,是实证,以大承气汤下之。如果按之不痛,是虚证,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或者用理中汤。

【集注】

赵 良曰:腹满亦有属实,实则非虚寒也明矣,岂概以温药治之乎?故有试之之法,在痛与不痛之分,虚实较然矣。盖胃实必热,热蒸必舌黄,下其实热,舌黄不自己乎?有此一辨,并虚者愈审已。

魏荔彤曰:无形之虚气作痞塞,则按之无物,何痛之有?倘挟有形之实物为患如宿食在胃,疝气在少腹等是也。按之有物阻碍于脏腑之侧焉,有不痛者乎?是于按之痛否,以决其虚实之法也。

 

魏荔彤:「按之无物,何痛之有」,讲的是虚证。如果「倘挟有形之实物为患,如宿食在胃」,消化不良的食物积滞在胃部。「疝气在少腹」,这章也会谈

到,寒疝,一受寒邪,可能会凝聚成为像肿块一样,位置多在肚脐下两侧少腹或鼠蹊部附近,按压时有硬块感,「按之有物」,可能会阻碍经络、血管、神经。或者「有物阻碍于脏腑之侧」,那里有不痛的?

用按诊,痛与不痛,来区别实证、虚证。这是很具体,很实用的方法。由此也可知道,仲景的诊断法,是讲究整体的诊断,并不像演变到后代,用三根手指,把脉寸关尺,就作为依据。仲景全身都要看,舌苔舌诊要看,甚至脚背上的趺阳脉也要诊,并不是单纯寸关尺把把脉就可以。但是如果一天要看 200 多个病人的话,如果全身诊查,我看整天 20 个人就很累了。当然目前该作的还是都有作,望舌苔舌诊,看眼睛气轮、虹膜,看脸部颜色变化,看爪甲。按压手心手背,因为「掌中热,腹中热。掌中寒,腹中寒」。看鱼际部位的肌肉等,这些基本步骤都要作,然后再诊察有问题的部位。

昨天有一个 27 岁青年人,肝硬化。我问他:是不是喝酒?我看他满身伤痕累累,问他:是不是一天到晚打架?他说:「很多人包围他打,打到他吐血」。有时候我不太喜欢这类病人,因为病看好了就没事。看不好,或者有一点不满意,就会遭惹到很多无谓麻烦。

例如,他有肝硬化,我们就要在腹部压一压,看有没有痛感。

【条文】

5、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吴谦按】

躁而不渴,当是「燥而不渴」,文始通顺。胸中寒实,当是「胃中寒实」若是胸中寒实,如何曰下利不止者死?皆是传写之讹。

 

「躁而不渴」,应该是火部的「燥」字,因为是水份的缺乏。虽然是黄、而且干燥,但是不一定想喝水,这也是辨证的重点。所以要问病人:「嘴巴渴不渴?」「有没有大量喝水」,有些病人嘴巴会渴,但是不想喝水。

如果病人痿黄,干燥,但是不想喝水,这是「寒实证」。如果寒实证却一直拉肚子,拉不止的话,这大概不好治疗了。

吴谦认为「胸中寒实」要改成「胃中」。因为「胸中寒实」的话,就与下利没有关系。

【吴谦注】

病者色痿黄,若口燥而渴者,热实也;今痿黄口燥不渴,寒实也。

寒实者,当不下利,若下利是寒虚也;今下利不止,乃寒虚胃气下脱,故死

 

这条文的辨证重点在口渴与不口渴。

如果「口燥而渴」,是热实,可以用承气汤下之。

如果「口燥而不渴」,实寒实证,要温下。用大黄可以,但是用理中汤作基础、四逆汤作基础,或补中益气汤作基础,再加大黄来改善大便。

「寒实者,当不下利:若下利,是寒虚也」这是用下利来辨虚实。「今下利不止,乃寒虚胃气下脱,故死也」,下利不止,水份与电解质、营养物质大量流失,最后胃气随液而脱,就是死证了。

【集注】

程 林曰:痿黄者,脾胃病也,见燥而渴者为热,不渴者为寒。病人既痿黄,又兼下利不禁,则脾气衰绝,故死。

李 彣曰:下利若燥而渴者为热,阳气尚存,犹为可治。今燥而不渴,胃中寒邪盛也,若利不止,则阴盛阳衰,气下脱矣,故死,

【条文】

6、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觳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瘦人」就是肠胃功能比较差造成的,因为既然这一章讨论「腹满、寒疝、宿食病」,表示这是慢性肠胃机能障碍,造成营养的肠胃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弱。

「绕脐痛」,在肚脐附近,按压会疼痛。这在《伤寒论·阳明篇》中也提到「绕脐痛」。如果肚脐周围疼痛的话,「必有风冷」,可能是因为外感引起。像这样的状况,可能会影响正常排便。

所谓「谷气不行」,包含意义比较广泛。「谷气」包含食物营养物质。这包括

了脾胃系统一系列的消化、吸收、营养运送,整个过程都比较差。当然废物的排出也会有影响,所以可能就产生大便不通的情况。这是完整「谷气不行」的意思。

而简单的说法「谷气不行」就是大便不通、大便秘。

既然肚子痛的原因是「必有风冷」,因此就算大便不通,一方面要用祛风药一方面要用温中的药。结果居然用下法,用了大黄、芒硝这些药。一刺激肠胃肠胃产生了逆蠕动现象,造成「其气必冲」。

「不冲者,心下则痞」,如果肠胃逆蠕动不强,在「心下」也就是胃,会感觉到闷闷的,「痞」就是闷闷的。因为如果用苦寒药去攻下,一方面苦寒药会降低消化、消化酶的分解机能,二方面减少肠胃蠕动、减少肠液、胃液的分泌,如此一来会影响消化,产生气体、瓦斯气。这样胃就会闷闷胀胀的感觉。

