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第二十五讲
前言
各位同学春节快乐。年前介绍了淋病,这里的淋病是偏向小便不利、有结石的淋病。所以介绍了所谓「五淋」,有气淋、血淋、膏淋、砂淋、劳淋。
其中砂淋、血淋与结石有很密切的关系。治疗结石,不论尿道结石、膀胱结石、肾脏结石,用猪苓汤加减效果相当不错。或者是尿血,用猪苓汤效果也很好。
近来有些报告:用二金汤治疗结石效果不错。二金是鸡内金与海金砂。多年来,我对海金砂一直抱着怀疑的态度。以前海金砂很贵,一近要二万多元。现在
很便宜,大概一斤几百元。以我怀疑它的真伪与纯度,很伤脑筋。
我们看鸡内金,也就是鸡胗。鸡一天到晚到外面乱吃乱啄,难免会吃到石头
但是从来没有发现鸡会结石,所以可知鸡内金对结石效果不错。甚至鸡有时候吃到铁钉、铁丝,也不会胃穿孔、肠穿孔。老祖宗根据取类比象的观察,很不简单。
药物学称鸡内金会「消谷磨积」,所以很多食物消化不良,可以加鸡内金帮助消化。包括血脂肪过高的病人,我经常也加鸡内金进去。
有一位张锡纯,他很喜欢用鸡内金。他有一本著作《衷中参西录》。其实他所谓的「参西」,整本厚厚的书,也只有用了阿斯匹林一味西药。这是民国初年的著名,所以大约是 80 年前的医师。而阿斯匹林的发明大约也 130 年左右。他在发烧的疾病,有时候会配个阿斯匹林退烧。不过 80 多年前,他就有这个思想,很不错。
这本书《衷中参西录》值得参考。启业书局有出版,而旋风出版社有《张锡纯医案》可以参考。
今天开始介绍第十五章〈水气病〉。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前言
我们称「水气病」是比较广义的,一般说水肿、水肿,有时候也根本没有水。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我有位同事,湖南人。民国 10 年出生,他在 65 岁退休那年,膝盖经常肿起来,而且像吹气球一样,一下子就肿起来。如果是水的话,应该不会那么快。因为如果是水的话,要凝聚在那里肿起来,一定需要时间。不过他像吹气球一样,一下子就肿起来。他到公保看了四个医师,都是○大系列的医师,四个说法都不一样,有的说水肿、有的说骨刺、有的说关节炎。最残忍的
态度很嗳昧,说是骨癌。
最后到三军总医院,住院 35 天,从头发检查到脚,没有任何毛病。现在退休了身体更好。
所以叫「水肿」有点狭窄了一点,应该叫「水气病」,所以仲景这样命名有他的道理。
这涉及了很多问题,我们体内有组织内液、组织外液,彼此之间也要渗透、交换,所以会涉及组织细胞间隙的压力、胶体渗透压,动静脉的压力等问题。一般心脏把血打出去到全身,尤其到下肢末稍,因为下肢的回流比较缓慢,所以下肢末稍最容易水肿。
有一位国内很大报社的社长,他心脏不太好,到○总医院去,接连换了三种心脏病的药,都不适应。他吃了这些心脏病的药后,下肢会有灼热感,而且会胀,胀到他觉得鞋子变小穿不下,胀到走路都不舒服了。
我配了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再加牛膝、丹参、川七给他。他服了药之后,一星期中有五天没有灼热、胀的感觉,只有二天还有。现在○总那边还要给他换一种药。
所以下肢末稍组织回流不好的话,蓄积在局部的话,就会有肿胀、澎胀感。
【条文】
1、(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吴谦按】
脉得诸沉者一条,乃始论水气病之脉,当列于篇首。但古本脉得诸沉之上有「少阴脉紧而沉……」四句,文义不属,并有脱简,不释。
第一条先介绍水气病脉象。
