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第二十六讲
【条文】
10、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由第 10 条开始到第 14 条,讨论五藏水病。
水气病的形成,最重要的藏是肺、脾、肾。「肺为水之上源」「肺主清肃」如果肺不肃降,水份渗到皮下,就变成水肿。
「脾主湿」「脾主运化」如果脾的运化有了障碍,湿就容易蓄积,造成水肿。
「肾主水」「肾为作强之官」「肾司二阴」,所以肾的功能不好也会水肿。
虽然水气病与肺、脾、肾最有相关,但是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其实肝、心、脾、肺、肾都会引起水气病。
而前面的几条条文只是涉及组织、组织液的问题,现在五藏水气病是涉及到实质器官的问题。例如,心会积水,脾会肿大,肾会积水,肝会肿胀、肝腹水,肺积水也很多。
这一条讨论肝水,「肝水者,其腹大」肝主两脇,两侧胳支窝下来,包括肋间,都是肝所管辖。肝一胀大、肝腹水以后,晚上睡觉连翻身都不能翻身,就是「不能自转侧」。
「胁下腹痛」,两脇下是肝所主管,牵引到腹痛的神经肌肉都会痛。
「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幸好小便还可以通畅。
【吴谦注】
以上发明表里上下之水,以下发明五脏气血之水也。
肝主筋,腹胁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则筋缓不能自转侧,内则腹大、胁痛淋溲也。
吴谦在这里自己作了分类,前面的条文讨论「表里上下之水」,以下条文讨论「五藏气血之水」。
「水邪干之,外则筋缓不能自转侧」,因为肝主筋,所以不能自转侧。
「内则腹大、胁痛、淋溲」,因为肝经环绕阴器,影响到小便发生障碍。「淋溲」就是小便滴滴答答的。
因为肝经环绕阴器,所以很多生殖器的毛病可以由肝经去治疗。因为肝经循行由脚大趾大敦穴开始,一直向上生殖器旁边的五里穴,环绕阴器,然后向上到乳头。
【集注】
魏荔彤曰:肝水者,水附肝,则肝水也。肝经有水,必存两胁,故腹大而胁下痛。
少阳阴阳往来之道路,有邪窒碍,故不能自转侧。肝有水邪,必上冲胸咽,故时时津液微生,及上升而下降,小便不利者又续通,此水邪随肝木往来升降之气上下为患也。见此知肝经有水,当于肝脏治之也尤怡曰:肝之府在胁,而气连少腹,肝之水不行,则腹大不能转侧,胁下腹痛也。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者,肝喜冲逆而主疏泄,水液随之而上
下也。
【条文】
11、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
【吴谦按】
「其人阴肿」四字,当在肾水条内,错简在此
步桃福檀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全身笨重,而且心水影响了心脏血液运送,造成缺氧现象。「少气」呼吸时气提不上来的感觉。
心主烦,所以「不得卧,烦而躁」,都跟心脏的血液供应、心血不足有关系。
「其人阴肿」四字,吴谦认为要列在第十四条条文后才是,因为「阴肿」应该属肾才对。
【吴谦注】
心主脉,膻中是其部也。
水邪干之,外则周身之脉不行,其身重也;内则少气心烦,不得卧而燥也。
心主血脉。而「膻中穴」就在两乳头连线正中央,就是心所管辖的地方。
【集注】
程 林曰:《内经》云:「心主身之血脉」《上经》曰:「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是以身重少气也」《内经》曰:「诸有水病者,不得卧」。夫心属火水在心是以不得卧而烦燥也。
魏荔彤曰:夫水邪,亦积聚之类也。切近于其处,则伏留于是脏,即可以脏而名证。水附于心,则心水也。心经有水,四肢百骸,皆可灌注,故身重气为水邪所阻,故少气。水邪逼处,神魂不安,故不得卧。神明扰乱故躁而烦,见此知心经有水,当于心经治之也,
【条文】
12、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吴谦注】
脾主腹,四肢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则四肢苦重,内则腹大少气,小便难也。
「脾水者,其腹大」,脾水与肝水一样会腹部胀大,而脾主四肢,所以四肢会感觉到笨重。
脾水「津液不生」,肝水是「时时津液微生」,所以这也是鉴别的方法。因为脾主管营养吸收与运化,一旦营养吸收与运化发生障碍,就无法生出津液。而营养吸收不足、运化产生障碍,会影响到血液的胶体渗透压,产生所谓的脾性水肿。
「但苦少气」,一旦营养吸收供应不足,会产生倦怠的现象,呼吸也会受影响。而心水的少气是心脏负责血液输送的关系。
「小便难」,如果营养的吸收与水份运化产生问题,最后还是会影响到小便次数与小便量的减少。
【集注】
魏荔彤曰:脾水者,水附于脾,则脾水也。脾专主腹,故腹大。脾主旋运,又主四肢,旋运不利,故四肢苦重。津液不生。气不流行,上下则阻碍不通,故上则苦少气,下则小便难。见此知有水在脾,当于脾脏治水也。
尤 怡曰:脾主腹,而气行四肢,脾受水气则腹大,四肢重。津气生于谷,谷气运于脾,脾湿不运,则津液不生而少气,小便难者,湿不行也。
【条文】
13、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吴谦注】
肺主气,皮毛是其部也。
水邪干之,外则周身皮肿,内则不输小便,大肠乃其府,水走大肠,故鸭溏也。
肺主清肃,肺又主皮毛。如果肺的清肃产生障碍,水份会渗透到皮下。而皮毛主要负责调节体温、维持体温,另外也负责把表层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一旦这些皮毛的功能有了问题,当然会蓄积在皮下,全身出现肿。所以说「肺水者其身肿」。
