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第二十七讲

前言

上个星期停课,因为我 19、20、21 日去评鉴中医医院与诊所,从苗栗头份回到台北大约晚上八点多,所以来不及。下星期要到台中,大概也赶不回来。23 日要到高雄。

上次我们介绍到水气病,风水、皮水要用发汗法,而正水、石水要用利水法。而黄汗在下一章第 16 章〈黄疸病〉还会再提到。

这里有出方剂的条文,大部份是治疗风水、皮水的。黄汗有二个方子:耆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反而正水、石水没有介绍。

上次有介绍到第 20 条,我们提过第 4 条与第 20 条要比对。

第 20 条「视人之目里之微拥,如蚕新卧起状」,与第 4 条「目下有卧蚕,而目鲜泽」,虽然文字敍述不同,但症状与意义是类似的。

而如果腹腔有水气,尤其像一身悉肿,当然会出现呼吸短浅、喘促的现象。所以「其颈脉动,时时咳」,不仅仅咳,严重时还会喘。我看过很多腹腔积水的病人,最后积水会往胸腔发展,因为腹腔已经没有空间,就会往胸腔发展,呼吸就会变得浅短、急促。

「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一般脚特别明显,尤其内外踝上,按压下去后,陷而不起。

综合以上症状,我们就肯定病人有水气、水肿现象。

【条文】

21、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

 

由第 21 条开始提出治疗的方法。在第 2 章《痉、湿、暍病篇》就出现过防己黄芪汤。在风湿病那里的条文,湿家可以用麻黄加术汤。风湿病可以用麻杏苡甘汤,这二个方子通常用于风、寒、湿杂夹的实证病人。而防己黄芪汤是治疗虚证的风湿病。

相当除了这三个方子之外,还有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这些也是治疗风湿病的。

而防己黄芪汤在这章节可以治疗风水,一般也是针对体质比较虚的病人。而如果病人有腹痛的症状,可以再加入芍药。

【吴谦注】

此承上条风水,详申其证,以明其治也。

风水之病,外风内水也。

脉浮恶风者,风也。身重肿者,水也。

汗出表虚,故用防己黄芪汤,固表以散风水也。

若腹痛加芍药、甘草以调中也。

 

第 21 条是接着第 20 条条文,补充风水的症状,并提出治疗方剂。

「风水之病,外风内水也」,表示有外来的诱因,因为有外来的风寒感冒。而内在的新陈代谢、心脏循环功能、肾脏过滤功能比较差,再加上外来的风寒诱因,就容易发病。

临床上我们常常看到,病人一感冒,到医院检查,尿素氮的指数就升高,肌酸酐也升高。医院马上就认为是急性肾炎、急性肾衰竭,甚至认为肾脏已经丧失功能。很多病人就这样子开始洗肾。一开始洗肾就没完没了。

「脉浮恶风,风也」,表示有外感。「身重肿者,水也」,身体的循环代谢变差,水份运化变差,水份跑到组织中,就会水肿。

「汗出表虚」,这和前面介绍的:风湿病属于虚证的用防己黄芪汤一样,这里也是用于「汗出表虚」的病人。「固表以散风水也」,黄芪可以固表,而防己可以利水,白术有燥湿的作用,有生姜、大枣健胃、调和营卫。

「若腹痛加芍药、甘草以调中也」,调和中焦。因为芍药甘草汤可以松弛平滑肌。

临床案例

最近有一位病人吃了防己黄芪汤以后,肚子痛。我加了芍药甘草汤,还是痛,又加了平胃散,还是痛,停了药就不痛。所以我在怀疑。因为防己有二种:木防己、汉防己,木防己是萝摩科的,汉防己为防己科的。是不是药厂用了萝摩科的木防己引起腹痛。就像五加皮,有分南五加与北五加,一个是五加科,一个是萝摩科。可是白薇也是萝摩科的却没有这种反应。所以很困扰。因为有病人吃了防己黄芪汤后肚子会痛所以我现在使用防己黄芪汤都会考虑一下,使我感到困扰。

防己黄芪汤在前面第二章〈风湿病篇〉就已经出现过,是治疗虚性水肿,非常有效的方子。

【防己黄芪汤方】

见湿病中

【条文】

22、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

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

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

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

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吴谦按】

脾胀之「脾」字,当是「肺」字,是传写之讹。发汗即愈之下,当有前条「越婢加术汤主之」七字。

 

「太阳病,脉浮而紧」这是很标准的太阳伤寒。在《伤寒论·太阳中篇》第 1 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第 2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所以正常的太阳伤寒是「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因为伤于寒邪,体表毛细孔闭塞,影响到散热,影响到代谢排出废物的功能。这些代谢废物产生毒素会刺激干扰表层的感觉神经,甚至渗透到肌肉层。所以伤风感冒常常会全身酸痛,骨节疼痛。

本来应该要「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但是现在「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现在反而不疼,全身感到重重的,而且全身感到酸。身体重,可能连翻身都困难。包括头部有戴钢盔的重感的话,那是有湿气、水气。

「其人不渴」,因为有湿气、水份,所以不缺乏水份。「汗出即愈,即为风水」可以用发汗法,例如,麻黄剂来发汗。表示有外在外感的诱因。

「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因为本身体质就比较虚、表虚,如果再用麻黄剂发汗的话,会使卫外的保护功能变差,虽然外在的表症已经消失,但是由于体质比较虚弱,会有恶寒的现象。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风水会恶风,如果体质虚弱又用了强烈的发汗剂,会导到恶寒。但是皮水不会恶寒。

「身肿而冷,状如周痹」「周痹」表示全身有疼痛的感觉。因为风、寒、湿杂揉成痹。如果风盛,那是游走性的,全身跑来跑去的。「周痹」也是全身都可能出现。「胸中寒不能食,反聚痛」「聚痛」表示在某定点也会疼痛。在情绪上,尤其黄昏以后,会「暮躁不得眠」,到了黄昏会烦躁,这与生理时钟、生理周期有关系,严重的话,晚上睡不着。「暮」是过了申酉时以后,「躁」是烦躁、坐立不安。以上是黄汗的症状。