【吴谦注】

此承上条寒实证误以寒药下之之义也。

瘦人形气虚弱,难御外邪,若绕脐痛,必有风冷伤胃,致令谷气不行也。

绕脐疼痛,虽属实邪,但因风冷则为寒实,医者当温而行之。

今反以寒药下之,其风冷之邪,若上虚则气上冲,中虚则痞结心下,理必然也。

 

「此承上条寒实证,误以寒药下之之义也」,误下的结果,一个是「其气必冲」,另一个「不冲者,心下则痞」。

「瘦人形气虚弱」就是肠胃功能差、体质差的人。「难御外邪」就容易外感感冒

「若绕脐痛,必有风冷伤胃」,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我的观察,

一般小朋友,晚上睡觉,手一拉,就把被子拉起来,露出肚脐,到了半夜就喊肚子痛。这时候摸小朋友额头一定都冷冷的。以前老一辈会用樟脑砂、樟脑油擦一擦肚脐四周。现在有万金油、保心安油、绿油精擦一擦,很快肚子痛会改善。

所以冬天,最好给小朋友穿肚兜。在北方,年纪大的人也是要用肚兜围着保护

这些冰片、樟脑、薄荷都有祛风通气的作用,有渗透的作用。有些尿尿不通的病人,用田螺肉加冰片,捣成烂糊,贴在肚脐下,气一通,带动肠蠕动、膀胱运作,尿尿就通顺了。

这是肚脐「遭风冷」的现象。另外老一辈会告诫,尿尿的时候,不要对着风向尿尿,听说对泌尿系统也不好。另外,抽烟也是,不要逆着风向抽烟。一逆着冷风吸烟,被冷风一呛到,就一直打呃。

有一个篮球国手 200 多公分,一直呃呃呃的打呃,呃逆不停,就是逆着冷风吸烟,被冷风呛到,可能影响了食道或气管痉挛。

「必有风冷伤胃,致令谷气不行也,绕脐疼痛,虽属实邪」,因为风冷,造成肠胃消化吸收功能不好,可能会有大便不通、大便堆积在肠道,肚脐周围的升降结肠、横结肠,造成绕脐痛。「但因风冷则为寒实,医者当温而行之」要用温药,而非寒凉药攻下。

如果以寒药下之,「若上虚则气上冲」,因为寒凉攻下药刺激了肠胃,引起逆

蠕动,造成气上冲。

【集注】

尤 怡曰:瘦人脏虚气弱,风冷易入,入则谷气留滞不行,绕脐疼痛,有似襄实而实为虚冷,是宜温药以助脾之行。乃反下之,谷出而风冷不与俱出正乃益虚,邪乃无制,势必上冲。若不冲者,心下则痞

【条文】

7、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寸口脉弦者」,当然左右手都有寸口脉。因为寸脉是阳脉,而弦脉是阴脉所以「寸口脉弦者」就是阴上乘阳,阴脉出现在阳的部位。「即胁下拘急而痛」胳支窝下面,胁肋的部位会紧张拘急而痛。

弦脉是阴脉,又是肝胆脉,胁下是肝胆所属的部位,所以会「胁下拘急而痛」

「其人啬啬恶寒也」,如果不是有外感、风寒感冒引起的。太阳病也是「啬啬恶寒」,不过是外感引起的。而这里是自己的热能燃烧不够、保护功能差,这

属于阳虚,所以比较怕冷。

【吴谦注】

此条申首条,两胠疼痛属寒之羲也。

寸口脉弦,即首条弦也。

胁下拘急而痛,即首条之两胠疼痛也。

何以知其为寒也?然必人有阳虚啬啬恶寒之证,始为肝寒而痛也,即有腹满,亦当温之可也。

 

详申第一条,因为条文有「两肤疼痛」的症状。

第一由脉象来推断,因为出现了肝胆的脉象:弦脉。而胁下刚好又是肝胆所管辖的部位。「两胠」就跟「两胁下」是同样意思。

「何以知其为寒也?然必其人有阳虚」,本身的热能燃烧不够,本身的保护功能比较差,所以会有恶寒、怕冷的症状。「啬啬恶寒之证,始为肝寒而痛也」因为脉弦是肝胆脉,「胁下」也是肝胆所属部位,所以推断是肝寒而痛。这里的「胁下拘急」,是紧张。而且越紧张越痛。

(肝一般常见的症状是「郁」,肝郁比较常见。郁久了会化热。肝郁热的症状又不一样。)

「即有腹满,亦当温之可也」,所以用理中汤,或四逆汤作基础,然后加入肝经的药,例如,川楝子、香附入肝经、疏通气滞的药物,效果明显。

【条文】

8、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如果本身中焦虚寒的人,也就是肠胃功能比较弱的人,常常营养吸收、消化供应比较差。如此一来血中营养素不足或缺氧,所以容易「喜欠」,打哈欠。「中寒家」与一般外感外寒的鼻流清涕,必须作区别辨证。一般外感引起打

喷嚏、流鼻水,通常会伴随「发热色和」。如果是体质比较虚弱、虚寒的人,同样会鼻流清涕,但是会常常打哈欠,不一定有发热的症状。

所以这一样是在辨证,是外寒?还是体质虚弱?引起的鼻流清涕等症状所以有一些年纪大的、体质虚弱的,一直出现鼻流清涕、打哈欠这些现象。

【吴谦注】

中寒家,谓素有中寒病之人也。

前以时减辨腹满之中寒,又以恶寒辨胁痛之中寒。此以喜欠清涕出而辨心胸之中寒也。

欠者,呵欠也。

夫人欲睡喜欠者,阴引阳入;睡觉喜欠者,阳引阴出也。

今中寒喜欠者,是阴盛引阳也。

年老之人清涕出者,是阳虚也;遇寒之人清涕出者,是寒盛也。

今中寒而清涕出者,是阳气虚寒也。

若发热色和者,非为中寒也,乃为外寒所搏,虽有清涕出,亦因善嚏而出也。

 