「小便难」,因为肺为水之上源,肺部有问题也会影响小便。「时时鸭溏」如果水份不能由小便道排出,肺又与大肠相表里,水份会蓄积到大肠道,自然大便会稀稀软软的,不会成形的。
【集注】
赵 良曰:肺主皮毛,行荣卫与大肠合。今有水病,则水充满皮肤。肺本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为尿溺,今既不通,水不得自小便出,反从其合,与糟粕混成鸭溏也。
魏荔彤曰:肺水者,水附于肺,则肺水也。肺主气,气引水行,亦能使之周身浮肿。肺不肃则气化壅,故小便难。小便难则清浊不分,故便鸭溏。此知为有水在肺,当于肺脏治水也。
尤 怡曰:鸭溏如鸭之后,水粪杂下也。
【条文】
14、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吴谦按】
「面反瘦」之下,当有上条「其人阴肿」四字。
【吴谦注】
肾主腰,足阴是其部也。
水邪干之,外则阴肿,阴下湿,足冷面瘦。内则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也。
此五者,指水气等胀为言,故俱不喘咳也。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肾水与肝水、脾水一样会腹部胀大,但是肾水的部位大部份在腰与肚脐一带,所以会「腹大脐肿」。
临床上,我在○恩医院看过一位腹水病人,肚子大到像排球一样大,整个亮亮的,姓叶,客家人,那年 46 岁,整个肚子是透亮的,肚脐整个翻出来,很危急。那时我没有用十枣汤,我用东垣的中满分消汤,中满分消汤又分热胀、冷胀二个方子。不过这样叶先生好像三天后还是往生了。
所以这种末期腹水的病人,不是那么简单,不好处理。一般肝硬化水腹、肺水肿、肾脓疡水肿等,都到了末期才找我们中医,他们都用「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到最后处理不好,他们就说:「你看,中医还是不行」。这样我觉得很不公平。
肝水,十枣汤是可以使用,不过肝硬化、肝腹水到了末期不太乐观。而心内膜发炎而有水病,或者是心脏扩大,用木防己汤效果不错,有时候视情况,也可以用四逆汤。
台北市教育局有一位吴督学,以前是青年军,流亡学士,生活很苦,他患有肝硬化,到南昌街找一位很有名的中医大师看病,用五味异功散,竟然同样一处方用了三百多帖,实在不可以这样作。我的病人如果看了一个礼拜、二三个礼拜还是一筹莫展的话,我就会建议他另请高明,或者该到大医院就去大医院。
这吴督学吃了三百多帖,一大帖的处方,都是五味异功散加减,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苡仁、白扁豆。这样治疗肝硬化会好吗?不应该这样子。因为台湾中医界大师级的很少,所以大家相信他。
所以有一位考试委员陈 OO,每次去找这位大师看病看完,就打电话给我,把处方告诉我,问我的意见。我处在两难的地位。
我们中医界,有一些人听到大人物生病,就会自动送药到人家家里。有一次这位陈委员生病,就有人送了一大帖药过去,一共六十多味药,还附了方子。他把方子寄给我,叫我鉴定能不能吃,我统计了一下大概有十几个方子凑在一起。我告诉他:要是我,我不会吃!
李东垣治脾水的方子,大部份以补脾为主,例如,中满分消汤、分消九都是以五味异功、四君子、六君子汤作为基础。
而肺水就必须视症状来开方,其实葶苈大枣泻肺汤就可以泻肺水。小青龙汤也可以泻肺水。尤其肺气胀引起肺水肿,用小青龙汤加石膏很好用。
忠孝东路有一位李老太太,80 多岁,全身皮肤都透亮的,一吃小青龙汤,水气马上就消掉。
最后肾水,也是要看症状,肾脓疡也会引起水肿。那位住在○总的洪老太太
二林人,她肾脓疡。我用真人活命饮,方中有金银花解毒,有天花粉、浙贝母是散结的,有穿山甲是溃坚的(已经禁用),这个方子很好用。这个方子可以治疗痈疽。很多肿瘤病,我都喜欢用真人活命饮(又名仙方活命饮)。
我可以跟大家报告:治疗青春痘,我几乎都用这个方子。无往不利,几乎都有效,可以配合荆芥、连翘、防风、或是蝉蜕、薏苡仁。
另外这个方子可治疗骨刺,因为有穿山甲可以溃坚,可以直达病所。穿山甲又有胶质、胶原蛋白。另外这个方子又有乳香、没药可以止痛。
治疗骨刺可以再加木瓜,木瓜的成份有木瓜素,对筋骨不错。至于胶原蛋白胶质对关节有条补保护的作用,也可以用龟板胶、虎骨胶(已禁用)。
一般治疗骨刺,我用真人活命饮再配合四妙散。四妙散有苍术、黄柏、牛膝、苡仁有利湿消炎止痛的作用。
这五藏水病,仲景在条文中并没有方子,可以说「有定法,没有定方」有治疗法则,但没有定方。
肾水、肾脏的水肿,也可以视症状用肾气丸、济生肾气丸。肾气九中有泽泻入肾,可利水。猪苓、茯苓也是伐肾水。另外在药物学上,车前子「利水而不伤阴」,可以利水而副作用很少。所以如果利水效果要加强,用济生肾气九,方中多了车前子、牛膝。
当然在使用方剂上,有使用的分际,病人如果有热象,我们就要考虑减少肉桂、附子的量,甚至改用知柏八味丸,而不用肾气丸。以前就提到过:尺脉弱的要「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尺脉盛的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绝对不要像○○医药学院的博士班学生,开了知柏八味,又开桂附八味,接着又开六味地黄丸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开方,这博士回答:「我觉得病人有点阴虚,所以开知柏八味。又觉得他有点阳虚,所以开桂附八味。又觉得他阴阳两虚,所以开六味地黄丸」。药是用来治病的,不是吃点这个,又吃点那个。
有位田 OO 先生,79 岁,因为拔蛀牙,吃止痛药,大便全部都是红鲜血。我们用清胃散,牙齿牙龈就不肿不痛了,我只是用清胃散加一些细辛、白芷,有麻醉止痛作用。他昨天又来诊,他最近去兴○路看一位大师级的医师,一帖药三千五百元。这位大师姓氏很特殊,很多病人提供他的处方给我,我有一大叠处方,有机会带来给大家参考。