所以这条文介绍了:风水、皮水、黄汗。

「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吴谦认为要把「脾胀」改成「肺胀」因为肺主皮毛、肺主清肃、肺又为水之上源、肺又通条水道。所以常常肺有问题的人,往往会有「咳而喘」的呼吸道病变,另外有肿胀现象,所以「其状如肿」。

以上包括风水、皮水、黄汗、肺胀,都可以用发汗法,「发汗即愈」。在第七章也提到「肺胀」的条文。尤其第 13 条「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可以比对。第七章「肺胀」有两个方子: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而黄汗用耆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本身就是发汗剂。

「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渴而下利」我们也可以讲成「下利而渴」,因为拉肚子造成水份流失,当然会口渴。另外如果小便次数或小便量太多,就不可以再用发汗剂。

当然如果病人处在下利、或小便数的状况下,也可能不会形成风水、皮水,因为体内的水有出去的管道,所以未必会形成风水、皮水、黄汗的现象。因为黄汗与黄疸一样与湿热有关系。「湿郁热瘀」或「湿蒸热瘀,黄疸生焉」。后面会介绍到。

吴谦认为在「发汗即愈」之后要把前面条文第 7 条的越婢加术汤挪到这里来。在临床上,越婢加术汤对于感冒引起的全身水肿有很好的效果。因为越婢加术汤可以说是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合方。保留了桂枝汤的生姜、大枣、甘草,去掉桂枝、芍药。麻黄汤保留了麻黄、甘草。再加石膏与白术。重用白术的话,会增加水份的吸收。

事实上越婢汤与麻杏甘石汤有点接近。就是少了杏仁。

【吴谦注】

此又详申风水、皮水、黄汗、肺胀四证之治法也。

太阳病,谓头痛发热恶风也。

脉浮而紧,似伤寒也。伤寒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面目浮肿,其人不渴,非伤寒也,乃风水也,发汗汗出即愈也。

若愈后而恶寒者,此为过于发汗,极虚得之,当补表阳,自可愈也。

有是证,渴而不恶寒,似传里也,但跗浮肿,其腹如鼓,及皮水也。

有是证,胸中窒反聚痛,不能食,暮躁不得卧,似襄实也;但身肿而冷,麻木如痹,此为欲作黄汗也。

痛在骨节,似伤寒也,但其状如水肿,咳喘不渴,此为肺胀也。

以上四证,皆初病皮毛,状类伤寒,故均以越婢加术汤主之,发汗即愈也。

若渴而下利,小便数者,则津液已夺,故不可发汗也。

 

「此又详申风水、皮水、黄汗、肺胀四证之治法也」,也就是发汗法,就是「开鬼门」法。

「脉浮而紧,似伤寒也,伤寒法当骨节疼痛」,这就是《伤寒论·太阳中篇》第 1 条、第 2 条的内容。「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面目浮肿,其人不渴,非伤寒也,乃风水也,发汗汗出即愈也。所以不用麻黄汤,而用越婢加术汤来发汗。

「以上四证,皆初病皮毛」,因为肺主皮毛。「状类伤寒」,有发热恶寒,身体疼痛的表证。「故均以越婢加术汤主之,发汗即愈」。

「若渴而下利,小便数者,则津液已夺,故不可发汗也。」「夺」字要念成「脱」,读音与意义都是「脱」,津液已脱,津液已经流失的意思。

【集注】

赵 良曰:脾胀恐是「肺」字之误,《灵枢经》云:肺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也。

魏荔彤曰:其状如肿者,按其手足,未至陷而不起,故曰如肿,似肿而实非肿也尤怡曰:太阳有寒则脉紧,骨疼。有湿则脉濡,身重。有风则脉浮、体酸,此

明辨也。

今得伤寒脉,而骨节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即非伤寒。乃风水外胜也风水在表而非里,故不渴。风固当汗,水在表者,亦宜汗,故曰:汗出即愈。

然必气盛而实者,汗之乃愈。不然则其表益虚,风水虽解,而恶寒转增矣。故曰: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若其渴而不恶寒者,则非病风而独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视风水为较深矣。其证身肿而冷,状如周痹。

周痹者,寒湿痹其阳也,皮水为水气淫于肤也。胸中窒不能食者,寒袭于外,而气窒于中也。

反聚痛,暮躁不得眠者,热为寒郁,而寒甚于暮也。寒湿外淫,必流关节,故曰:此为黄汗。

痛在骨节。其咳而喘不渴者,水寒伤肺。气攻于表,有如肿病,而实同皮水,故曰:发汗则愈。

然而诸病若渴而下利,小便数者,则不可谓水气当汗而概发之也仲景叮咛之意,岂非虑人之津液先亡也哉!

或问:风水外证骨节疼,此云骨节反不痛,身体反重而酸;皮水不渴此云渴何也?

曰:风与水合而成病,其流注关节者,则为骨节疼痛;其浸淫肌体者则骨节不疼,而身体酸肿,由所伤之处不同故也。

皮水不渴者,非言皮水本不渴也,谓腹如鼓而不渴者,病方外盛而未入里,犹可发其汗也。此所谓渴而不恶者,所以别于风水之不渴而恶风也。

 

赵以德也提到:「脾胀恐是肺字之误」因为《内经·灵枢经》第十篇〈经脉篇〉有「是动病」「所生病」的记载。「是动病」是气病「所生病」是血病。「是动病」是先病「所生病」是后病。在《灵枢经·经脉篇》中,每一个藏都有「是动病」、「所生病」。

【条文】

23、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恶风加附子。

 

第 23 条是风水的治法。「无大热」,因为郁热在里,真正量体温的话,大概不会有高温出现。并不是没有热,就例如,《伤寒论》中的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并不是没有热,因为热郁在肺叶,所以才会汗出而喘。