「中寒家,谓素有中寒病之人也」,就是指中焦、肠胃系统功能比较虚弱的人。

「前以时减辨腹满之中寒」,指第 2 条「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要和第 3 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的大承气汤作比较辨证。

「又以恶寒辨胁痛之中寒」,指第 7 条条文。

「此以喜欠,清涕出而辨心胸之中寒也」「喜欠」有些文献写成「善欠」。这条文以「喜欠」,容易打哈欠,其实也不一定是想睡觉,其实就是缺氧的现象。

「夫人欲睡喜欠者,阴引阳入也。睡觉喜欠者,阳引阴出也」,吴谦用了阴阳观念来区分。「今中寒喜欠者,是阴盛引阳也」中寒是阴盛,而呵欠是阳,

吸引、燃烧能量。

「年老之人清涕出者是阳虚」年纪大的人本身身体虚弱引起鼻流清涕。「遇寒之人清涕出者,是寒盛也」,遭受寒邪的人同样会清涕出,但是感受寒邪明显,所以是寒盛。

「今中寒而清涕出是阳气虚寒」,这是一般人本身功能比较虚弱的状况。

「若发热色和者,非为中寒,乃为外寒所传」,有发热现象的,是外感寒邪引起的。

临床上应该可以去区别,例如,工作太劳累,一直打呵欠,一直流鼻水。有的人一累打呵欠、流鼻水一起来,这是本身的机能消耗太多,正气不足所引起的症状。

另外感冒也会鼻流清涕,但是会伴随发热,望诊可能色诊没有变化,因为是新病、刚刚发生的病。在《四诊心法》第 7 条也提到,「新病脉夺,其色不夺」刚刚发病的,望诊颜色不会有变化。除非本来身体就很弱,又加上外感,这样面色大概很苍白。

就像○○先生,本身心脏有问题,在今年 5 月就发生过问题,事隔八个月,又过度舟车劳顿,由新加坡飞到日本,又一直应酬。我说二十、三十岁的年轻人也负荷不了,更何况是 67 岁的人。再加上他好胜心很强,打球流汗,然后外感感冒。这个感冒只是个诱因,就算不感冒的话,这样劳累,心脏一样会发生问题。所以幸好当时日本的宫泽喜一扶着他的头,如果今的倒下去,说不定就死翘翘了。尤其天气又很冷,心脏为了供血,负荷更大。总算他命大就是了。

这条条文,分成二个段落,前面提的是中寒家,本身体质弱、劳累疲倦的人。后段提的是感受外寒的人。因为仲景那时候写作的工具比较麻烦,所以文句、文法上常有精简的写法,要节省文字。在《伤寒论》中也有这种精简的文法。

不像现在文献写作,只要一把剪刀、一罐浆糊就可以了。○○书局就有出版这些人的书。这些人就找一些工读生,就找一些文献,然后剪剪贴贴,随便就二百万字。如果要亲自写,没有三五年写不出来。就像有位在南昌街驻诊的○先生,出了二本书,结果被发现都是抄袭大陆的,很没面子,堂堂还是所长、系主任。

当初我在考选部,建议要把这二本书由考试书目删除。因为都是抄袭大陆的书。不过他的门人、学生就护航。

【条文】

9、中寒,其人下利,以襄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

 

这条文已经直接肯定是「里虚」证。「此人肚中寒」有些文献认为是「肚中痛」。一般而言,寒大概都会痛。不过这种痛,一般来讲还能接受。

【吴谦注】

上条以喜欠清涕自出,辨心胸之中寒;此条以下利欲嚏不能嚏,而辨腹中寒也。

盖喷嚏者,雷气之义也,其人内阳外阴,阳气奋发而为嚏也。

今欲嚏而不能嚏,是阳欲出而复留,阴气盛也,故知腹中寒也。

 

前面第八条是「喜欠,其人清涕出」为「心胸之中寒」,这条「下痢,欲嚏不能嚏」为「腹中寒」。

「其人下利,里气素虚也」,这点可以接受。但「盖喷嚏者,雷气之义也」

有时候老祖宗的敍述,借用大自然的现象来描述。有人形容打喷嚏像打雷一样。

所以为什么叫作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呢?主要是能发汗的意思。因为久旱不雨的话,要求海龙王。所以要斋戒沐浴求雨。

据说,连美东久旱不雨,也在祈雨。不过不知是向上帝还是耶稣求雨?我们老祖宗受了《封神榜》《西游记》的影响。一路向西天取经,遇到天旱,就找唐僧祈雨。其实还是要找孙悟空。孙悟空其实做了不少事,但是常常被猪八戒害了猪八戒大概嘴巴比较甜,常常讨好他师父,常常在师父面前讲坏话。孙悟空其实事情都没有少做,但是师父一不高兴,就叫紧箍咒,很不公平。其实社会上每个机关都这样子。

要找海龙王才求得到雨,所以叫大青龙、小青龙。

很多文献又有所谓「龙雷之火」,因为神龙见首不见尾,龙与雷都是游行不固定的。相对于心火、君火是固定,唯一的,不会有第二个。而其他的都属于相火,游行在身体各部位的就是龙雷之火。

这里认为打喷嚏像打雷一样,这是「取类比象」。所以叫「雷气之义」。

「其人内阳外阴,阳气奋发而为嚏也」,不要小看打喷嚏,有时候生命危急时,在古代就用通关散,用半夏、皂角、天南星、细辛这一类药粉,用鼻管从鼻腔吹进去,刺激鼻腔,马上就哈啾。可以由打喷嚏的有无,来作预后诊断。如果不打喷嚏就没有多大希望,有打喷嚏的话还有希望。在很多文献中都提到用通关散,包括在中风病,都提到「有嚏则生,无嚏则死」。所以不要小看打喷嚏。想打喷嚏又打不出来,是很难过。