这五藏水病「有定法、无定方」,每一个病人症状不一样。
【集注】
程 林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令聚水而生病,是以有腹大脐肿之证也。腰者肾之外候,故令腰痛。膀胱者,肾之府,故令不得溺也。以其不得溺,则水气不得泄,浸渍于睾囊而为阴汗,流注于下焦而为足冷。夫肾为水藏,又被水邪,则上焦之气血随水性而下趋,故其人面反瘦,非若风水里水之面目浮肿也。
魏荔彤曰:肾水者,水附于肾,则肾水也。肾主少腹,少腹水湿固沍,故腹大脐
肿腰痛。腰以下俱肾主之也,水湿在下焦,膀胱之气反塞,故不惟小便难,而且竟不得溺。阴寒下盛,故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冷而且黏其足皆逆冷也。面乃阳之部位,下阴盛,上阳衰,故面必瘦,见此知水在肾,当于肾藏治水也。
尤 怡曰:身半以下,肾气主之,水在肾,则腰痛脐肿腹大也。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者,肾为阴,水亦为阴,两阴相得,阳气不行而湿寒独胜也。面反瘦者,面为阳,阴盛于下,则阳衰于上也。
补充
「肾水者,……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夏天到乡下,种田拉车的牛,牛鼻上汗,湿答答的。所以夏天有些人阴部流汗,湿答答的,衣服一贴住,就痒,一痒就抓,一抓就破皮,不只是男生,女生也会,就出现阴痒的症状。一方面不雅观,一直抓鼠蹊部,很痛苦很困扰。如果是急性发作,因为是肝经湿热可以短暂使用龙胆泻肝汤,加百部、黄柏。或者有时候可以用当归拈痛汤,因为当归拈痛汤主治中有「治湿热疮疡」,因为方中有苦参,苦参可以抑制细菌病毒,尤其苦参可以治下痢、赤白痢,又有利湿药如茵陈,解毒药如升麻。当归拈痛汤是李东垣的方子。
最近有一位马小姐,患有丹毒,丹毒大部份发作在下肢,红肿热痛,红红的像斑一样,会热、会痛、会恶寒。在西医的观点是病毒引起的。越疲劳越容易发作,饮食很重要,吃鱼虾也会发作,与疲劳很有关系
我有一位病人,住基隆,做早点、烧饼、油条,他只要一累,就会发作,处理不好的话,整个下肢组织就黑黑的。可以用点黄柏、苦参。
龙胆泻肝汤很苦,尤其龙胆草苦得要命,我不喜欢用。又有木通、泽泻、车前子可以利水,可以去湿。龙胆草、栀子可以解热。不过肾水这里的「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应该不是急性发作的,而是因为肾主水,肾又司二阴,如果肾对水运化的功能有问题,会有这些现象产生。
肾水「其足逆冷」《内经》「诸寒厥逆皆属肾」,厥逆手脚冰冷与命门相火燃烧有关系,所以用肾气丸会有用。「面反瘦」,因为水肿、腹大脐肿、甚至下肢也肿胀,所以看起来脸部反而下来。
「其人阴肿」,这句话是「心水」条文的最后一句,吴谦认为要挪到肾水这边来,才比较周延、比较符合临床观察。
【条文】
15、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
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骛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
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寒水相搏」这此是一段落,寒水相搏就表示有水气病,表示影响了水的循环、代谢。
第一段是寸口脉,是心肺脉,第二段「趺阳脉伏」,前面条文出现过是脾胃脉。趺阳脉伏,表示脾胃功能差,「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消化吸收功能有障碍后,粪便都稀稀的不成形,「脾气衰」就包括了消化吸收运化作用有不良。「胃气衰」,因为脾胃主肌肉,所以「胃气衰则身肿」。到此处为第二段落。
前二段「寸口脉」「趺阳脉」,表示与肺、脾比较有关系。第三段「少阳脉卑,少阴脉细」,少阳脉与三焦气化比较有关系。少阴脉与肾有关系,所以表示与肾有关系。「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水」,人体的生理调节,实在很不可思议。「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这种状况,用利水剂就不对了,用五苓散、猪苓汤就不对了。这要用调经药,用四物汤、调经汤去加减也可以,用桂枝茯苓九、当归芍药散、温经汤都可以,视症状去选择方子。甚至有瘀血、大便不通可以用桃核承气汤。只要经水一调好,水肿自然会改善。
当然这条文除了妇人经血的问题之外,条文里也有「男子则小便不利」,小便不利还是会有血分的问题,这时候还是要加血分的药进去,例如用五苓散加牛膝、丹参、赤芍、泽兰这些血分药。泽兰一方面可以利水,一方面又可行血化瘀。
其实桃核承气汤、四物汤这些方子不只女生可以吃,男生也可以吃。不过安胎饮如果开给男生吃,就有点离谱。就像有一个中医医院的医师,开了一个方子给男生吃,开了八味带下丸,竟然他也很得意的说:很有效。其实带下大部份与湿有关系。所以女生一吃冰,白带分泌就增加。吃太多白菜、白萝卜,白带分泌就增加。太疲劳,白带分泌也增加。这些与寒湿比较有关系。当然也有热湿型的,
会红、肿、热痒的大部份是热湿就要加强清热解毒。
这样开八味带下丸给男生吃,我觉得有点离谱,虽然以治湿的观点,是会有效。但是可以选择别的方子,毕竟带下是妇女的专病。就像开安胎饮给男生吃,有点不伦不类。或许吃了也有效,但是我还是觉得不对,可以选别的方子用。
【吴谦注】
寸口,两寸也。
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水寒相搏于胸中,则阳气不运,故趺阳两关之脉伏而不起,水榖不化也。若脾气衰则骛溏,胃气衰则身肿也。
少阳右尺脉陷下,少阴左尺脉细小,亦因寒水太甚,命火受制。故男子水精不化,小便为之不利。女子血化为水,经水为之不通也。