我们刚刚也介绍过∶越婢汤与麻杏甘石汤的组成相当接近,除了生姜、大枣之外,只差了一味杏仁。

「恶风加附子」,这是因为阳虚的关系。

【吴谦注】

此又承上条风水,互详其证而变其治也。

风水之邪,全在表而不在里,故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也。

初本无汗,身无大热,续自汗出而不恶风寒,表不虚也,故用越婢汤以发之若恶风甚者,表阳虚也,前方加附子一枚,以补其在表之阳也。

 

「此又承上条风水,互详其证」,这条多了「一身悉肿」的症状,全身会浮肿,由头面到脚。我跟大家报告过:竹东有一位女孩子,在后龙的仁德药校念书 17 岁彭小姐,因为感冒引起全身水肿,她个子不高,所以脚肿得像大象一样,在新竹○○医院住院,因为 BUN 很高,大于 200 多,就准备要洗肾。后来用 10 天份的越婢加术汤加减,吃了三天份,我记得很清楚,6 月 13 日来看诊,6 月 16 日打电话来说∶全身肿已经消掉了。

「若恶风甚者,表阳虚也,前方加附子一枚,以补其在表之阳也。」原则

上,附子会固阳,包括心阳。为什么会恶风、恶寒?是跟阳气不足、热能燃烧不足有关联。例如,我本身感冒时很少会发烧,但会一直发抖,牙齿会打颤。如果整天鼻流清涕,可以用掉一包卫生纸,这可以用小青龙汤来治疗,马上清涕就改善。但是还是非常恶寒的话,我会在小青龙汤中再加三钱附子,马上恶寒的感觉就消除了,非常灵光。但是我吃了小青龙汤之后,会整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因为我对桂枝、干姜过敏。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

 

越婢汤可以说是麻杏甘石汤去掉杏仁,再加生姜、大枣。「风水,加术四两」就是越婢加术汤了。表阳虚恶风者加附子。

所以仲景在其原著作中,许多的方剂就有加减法,例如,小柴胡汤、小青龙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散等,都有加减法。小柴胡汤就有 8 个加减法,就等于多了 8 个方子了。因为仲景方多一味、减一味就不是原来的方子了。例如,桂枝汤去掉芍药就改称为桂枝去芍药汤∶而桂枝汤加芍药就改称桂枝加芍药汤。方剂的名称就不同。

如果是单纯的麻黄汤(麻黄 3 两),发汗效果会很强。但是麻杏甘石汤(麻黄 4 两)也好,越婢汤(麻黄 6 两),麻黄的剂量更重,麻黄 6 两换算成现代单位是 6 钱,会担心发汗发得很厉害!不过因为有石膏在驾驭麻黄,石膏用了半斤,所以不会发汗发得很厉害。石膏可以制衡麻黄的辛温,而麻黄也可以制衡石膏的寒凉。

【条文】

24、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第 24 条是皮水的治疗法。「聂」原本念ㄋ一ㄝ、。在这里念一ㄝ、。大家可以观察很胖的人在走动的时候,四肢的肌肉在抖动的感觉。又例如猪肥肉在抖动的感觉。

因为「水气在皮肤中」,所以皮肤是透亮的,像小婴儿一样。一般人的皮肤

应该都会有皱纹,但是当皮下有水气,有水肿现象的时候,皱纹会全都不见了。会像面龟一样,澎皮澎皮(台语),就会「四肢聂聂动者」。

防己茯苓汤其实与防己黄芪汤有点雷同。也有一些五苓散的架构。我们提过「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五苓散与猪苓汤都可以用。这里用防己利水效果更加明显。

防己茯苓汤皮水防己黄芪甘草茯苓桂枝防己黄芪汤湿、风水防己黄芪甘草白术生姜大枣

【吴谦注】

此承皮水互详其证,以明其治也。

皮水之病,是水气相搏,在皮肤之中,故四肢聂聂𥆧动也,以防己茯苓汤补卫通荣,祛散皮水也。

 

「此承皮水互详其证」,这条上承第 18 条。第 18 条应该可以挪到本章第 1 条,因为第 18 条是属于证候的分类。也就是介绍水气病的几种类型,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

「故四肢聂聂𥆧动」「𥆧动」原本指眼皮一直在跳、抽动。「聂聂」也是肌肉一直跳动、抽动的意思。

「以防己茯苓汤,补卫通荣」,因为桂枝、甘草是调和营卫的,桂枝又是血分药,所以说「补卫通荣」。「祛散皮水也」,防己与茯苓是利水药。

【集注】

沈明宗曰:此邪在皮肤而肿也。风入于卫,阳气虚滞,则四肢肿,经谓「结阳者肿四肢」,即皮水也。皮毛受风气虚而肿,所谓水气在皮肤中,邪正相搏,风虚内鼓,故四肢聂聂而动,是因表虚也。盖三焦之气,同入膀胱,而行决渎,今水不行,则当使小便利而病得除。故防己、茯苓除湿而利水,以黄芪卫而实表,表实则邪不能容,甘草安土而制水邪桂枝以和荣卫,又行阳化气而实四末,俾风从外出,水从内泄矣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条文】

25、(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吴谦按】

里水之「里」,当是「皮」字,岂有里水而用麻黄之理?阅者自知,是传写之讹。

 

因为在第 18 条条文分类中,并没有这「里水」的名称,所以吴谦认为要把里水改成「皮水」。

在第 22 条也提过,不论风水、皮水,都要用发汗剂来治疗。吴谦在第 22 条按文中,就主张用越婢加术汤来主治。

在第 25 条这里「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就像第十三章〈痰饮篇〉的条文第 6 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一样,条文出了二个方子。不要认为可以打迷糊仗,又开苓桂术甘汤又开肾气丸,这样子就错了。必须去探讨,如果是心肺之阳有碍要用苓桂术甘汤,如果是肝肾之阴有碍就要用肾气丸,是要有分别的,不是打迷糊仗。事实上甘草麻黄汤也是麻黄汤的变方,是麻黄汤去掉桂枝、杏仁。

不过吴谦按文「岂有里水而用麻黄之理?」这句话我要表示意见,因为麻黄煮汤,放冷了以后就有利尿作用。

麻黄有发汗作用,把药汤放凉以后会有利水作用,麻黄也是很好的止痛药。一药兼有三种特长。麻黄可以用来治疗「阴疽」,有一个处方叫作「阳和汤」可以用来治阴疽。

同学提问

麻黄有止痛作用?