「今欲嚏而不能嚏,是阳欲出而复留,阴气盛也,故知腹中寒也。」所以这里用打喷嚏与下痢作鉴别诊断,认定是腹中寒。

「腹中寒」,与肠胃系统也是有关系。因为这一章〈腹满、寒疝、宿食〉整个都是在讨论肠胃功能虚衰的症状。

【集注】

沈明宗曰:此脾经受寒现证也。寒中太阴,阴寒湿盛,阳盛不固,其人下利,但通多不足,故为里虚。盖阳和则嚏,而欲嚏不能,乃阴寒凝滞于里所以肚中病也。

 

「此脾经受寒现证也」,也是认为是肠胃功能的虚衰。第一「下利」这是「腹中寒」。第二由打喷嚏打不出来,推断是「腹中寒」的症状。

【条文】

10、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这一条「腹中寒气」,是针对上一条,并且提出治疗。

「雷鸣切痛」,不仅仅是腹中寒,还会肚子痛。而且不仅仅是肚子痛,在胸腔、胁肋、胳支窝下也会胀胀闷闷的,产生「胸胁逆满」。

有时肚子痛、胸胁部闷闷胀胀的,会反应反射到大脑。反射到呕吐中枢,就会产生呕吐现象。

这种症状,首先用附子来温中,改善腹中寒气,而且附子也是一味止痛药,针对「雷鸣切痛」。所谓「雷鸣」,是因为肠胃消化机能差,肠子中积满水份、气体,肠子一蠕动时,肠子就咕噜咕噜的叫,这就叫「雷鸣」、「肠鸣」「雷鸣」是比较夸大其词的形容。

另外用半夏来降逆,针对「胸胁逆满」「逆」是气上逆,用半夏来降逆气。甘草、大枣都是肠胃药,补脾药。而粳米本身也是保护肠胃机能的。

【吴谦注】

腹中切痛,寒也。腹中雷鸣,气也。腹中寒气,故雷鸣切痛。

而胸胁逆满者,肠胃之外,寒气为之也。腹痛、雷鸣、呕吐者,肠胃之中寒气为之也。

主之以附子粳米汤,胜寒气,和内外,此治腹中寒之法也。

 

注文最后一段「主之以附子粳米汤,胜寒气,和内外,此治腹中寒之法也。」附子粳米汤就是治疗腹中寒的理想方剂。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炮)一枚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条文】

11、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刚刚第 10 条附子粳米汤是治疗腹中寒主治方剂。

这第 11 条又回到第 8 条的「心胸之中寒」有关。

「心胸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寒气向上发展,甚至在腹部的局部,皮肤会拱起来,临床上有时会观察到。「出见有头足」,其实不是真的有头有脚,只是形容按压起来有硬块块的感觉。

「上下痛不可触近」,病位相当广泛,而且不能碰触,因为很疼痛。病人很紧张,有时候还没碰触到他,病人就哎哎叫。

针对这种心胸大寒痛、腹中寒,而且有硬块,要用热药,温的药,温散的方法,把因为寒痛、紧张而有硬块消弭掉,要用大建中汤主之。

在《伤寒论》中只有小建中汤,没有大建中汤。在《伤寒论》中的大小方,有大陷胸、小陷胸:大柴胡、小柴胡:大承气、小承气:大青龙、小青龙。但是有小建中,没有大建中。

建中汤的都会有胶饴,就是麦芽糖。大建中也有麦芽糖。

【吴谦注】

心胸中大寒痛,谓腹中上连心胸大痛也,而名大寒痛者,以有厥逆脉伏等大寒证之意也。

呕逆不能饮食者,是寒甚拒格于中也。

上冲皮起,出见头足者,是寒甚聚坚于外也。

上下痛不可触近,是内而脏腑,外而经络,痛之甚亦由寒之甚也。

主之以大建中汤,蜀椒、干姜大散寒邪,人参、胶饴大建中虚。服后温覆令有微汗,则寒去而痛止。

此治心胸中寒之法也。

 

在注文中最后一段「服后温覆,令有微汗」服了大建中汤以后也要盖被子冒一点点汗,「则寒去而痛止」。这是治疗心胸中寒之法也。

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加一点附子进去。这跟前面有一个治疗心痛的方子:乌头赤石脂圆,有乌头、附子、蜀椒、干姜。这里大建中汤作用比较缓和一点。乌头赤石脂圆是「阴寒邪甚,浸浸乎阳光欲熄」,心脏跳动快停止了。所以要加强乌头、附子、干姜、蜀椒全部是大热的药,赶紧强心复脉,让心脏赶快恢复正常搏动。

这里只是心胸中寒,没有乌头、附子。

乌头赤石脂圆,同时用了乌头、附子。仲景同时一起使用乌头、附子的机会很少很少,大概只有乌头赤石脂圆。连后面的乌头煎,也只用乌头一味而已。

【大建中汤方】

蜀椒(去汗)二合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爨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覆温之。

 

「纳胶饴一升」,就是加入麦芽糖。

「分温再服」,就是分成二次服用。

「如一爨顷」「爨」念 T 一ㄣ,就是烧一顿饭的时间。所以这个时间不一定,古代烧一顿饭时间,与现在烧一顿饭的时间不一样。现在都用微波炉,时间很快,不过我很反对用微波炉,我还是用瓦斯炉热一下,也蛮快。如果是以前烧煤球,烧一顿饭大概要二个钟头。如果要生柴火,那更惨。如果有煮过大灶的就知道,生个柴火要用竹筒去吹,吹得一脸烟灰。

「如一爨顷,可饮粥二升」,在煮一顿的时间,可以吃稀饭二升,一升大约 300cc。然后「后更服」,继续再服第二服。「当一日食糜温覆」,要煮一点热稀饭吃,加以补充热能、补充体力。另外「温覆」要盖被子,暖和身体,对身体机能恢复有帮助。