经血而曰经水者,以水为血之体也,女子以血为主,故曰:血分也。
「水寒相搏于胸中,则阳气不运」,造成清阳不升。「故趺阳、两关之脉伏而不起,水谷不化」,脾胃的消化吸收、营养的运化供应都有问题。
「脾气衰则鹜溏」,脾的吸收、消化、运化功能差,大便就稀稀软软的。「胃气衰则身肿」,脾胃主肌肉,所以全身肿胀。
「少阳右尺脉陷下」,右尺是命门相火。「少阴左尺脉细小,亦因寒水太甚命火受制」,寒水太甚,导致命门相火受制,燃烧气化不足,所以造成「男子水精不化,小便为之不利。女子血化为水,经水为之不通」。所以有时候女子月经不来,不只是考虑用活血化瘀药催经,也要考虑肾、命门相火的问题,有时候是脾胃气衰的问题。所以有时候可以考虑使用归脾汤、或是人参养荣汤。
「故曰:血分也」,意是血分肿。
由这条条文可以知道:肺、脾、肾这三个藏与水气病比较有密切关系。
【集注】
赵 良曰:仲景脉法寸口多与趺阳合,何也?盖寸口属肺,手太阴之所过,肺朝百脉,十二经各以其时,来见于寸口。脾、胃二经,出在右关。胃乃水榖之海,五藏皆禀气于胃,则胃又五藏之本,所以经脉尤为诸经之要领也。邪或干于胃者,必再就趺阳诊之,趺阳,胃脉之源也。
尤 怡曰:此合诊寸口趺阳,而知为寒水胜,而胃阳不行也。胃阳不行,则水谷不化,水谷不化,则脾胃俱衰。脾气主里,故衰则骛溏;胃气主表故衰则身肿也。少阳者生气也,少阴者地道也,而俱受气于脾胃,脾胃衰则少阳脉卑,而生气不荣。少阴脉细,而地道不通,男子则小便
不利,妇人则经血不通。而其所以然者,则皆阳气不行,阴气乃结之。
故。曰血分者,谓虽病于水,而实出于血也。
【条文】
16、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
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
阳气前通则恶寒;阴气前通则痹不仁。
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矢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吴谦按】
「名曰气分」之下,当有下条,「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十五
字。
第 16 条条文又提到了「气分」肿,所以刚刚第 8 条的枳实白术汤这条文,应当列在这条后面,这样比较周延一些。
而前一条的血分肿并没有出方子,不过在〈虚劳篇〉那里有「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这大黄蟅虫九也可以用来治疗月经周期障碍,在后面〈妇人妊娠)〈妇人产后)〈妇人杂病〉也有很多方子可以治疗月经周期障碍。所以不出方,表示要因人状况而异。例如,有些人月经周期刚来正好感冒,月经马上结束。有些人月经进行当中感冒了,月经马上结束。有的人月经该来的日子感冒了,结果月经不来了,或者月经延后等等。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调整方子。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迟脉为寒,涩脉为血少气滞。其实有些条文的写法,有些人认为并不是仲景原本写的条文,可能是后世的人解释条文时写的注文,结果被当成原条文一起传下来。到这里是第一段落。
「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脉微也是气不足。「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气不足会影响血液输送,血液中带有氧气,氧气提供热燃烧产生能量,如果气不足就会造成手脚冰冷、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其实可以倒过来讲∶营卫不利导到手足逆冷。
「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既然趺阳脉是胃脉,当然影响肠胃消化吸收。食物的消化吸收不好,会发酵产生气体,就会腹胀、腹满。而食物精微不能充分运化,水份留在肠管中,当肠子蠕动的时候,就咕噜咕噜的肠鸣。
「阳气不通,即身冷」,阳气指热量、能量,阳气不通就影响了全身温度,造成身体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阴气不通,影响了体内正常的代谢作用,可能代谢废物渗透到肌肉、骨骼,全身骨节酸痛。
「阳气前通,则恶寒。阴气前通,则痹不仁」,这里的「前通」,意义比较不明确。
「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后面的「气」字是指邪气。前面的「气」字,应该指身体的能量。「阴阳相得,其气乃行」,是有助我们身体生理正常运作的气。而「其气乃散」,是病邪的气。
「实则矢气」,会排气放屁。「虚则遗溺」,就是遗尿。
吴谦认为要把下一条文的「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放到这一条文来。
【吴谦注】
寸口脉迟为寒,脉涩少血,趺涩脉微乏气,迟亦为寒。
是则气血俱虚,为寒气所干,荣卫不利,阴阳不通,故身寒骨痛,手足逆冷腹满肠鸣,恶寒麻痹,失气遗溺也。
此气血俱虚,寒气内之气胀,故曰气分。
而下条发明主治,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者,温养荣卫,阴阳,发散寒邪之气也。
不论寸口脉、趺阳脉,总之来讨论就是「气血俱虚」气血俱虚就会造成「身寒骨痛,手足逆冷,腹满肠鸣,恶寒麻痹,失气遗溺也。」
「矢气」就是放屁,「遗溺」是遗尿。遗尿是本身没有感觉,尿就已经排出来。而尿失禁是有感觉要尿尿,但是禁不住、来不及到厕所就尿出来了。所以尿失禁症状相对比较轻,而遗尿就比较严重。