回答

这我们上次提过,我们看《伤寒论》麻黄汤的条文「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就可以看出麻黄可以治风寒引起的骨节疼痛。

另外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中「湿者,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病者一身尽疼发熟,日晡所剧者,名曰风湿……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不论湿家、风湿也会疼痛,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中的麻黄也有止痛的效果。

另外治疗阴疽的阳和汤中也有麻黄。我们常说「阳痈阴疽」。来势汹汹的、会红、肿、热、痛的称为「痈」,是阳性病,比较好治疗。而不红、不肿、不热

,但是会痛的称为「疽」,是阴性病,反而不好治疗。阴疽是阴病,要用阳药,

所以阳合汤中有鹿茸、肉桂、麻黄这些温热药。由阳合汤也可以看出麻黄有止痛效果。

最近天气很冷,又下雨,很多人感冒,全身骨节酸痛,喉咙又发不出声音,连续一个礼拜完全发不出声音。这类病人反而不能用寒凉药,用寒凉药反而更发不出声音。我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再加诃子、牛蒡子、蝉蜕。结果服药二、三天后声音就发出来了。

【吴谦注】

皮水表虚有汗者,防己茯苓汤固所宜也。

若表实无汗有热者,则当用越婢加术汤。

无热者,则当用甘草麻黄汤发其汗,使水外从皮去也。

【越婢加术汤方】

于越婢汤中加术四两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麻黄四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甘草麻黄汤、越婢加术汤都是麻黄系统的方剂。甘草麻黄汤就是麻黄汤的变方。就是麻黄汤去掉桂枝、杏仁。仲景能用二味药治病的,就不会用到三味。能用三味药治病的话,为什么要用五味、十味药呢?

题外话

慈济功德会台北市分会的中医义诊,是我创造起来的,前后大概二十几年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都是我们医师自己出人、出钱、出力,自己带药去,帮病人诊断,配合功德会每月发放救济金的时间来义诊,他们提供一个空间。当发放救济金时,那些领救济金的人大部份是鳏、寡、孤、独、废疾者,所以我们一次都给一个月的药,给到下个月领救济金时,我们再给他们用药。长期以来都是我们出钱、出力。

我只要完成阶段性任务,就会离开。包括法鼓山农禅寺最早的义诊也是我去做的,完成了,我就离开。在卫生署也一样,任务完成了,我就离开,没有什么好留恋的。

有人问我要不要当理事长?我不会当理事长,因为当理事长就要去跟民意代

表妥协。为了会员一些权益,就要去和民代妥协。我很厌恶这些政客民代,为什么要去和这些民代打躬作揖?还要请他们吃饭、选举还要献金?所以我什么都不要做。

【条文】

26、(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吴谦按】

「厥而」二字,当是衍文。

【吴谦注】

水在皮肤,浸淫日久,必然腐溃而出水也,当以蒲灰散敷之,以燥水也。

【蒲灰散方】

见消渴中

 

「厥」就是四肢冰冷。吴谦认为要把「厥而」二字删去。但是临床上我

认为「厥」是有意义的,因为皮下有水气的病人,往往四肢阳气不足,也许是因为水气影响了末稍血液循环,手脚经常冰冰冷冷的。这种状况用蒲灰散来处理。

蒲灰散在〈消渴病篇〉中出现过。蒲灰就是蒲黄,是水中的植物,有消水作用。生蒲黄还有活血化瘀作用。蒲黄炭有止血作用。

蒲灰,有二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棕榈科蒲葵的叶子,也就是济公手上拿的那个扇子,就是蒲葵的叶子。在棕榈科中还有槟榔,有一个利水方叫「鸡鸣散」中就使用了槟榔。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是香蒲科的蒲黄。蒲黄生长在水中,生于水就擅长利水。所以似乎是用香蒲科蒲黄比较合理。

蒲灰散中又有滑石,所以有利水作用。蒲灰散就是蒲灰与滑石二味药。

在吴谦的《医宗金鉴》版《金匮要略》,采纳了很多医家注解。其中有一位徐彬,又名徐忠可,在他的医案之中,有一位病人全身水肿,用了很多方法去治疗都没有效果,结果他想到仲景《金匮要略》中有蒲灰散这个方子。于是他去找了几斤的蒲灰,把蒲灰涂在病人身上,全身涂满之后,竟然水肿就消了。这是一个医案。

另外在第 16 章〈黄疸病篇〉中,「诸黄,猪膏发煎主之」「诸黄」泛指所有的黄疸病、肝疸病。猪膏就是猪油,有营养作用。发就是头发、人发有利水作用。尤其古代人营养不良的人居多。我记得以前放学回家,肚子饿,白饭正煮好、热

热的,拌一点猪油,再拌一点酱油。以前的酱油比较香,现在的酱油都是防腐剂不好吃。以前把猪油、酱油倒在碗底,再盖上饭,拌一拌很香,又提供营养。

在徐彬的医案里,有一位病人全身黄疸,用了很多方法治疗都没有效。结果他灵机一动用猪膏发煎,大概用四两猪油、一两乱发,结果一服药,黄疸就

消掉。

因为这二个案例,徐彬在书中写了一句话:「仲景诚不我欺」,这文法是倒装句,「我欺」就是「欺我」,意思是:仲景肯定不会欺骗我。所以大家不要小看仲景方,有的只是一味药、二味药,用起来很神妙。

「水在皮肤,浸淫日久,必然腐溃而出水也。」我曾经到医院看过一位叶姓肝腹水的病人,肚子胀起来像皮球一样大,整个皮肤亮亮的,肚脐整个凸出来有的人腹水就从肚脐一直流出来,有的人皮肤会溃烂然后流出组织液。