水气病的形成,与肾脏功能有绝对关系。组织液、水份。本身是阴。但是水份的运化、蒸腾这是阳。所以必须有命门相火的燃烧,水才会有能量蒸腾。所以一开始就提到「少阴脉」,就包括了手少阴心、与足少阴肾。因此水气病基本上就干涉了二个脏器,一个是心、一个是肾。因为心脏的压力输送全身血液,而肾脏除了命门相火之外,还有过滤通透的作用。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因为紧不论是神经、肌肉、血管收缩,都会产生痛感,不通则痛。「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单单由脉象来探讨,比较抽像一点。因为我们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不是光由脉象来探讨。等一下后面的条文就会提到望诊,由望诊病人上下眼胞,就可以发现有水气的感觉。而病人本身自己也会有感觉,手脚都会胀胀的。尤其是早上睡觉起来,或是中午午觉起来胀胀的感觉就最明显。
「沉则为水,小便即难」,也要经过问诊,问病人小便量、小便次数。一般水气病病人的小便量、小便次数都会减少。「小便即难」并不是小便完全排不出来,而是次数与量减少。条文到此是一段落
第二段落:「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脉沉为里,而一般水病都属里病。但等一下条文有水气病的分类,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以及黄汗。其中风水、皮水比较表层,在皮下,脉象比较浮。而里水、正水、石水脉象就比较沉。
一般有水气病的人,全身会感到肿胀、笨重感,所以说「身体肿重」,重就是「重着」,湿多则着,甚至连翻身都困难。就像在第十一章〈五藏风寒积聚〉有「肾着之病,其人身重,……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腰部好像带了五千个钱币,就是重着的感觉。
吴谦认为要把第二段落「脉得诸沉……身体肿重」列到篇首。而第一段落「少阴脉紧而沉……小便即难」这段是脱简不解释,这是吴谦看法。我觉得少阴包括了心与肾,事实上现代生理学的研究,身体中的水份运送、代谢、过滤、的确与心、肾有密切关系。所以第一段落我们也可以列为条文,不必删去。
【吴谦注】
咳喘而不肿胀,谓之痰饮∶肿重而不咳喘,谓之水气。
沉脉得于诸部,身体不肿重者,当责为气也;肿重者当责有水也。
以水蓄于里,故脉沉;水溢于表,故肿重也。
因为一样是水份代谢、运化出了问题的病因,所以吴谦在此特别与第 13 章〈痰饮病〉来作比较。在辨证上,有「咳喘而不肿胀」是痰饮。因为痰饮病中,有痰饮、支饮、悬饮、溢饮,特别是溢饮,症状就有点类似水气病。
「肿胀而不咳喘」是水气病的范围。
「沉脉得于诸部,身体不肿重者,当责为气也」,在这一章里,后面的条文又把水气病区分为气分肿、血分肿。在气分肿提出二个治疗方剂:枳术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肿重者,当责有水也」,有水才会觉得重。
【条文】
2、水病脉出者,死。
【吴谦注】
水病肉肿,脉当不见,今脉出者,是气外散也,故死
第二条、第三条条文属于预后诊断。
因为水气肿胀以后,脉应该变得比较沉。现在轻轻按压就可以按到脉,就是「水病脉出」「脉出」是脉象很明显、很容易就可以摸到,这表示「气外散」的意思。这预后不良。
所以如果病人水气病很严重,但是轻轻的按脉就按出脉象,预后危险。第二条是由脉象来作预后诊断。
【集注】
沈明宗曰:脉得诸沉,沉为气郁,不行于表,则络脉虚,虚即水泛皮肤肌肉,故身体肿重,当责有水。但沉为正水,而正水乃阴盛阳郁,脉必沉极若陡见浮起,是真气离根之象,故曰:水病脉出者死。若风、皮二水脉浮洪,不在此例。
【条文】
3、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阴肿者,何也?