大建中汤、小建中汤,后世又发展出一大堆建中汤,例如,十四味建中汤等。大概方子里都有麦芽糖。

【条文】

12、寒气厥逆,赤圆主之。

【吴谦按】

此条之文、之方,必有简脱,难以为后世法,不释。

【赤丸方】

茯苓四两半夏(洗)四两一方用桂乌头(炮)二两细辛一两

右四味,末之,真朱为色炼丸,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吴谦认为单单「寒气厥逆」这四个字,就使用赤丸的话,觉得不足为法,所以不解释了。

不过由赤丸的药物组成,可以肯定其临床的效果才是。有「寒气」,用乌头、细辛。有气上逆的话,用半夏降逆来温寒。乌头大热,而在〈风湿病篇〉黄芪防己汤就提过,「下有陈寒者,加细辛」,肚脐以下有冰冰凉凉的,就加细辛,因为细辛有温、散的作用。所以细辛是很好用的。

但是汪昂偏偏怕细辛,怕得要命。《本草备要》说,用细辛不可超过一钱,不然会「气闷而死」。仲景没有这样讲,而且细辛在《神农本草经》列为上经、上品。而在孙思邈《千金方》由头巅开始,一直到大小便道,尤其五官科的毛病,可以说 100 个方子中,有 80 个方子用到细辛,所以细辛很好用。眼睛毛病、鼻子不通,用细辛。大便不通也可以用细辛。

仲景方中,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都有细辛,随便一数就好几个方子有细辛。

眼睛、鼻子、耳朵的毛病,有「窍」的,牙齿的毛病,咽喉部的毛病,几乎都用得到细辛。大小便不通也可以用细辛,甚至肢关节的毛病也可以用细辛。

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治疗风寒湿痛,效果很好,因为麻黄、附子、细辛都有止痛效果。

所以这个赤丸,由药物组成来看,应该可以肯定其效果。

【条文】

13、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痛而闭者」「闭」就是大便不通。同时是腹满、腹痛,但是大便不通或是拉肚子,治疗的方向就不一样。

【吴谦注】

腹满而痛下利者,用理中汤,所以温其中也。

腹满而痛便闭者,用厚朴三物汤,所以开其下也。

 

腹满而痛下利者,用理中汤,因为理中汤白术、干姜、甘草是温中的药。腹满而痛便闭,用厚朴三物汤,所以开其下也。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汤组成一模一样,但是药物使用剂量不同。

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小承气汤厚朴二两大黄四两枳实三枚大承气汤厚朴半觔大黄四两酒洗枳实五枚芒硝三合

厚朴三物汤的厚朴用到八两,与大承气汤剂量相同。我们也可以说,厚朴三物汤就是大承气汤的药物、剂量,但是去掉芒硝。组成药物是小承气汤,但剂量是大承气汤的剂量。

我们可以发现,方子中药物组成、剂量稍有不同,方剂名称就不同。

厚朴三物汤虽然去掉芒硝,但是还是有大黄,还是有通便作用。当然作用就比大承气汤缓和一点,没有大承气汤那么强烈。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纳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先煮二味」,就是先煮厚朴、枳实二味。水由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然后「纳大黄」,再煮取三升。

每次温服一升,「以利为度」,就是服药后,有拉肚子了,就不要再吃药了。而大承气汤多了芒硝,所以煮法要有三个步骤,最后下芒硝去煮。现代人都

很忙录,根本没有时间照规矩去煮药。

有位病人煮药,怕自己忘掉时间,所以定了闹钟,结果也没有用,因为他连有定闹钟了这件事也忘掉了。所以五帖煎药有三帖烧焦。所以我劝他吃浓缩粉剂就好了。当然,现在有像电锅一样的煎药锅,会自行定时,但好像不便宜。

以前煎药都要用陶瓷的,但是很容易摔破,所以要买好几个,而且不便宜。而且以前煎药都要点香,一支香、二支香,一方面虔诚,一方面计时间,甚至鸡鸣散的煮法中,还规定煮药时不能让女生看到,这个观念就不好接受。

临床经验

我的经验,所有的承气汤类,用浓缩中药的效果都不错。大承气、小承气、调胃承气、桃核承气、抵当汤效果都不错。

有一个李姓女孩子,28 岁,结婚多年没有怀孕,每次月经周期都不正常,一打催经针才来,不打针就三个月、六个月不来。有一天我有抵当汤 1.5 克,加 2 克川七。她说:一天拉十几次。抵当汤才用 1.5 克而已,其中有大黄、水蛭、虻虫。

星期三,我到○总医院传统医学中心,那边有 40 多个西医朋友,我去演讲不明原因热」与「小儿癫癎」。提到用大承气汤。我经常用大承气汤 1.5 克,加天麻、钩藤、僵蚕等,合计起来也每包 4 克多,如果你去翻科学中药的使用说明,一次只能用大约 2 克,但是一次 2 克的效果不好。我每包大约都用 4~5 克。

有一位老太太,到兴○路看一位中医师,一帖药要 3000 元,她是气喘病,前前后后花了几十万,一帖药很大帖,而且会指定特定一家药店,因为只有这一家店看得懂他的字,别家看不懂,已经有默契。这个医师的姓很特殊。老太太带了很多张方子给我,我下次带来给大家看。一次去就抓七帖药,一帖 3000 多元所以一次就二万多元,听老太太说看了很久,花了好几十万。

这位老太太除了气喘病,肾功能也不好,BUN 与肌酸酐都偏高。我二边都兼顾,现在状况不错,来了几次诊,总共花费不到 2000 元。

提问

煎药罐要用多大个?