总之来讲,都是「血虚俱虚,寒气内客之气胀,故曰气分」,气分肿在临床上会产生上述的这些症状。用桂枝去芍药汤来调和营卫。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温肾发表散寒。就是「温养荣卫阴阳,发散寒邪之气」。
所以临床上如果消肿的药都使用了,效果还是不好,不妨考虑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来处理。尤其麻黄附子细辛汤对麻痹不仁有相当的疗效。
有些人全身骨节疼痛,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有效。因为麻黄除了发汗解表之外,也可以利小便,另外麻黄也是一个很好的止痛药。我们可以举出很多方剂。例如在《伤寒论·太阳中篇》第二条「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用麻黄汤,可以证明麻黄有止痛作用。而在《金匮·风湿病篇》有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用来治疗风湿病,「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曰晡所剧者,名曰风湿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可以看出风湿也会痛,也用到麻黄。
另外还有一个治疗阴疽的阳和汤,阳和汤中也有麻黄。所谓「阳痈阴疽」阳痈会红肿热痛。阴疽是不红不肿,但是会痛。阳痈来势汹汹,好像很危险,其实阴疽比较不好治。阳和汤有麻黄,也是用来止痛。
这里气分肿,但是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并没有行气药,其实细辛就有温化、温通的作用。这条文的病因是「气血俱虚,寒气内客之气胀」,如果本身气已经不足了,还用行气反而越耗散。有「寒气内客之气胀」光用补气药也不适合。所以仲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中温通、发散寒邪,是比较合拍的。
有时候对气胀的病人,用了木香、香附、枳实、陈皮,这些气分行气药,结果还是呆呆的不会动、因为没有气、气不足了。有时候是可以视症状加一些补气
药,再来行气,会好一点。所以例如,四君子汤加陈皮,叫做五味异功散,人参补气、陈皮行气,比单纯用四君子汤效果更好一点。而七味白术散是钱仲阳的方子,方中有木香、藿香行气药,再加葛根与四君汤,共七味,所以叫七味白术散,比单纯用四君子汤效果更好,因为藿香芳香健胃、葛根有升胃阳的作用。
【集注】
程 林曰:气散必从前后而去,邪气实则失气于后,正气虚则遗溺于前也。
尤 怡曰:微则为气者,为气不足也。寒气不足,该寸口、趺阳为言,寒而气血复不足也。寒气不足,则手足无气而逆冷,荣卫无源而不利。由是藏府之中,真气不充,而客寒独胜,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而下输也。
荣卫俱劳者,荣卫俱乏竭也。阳气温于表,故不通则身冷;阴气荣于里,故不通则即骨疼。不通者,虚极而不能行,与有余而壅者不同。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者,阳先行而阴不与俱行,则阴失阳而恶寒;阴先行而阳不与俱行,则阳独滞而痹不仁也。盖阴与阳常相须也,不可失,失则气机不续而邪乃着,不失则上下交通而邪不容,故曰: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失气遗溺,谓分虚实而散也,曰气分者,谓寒气乘阳之虚,而病于气也,
【条文】
17、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吴谦按】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之十六字,当是衍文,观心下坚之本条自知。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十五字,当在上条气分之下,义始相属,正是气分之治法,必是错简在此。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细辛各一两附子(炮)一枚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这方子并没有行气药,重点在「温养荣卫阴阳,发散寒邪之气」。
服了方子之后,如果「汗出如虫行皮中」,会感觉全身痒,那表示这方子发挥最好的治疗效果了。可是隔天一定会遭到病人抱怨全身痒。可以告诉病人这是最好的反应。最好事先就跟病人声明会全身痒才是对的。
在〈痉湿暍病〉中,防己黄芪汤也有「服后当如虫行皮中」。
在〈痉湿暍病〉中的白术附子汤有「一服觉身痹,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吃一服时,全身麻痹,好像触电一样。三服都吃完,会整个昏迷。我想现在没人会接受。
在〈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的乌头桂枝汤「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也是有如醉、呕吐,才是服药后好现象。
临床经验
有个淡大的女生,满脸青春痘,惨不忍睹,好多年了。来诊服药初期,反而长得更多、更吓人,这是因为她之前服用的药都是苦寒药,长期用苦寒药压抑下来,所以才会一直反复发作。其实这样不对,要让它发出来,发过了以后就不发了。
【条文】
18、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第十八条,我觉得这条文可以摆到第一条。在本章节一开始就介绍水气病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的症状。然后再把它们的主治方剂条文列在后面。