「当以蒲灰散敷之,以燥水也」,用敷的,不是吃的,这点要注意。因为「腐溃而出水」所以用敷的。因为滑石会有吸收的效果。

临床上,有些病人伤口溃烂不愈,我会用干姜粉加石膏粉,一寒一热。干姜粉对于末稍血管有很好的修护作用。在腐烂的伤口处,撒上这个粉末,一则伤口马上干燥,二则伤口会开始修护。不过伤口修护太快的时候,伤口附近皮肤会有紧绷感,纠在一起的感觉。所以加上石膏粉,一则有收敛作用,二则一寒一热,可以减少伤口纠在一起的感觉。

又例如,三黄粉,对于火伤、烧伤、烫伤效果相当好。头份有一个炮竹工厂。锅炉爆炸,整个满脸烧伤,运气不错眼睛没有受伤,打电话来求救。我告诉她∶赶快去药房买三黄粉,撒在伤口上。药房的老先生把药粉调成膏状,用涂的。上药以后就不会痛,也不会发炎,也不会肿。大概三、五天以后就结痂,十几天就好了,连疤都没有。

在药物学里,大黄、黄连、黄柏会去斑无痕,可以调麻油,调鸡蛋白也可以。扭伤、撞伤肿起来急性期也可以用三黄粉,有消肿消炎作用。过了急性期就得用活血化瘀药,例如,川七、苏木、三棱、莪术、红花、桃仁,有些人用药洗。但是如果是糖尿病的伤口溃烂,还是得降血糖。要不然没有用。要用纱布盖着,每天换,才不容易感染。

所以这条条文也是,看到那里有溃烂而出水,就撒上蒲灰散。

【条文】

27、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吴谦按】

为气水之「气」字,当是「风」字,若是「气」字,则无发汗之理,且通篇并无气水之病。

 

水气病,如果「脉沉小」是属于少阴,所以与心、肾是有关系的。「虚胀者为气水」,因为在第 18 条分类上没有「气水」这个病名,所以吴谦

先生订为「风水」。不论是风水、皮水,在前面条文也提过了「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汤与《伤寒论·少阴篇》的麻黄附子

甘草汤组成药味一样,但是方剂名称不同。

组成麻黄附子汤麻黄三两附子,炮一枚甘草二两《金匮》水气病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附子,炮一枚甘草二两《伤寒论·少阴篇》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二两附子,炮一枚细辛二两《伤寒论·少阴篇》

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治疗因为风、寒、湿所引起的疼痛。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神经痛很有效。因为麻黄、附子都有止痛效果,而细辛有散寒、温寒、麻醉的作用。

「浮者,宜杏子汤」,杏子汤就是麻黄汤去桂枝。这三味药又叫「三拗汤」

三拗汤也是治疗太阳伤寒寒外感的方子。在《金匮》就叫杏子汤。在《伤寒论·太阳中篇》第 54 条麻黄汤的方解注文里,就提到:麻黄汤去桂枝,或去桂枝易桂,在《千金方》中都叫作「还魂汤」。所以麻黄汤有还魂的作用。因为麻黄汤又变出二个方:「小续命汤」与「古今录验续命汤」。小续命汤是《千金方》的方子。而「古今录验」是一本书名。这二个方子都是麻黄汤的变方。既然都可以「还魂」了,当然可以继续「续命」。老祖宗的命名都有他的道理。小续命汤可以治疗脑中风后遗症,尤其方中有人参、当归,对虚证的中风后

遗症有效果。气血比较弱的可以使用小续命汤。

此条文后段区分成「脉沉者」「浮者」,因为附子本身就比较作用在脉沉脉弱的病人。在前面第 14 章〈小便不利篇〉里,也有一个例子:栝蒌瞿麦圆,在方解也提到栝篓瞿麦圆与五苓散的比较。五苓散的脉是浮的,而肾气九、栝蒌瞿麦圆的脉会比较沉。因为附子温里,增加命门相火燃烧的。

【吴谦注】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水也,今脉不沉小而浮,浮者为风,非少阴水也。

若无水虚胀者,为风水也,风水发其汗即已。

风水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汗之,脉浮者,宜杏子汤汗之。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炮)一枚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麻黄附子汤与《伤寒论·少阴篇》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作用缓和一点。目前是冬天如果治疗寒性的神经痛可以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会比麻黄附子细辛汤好一些,因为细辛会麻麻的,味道比较不好。

【集注】

沈明宗曰:麻黄附子汤,今人置之不讲,余特举而明之。麻黄、附子通阳开窍治水妙剂。今人惟用肾气汤、丸壅补其内,致阳气不宣,转补转壅邪无出路,水肿日增,咳血而死者,不知凡几矣。

【杏子汤方】

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炙)二两

右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得汗止服。

 

沈明宗又叫沈目南,是明朝的人,他特别提出「麻黄附子汤,今人

置之不讲,余特举而明之。」「麻黄、附子通阳开窍,治水之妙剂」,而明朝时代的人治水气病,喜欢用肾气汤、肾气丸,但是熟地是壅补的药,山药补脾、山朱萸补肝,山茱萸是酸收的药,也会影响水份的通透与运化代谢,所以说「肾气汤、九壅补其内,致阳气不宣,转补转壅」,越补越闷、越补越壅塞,「邪无出路水肿日增」。所以一听到水肿就马上用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的话,有很大的错误。

所以,临床上如果病人全身水肿脉象是浮数、浮滑的,这可能是外感引起的水肿,可以用麻黄汤、麻黄加术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为主,如果力量不够再加利水药:车前子、茯苓等。

沈明宗也是对仲景方有研究的医家。他有一本《伤寒论》的注解,文光书局出版。叫《伤寒六经辨证治法》。

杏子汤,就是麻黄汤去桂枝。也就是所谓的「三拗汤」的组成,但是剂量不同。

以上是风水、皮水的条文。正水、石水并没有提到。是不是条文有漏失了也不得而知。以下二条提到黄汗的内容。

【条文】

28、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蘗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这也是为什么黄汗会编在〈水气病篇〉的原因,因为黄汗与风水有点类似。但是它有一个明显的症状,可以与风水辨识,「汗沾衣,色正黄如檗汁」,汗沾到衣服后,呈现黄色,好像黄柏汁。

有一位保险公司的经理,长得很胖,蓝先生。他有几个怪病,第一个就是黄汗,他的衣服整个都黄的。第二个,他每天早上去晨泳,但是只要一碰冷水就想尿尿。明明上完厕所了,一洗手遇到冷水,又想尿尿。第三个,因为太胖,肢关节有尿酸痛风现象。

我用了四妙散、桂枝芍药知母汤以后,尿酸痛风的疼痛已经好了,已经不用吃止痛药了。不过一碰冷水还是想尿尿,我用柴胡桂枝汤去加减、或用柴胡龙牡汤去加减,效果不明显。但是黄汗已经改善了,我用了下面条文的桂枝加黄芪汤。

同学提问

黄汗与狐臭一不一样?