回答

有的药帖一大包,用大药罐也煎不出来。如果用仲景方,正常的药罐子就可以了。仲景方的组成药味少,而且膨松的药材很少。仲景方中没有荆芥、薄荷这些膨松的药物。除了半夏厚朴汤有紫苏,其他很少用到膨松药。

有些其他方子用灯心草、通草,用二钱就一大堆。

大约加了水,可以把药材盖住就可以了。

仲景的煎药法,通常是一次把药汁煮出来,再分二次三次,分温二服三服。不像现在的人头煎、又二煎。我看过一位老太太,认为药汁还很浓,又把药滓煎第三次,反正她认为药汁还是有味道,心理上觉得还是有疗效。

仲景通常是一次就把药汤煎出来。有些方子是先煎,然后去药滓,把药汁再煮。不会倒出药汁后把药滓留在药罐里又二煎又三煎。

有人用电锅煎药,就把水盖过药材,然后外锅的水可以加多一点,时间到了电锅开关自己会跳起来。

另外,珍贵的药材,例如,人参、阿胶等,不要放进去一起煮。要另外用一个碗,另外用热水先煮、先溶解。等其他药汤煮好了,再倒在一起、兑在一起。这样比较不会浪费珍贵药材。像西红花,也是先泡在另一个碗,然后再和药汤一起兑。西红花现在还是很贵,一钱要 20 多元。

川七,最好磨成粉,用吞粉的,不要一起去煮。川七很硬,要把川七煮烂、煮透很难,时间要很久。又例如,珍珠母、石决明这类的,要煮二个钟头以上要不然煮不出味道。磁铁石也是很硬,不好煮。

点一支香、二支香很虔诚,应该会有效。不过禁止女生看到,就不太好接受。尤其现在制药厂很多是女生在工作。老祖宗的想法很难去分析。

阿胶会黏黏的黏在药滓上,所以要先打阿胶打碎一点,放在碗底,然后药汤煮好后,倒到碗里,用筷子搅一搅就好了。

【条文】

14、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弦数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吴谦按】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弦数者」之十九字,当是衍文阅《伤寒论,辨脉法》自知。「当下其寒」之四字,当在「必心下坚」之下,文义始属。

 

吴谦认为前面十九个字是衍文,要从「脉紧大而迟者」开始读。

脉紧是寒、迟也是寒。而脉大,所谓「阳明脉大」,所以在心下,胃部位会「必心下坚」胃部位有硬块,这样可以肯定是寒实证了。即然是寒实证,就「当下其寒」。

「脉大而紧者」,大脉是阳脉,而紧脉、迟脉都是阴脉,所以说是「阳中有阴」。这样子可以安心、放心。尤其是大而有力的话,虽然有紧脉,是阴脉,还

是可以用下法。

不过下法要顾虑到病人本身的体质与功能。所以在下条条文,用附子、细辛来兼顾心脏、身体机能、体质,用大黄来下。

【吴谦注】

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鞭,乃寒实也,当下其寒。

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大者阳实,紧者阴实也,故可下之。

【条文】

15、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宜温药下之,以大黄附子汤

【吴谦按】

胁下偏痛之「偏」字,当是「满」字,必是传写之讹。

 

第 15 条就是针对第 14 条,提出了温下法。用大黄附子汤,其组成有大黄附子、细辛。另外在后面第 17 章那里,还会出现一个大黄甘草汤。

吴谦认为「胁下偏痛」要改成「满痛」,不过「胁」本来就在偏位,不是在正中央。改成「满痛」应该也可以通。

即然脉紧弦,会出现紧张、拘急的症状。

【吴谦注】

腹满而痛,脾实邪也;胁下满痛,肝实邪也。

发热若脉数大,胃热实邪也。今脉紧弦,脾寒实邪也,当以温药之下。

故以大黄附子汤下其寒实。方中佐细辛者,以散其肝邪,此下肝脾寒实之法也。

 

「发热若脉数大,胃热实邪也」,这是属于承气汤证。「今脉紧弦,脾寒实邪也,当以温药下之」。

大黄附子汤,其中大黄通便,附子温汤,细辛是人肝经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归四逆汤里会有细辛的原因。「方中佐细辛者,以散其肝邪」,所以大黄附子汤是「下肝脾寒实」很适当的方子。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附子(炮)三枚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这个方子只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差一味药。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少阴病有外感发烧的症状,就是少阴病有表热证。

如果把麻黄去掉,换成大黄,就变成治疗「肝脾寒实」,所以仲景实在不简单,一味药的加或减,一味药的转换,方剂的作用转换、药效作用、适用对象就完完全全不一样,实在太神妙了。所以我越接触伤寒、金匮方以后,就感觉到要像仲景一样,用药越精简越好,所发生的效果越神奇。

像日本人在研究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只有四味药,可以治气喘病,在《伤寒论》中提到过。临床上我们也把它用来治疗急性肺炎,一样有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中,没有一味药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不可思议。日本人花好多年去研究这四味药,单独一味、组合二味、三味、四味组合一起,动员很多人力,花了很多钱,百思不解。

所以我前天到○总医院,就用那一例白血球 15、16 万的病例请教他们。○总医院血液科原本又要作放射治疗,又要作化学治疗,又觉得 68 岁年纪很大,不敢用药,一愁莫展。我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减,药一吃,白血球马上下降。其实我也不了解真正的药理机转是什么,只是辨证论治。○总医院判定是血癌,但是我们从来不标榜会治癌症。

有一位○昌街的医师,到处标榜会治癌症,而且号称八帖药就会好,结果被王○荣先生骂惨了。王○荣先生的夫人患了肝癌,○昌街这位医师说:没有问题,八帖药就会好。结果大约吃了八十帖,耽误了病情。

当初这位病人家属找我去看诊,我事前告诉他们:癌病,我不一定看得好。然后到医院一看,症状和阳明经病很类似,所以白虎加人参汤一吃,白血球就恢复正常,降到 3000-4000,到现在血液肿瘤科也搞不清楚,因为病人没有告诉他们是吃中药。9 月 23 日看诊,每半个月回去追踪一次,发现几个月了都没事。我想应该没问题了。

大黄附子汤治疗「肝脾寒实」。在永和,有一位吕老先生,70 多岁,便秘经常用灌肠,用通便剂。我用人参、麦门冬、五味子,或用四逆汤,加入一些大黄,吃吃药就会有效。有些老人痴呆症的病人,大便不通,因为大小便是大脑在控制,所以要有人心、强心的药,吃了会有效。对于老年痴呆症,要用强心、入心的药物,心主神明,其实中医的「心」与大脑有关系,所以生脉散、四逆汤、龟鹿二仙胶之类的方子。再加入开脑窍的药,远志、石菖蒲,效果会比较好。

同学提问

可以用六味、八味地黄丸吗?