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病下利后,渴饮水」,拉肚子之后,水份流失掉了,会口渴想喝水,这是正常现象,照道理如果可以正常排尿,是不会有蓄水现象。现在小便不利,泌尿系统发生障碍,就造成「腹满阴肿」,腹满甚至阴囊都会肿胀。
为什么会造成前面的症状呢?「答曰:此法当病水」,条文到此是敍述病理的形状,问题的征结还是跟小便有关系。
在第一条条文就有「小便即难」,小便次数减少、尿量减少,就会形成水气病。这里也一样,问题在「小便不利」。
而后半段「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如果小便顺畅,或者是会流流汗,就不会水肿了。即使已经有水肿现象,也会得到改善。
我曾经跟大家报告过,有一位竹东的女孩子,在○○药校念高一,有一次她感冒,全身水肿,我用越婢加术汤治疗,因为越婢加术汤有发汗作用。等一下条文就有越婢汤、越婢加术汤治疗风水的条文。
「风水」「风」表示外感,因为外感而出现全身水肿,用越婢汤、越婢加术汤效果非常不错。
甚至已经在洗肾的病人。有一位许姓小姐,已经洗肾一年多。她这次很有勇气,已经停了洗肾一个多月,她的指数也没有升高。本来 BUN=67,第一次降到 57,这几天过年比较劳累,过年后回诊 BUN=66,有没有洗肾,数值差不多。肌酸肝数值也差不多,状况稳定。
她第一次没去洗肾时,感到全身肿胀,我使用越婢加术汤,再合猪苓汤,然后再加冬瓜子、牛膝、车前子、泽兰,服用一星期,全身水肿现象就消失,数值也稳定下来。
在这一章〈水气病〉条文中,并没有提到用猪苓汤治疗水气病。不过在第五条条文「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当利小便」其实猪苓汤、五苓散都可以利水。但是在这一章条文中都没有出现猪苓汤与五苓散。不过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就有五苓散的架构。
第三段条文一方面敍述病理的演变,二方面也敍述预后。
【吴谦注】
病下利则虚,其土伤其津也,土虚则水易妄行,津伤则必欲饮水
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则水精输布,何水病之有?惟小便不利,则水无所从出,故必病水。
病水者脾必虚,不能制水,故腹满也;肾必虚,不能主水,故阴肿也。
于此推之,凡病后伤津,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当防病水也。
注文最后一行「凡病后伤津,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当防病水也」这段话,在临床上相当值得参考。我们可以使用健脾利湿的方法,例如,六君子汤五味异功散,重用茯苓、白术,常常很多的水气病会改善。所以很多肿胀的问题可以这样处理。越婢加术汤中也有白术,甚至可以重用白术。
但是如果小便原本就不顺畅,还要喝一大碗的药汤,所以我建议可以使用散剂,就不用喝一大碗汤药了。
【集注】
程 林曰:病下利,则脾土衰而津液竭,故渴引饮;而土又不能制水,故小便不利,脾恶湿,故腹满;肾主水,故阴肿,此为病水无疑。若小便利则水行,汗出则水散,虽不药而亦自愈矣。
【条文】
4、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吴谦按】
其人消渴之下,古本有「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四句,与上文义不属,当另分为一条,在本门五条之次,始合里水脉证
第 4 条前半段条文,介绍望诊,如何诊断出水气病。其实很容易就看得出来。尤其睡觉刚起来的时候,很多人的上眼胞就会有肿肿亮亮的感觉,一看就可以看出来,病人本身自己也会有感觉。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目下的眼胞如蚕宝宝肿肿亮亮的感觉,脸与眼睛好像也含很多水份水水亮亮透明的感觉。