回答

黄汗与狐臭不同,狐臭会有异味,而黄汗是黄色的汗,衣服会变得黄黄的。

 

「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汗出入水中浴」,现在很多人也这样,运动后就冲冷水。尤其运动后就喝冷饮。

我跟大家报告:○○副秘书长是政大政治系毕业,他的同期政大国贸系,有一位汪先生,个子很高 180 多公分,经常在国际学舍打球,打完球就冲冷水,然后到永康街、连云街吃冰,可以一口气吃 16 碗爱玉冰,他 27 年次,现在 54、55 岁,就已经知道厉害了。他已经开过 4 次刀了,整个肢关节都有问题。换了 4 次人工关节。

有一个木栅国中二年级同学,踢橄榄球,也是一运动完就喝冷饮,洗冷水澡,结果一只脚不会动,一只脚没感觉,住了三天○大医院,住了一星期○○医院,所有检查都作过了,电脑断层、脊椎穿刺都作过了,找不出原因,花了 7、8 万元,找不到原因。我用了三天份的桂枝加附子汤,问题就解决了。

所以「以汗出入水中浴」,现在很多,就算不入水中浴,也会冲凉水。「水从汗孔人得之」,是不是原本运动后毛细孔大开,一碰到冷水引起毛细孔收缩,影响了皮下神经传递、或代谢。我一再叮咛,中午时间不要出去打球,我们看了很多案例,中午时间去打球,打完球鼻血用喷的喷出来。中午太阳热毒毒的,天气很热,血管是扩张的,剧烈运动完,血管更加扩张。有些人没有吃冰的,血管就受不了了,何况再加上吃冰的,热胀冷缩,马上血管就破裂了。最好下午三点以后,曰晡过了以后,再出去活动。从古至今,为什么我们一再的告诫:运动后不要马上吃冰,马上冲冷水,这是有道理的,不是乱讲的。在这条文里症状轻的,就造成黄汗,严重会造成很多风湿关节的病变。

这条文中用「宜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简称为耆芍桂酒汤。科学中药没有成方。如果用煎剂要倒醋进去。苦酒就是醋。

【吴谦注】

此承黄汗互详其证,以明其治也。

黄汗属湿,故身体肿;属风,故发热汗出而渴。

状如风水者,谓面目浮肿也。

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谓汗出黏黄也。

脉自沉者,谓从水得之也。

究其得之之由,以汗出入冷水中浴,则凄怆之寒内入,遏郁汗液于肌腠,从土蒸化而出,故色黄也。

宜黄芪、桂枝解肌邪,以固卫气;白芍、苦酒止汗液,以摄营气,营卫调和其病已矣。

 

「此承黄汗详其证」,是承第 18 条条文。因为第 18 条有提到黄汗的脉证又提到黄汗「久不愈,必致痈脓」,太久没有治疗好,会导致组织变异,使组织产生痈脓的状况。所以这里「以明其治」,提出耆芍桂酒汤来治疗。

「黄汗属湿,故身体肿」因为黄疸病是因为湿蒸热郁,黄疸一定有湿与热。黄汗也是一样。例如,喝酒就是湿与热,尤其喝啤酒。酒本身是热的,又喝冰啤酒,很容易有湿热产生。

「属风,故发热汗出而渴」,有表证,所以会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者,谓面目浮肿也」,类似风水的症状,就是眼胞会肿,头脸也会肿。

「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谓汗出黏黄也」,如黄柏汁般的黄色汗。

「脉自沉者,谓从水得之也」,水气病的脉原本就比较沉。水气病如果脉出脉浮,反而预后不太好。

【集注】

程 林曰:汗出则元府开,入水浴则凄怆之水寒,藏留于腠理皮肤之中,则身肿发热也。汗出沾衣如柏汁,则津液内竭,是以汗出而渴也。身肿虽状如风水,但风水之脉不沉,汗不黄,口不渴,为异耳!

李升玺曰:按汗出浴水,亦是偶举一端言之耳。大约黄汗由脾、胃湿久生热,积热成黄,湿热交蒸而汗出矣,

魏荔彤曰:黄汗者,汗出之色黄而身不黄,与发黄之证不同也。

尤 怡曰:黄汗之病,与风水相似。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汗不恶风为异。其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则黄汗之所独也。风水为风气外合水气。黄汗为水气外合热气,热被水遏,互郁交蒸,汗液则黄,用黄芪、桂枝、芍药三味,行阳以益阴,则荣气和而卫气周,盖欲使荣卫大行,而邪气毕达耳。

 

程林提到,黄汗与风水的不同处:黄汗脉沉、汗出沾衣如柏汁,会口渴而风水脉不沉,汗不黄,口不渴

李升玺:「大约黄汗由脾、胃湿久生热,积热成黄,湿热交蒸而汗出矣」这里的「脾、胃湿久生热」是指广义的消化系统有关系,尤其与胆汁的分泌异常有关系。

尤在泾就是尤怡:「黄汗之病与风水相近。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汗不恶风为异」就是比较。「其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这是黄汗专有的。