「风水其脉自浮」,风水是有外感的,所以脉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这些也是外感的症状。
「皮水其脉亦浮」,皮水是在身体表层,所以脉也是浮的,「外证胕肿,按之没指」「胕」念,同「肤」字,皮肤。也可以是通「跗」字,足背的意思。「按之没指」,按下去不会马上浮起来。「不恶风」,有别于风水的恶风,皮水不是外感风邪,所以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表示腹部表层亦有水肿。条文到此是第二段落。
「当发其汗」,风水与皮水的治疗方法,要当发其汗,用发汗剂。
第三个「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因为正水的病位在比较上部的胸腔部位,所以影响呼吸系统,因此会喘。
第四个「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石水脉也是沉的,病位在比较下方的腹腔,所以比较不影响呼吸系统,因此不喘。
第五个「黄汗其脉沉迟」,与正水一样,脉象沉迟。「身发热」表示有热象有湿郁化热的现象。「胸满,四肢头面肿」,黄汗病位比较广泛。「久不愈,必致痈脓」,如果没有即时治疗,或治疗很久不愈,很可能引发痈脓。就像消渴、糖尿病一样,如果太久没有治疗痊愈,很可能引发皮肤病变一样。
在下一章第十六章〈黄疸病篇〉也会出现黄汗的条文。严格来讲黄汗与胆汁分泌、胆色素失调比较有关系。但是黄汗会肿,所以又在〈水气病篇〉中出现。黄汗也会痛,所以在第五章〈历节病〉也有条文出现。所以我们应当把第 5 章第 15 章、第 16 章的黄汗条文归纳在一条。
黄汗在第 5 章并没有出方,在此第 15 章出了二个方:桂枝加黄芪汤、耆芍桂酒汤。在第 16 章也是用桂枝加黄芪汤。
陈立夫的「肝炎方」,其实可以说是:桂枝加黄芪汤的变方。也可以称为「四白汤」(黄芪、白术、白茯苓、白芍、甘草、白扁豆、生姜、大枣),因为方中有白术、白茯苓、白扁豆、白芍。这个方子非常流行。也有人说是叶天士的方。但是其实也可以说是桂枝加黄芪汤的变化。这个方子的思想从哪里来的?是从第一章第 2 条「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条文来的,因为白术、白茯苓、白扁豆都是补脾的药。
【吴谦注】
风水得之内有水气,外感风邪,风则从上肿,故面浮肿,骨节疼痛恶风,风在经表也。
皮水得之内有水气,皮受湿邪,湿则从下肿,故胕浮肿,其腹如鼓,按之没指,水在皮里也,非风邪,故不恶风,因水湿故不渴也。水其邪俱在外,故均脉浮,皆当从汗从散而解也。
正水,水之在上病也;石水,水之在下病也。故在上则胸满自喘,在下则腹满不喘也。其邪俱在内,故均脉沉迟,皆当从下,从温解也。
寒饮故胸满,四肢头面浮肿;伏热若久不愈,故必致痈脓也由此推之,可知黄汗是内饮外热,蒸郁于中,从土化而成也。
黄汗者,汗出柏汁色也,其脉沉迟,脏内有寒饮;身发热者,经外有伏热
以黄汗而列水病之门者,亦因水之为病而肿也。
「风水得之内有水气,外感风邪」,例如,夏天很多小朋友喜欢喝冰冷饮,喜欢吹冷气,导引内有湿气、外感风邪。「骨节疼痛恶风,风在经表也」,风邪在经脉体表。
「皮水得之内有水气,皮受湿邪」,所以皮水不是受风邪,「故不恶风」而且「因水湿故不渴也」。
而风水与皮水,「其邪俱在外,故均脉浮,皆当从汗、从散而解」。所以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可以治疗全身水肿,道理就在这里。
至于「正水,水之在上病也」,正水病位偏在胸腔呼吸系统方面。「石水,水在下病也」,石水病位在腹腔以下。「故在上则胸满自喘」正水影响到呼吸系统所以会喘,而「石水在下则腹满不喘」。「其邪俱在内,故均沉脉,皆当从下、从温解也」,例如用五苓散、猪苓汤、肾气丸。肾气丸就是从温解。
「黄汗者,汗出柏汁色也」,汗就像黄柏汁一样。「其脉沉迟,藏内有寒饮;身发热者,经外有伏热。寒饮故胸满,四肢头面浮肿。伏热若久不愈,故必致痈脓。」如果一直发热会破坏组织、破坏血球。
在第 16 章〈黄疸病篇〉有提到「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意思是急性发作的黄疸病,以十八日为病程周期,治疗到十日以上就要好转。如果没有能够控制好,变成慢性的话,那就要拖很久。这是疗程预后的条文。急性的比较好处理、变成慢性就不好处理。
急性期与慢性的黄疸使用方剂不太一样。例如,茵陈蒿汤就比较偏于急性期的处理方剂。急性发作时,肚子会胀、尿尿是咖啡色,通常有点便秘现象,全身黄疸出现,而且急性期肝指数会升高到 1000 多,而且可能会昏迷。而慢性期,肝指数全在 100 多游走。
有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小朋友,他之前在○总医院看了三年多,肝指数大都在 157 左右。因为○总医院核医部与医工部的医师与我熟识,介绍这位小朋友来看诊。大概看了将近半年,肝指数才降到 20 几,总算一直到现在很稳定。
同样的,黄汗如果一直持续发烧不退,会破坏组织、破坏血球,导致组织变异。因此「必致痈脓」「由此推之,可知黄汗是内饮外热,蒸郁于中,从土化而成」「土」指脾胃,广义的消化系统。
「以黄汗而列水之门者,亦因水之为病而肿也」,黄汗是因为胆色素分泌的问题,导到流出来的汗是黄色的,内衣都是黄的。为什么会列在〈水气病篇〉呢?那是因为黄汗会肿。而为什么会在〈历节病篇〉出现?因为黄汗会痛。所以我们要把分散在三个章节的条文内容汇集起来,这样才能完整具体的了解黄汗。在第五章没有出方,在第 15、16 章有出方。
【集注】
程 林曰:风水与皮水相类属表,正水与石水相类属里。但风水恶风,皮水不恶风。正水自喘,石水不自喘为异耳!