「脉伏」,脉要推筋着骨才按得到。前面第一条条文「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脉沉要用力按压才摸得到脉,称为沉脉。这里「脉伏」甚至要把筋骨推开才摸得到脉。所以水气病的脉一定要用力按压才按压得到。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所以下法应该包含通大便与利尿。例如,十枣汤除了峻下之外,也是强烈的利尿剂。这也是我们在归纳〈伤寒论〉汤方分类,我会把十枣汤归类在承气汤类的原因。
吴谦认为:「病水腹大……有水可下之」这一段要另外分成一个条文,而后面的条文也会有些类似的内容。因为这些条文的内容,都是由《内经·水病论》中引述出来的。因为仲景《伤寒》《金匮》的思想都是由《内经》引述出来的。
【吴谦注】
目下窠,太阴也。
目下微肿,水也。
惟土不能制水,则水泛溢为病,故水始病,必先见微肿于目下也。
有卧蚕状,水病证也。面目鲜泽,水病色也。沉甚脉伏,水病脉也。消渴引饮,水病因也。此皆水病先见之征也。
「目下窠」,念丂ㄜ,就是眼胞。「太阴也」是足太阴脾。「目下微肿」,下眼胞浮肿,就可以看出是水气病。「惟土不能制水」,足太阴脾属土,而现在土不能制水,「则水泛溢为病」,土不能制水,水就会泛溢出来。
因为脾主运化,运化的功能一旦发生障碍,就会影响营养素、组织液的输送,水份会停蓄在某一部位、停蓄在皮下,所以水泛滥成灾了。「故水始病,必先见微肿于目下也」,从下眼胞就可以看出来。
「面目鲜泽」,脸部与眼睛,亮亮的、透明的。一般而言,除非很年轻,要不然 30 岁过后,脸部眼睛就会有皱纹、鱼尾纹。现在有水气,一肿胀,反而皮肤亮亮的,看起来好像没有皱纹。所以有些人吃类固醇也是一样,月亮脸一肿起
来,脸部就亮亮的、没有皱纹、有鲜泽的感觉。
「沉甚脉伏」,脉沉到极点就是伏脉,要推筋着骨才摸得到脉。
「消渴引饮,水病因也」,这里的渴是因为有蓄水,水份代谢运化有障碍所造成的。如果因为渴,而大量供应水份,反而更不能带动身体水份代谢,可能会更口渴。
「此皆水病先见之征也」,由望诊眼胞,就可以发现。同时,病人本身也会有感觉,四肢会肿肿胀胀的,大概也就是有水气病。
【集注】
赵 良曰:《内经》曰:「色泽者,病溢饮,溢饮者,渴而多饮,溢于肠胃之外」又曰:「水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也,故水在腹,便目下肿也」《灵枢》曰:「水始起也,目下微肿如蚕,如新卧起之状其人初由水谷不化津液,以成消渴,必多饮,多饮则水积,水积则气道不宣,故脉伏矣」。
沈明宗曰:水外走则泛溢于皮肤肌肉,内逆则浸淫于脏腑,肠胃相随。胃脉上注于面,目下如卧蚕之状;水主明亮而光润,故面鲜泽,为水病之验也然水病因阳微阴盛,经隧不利,所以脉伏。而胃中津液水饮,外溢皮肤肌肉,不溉喉舌,故作消渴,诚非真消渴也。
【条文】
5、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这条是水气病的治疗原则、治疗大法。其实我始终感觉到:用什么方,不是很重要:用什么法,比较重要。
第 5 条与第 6 条条文,这二条讨论的是「治法」。
【吴谦注】
诸有水者,谓诸水病也。
治诸水之病,当知表襄上下分消之法。
腰以上肿者,水在外,当发其汗乃愈,越婢、青龙等汤证也;
腰以下肿者,水在下,当利小便乃愈,五苓、猪苓等汤证也。
「诸有水者,谓诸水病也」,所以就包括了风水、皮水、石水、正水、黄汗。「治诸水之病,当知表里上下分消之法」。在表、在上用发汗法。在里、在下用利尿法。分别把水气消除掉。所以叫「表里上下分消之法」。
「腰以上肿者,水在外,当发其汗乃愈」,可以用越婢汤、大青龙、小青龙汤。「腰以下肿者,水在下,当利小便乃愈」,可以用五苓散、猪苓汤。
虽然在这一章的条文里,没有五苓散、猪苓汤出现的场合,但是仍然还是可以使用。
更严重的话可以用十枣汤、舟车神祐丸、大舜濬川散都可以用。
【集注】