回答

六味、八味地黄丸主要是由肾入手。少阴有二个方面,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二者有关连,心肾相交。所以中医的「肾」与大脑皮质、与荷尔蒙分泌有关系。所以六味、八味地黄是由肾着手,而生脉散、四逆汤由心着手。

而龟鹿二仙胶,龟板、鹿茸、人参、枸杞,也会有作用。此外要增加气,气表示能量,能量越充足,身体机能越活泼,可以用黄芪、人参、川三七、刺五加。然后要常动动脑,越不用脑越退化。

所以天天看书、天天动脑,比较不会痴呆。所以美国华人地区的老人比较不会痴呆,因为无聊时,就天天打麻将,手指在动,脑子也在动,想作牌、胡牌想要赚你的钱。美国老年人痴呆症的比例很高,但是华人地区比例不高。

【条文】

16、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脉浮而数」,用桂枝汤作基础。针对腹满,用承气汤来消腹满。

【吴谦注】

病腹满,里证也。

发热,里热也。

然十日脉浮而数,表热亦未已也。饮食如故,胃热能消榖也。

因胃热里实,表热发热,故用厚朴七物汤,表里均解,腹满发热两除也。

此桂枝汤、小承气汤之复方也。

 

这个方就是小承气汤加桂枝汤合方,但是把芍药去掉。因为既然有腹满,芍药有酸收作用,会影响消腹胀的作用。

「饮食如故,胃热能消谷也」,两个单方子合起来就叫「复方」,我们在介绍《内经》七方时,有奇方、偶方、大方、小方、复方。「复方」就是甲方加乙方,或者甲方加乙方加丙方。例如鳖甲煎就是桂枝汤、小柴胡汤与承气汤,三个方子的合方,再去扩充,这是〈疟病篇〉的鳖甲煎。

而在〈虚劳篇〉的薯蓣丸,也是四物、四君子、小柴胡汤、桂枝汤组成的,治疗「风气百疾」。

在《伤寒论》中也有复方。桂枝汤加麻黄汤,就是麻桂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桂二越婢汤。甚至大青龙、小青龙、葛根汤都是桂枝汤与麻黄汤合方变出来的。

又有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桂枝加大黄汤就是桂枝汤与承

气汤合方。大柴胡汤是小柴胡汤与承气汤合方。

所以仲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就有很多复方。虽然说伤寒方是一百一十多个方,但是如果懂得去运用复方的话,那就会变化出无穷尽的方剂出来。

所以陈平伯用一个小柴胡汤,变化出二千多个方子。

【集注】

程 林曰:腹满者,内有实热也。十日脉尚浮而数,浮为在表,表热邪未已,故发热。数为在里,里热能消谷,故饮食如故,与此方荡腹满而除表热。夫表里俱实,当先解表,乃可攻里,今表邪微而里邪甚,故用承气桂枝二汤,相合以和表襄。如伤寒之用大柴胡,此其义也。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半斤甘草三两大黄二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

呕者加半夏五合。

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桂枝、生姜、大枣、甘草,就是桂枝汤少了芍药。

厚朴用半斤,其实是大承气的剂量。而大黄用二两,大黄减半,是三个承气汤的大黄减半。枳实还是维持五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一次一起煮,没有分三个步骤去煮。「温服八合」,喝的剂量少了一点。

【条文】

17、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吴谦按】

按之心下满痛之下,当有「有潮热」之三字,若无此三字,则不当与大柴胡

汤,是必传写之遗。

 

压按胃的部位会闷闷胀胀的疼痛。吴谦认为在「按之心下满痛」要加下

「有潮热」三个字。「有潮热」就是定时的发热,有定时发热的话,就是有阳明的症状,因为阳明的热就是潮热,每天定时在下午 3~5 点发烧,称之为潮热。

肺结核病,骨蒸潮热的人,也是会定时发烧,也是大约在下午 3~5 点会发烧两颧开始潮红。

「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大柴胡汤就是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再加枳实、芍药、大黄。有枳实、大黄是不是就有承气汤的架构?所以大柴胡汤可以说是小柴胡汤加承气汤的变化方。

在此条文,大柴胡汤可以治疗心下满痛而且有发烧的症状。所以在儿科学中,如果有小儿外感有便秘现象,触摸小儿的腹部,会感觉有烫烫的。给他大柴胡汤,很快地大便一通畅,热马上会退。

脾胃主四肢,所以一旦便秘,常常在四肢关节的地方会有异常现象。我们也可以看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脾主四肢,很多手脚四肢的毛病,我们调整脾胃,就会得到改善。

一般胸脇苦满,只要确定不是痰饮引起的,就可以使用小柴胡汤。如果还会疼痛,可以加入小陷胸汤,也就是半夏、黄连、栝蒌实,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一起用,称为「柴陷汤」。小陷胸汤本来就治疗痛感,所以可以用柴陷汤。