尤 怡曰:风水水为风搏,因风而病水也。风伤皮毛,而湿流关节,故脉浮恶风
而骨节疼痛也。
皮水水行皮中,内合肺气,故其脉亦浮,不兼风,故不恶风也。其腹如鼓,即《内经》「蔓蔓然不坚」之意。以其病在皮肤,而不及肠藏故外有胀形,而内无喘满也。水在皮者,宜从汗解,故曰:当发其汗正水,肾脏之水自盛也。石水,水之聚而不行者也。
正水乘阳之虚,而浸及上焦,故脉沉迟而喘。石水因阴之盛而结于少腹,故脉沉腹满而不喘也。
黄汗汗出沾衣如柏汁,得之湿热交病,而湿居热外,其盛于上而阳不行。则身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则浸及于里而荣不通,则逆于肉里而为痈脓也。
【条文】
19、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
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
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吴谦按】
身体洪肿之「洪」字,当是「浮」字。「此为黄汗」四字,当是衍文。
「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风强会渗透到营分、血分,因此出现血分的病,出现瘾疹,类似风疹块一样,风疹块会很痒,所以「身体为痒」「痒为泄风」就是风邪在表层向外发展的意思。「久为痂癞」,如果风疹、瘾疹不能好好治疗的话,久了会变成严重的皮肤病,叫作「痂癞」。
「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弯腰为俯、背伸为仰,表示不能正常活动的意思。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前面不论是风强、气强,都可以用发汗法来处理。
这一条条文介绍了脉象,介绍了瘾疹、痂癞、风水、黄汗的辨证,有的由脉象,有的由见证来辨证。条文里敍述了形成瘾疹与痂癞的演变过程。
吴谦认为「此为黄汗」是衍文,但有些学者认为是在辨证。不过黄汗在前面就提到过,要有「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的症状,和这里敍述的不一样。
同学提问
瘾疹与痂癞的治法?
回答
一般瘾疹与痂癞,也是可以用汗法,例如,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如果有细菌、病毒的感染,可以用荆防败毒散。有一些病人一遇冷空气、风一吹,疹子就冒出来的,荆防败毒散可以使用。
有一位病人,住在新生南路那边,大概有 30 年的皮肤病,严重的部位皮肤龟裂。来看诊一个多月,大约好了 5、6 成。他的面部、脸部随便一抓就脱屑,像头皮屑一样。我是搞不清楚,这 30 年来其他医师是怎么治疗的。一般这种皮肤龟裂、皮肤脱屑的,我会由养血的方向来治疗,或者使用归耆建中汤来调和营卫、补气补血,效果很好,再加一些丹参血分药。
【吴谦注】
六脉俱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
风气相搏之病,若风强于气,相搏为病,则偏于营,故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肌虚,为风邪外薄故也。
名曰泄风,即今之风燥疮是也,故日久不愈,则成痂癞
痂癞,疥癣、疠癞之类是也。
若气强于风,相搏为病,则偏于卫,故为水气,难以俯仰,即今之支饮,喘满不得卧也。
若风气两相强击为病,则为风水,故通身浮肿也。
以上诸证皆属肌表,故当发汗,汗出乃愈也。
风水无汗,当以越婢汤发汗,若汗出恶风则为表阳虚,故加附子也。
若不恶风,小便通利,非表阳有寒,乃上焦有寒也。
上焦有寒,惟兼病水者,则其人口内必多生涎沫也。
「风强于气,相搏为病,则偏于营」,风邪如果比较明显,就会侵入营分血分,就会产生风疹、瘾疹,身体会很痒。「痒者肌虚,为风邪外薄故也」,「薄」字要念「迫」。所以这里的瘾疹、身痒是因为外有诱因引起的。「名曰泄风,即今之风燥疮」,这风燥疮、风燥痒,越是干燥越痒。除了祛风之外,最重要是养血润燥。可以使用归耆建中汤,因为它是由桂枝汤变出小建中汤。再加黄芪,称为黄芪建中汤。再加当归,称为归耆建中汤。
刚刚提到的那位皮肤病三十年的病人,服药一个多月就好了 5-6 成。因为一周药费才 600 元,一个多月顶多 3600 元。上次那位因为发烧住在○大医院的
西医,他说花了一百多万。
大甲有一位魏先生,每天早上起床,会扫出一堆皮肤屑屑,皮肤一干燥,就脱屑屑下来。这种一定要用养血的药,风燥痒一定要用养血药。另外会像头皮屑一样脱屑的,肯定有热象。所以要用滋阴的药,例如,六味地黄丸。然后要加缓解热象的药,所以玉女煎就常会用到,玄参、阿胶、鸡血藤这些滋阴、养血的药物。用这些药让人体自己造血、养血,皮肤自己自然就好了。西药除了类固醇还是类固醇。
有一位汤先生三十多年的风燥痒,原本在锦州街看一位同道,这位同道介绍他来看诊,看了 5、6 周好了五成。