赵 良曰:身半以上,天之分,阳也;身半以下,地之分,阴也。而身之腠理行天分之阳,小便通地分之阴。故水停于天者,开腠理而水从汗散;水停于地者,决其出关而水自出矣。即《内经》「开鬼门、洁净腑」法也。尤怡曰:发汗利小便,因其势而利导之也。
赵良,就是赵乙德:「故水停于天者,开腠理而水从汗散」身体上半身属天、属阳方。如果水停在上半身,要用「开腠理」,也就是《内经》说的「开鬼门」,就是发汗法。
而「水停于地者,决其出关而水自出矣」,身体下半身属地、属阴分。如果水停在下半身,要用利尿法,也就是《内经》说的「洁净腑」
如果「开鬼府、洁净腑」都还没办法达到消水肿的话,《内经》还有一个「去菀陈莝」法。「菀」要念ㄩㄣˋ,就是「郁」字,阻塞不通的意思。「陈」表示陈年旧病。
尤怡:「发汗利小便,因其势而利导之也」,尤怡,就是尤在径。因势利导,看病人的症状,看由那一个管道来消除水气比较顺利。
【条文】
6、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病水腹大」也可以标点成「病水,腹大」「腹大」就是整个腹部变肿大了。为什么会有水病,而且腹部肿大了,这是因为「小便不利」。
「其脉沉绝」,脉象很沉而且几乎不跳动了。由「腹大」「小便不利」「脉
沉绝」,这些症状合起来,也就是刚刚讲要望、闻、问、切四诊合诊,确定是有水气病,就可以用下法了。
【吴谦注】
上条为水之在外、在下者立法也。
若水在里者,非其治矣。
腹者至阴脾也,故病水必腹大也。
水蓄于内,故小便不利也。
其脉沉绝,即伏脉也。
脉伏腹大,小便不利,里水已成,故可下之。
十枣、神祐之类,酌而用之可也。
这条条文可以用下法,但用什么方子来下呢?在注文中提到可以用十枣汤舟车神祐丸。其实还有大舜濬川丸。
由方剂的命名就可以知道,舟就是船,船一定要在流动的水才能动,不能是一滩死水。车辆也是一样要能行动。所以称「舟车」。而大舜治水、疏濬河川现在就是因为河川不通、阻塞住了,所以称为「濬川」。
十枣汤、神祐丸就是「去菀陈莝」法。而大青龙、小青龙是「开鬼门」法。五苓散、猪苓汤是「洁净府」法。如果「开鬼门」的汗法,与「洁净府」的利水法,效果都不好的话,就要用「去菀陈莝」法。
而在临床上,常常我们还用「开肺气」的方法,又称为「提壶揭盖」法或「开
瓶盖」法。就像罐头,如果只打一个洞,水流不太出来。但是如果在上面再加一个洞,水就流得很顺畅。所以我们可以在利水药中加一点开肺、入肺的药,例如,桔梗、北沙参、杏仁、紫苑、款冬花。尤其桔梗开肺气,马上利水效果更好。
在《医方集解》一书中有二个麦门冬汤,一个治疗咽喉不利,另一个就专门治水。因为《内经》「肺为水之上源」,肺为金,金生水。
如果用「开瓶盖」法也没有效的时候,就要运用强心的方法。大家知道,水份占身体比重至少 80%,所以为什么严重失血的人会口渴?就是因为水份也跟着流失。我们用强心药,把血液运送到身体各处、身体本稍,水份也会跟着代谢运化,就不会堵塞住。所以强心就会利尿。
而使用强心剂来利水,一定有须要强心的症状与背景,这个时刻用四逆汤、真武汤来强心,尿尿更顺畅。真武汤中有附子可以强心,又有茯苓、白术可以利湿利水。
强心就会利尿,有时你用利尿剂,越用越多,越用越糟,尤其用木通、泽泻。一般我们用利尿剂,在现代药理学中,是会把过多的钠滤掉,把钾离子留起来。
但是有时候身体不会那么乖,所以长期吃利尿降压剂的人,会有电解质不平衡的可能。
用太多或长期使用木通、泽泻这二个利尿药,反而会把钾离子带走,反而产生缺钾性的水肿。
水气病,后面条文会提到:五藏都有水,肝、心、脾、肺、肾五藏都有水。
肝水、脾水、心水、肺水、肾水确实是这样。大陆在文化大革命的时代,大饥荒,大概有 5000 万人饿死,真的没有东西吃,吃树皮、吃树根,很多人水肿,这是脾胃系统蛋白质吸收不良吸收太少引起的水肿。最后是吃米糠的人才不会水肿。
所以水气病的病因、成因有很多,要详细去分析。
【集注】
程 林曰:腹大者,为水在襄。小便不利者,为水不行。是以脉必沉伏也,故宜下之以利其水。
【条文】
7、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吴谦按】