「风水为风气外合水气。黄汗为水气外合热气,热被水遏,互郁交蒸,汗液为黄」也就是刚刚提在〈黄疸病篇〉湿蒸热郁,黄疸生焉,黄汗也是这个道理。

黄汗脉沉不恶风口渴汗出沾衣如柏汁水气外合热气,热被(身不黄)水遏,互郁交蒸,汗液为黄风水脉浮恶风口不渴汗不黄风气外合水气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方解】

服后心烦者,以苦酒止汗太急也,盖汗出于心,急止之,则不得出,故心烦也。至六、七日乃解者,正复而邪自退也。

【集注】

魏荔彤曰:古人称醋为苦酒,非另有所谓苦酒也。美酒醯,即人家所制社醋,即

镇江红醋是也,又醋之劣者,即白酒醋,各处皆是,总以社醋入药。尤怡曰: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积药力乃自行耳。故曰:服至六、七

日乃解。

 

黄芪、芍药、桂枝三味药,「以苦酒一升」,用醋 300cc 左右,所以要买一罐大罐的醋,「以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因为苦酒有

收敛作用,芍药与醋都酸酸的,有收敛作用。「服后心烦者,以苦酒止汗太急也,盖汗出于心,急止之,则不得出,故心烦也」。所以如果天气很热、很闷,汗都流不出来,你心里也是很沉闷、烦闷。这个方子吃了以后会心烦,而且要七天,这个方子吃了以后会心烦,而且要七天。现在的病人会愿意吃吗?所以,如果没有把吃药以后的预后告诉病人的话,病人会自己停药。没有病人会继续吃下去。

「至六、七日乃解者,正复而邪自退也」,七天刚好是一个周期,所谓「七日来复」,正气恢复,病邪自然消退。

魏荔彤:「古人称醋为苦酒,非另有所谓苦酒也。」好一点的醋,黑醋称为「苦酒」,比较差一点的醋,白醋称为「白酒」。魏荔彤提到好的醋就是「社醋」、「镇江红醋」。而差一点的醋,就是白醋。最好用镇江红醋。

「苦酒」就是好醋。在第九章〈胸痹病篇〉中有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薤白白酒汤,白酒就是白醋。

仲景方中有一些方子很难吃,这个方子就不好吃,有空大家可以熬来吃吃看。最难吃的就是抵当汤、抵当丸,更难吃。另外大黄蟅虫丸、下瘀血汤因为有水蛭、虻虫,很难吃。光闻到味道就想吐。大家可以去药店闻一闻。不过有些药店可能都没有这二味药。

有了苦酒很难吃、酸酸的。水蛭、虻虫更难吃。所有大黄剂也很难吃,我一

闻到大黄制剂就会起鸡皮疙瘩、发冷颤。

同学提问

刚刚问的「狐臭」,如何治疗?有无可用方?

回答

治疗风水的防己黄芪汤会有效。而在王孟英《潜斋医书》中,提到一个方子可以用来外敷。

其实狐臭是皮下汗腺,腺体分泌过盛,现代都用开刀了。不过我们用内服外敷,效果也不错。

题外话

今天有一位考试委员来诊。以前他有一次生病,去一间中医医院看病,医院副院长不在,就换一位老医师看。老医师就把方子中的金银花改成忍冬,其实金银花就是忍冬。这考试委员去药局领药时,想知道换了什么药,想抄处方。但药局人员不让他抄处方。他很不高兴,要提报到考试院院会。我告诉他:这一提报到院会不得了,马上监评会就调查公保处,公保处就审查这医院,可能就停掉这家医院,那会很惨。

因为现在很多中医医院、中医诊所都需要靠公保、劳保来维持,如果一停办

公、劳保就危险了。我拜托他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不要为难这医院。他今天有些风寒外感、有轻微发烧烘热感,喉咙痛,来看诊。不过他最担心的还是尿毒指数升高。一外感马上尿毒指数就升高到 100 多。我开了百部、牛蒡子、僵蚕、桔梗,化痰又治喉咙痛。结果他去找药店抓药时,那药店从来没有用百部这一味药。

他有一位儿子脑部外伤,会经常痉挛。我常常会在药中加一把灯心草,结果这药店也没有灯心草。有一次开旋覆代赭石汤,这药店也没有代赭石。考试委员的夫人就说:「这家药店是什么药店?要什么药,什么药就没有」。

因为当今仲景方不是很多人会用!结果药店的老板回他:「这是什么医师啊?都要我们药店没有的」。哈哈!好像也有道理。不过这药店还算有良心,有些药店直接就省略掉。有些药店十四味药就省略抓成十一味。

今天有位新医药周刊的编辑,他说:「有一次您开的处方,同事去药店抓药,药店的人就一直批评这药不行、那个药不行,一直要把药换掉。」像这种药店就更不好。

另外有一次在易经学会,我帮一位学员的老公看诊,她老公项背𠘧𠘧,我开了葛根汤加减。结果他到吴○街一家药店抓药。那药店店员说葛根汤不会有效啦,直接帮他配处方。后来,我问他那一帖药多少钱?一帖 200 多元。我开的葛根汤加减,一帖大约是 27、28 元。很多经营药房的会乱换药。吃了没效就说医师差劲。他们为了生存,只能这样子。

【条文】

29、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

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

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𥆧,𥆧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

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吴谦按】

此承黄汗详申其证也。但文义未属,必是错简,不释。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两小腿胫骨那里会冷冷的「假令发热,此属历节」历节病在第 5 章那里提过了。第 5 章《中风、历节病》那里提过。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吃饭以后就流汗,常常到了黄昏时就睡觉盗汗出,这是因为疲劳、过度虚引起的。这与第 6 章〈虚劳病〉有关系。

「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这可能与血液循环还是有关系,血液不能充分供应到组织、末稍的话,局部皮肤就会粗糙、龟裂。我看到一位林先生,皮肤病已经三十年,全身皮肤一抓就会像头皮屑一样脱屑。服药四个星期,症状已经好了 5、6 成。这类症状一定要用养血的药,所以我大部份用归耆建中汤为主。有时候很多痒症,我们不用去治疗,要用养血的药。有一位蔡小姐也是全身脱屑,我们也都是用养血的药。