甚至有发烧、不明热也可以使用。因为小柴胡汤中有黄芩,小陷胸汤中有黄连,黄芩、黄连都是解热剂。即使有点发烧,有炎症现象,柴陷汤也可以使用。

至于有痰饮,有时候也会胸满痛,像我抽烟,抽太凶时,痰多缺氧胸闷,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加一点枳实、桔梗开胸利膈,加丹参化瘀,加郁金去郁。常常郁一去了以后,胸部就很舒服。也可以加入薤白,前面提过,薤白一方会化痰,一方面有通气的作用,但是我不太喜欢薤白的味道。饮片薤白味道臭,干干的

有脱过水。用粉剂可能会好一些,用煎剂味道不好。

【吴谦注】

按之心下满痛,有潮热者,此为表襄俱实,当下之。宜大柴胡汤两解之。此二治皆下实满之法也,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枳实四枚,炙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生姜五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条文】

18、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痛苦,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吴谦按】

此条脉重出,下条有证无脉,「其脉沉紧者」之五字,当在下条里急之下然脉弦而紧,是劲急之甚,当属寒疝之重者。其白汗之「白」字,当是「自」字。下条其脉沉紧是里痛之脉,当属寒疝之轻者,必是传写之讹。

 

从这条文开始提到「寒疝」,从这条第一句「腹痛」,我们在这一章一开头就提过,不论是腹满、寒疝、宿食,腹部肚子都会胀胀的感觉,其次肚子都会有痛感。所以腹满、寒疝、宿食共同点就是都会肚子闷闷胀胀的、第二个几乎都有痛感。

这条文也有「绕脐痛」,尤其腹股沟附近,痛到有人会冒汗、冷汗。「发则白汗出」,吴谦认为要改成「自汗出」,其实「白汗出」「自汗出」都可以。讲「白汗出」是有对比的意思。

因为在《伤寒论》中,称流鼻血为「红汗」。

「手足厥冷」,刚刚提过「脾主四肢」,腹部绕脐寒痛,影响到四肢手足血液运送,不能供应末稍。

「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吴谦认为这条文,前面已经提到「脉弦而紧」,后面又提「其脉沉紧者」,脉象重出。而第 19 条有证无脉,所以认为「其脉沉紧者」要移到后面条文第 19 条。

【吴谦注】

疝病犯寒即发,故谓之寒疝也。

其病发则绕脐少腹急痛,恶寒汗出,手足厥冷,不欲饮食。脉弦而紧,主急主痛,此寒疝应有之证脉也,

主之乌头煎者,是专以破邪治标为急,虚实在所不论。故曰:「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也。

 

「其病发则绕脐少腹急痛」绕脐疼痛,特别是少腹、腹股沟这一带会疼痛有时候还会摸到硬块。

这条文用乌头煎,乌头是大热的药,而且是很好的止痛剂。但是乌头有毒性所以我比较不用。一般这些症状,我会用当归四逆汤去加减。加川楝子,小茴香之类的。

虽然仲景方中,不论《伤寒论》《金匮要略》都没有用过川楝子、小茴香,可能当时这味药的运用还不普遍。

「主之乌头煎者,是专以破邪治标为急,虚实在所不论。」急者治其标,紧急的时刻,先不管虚证、实证。

就像十宣放血、十个井穴放血,很疼痛。我前天到○总医院演讲。他们问我,如果癫癎发作时,针灸要札哪里?坦白讲,我民国 63 年学针灸,到现在已经快 20 年了,不过很少用,越少用就越不熟。不过重要的经脉、穴都记得。

癫癎毕竟属于大脑的问题,可以扎扎劳宫穴,不过劳宫与涌泉一样很痛。十井穴也一样很痛,少商、商阳、中冲、少冲都很痛,一般十井穴都放血,比较少扎针。除了劳宫,可以扎内关、神门穴,这些是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的穴道,应该都有效。

急则治其标,虽然这些穴道很痛,放血很痛,还是救命要紧。放血不是要放一整杯,而是挤出黄豆般大小就有效。现在也不用三棱针,用采血片,一刺再挤一下。

【乌头煎方】

乌头(熬,去皮,不叹咀)大者五枚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乌头大者,一次用五枚,用水三升,煮成一升。「纳蜜二升」,蜂蜜可以缓和乌头的毒性。「煎令水气尽,取二升」,一升的乌头汤加蜜二升,煎到水气干了煮成二升。

「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强壮的人服 210cc 左右,虚弱的人服 150cc 左右。「不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服了一次以后,如果没有效,当天不要再服第二次,因为乌头毒性很强。要等到明天再服。因为毒性很强,尽管加了蜂蜜进去,还是避免不了毒性。

除了这个方子之外,唐朝《外台秘要》里有一个蜀椒汤也可以治寒疝,它的组成与大建中汤有些类似,有附子、蜀椒、干姜。所以用大建中汤来治疗应该也可以,而且大建中汤有麦芽糖,比较好吃。

不过最好吃的,应该是下一条的当归生姜羊肉汤。不过修佛的就不适合。当归生姜羊肉汤把它当成方子也可以,当成一道菜也可以。我今年冬天已经吃过

了,没有腥味,可以加入甘蔗的节、目头,丢几个目头进去。羊肉一买回来,用开水烫过,再把甘蔗目头丢进去。当归最好用布袋装起来,汤头颜色清清的。有的人会加枸杞,汤的颜色就不漂亮了。

一斤羊肉,放二两当归,生姜五两、六两多一点,再放甘蔗目头,完全没有腥膻味。可以加点白菜、芫荽,喜欢吃辣就放辣椒。

我亲自操作,冰箱还有二斤羊肉。基于这个方子给我灵感,十多年前,我就有想法,来开个中药餐厅,也就是现在最时麾的「药膳餐厅」,这二、三年才流行。我从民国 69 年就教《伤寒论》到现在。那时候就建议他们开药膳餐厅。很可惜都没人找我合作。

萝卜糕也是药膳耶,可以治「饿病」,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