「越婢加术汤主之」七字,当在后「太阳病,脉浮而紧」条,「发汗即愈」之下,文义始属,必是错简。在此观其里有水之文,自可知非越婢加术汤发表之药所能治矣。
由第一条条文开始,观察到有个共同的特点:为什么会形成水气病?因为小便不利。这条条文也是强调「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因为真的有一身面目黄肿、水肿,可以用越婢加术汤来治疗。因为白术有健脾作用,健脾利湿、健脾燥湿,增加脾胃对水份的吸收作用。而越婢加术汤中有生姜、大枣也是脾胃药。而又有麻黄可以发汗、也有利尿作用。
不过「越婢加术汤主之」这七个字,吴谦认为要放到后面条文,第十八条后面。
【吴谦注】
此承上条言里水未实,不可下、不可利之羲也。
里水者,谓里有水也。
一身面目黄肿,有水之证也;脉沉,有水之脉也。
虽有是证,脉犹必沉,而小便不利腹大者,始为里有水也。
设不腹大满急,此里水未实,不可下也。
若小便自利,此亡津液作渴,非里有水作渴,亦不可利小便也。
【集注】
尤 怡曰:里水,水从里积,与风水不同,故其脉不浮而沉。而盛于内者,必溢于外,故一身面目悉黄肿也。水病小便当不利,今反利,则津液消亡水病已,而渴病起矣。
这条文,有些文献认为,这「里水」应该改成「皮水」,因为如果这条文真的是用越婢加术汤来治疗,而越婢汤、越婢加术汤比较作用在表病。而风水、皮水是属于表层的。
【越婢加术汤方】
见下
【条文】
8、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白术汤主之。
我觉得这一章的条文编排次序有点乱。如果能够重新编排条文次序,依我多年教《金匮》的经验,我会把第 18 条挪到前面来,先介绍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然后按照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来敍述,然后介绍它们的治疗。接着再介绍气分肿、血分肿。最后再讨论五藏水气病,因为五脏水气病没有治疗方子。这样子比较有系统。
第八条是讨论气分肿。
「心下坚,大如盘」「心下」就是胃,按压胃的部位硬硬的,面积像盘子一样。「边如旋盘」,中间空空的。「水饮所作」,既然是水饮,所以会用白术,用「枳实白术汤主之」。
枳实是气分药,少量有行气作用,大量重用会有破气作用。
【吴谦注】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此里水所作也。
似当下而不可下者,以坚大而不满痛,是为水气虚结,未可下也。
故以白术倍枳实,补正而兼破坚,气行则结开,两得之矣
此里水不可下之和剂也。
「此里水所作也,似当下而不可下者,以坚大而不满痛」,因为是「边如旋盘」,中间是空空的,不是实满痛,「是为水气虚结,未可下也」
「故以白术倍枳实」,白术可以健脾,所以说「补正而兼破坚,气行则结开」
【集注】
赵 良曰:心下,胃上脘也。胃气弱,则所饮之水,入而不消,痞结而坚,必强
其胃,乃可消痞。白术健脾强胃,枳实善消心下痞,逐停水,散滞气程林曰:此证如盘而不如杯,是水饮散漫之状也。以散漫于心下如盘,不必辛
热之剂以发之,但用枳术以散之,得腹中软而水自消矣。
沈明宗曰:见心下坚大如盘,当审虚实寒热,脉之浮沉、迟数、大小为异,毌得执方而误用也。
尤 怡曰:言水饮所作者,所以别于气分也。气无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
【枳实白术汤方】
枳实七枚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集注】
李 彣曰:枳实消胀,苦以泄之也;白术去湿,苦以燥之也。后张元素治痞用枳术丸,亦从此汤化出。但此乃水饮所作,则用汤以荡涤之;彼属食积所伤,则用丸以消磨之。一汤一丸,各有深意,非漫无主张也。
枳实白术汤中用枳实七枚、白术二两,服用后「腹中软即当散也」服用后肚子硬硬胀胀的感觉马上会软下来。