因为文献中有讲:「治风不治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只要血液循环好,血液供应充足,不必去治风痒,风痒自己就会改善。很多病人用西药抗组织胺没有效。我们用桂枝汤系列:桂枝汤、葛根汤、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比较虚的用桂枝加黄芪汤就会有效。

这个桂枝加黄芪汤与第五章〈血痹、虚劳病〉中,治疗血痹的桂枝黄芪五物汤只差一味药。只少了一味甘草。

「发熟不止者,必生恶疮」,很多皮肤病都是这样恶化的,很多与血液循环有关系。长期吃那些皮肤的西药,不会有效果。

前二、三天,英国伦敦有一位博士,传真一份资料来,要我们推荐二位擅长治皮肤病的中医师过去。所以如果你的医术很强,语文能力又好的话,真的可以行走天下。如果针灸医术很强,语文能力又好,真的可以一针走遍天下。

同学提问

刚刚提到皮肤龟裂问题,如何处理?

回答

要由养血、行血来处理,如果发生在脚的话,用当归四逆汤比较适合。如果在手部,可以用桂枝加黄芪、黄芪五物汤比较适合。

 

「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很多皮肤病久了,必生恶疮,所以很多皮肤病皮肤痒,我都用桂枝系列来做治疗。有些皮肤病是细菌、病毒引起的,可以配合用荆防败毒散。如果有痈疽问题的,用仙方活命饮有效。很多青春痘的病人,我都用仙方活命饮来治疗,非常有效。

有一位高雄庄小姐,高中三年级,已经青春痘六、七年了,满脸青春痘,现在吃了仙方活命饮加减半个月,已经好了许多,不再发大颗的痘痘了。

「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身体重着,出汗以后经常感得身体变轻了,「辄」是经常的意思。「久久必身𥆧」身体的肌肉会抽动,一抽动可能牵引到神经、肌肉,造成「𥆧即胸中痛」。

「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腰以上有汗,腰以下无汗,腰

与髋骨好像被拆散似的感觉。「弛」就是松弛、松散的感觉,好像被拆散的感觉。「如有物在皮中状」,好像有东西在皮肤中,就是有痒、有痛的感觉。「剧者

不能食,身疼重,烦燥」,严重的话,吃不下东西,身体疼重,当然也会造成不舒服,造成情绪不爽、坐立不安、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这条条文一开始提到「历节病」与「黄汗」的对照。黄汗在第 5 章(中风、历节病〉有提到,因为历节病与黄汗都会疼痛。而在这第 15 章〈水气病〉出现,因为黄汗会肿。在第 16 章〈黄疸病〉出现,因为黄汗会分泌黄色的汗液,属于黄疸病的范围。所以一定要把三个不同章节的条文,综合归纳起来。在第 5 章〈历节病〉那里黄汗没有出主治的方子。

历节病有主治方子,如:乌头汤、桂芍知母汤,尤其桂芍知母汤有改善酸碱平衡的效果,因为知母是碱寒的药物,芍药、附子有止痛效果。有一次我跟○总医院肾脏科黄主任提到:用西医的方法能看好痛风吗?但是我们用中药治疗,一开始还是会疼痛,但是渐渐的疼痛程度会缓解、发作频率会减少。有一位蓝○○经理大概服药二个月,尿酸痛风就不发作了,倒是他一碰到冷水就想尿尿的问题,比较麻烦,还没处理好。我用柴胡剂会有效,但是效果有限。这是很奇怪的症状。

一般尿酸痛风急性期,有红肿热痛现象时,可以用白虎汤、白虎加参汤。如

果患部在下肢,就加牛膝引药下行。而平时我会用桂芍知母汤合四妙散,如果疼痛厉害的话,加一些乳香、没药、穿山甲(已禁用),因为穿山甲可以「直达病所」。

仙方活命饮中有穿山甲,有溃坚作用,用来治疗痈疽。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芍药各二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桂枝加黄芪汤就是桂枝汤原方再加黄芪,用来治疗黄汗。你看这桂枝汤伟不伟大,几乎各章节都有它的身影。

其实陈立夫赠给监察委员林荣三的方子,治肝病的方子,可以说是桂枝加黄芪汤、或是黄芪五物汤的变化方,加了三白:白扁豆、白术、白茯苓白术、白茯苓可以健脾利湿,黄疸病、肝胆病一般就是有湿蒸热郁。

「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和桂枝汤一样,喝了桂枝加黄芪汤也要喝热稀饭,「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也要躺下来,盖被子取微汗。「若不汗更服」,不发汗就再服一升。

【条文】

30、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

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吴谦按】

此条文义不属,不释。

【条文】

31、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吴谦按】

此条必有脱简,不释。

【条文】

32、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则为水,紧则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

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咽喉塞噎,胁下急痛。

医以为流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蘑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像若奔豚,其水扬溢

则浮咳喘逆。

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吴谦按】

此条文义不属,不释。

 

第 30、31、32 条条文有些紊乱,有些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例如,第 30 条「迟脉则潜,热潜相搏」「数脉即止,热止相搏」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又例如,第 31 条「水不沾流,走于肠间」,也不好解释,是不是类似痰饮?

第 32 条文「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这又有点类似奔豚病,又有点类似半夏厚朴汤证了。第二段的「肾气上冲,咽喉塞噎」也是如此。

「胁下急痛,医以为流饮,而大下之」,不是「流饮」,是不是误认为悬饮胁下急痛,而用十枣汤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这句也不好解释。

「后重吐之,胃家虚烦……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用了大下法之后,又用重吐法,造成肠胃受损,水份与营养运化产生障碍,引起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九下水」,又误认是支饮,因为支饮才用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瘥」,用了葶苈丸,症状好像好一点。

「当先攻击冲气,令止」是不是用第 13 章后面小青龙汤加减法,或苓桂味甘汤加减法,来止冲气。

这 3 条条文有些不知所云,我们把它念过去,到现在为止,几乎所有文献都把它们列在一边,不讨论。

以上是第 15 章〈水气病篇〉。