「痂癞、疥癣、疠癞之类是也」,痂癞是严重的皮肤病,「疠癞」是类似麻疯病的皮肤病,最后肉会一块块掉下来。
「若气强于风,相搏为病,则偏于卫,故为水气,难以俯仰」,水气病肿胀,身体活动会不灵活。「即今之支饮,喘满不得卧也」,就是第十三章〈痰饮篇〉提到的「支饮,喘满不得卧」。在第十三章那里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若风气两相强击为病,则为风水,故身浮肿也,以上诸证皆属肌表,故当发汗,汗出乃愈也」,所以像瘾疹、风疹,我们可以用发汗的方法。例如,荆防败毒散就是发汗的方法。荆防败毒散是由人参败毒散去掉人参,加上荆芥、防风。荆芥入血分,而防风可以抗过敏。
「风水无汗,当以越婢汤发汗」因为越婢汤有麻黄。「若汗出恶风则为表阳虚,故加附子也」,于越婢汤中加附子。
「上焦有寒,惟兼病水者,则其人口内必多生涎沫也」,口内多生涎沫的病人,因为上焦有寒的,我们可以用第 7 章肺中冷的甘草干姜汤。如果是中焦有寒,脾胃运化有问题的可以用理中汤。
【集注】
尤 怡曰:风,天之气;气,人之气,是皆失其和者也。风湿相搏,风强则气从风而浸淫肌体,故为瘾疹;气强则风从气而鼓涌水液,故为水;风气并强,两相搏击,而水液从之,则为风水;汗之则风去而水行,故曰汗出乃愈。若恶风者表虚也,不恶风而小便通利者,以上焦有寒不能约束津液,故其口多涎也。
【条文】
20、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视人之目里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前面第 4 条条文与这第 20 条文的辨证有点类似,大家可以比对一下。
「寸口脉沉滑者」,在《四诊心法》提到:脉浮滑是风痰,脉沉滑是痰食
所以滑脉是主痰。
再则,在《金匮》第 10 章〈腹满寒疝宿食篇〉中第 22 条「脉数而滑者,实也,此为有宿食」。另外在《伤寒论·厥阴篇》「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也出现滑脉。而这里「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也出现滑脉。所以如果不四诊合诊的话,不配合望、闻、问,单凭切脉的话,往往会误导,所以我不太认同单凭把脉。
把脉是可以诊出很多病症、病情出来。但是还须四诊合参。
这第 20 条条文的内容是由《内经》来的。
「视人之目里之微拥」「目里」就是「目窠」就是上下眼胞。「微拥」就是臃肿的意思。「如蚕新卧起状」,肿到像蚕宝宝一样。
接下来的文句是补充第 4 条的。第 4 条提到「目下有卧蚕,而目鲜泽」所以第 4 条可与第 20 条结合起来。
「其颈脉动,时时咳」颈部人迎脉一直跳动,然后经常咳嗽「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尤其是脚上,按下去,陷而不起,这是风水。
我们把风水的条文全部归纳在一起,不要前面提病名,后面提辨证。第 4 条条文是广义的,水气病,并没有特定是风水、皮水等,目下眼胞会肿肿的、透亮的。而这第 20 条多了症状的辨证:按手脚会陷下不起,颈动脉会跳动明显,有咳嗽现象。因为腹腔有水往胸部发展,胸部又向咽部发展,最后会咳嗽。这样是风水。
【吴谦注】
此承上条详申风水之证脉也。
寸口脉沉而滑,中有水气之诊也;面目肿大,中有水气之证也。
有寒者,其脉沉迟,则为石水也。
有热者,其脉沉滑,名曰风水也;视其人之目胞上微拥似蚕,如新卧起之状人迎颈脉动甚,时咳,按其肿之手足,陷而不起者,皆风水之证也。
【集注】
赵 良曰:《内经》云:脉沉曰水,脉滑曰风。跗肿曰风,目肿如新卧起之状曰水。颈脉动,喘咳曰水。又肾风者,面跗庞然,少气时热,其有跗肿者亦曰本于肾,名风水。皆出《内经》也,
程 林曰:沉者就下之性,滑者流衍之像,故沉滑者,中有水也。面肿曰风,风郁于经则热,故面胕肿大有热,名曰风水。《内经》曰:「诸有水者微
肿,先见于目下也」。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颈脉人迎脉也,水邪干土,则颈脉动。水之本在肾,水之标在肺,故时时咳也。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此属水胀,如按水囊者,必随手而起。今风水搏于手足,胕属肌肉之间,按而散之,猝不能聚,故陷下而不起也。
「滑者流衍之像」「衍」念一ㄢ、,有变动的意思。以上是第 20 条。今天介绍到这边。
后面的条文大部份是治疗的方子。
补充
《内经》前几章讲基础理论,到了第 31 章以后是特论,例如〈咳论〉、〈热论〉〈刺热论〉〈平热论〉、〈痹论〉、〈举痛论〉、〈痿论〉、〈疟病论〉。一般作临床辨证,这些专论一定都要看,可是中国医药学院,都把这些章节分割了。因为有八个人在教《内经》,有的人专教经络,有的人专教脏腑,有的专教色脉,八个人把学分分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