李彣:「枳实消胀,苦以泄之也」,枳实可以消胀,所以承气汤中,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都有枳实。「白术去湿,苦以燥之也」,白术可以增加肠胃对水份的吸收。
「后张元素治痞用枳术丸,亦从此汤化出」,后世的张元素,也就是张洁古,他是李东垣的老师,他用《金匮》中的这个枳实白术汤,变化出枳术丸。
如果要破气为主,就重用枳实。如果要健脾为主,就重用白术。「此乃水饮所作,则用汤以荡之。彼属食积所伤,则用丸以消磨之」,《金匮》枳术汤是以治疗水饮、水气为主,而张元素的枳术丸以治疗食积为主。「一汤一九,各有深意,非漫无主张也」。
「苦以泄之」「苦以燥之」,这是由《内经》出来的药性总义。例如∶黄连也是有泄热作用,几乎所有苦药都能泻热。而例如,白术去湿,因为它是燥药,能增加水份吸收,所以称「燥湿」。
【条文】
9、跌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则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趺阳脉当伏」「趺阳脉」是胃脉,我们在〈五藏风寒积聚〉那章有一个脾约证「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就提过「趺阳脉」就是胃脉。
「今反紧,本自有寒」,紧脉主寒,在第十章〈腹满、寒疝、宿食〉就提过。如果有寒的话,容易寒疝、瘕聚、肚子痛。因为脉紧,表示肌肉、神经、血管有收缩痉挛,如此气、血会不通畅,不通则痛,所以会腹痛。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不论是伏脉或是紧脉也好,都是属于寒,寒证就不应该用下法,就算要攻下也要用温药下。所以第十章有「温药下之」用大黄附子汤。但现在「医反下之」,这是错误的治疗,或许用了寒药攻下。错误的下法,导致「胸满短气」,胸口胸腔满闷,呼吸变得急促浅短。条文到此句是第一段。
第二段「趺阳脉当伏,今反数」,出现了脉数,表示有热、有发烧,所以「本自有热」,有热象的话就容易消谷善饥,容易肚子饿。这是属于中焦证的症状,我们在上一章〈消渴病篇〉介绍过。
「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和前面几条条文相同,出现了小便不利的症状,大概就会导致水气病。
这二段条文都是「趺阳脉当伏」,但一个「今反紧,本自有寒」,一个「今反数,本自有热」。表示水气病的形成与病人本来的老毛病是有关连的。
【吴谦注】
此明里有水兼寒兼热,误下之义也。
里水脉伏,非谓三部脉皆当伏,乃谓跌阳胃脉当伏也。
若脉不伏反紧,其人必本自有寒也。
水寒同病,则疝瘕腹中痛。医误以为里水而下之,水去寒留,更虚其中,故胸满短气也。
若脉不伏反数,其人必本自有热也。
水热同病,当消谷而小便数,不病水也。今小便反不利,此欲作水之病也。
很多水气病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水气病,而是跟脾胃、消化功能、或是别的毛病有关连,逐渐才形成水气病。比较肯定的是,如果小便的次数与量都很正常,就应该不会出现水气病。一定最后出现了小便不利,才会形成水气病。从第一条条文开始都在强调「小便不利」这个症状。
我们传统医学对于大小便的利与不利,大小便的颜色,都非常重视。不像现代医学,如果病人小便不通,就塞导尿管,以为这样就解决问题。我们传统医学要很详细的去观察大小便的问题,问诊也要问二便的情况。
病例分析
刚刚提到那位许小姐,她下定决心不洗肾时,第一次来诊,她觉得全身都胀胀的。我加了越婢加术汤进去。第二次回诊,全身胀胀的感觉就没有了。所以如果用药正确的话,一星期就会有感觉。
但是如果是肝硬化、肝腹水的话,效果可能不会这么快,我不敢保证。因为已经牵涉到动、静脉、渗透压的问题,肝的门脉动脉、静脉已经发生问题了,就比较不好处理。
我处理过几位肝硬化、肝腹水末期的病人,用了十枣汤也没有效果。我一开始不敢用大剂量,药材用五分、七分,逐渐加到二、三钱也不见效果。其实三钱已经蛮重的了。目前也没有药厂生产十枣汤的科学中药。
不过我遇到高雄市立中医院院长苏○中院长,他告诉我:十枣汤一用,腹水就消了。所以很奇怪,是不是药材的问题?因为这些药很少使用,有些药房可能从开药房开始到结束,都没有用过这些药。就像我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用过巴豆。
是用科学中药粉剂。其实例如,五苓散,原本就是粉剂。用桂枝主要在增加气化。
《难经》「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1991 年四月在河南南阳,仲景的家乡,召开纪念仲景诞生 1840 年的国际性会议,有一篇论文,发表用小柴胡汤来治疗水气病,它所持的论点就是「三焦气化」的观念,也是有道理。这个思想也影响到我,在临床上如果遇到三焦气化有问题的水气病病人,我会用小柴胡汤合五苓散一起使用。因为五苓散也会增加气化。而五苓散加人参就叫春泽汤,小柴胡汤中就有人参。
小柴胡汤本身就作用在少阳,包括了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而小柴胡汤其实针对胆病比较有效,可以增加胆汁分泌,也可以增加三焦气化的功能。所以
我常常使用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与五苓散合方,称为柴苓汤。
柴胡桂枝汤是我经常使用的处方之一。一方面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一方面小柴胡汤可以疏通三焦。在《伤寒论》第 232、233 条,就提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因为小柴胡汤主治「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这都是肠胃问题。所以小柴胡汤也有调和肠胃的功能。这也和「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不谋而合。三焦的气化可以把水谷之精微运化出去。
所以有时候一句话,就会有很大的启发。我读《潜斋医书》好几遍,里面有一句话:「耳聋治肺」。一般《内经》说「肾开窍于耳」,耳朵为肾之官。另外在经络学上手少阳、足少阳经都绕到耳朵这边,包括耳门、听宫、听会穴。但是王孟英讲了一句话:「如果用肾、手足三阳经的药治疗耳聋重听,还是没有效的话,不妨用耳聋治肺的方法」。这是有道理的。
因为在《内经》《难经》都提到「肺主五声」,既然听不见声音,就要「耳聋治肺」,用开肺气、入肺经的药物。所以现在我治疗耳聋、耳鸣的病人,我会加一些通窍药,例如,远志、菖蒲。同时也会加一些入肺的药,例如,桔梗、杏仁。这些药加进去,效果更灵光。
有位病人很奇怪,每天早上一起来,有 30 分钟耳鸣,他自己还分成三级,第一级像地震一样,很难过。30 分钟后变成第二级,还可以忍受,然后一刹那变第三级。第三级时还可以上班做事、打牌,睡觉也不干扰。但是一睡醒、包括午觉睡醒 30 分钟就是很难受的第一级。
治疗耳聋耳鸣,一般我都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大概用这二个方子机会比较多。如果确定有少阳症状就使用小柴胡汤。「肾开窍于耳」用肾气九的机会也有。由临床症状来判断来决定方剂。
【集注】
赵 良曰:趺阳当伏者,非趺阳胃气之本脉也,为水蓄于下,其气伏,故脉亦伏脉法曰:「伏者为水」。
魏荔彤曰:趺阳有水邪,则当伏,以胃阳为衣,湿阴寒所固闭,故阳明之脉不出也。今反紧,不惟水盛于里,而且寒盛于中矣。盖其人不止有水气之邪,而更兼平日有积寒疝瘕,腹中常常作痛,水邪中又兼寒邪也。医者不识其为阴寒,乃以为水邪可下,虽水下沉,而寒邪上逆,故胸满短气矣。此病跌阳脉当伏,今反数,为本自有热。然本自有热,则当消谷,小便数,大便坚,如伤寒胃实之证也。今小便反不利,则知为欲作水,与湿热之邪无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